篇一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出示钟面上两个相差不多的两个角,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如果这样安排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片段一:寻找身边的角

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形朋友。(板书“认识角”)

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墙上的图片里有角。

……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课件展示一些角的图片)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你能找出它们身上藏着的角吗?请一名学生上来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并且把你创造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小组里的朋友看看。赶快动手试一试吧!(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做的角?(请两名学生将所做的角用实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师:谁用硬纸条做的角比这两位同学的大,也贴上来。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小组交流)

师:老师真高兴听到你们这么丰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朋友把活动角一起变大、变小。从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

引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片段三:比较角的大小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们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吗?(出示两幅钟的画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那这样吧,拿出画有这两个钟面的作业纸,同桌合作想个办法来比一比到底哪个角大,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汇报交流,强调重合的注意点)

…… …… 余下全文

篇三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这一内容可以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虽然生活中偶尔会提到“墙角”、“桌角”??但那些“角”跟数学上所讲的“角”是不同的。但不排除低年级孩子可能平时也会在他们的画笔中出现,只是没有认真考虑过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这一系列的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在本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教师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性、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折一折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已有的 1

知识经验跃然纸上,我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两面性,没有做好如何面对学生个性思维和个体差异的情况准备。容易导致学生在摸角时得不到正确的体验。教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时,我完全不用手把手的教,可以把学生的感受和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老师只是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年级比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正是积极渗透”导学新方案”思想的好时机。教师要通过正确理解教材,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中老师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选择合适的媒体,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

1、研究教材的前后联系。我们在教学某一教学内容前,要仔细研究这一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有哪些。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情况的了解,可以很好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把握学习活动设计的详略,提高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教学目标制订的正确、具体与否,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情况,它决定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全盘照搬教师教学用书,我们要读懂其目标的具体含义,对其确定的目标要进行再思考、反思,目标的制订要具体细化,容入教者的思想。这一思考细化的过程,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正确科学的进行数学活动设计,知道每个教学环节的目的和作用,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角的认识 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三角板与老师教学用的三角板中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选取剪刀、三角形纸片、钟面这三个实物抽象出三个角的基本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接着,介绍我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角的组成,并适时告诉角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初步明确构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我让学生基于已经形成的对角的初步认识,回到场景图中寻找其他的角,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基本特征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看,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在随后的“试一试”中,我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借助钟面上由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渗透角的大小是由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上述由分针和时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后,我让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并让学生通过活动两条边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

最后的练习设计:第1题,要求学生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基本特征。第2题要求学生正确数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正确辨认图中的角,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在巩固对角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相关封闭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第3题通过纸扇和剪刀的打开与合拢的操作,让学生体验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变了,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了。第4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 …… 余下全文

篇七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李丰男

本课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使学生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并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能辨认角的大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经历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体会、发现知识,感受到数学源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因此我设计本堂课教学重点、难点是使学生能够判断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系。会比较角的大小。因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三角板、活动角。教师课前准备了剪刀、钟面、红领巾等。

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际做一下反思:

1、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比如,在拨活动角时,从前面静态的角过渡到动态的角。探索比较角的大小时同桌间、小组间互相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的大小等使学生领悟到:角的两边开口越小角就越小,角的两边开口越大角就越大。让学生在经历了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中领悟到的知识,比起老师给与的,效果自然是大不相同的。

2、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剪去长方形一角还剩几个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雀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让学生自己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感悟角的大小比较,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知识有的同学理解得不是很清楚。这给了我一个提示: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知识点,教师要给与重点指导,不能完全放手不管,“放”和“收”要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 …… 余下全文

篇八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阳高泉学校 原丽丽

《认识角》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先让学生感知角,丰富学生的感知;二是在生活中找角,巩固对角的认识;三是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五是比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的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

教学意图:

1、从感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做角——比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在感知角之后,学生基本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体会到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3、“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硬纸条、钉子、小棒等,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通过合作交流做出角,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化,也让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数学情感。

整节课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强调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以后需加强;三是整节课没有让学生动手去写,比如说角的符号就可以让学生动手写写;四是在结尾时,处理生成问题不够科学。以后还需要不断钻研教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