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章金玉

生命与使命同行,在成为优秀教师的路上幸福前行

——读《生命与使命同行》有感

章金玉

两天之内,读完《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之后,我的脑海中不断萦绕着“教书育人”这个词,我似乎有所领悟,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重。此时,我感悟虽浅,但是没有关系,我还有一生的机会去身体力行,去明了“教书育人”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是一本感人的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位位教师,他们身上无不投射出爱的光芒,他们是爱的化身;这是一本发人深省的书,它向我们阐述了何为师,如何为师,它将鞭策我们年轻一代用爱、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这是一本彰显生命厚度与广度的书,从书中,我们能明白生活的意义,生活在于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书中的每一位人物:于漪、王生英、石雪晖、任维鼎??他们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楷模,更是大写的“人”,他们身上孕育的“师魂”让我震惊、感动,值得我敬仰,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师。我知道,这条路,任重道远,但我会依循着这些楷模的精神一直前行。这一路上,会有狂风暴雨,需要披荆斩棘,可能劳心疲惫,但我会坚持,因为这些伟大的楷模的灿烂光辉将照亮我前进的路,他们与我同行。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我也是。

于漪、王生英、石雪晖、任维鼎??这些楷模,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年龄不同,所教学科不同,可是,读完他们的故事,我们发现,他们身上有很东西是一样的,那就是爱和责任,付出和牺牲。

在他们的心中,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但是他们都是用最简单的行为去演绎这份崇高——爱。

于漪老师爱学生,她用10小时,20小学准备一堂课,每次备课都一丝不苟,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将上课的每一句话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如果不是爱学生,她不会不辞辛劳,如此用心备课,如此用心教学;于老师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她会在大年初二亲自下厨为孩子们准备可口的饭菜,她对每个孩子都异常慷慨,三十多年来,于老师的特级教师津贴分文未拿,全部资助了学生。王生英老师爱学生,20多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用全部的心血和力量,保证山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每一位楷模,都让我感动,但是当读到王金权老师的故事时,我不禁潸然泪下。这是一位何等伟大的人民教师:决然放弃名校,毅然回到大别山,坚决扎根山乡教育23年。23年里,他本着自己的教学宗旨“会说话,会写字,会读书,会作文”,以善良、执著和信念,为孩子们铺就了走出大山、走出贫瘠、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23年,他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资助了一茬又一茬的贫困山区学子。这些年,面对多少外在的诱惑,他不是没有心动,不是没有犹豫,但是最终他安贫乐道,不为所动,这是一份难得的精神。尤其是,他还有一个贫寒的家庭,年迈的母亲,残疾的妻子,弱智的幼子,这一切,他无不心痛,但是,因为爱和使命,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1

给教师的建议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看了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生命与使命同行》一书,我从中受益匪浅,让我明白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我虽然是一名在校学生,可我知道教师不但但要在知识上给学生以满足,更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作为一名教师要毫不犹豫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教学,如何去爱,这是一个很值得他们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我听课的时候,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等等。我想作为一名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我希望我的老师能把课堂做活,大胆创新。“先做学生,后做先生;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从于漪老师那看到的。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于漪老师虚怀若谷,谦逊为师的人生态度,值得老师们一生去品味和学习。同时我的老师们也应当反思:在自己从事教育以来,自己是否一直以谦虚的态度去学做教师?自己是否忘记了周边同伴的长处,只记得自己的长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育事业的一份赞誉,同时也体现出了教师行业的神奇。但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更多人把这仅仅当成一种神话。但看了《生命与使命同行》后,我明白了这不是神话至少有人在创造神话。只因儿时恩师的一句话,就支教山区教育23年,这就是被誉为“大别山师魂”的汪金权老师。他放弃名校扎根山乡教育23年,他以善良、执著和信念,尽一己之力,呕心沥血,将光明和希望输送到远方。这都是当代老师们应当去借鉴的。

教育需要理想,需要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变得强盛,变得有凝聚力,我们才能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中站住脚。教参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作为一种有益的参考,却也有可能扼杀教师的创造力,只能照本宣科地读属于别人的东西,一堂课下来味同嚼蜡。于漪老师大胆创新,敢想敢为。有些在普通人看来近乎痴人说梦的想法,在于漪老师那里却能变成现实,并且逐渐成为极为平常的教学生活。难以想象,在这样一堂堂优质的课背后,于老师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心血。现代的教师们都应当去创造、探索,找出一条适合的途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袁备庠《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袁备庠

昨天,学校统一组织一起观看了《生命与使命同行》纪录片,本片以传记纪录片的形式,选取于漪老师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序列,勾勒出她教育观、人生观逐层推进的完整轨迹,侧重于展现她语文教学和教书育人的贡献、学校管理和教师培养的实践、以及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使命感。

于漪一个在教育领域里成绩斐然的人师,一个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一个在学生们眼中温厚仁爱的慈母。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她创造性地将“人文性”纳入到语文学科性质中,她用师爱、用教育、用知识让几代莘莘学子深受其益,她用六十多年的坚守践行着自己的名言——“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她获得了业界几乎所有的嘉奖,但对她而言,这些荣誉的光环却不是追求的目的,她一生的追求,是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成为真正的“人”。

有时候,我常常会问自己:当教师幸福么?有的人可以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看做是一件碌碌无为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的错,影响着自己一天或者几天的情绪。在看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部纪录片之后,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既然选择从教,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它不但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思想上和行为里。

现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缺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很多人却找不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当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发现我们其实缺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上课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并没有发觉教育的真谛。“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站上讲台,我就要用生命来歌唱”,于漪老师用她的一生去践行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她的每堂课都是花了10小时、20小时去准备,一遍又一遍地完善每节课的教案,她的教育行为都已经不是一个普通老师能负荷的,但她就能做到,而且是日复一日,如蜡烛般点燃自己照亮生命!虽然她的做法我无法做到,但却要学习她认真备课的态度,遍遍不同,立足“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追求完美,努力“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不断反思,“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像她说的“只有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她的这种付出让我踏入教坛多年的教师也为之感动。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邹艳艳

“一步一陟一回顾,踏实走好每一步”

读大学的时候,就想过毕业后要去边远山区教书,并且扎根在那。这其中不乏一些感性的因素,因为我是比较容易受一些事物影响的。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一双双经过长途跋涉磨破的小脚,一间间简陋了不能再简陋的房子......都会激起我内心支教的涟漪。

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应该怎样活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很难找到答案,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直到这些人的出现,于漪、王生英、石雪晖、汪金权、普琼......他们用一件件平凡而不简单的事情很好的诠释了“人之所以为人”这一命题。

看到前辈们实践着我曾经想做的事情,内心除了感动更多的是让我认识到怎样做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

“站上讲台就要用生命来唱歌”,“要课堂充满激情,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其实于漪老师的成功,我们很多青年教师都可以复制,但是谁能够十年如一日、二十年如一日甚至三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每课必写教案,每课必写教后反思。从来不重复自己的课堂,从来不讲废话,每一节课会花上十几二十个小时去准备。试问现在能有几个老师做到?我扪心自问,真的无地自容,我对得起这班孩子吗?我俯仰天地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吗?

“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只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时代洪流中,只有把个人的生命传承于学生生命中,你才是永远年轻的。”如此境界,成就了生命的价值。

她为了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学到知识,36年扎根在贫瘠的太行山下。人们称她是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这让我想起现在的老师调动,当然人往高处走,每个人的志向不一样。但是这一志向却恰恰证明了你对教育事业有多忠诚。王生英有许多机会去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但她却选择了继续作一名报酬低、困难重重的乡村教师,以她那残疾的身体,在学校和家之间艰难地来来往往。她说:“可我走了,这学生咋办呢?”这一句质朴的疑问,击碎了所有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在乡村坚实地扎下根来。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这在王生英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虽不能像她那样高尚,但至少也不要那么物质和功利,教育毕竟是慢的艺术。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读后感

寒假期间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作为一名毕业后将步入中学讲台的师范生,我深有感触。“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可以影响一个学校的孩子,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这既是对教师职业的肯定,更是一种要求。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社会里,更多人把这仅仅当成一种神话。看了《生命与使命同行》一书,才知道这并不是神话,至少有人在创造神话。

书里介绍的汪金权老师的事迹,他被誉为“大别山师魂” ,从书中我了解到他当年师范的好友同窗各奔前程,坚守在山区讲台的唯有他一人而已。22年来,汪老师几乎把所有工资都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多年来资助了200多个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汪金权老师自己却过着无比清苦的生活:没有房子,多年来租住在学校宿舍;工资全部帮助学生,自己只能借钱吃饭;七旬老母妻儿至今还住在大山深处的老屋里。许多老师都资助过学生,但像汪金权老师这样的,我想一般人做不到。凭汪金权老师的资历、能力和声望,应该有很多改变命运的途径与机会,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用22年来的坚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 。40多岁的风华正茂之年,已是白发苍苍。汪老师的事迹带来的不仅是感动更多的一种心灵上的触动。但在汪老师自己看来,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在履行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仅凭这一点汪金权老师无愧“大别山师魂”的称号!也许我不能做到像汪

金权老师那样,但当我处在教育战线时,我会像老师那样为学生付出我最大的爱!当然,书中还介绍了很多坚守在平凡岗位却又不平凡的老师,像于漪老师,她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受遗憾的课。”一个老师做到像于漪老师这样还“不满足”,我想这就是她不断取得成功的原因吧。还有,王生英—中国版的乡村女教师,黄金莲—特教孩子的“校长妈妈”??

生命与使命同行,看了这本书后,在大学期间我要更加努力学习各类知识,为三年后肩负起我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500字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500字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500字(一)

有一个问题我们始终在思索,那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回答。大家都知道30多年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走进兰考一位老农家时,曾经说过一句让后人广为传颂的话:我是您的儿子。短短一句话,跃然而出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更是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挚诚的心。法官,共和国的卫士,一个神圣而庄严的职业,曾使多少有志青年为之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从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我们与责任、与奉献、与牺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法官光辉形象的背后,更多的是忠实于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而作为一名新世纪法院工作者,我也时刻在心里提醒自己:在任何事情上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宪法法律为重,要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去追求,去探索,去创造,去奉献,去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做一个新时期的优秀的有为青年。岁月的长河悠悠流淌,榜样的精神代代相传,一位又一位我们的优秀干警,长年耕耘在我们法院工作岗位上,在我们法院工作的政法干警有很多,很多。在这里,我向新世纪最可爱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敬礼)。 但是在我们在法官光辉形象的背后有着不同的背影'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理想的淡化、信念的动摇、思想的迷失、道德的堕落,让一个个原先的英雄滑入了犯罪的深渊。这样的>故事,我们听得已经不少,教训更是十分深刻。因此,如何使用好手中的权力,对于我们政法干警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官不只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使命。'大浪淘沙,警钟长鸣,不忘宗旨,永葆本色'是新时期党的好干部郑培民同志的十六字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所有政法干警经常审视自己、鞭策自己、提高自己的宝贵箴言。让我们高举时代大旗,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做一名真正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的新时期政法干警。

…… …… 余下全文

篇七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一)

有时候,我常常会问自己:当教师幸福么?有的人可以将自己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看做是一件碌碌无为的事情;有的人可以将孩子所犯的一点点的错,影响着自己一天或者几天的情绪。在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之后,让我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既然选择从教,就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它不但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自己的思想上和行为里。

现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缺专业知识和专业修养,但是很多人却找不到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当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我们其实缺的正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上课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并没有发觉教育的真谛。'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站上讲台,我就要用生命来歌唱'于漪老师用她的一生去践行着自己生命的价值,她的每堂课都是花了10小时、20小时去准备,一遍又一遍地完善每节课的教案,她的教育行为都已经不是一个普通老师能负荷的,但她就能做到,而且是日复一日,如蜡烛般点燃自己照亮生命!虽然她的做法我无法做到,但却要学习她认真备课的态度,遍遍不同,立足'教在今天,想在明天'的理念,追求完美,努力'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不断反思,'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培养自己的教学特色,就像她说的'只有教师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她的这种付出让我这名刚踏入教坛不久的教师也为之感动。

王生英,中国农村教师的杰出代表,说她杰出,只因她的坚持与付出,很多本不该普通老师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被她们所捡起肩负。王生英老师与学生的风雨兼程,困难中家家户户的上门教学,在学校塌荒时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家变成学校。这样只为学生未来的行为,很少有人能做到。看了王生英老师的事迹后,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么一句话:当一名人民教师,学生就是你的儿女,付出就是你的责任!这份坚定的责任心就是教师生命中最神圣的使命。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于漪读后感

《教育教学求索》读后感

阅读于漪老师《教育教学求索》一书,追寻与感悟于漪老师的人格魅力。 书中有那么一段叙述让我记忆犹新:“20xx年,我从教50周年,上海东方电视台为此拍了一部专题片。在片子的开头,我几乎不加停顿地报了自己教过的100多位学生的名字,许多人惊奇,一位71岁的老人怎么会保持如此出色的记忆力。实际上,是我几十年来始终把心放在学生身上,是‘目中有人’给了我这个‘特异功能’”。“从教50周年”“几乎不加停顿地报出100多位学生的名字”“71岁”,这些数据组成的似乎是一个奇迹,然而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无论从书中哪个章节,我们都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始终是于老师教育教学中放在首位思考的,“生本意识”深深扎根在于老师心田。在于老师的教育观中,她反复强调的是“育人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终极追求”“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念”;在教师的职业观中,她说“学生没有第二个青春”“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对我们寄予无限的期望。教师肩负着育人的重任,必须对学生的终生成长负责,必须教会学生终身发展”,于老师始终站在时代和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教师站得更高,学生才能走得更远。于老师之所以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不仅在于她有高瞻远瞩的目光,还在于她俯下身子爱学生,于老师说“对学生的爱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在谈到她的“学生观”时,我们看到她是如此平等地对待、理解学生,“要站到学生世界之中用心去眼看耳听”“教师要有眼力,要巨细不漏,越是细微之处,越不让它在眼皮底下溜走”“尽管那些细微的表情或动作瞬息即逝,教师迅速捉住,和彼时彼地彼事联系起来思考分析,就可窥见学生心中的那‘一角’,可以窥见他们对某些问题的所思所想,大至社会、人生,小到一句话语。”所以,于老师会从学生课堂上不以为然的笑中体察到自己教学语言的不妥;会在调皮学生的身上挖掘出闪光点以激励他,于老师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亦师亦友,教学才有针对性”。于老师在理性思考指引下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于是,拥有这样的“特异功能”也自然成为了可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