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苍穹之下》观后感:环保保护时不我待

《苍穹之下》观后感:环保保护时不我待 2月28日,一部名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出现在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短短的时间内,其播放量及下载量早已破亿。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一年之久的柴静,以“私人恩怨”介入公众话题。

3月1日,刚刚上任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与媒体见面,这是刚刚上任48小时的环保部部长的首次对外活动,他表示,已经完整看过《穹顶之下》,并发短信对柴静表示了感谢。并对讲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重点方向。

此时,正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在《苍穹之下》中,柴静不再是以一个记者,而是以一个母亲、普通市民的身份来看我们天空的中的雾霾。运用大量的数据、事件及亲身经历来回答这三个问题。在片子中我们看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更看到环境保护的现实性、无奈性??无论出发点如何,柴静的举动值得点赞。

在记者见面会上,陈吉宁将该纪录片和环保史上有名书籍《寂静的春天》相比,该书由女科学家雷切尔.卡森在19xx年出版,唤起全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一切,提出了“向大自然宣战”、“发展压倒一切”等口号,在那个时候,几乎没人去质疑它的正确性。而环境保护被经济发展有意识的忘记掉。如今,环境污染却成了绕不过去的话题。环境保护成了全人类共同的目标。

我国早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法》在19xx年12月就已颁布。但环境保护年年提,环境污染仍存在。“我现在不敢笑,怕别人看到我没有牙齿”在面对柴静的提问,环保部一位官员如此说道,道出了无奈,也道出了环保执法的尴尬。

《苍穹之下》道出了中国环境污染的现实,也道出了环境保护的无奈。有法难执行,正如某些媒体报道中国法律就像TXT文本文件一样,只能打开浏览,却无法像EXE可执行文件一样,可以在实践中运行。

执法为何“过松过软”?其还是执法手段单一,主要是靠现场检查、责令停产、进行罚款,没有强制执法权,不能直接强制关停污染企业,也不能扣押、查封排污设备;甚至开出的罚单,也因为环保部门自身没有强制执法权,还得申请法院等机构执行。另一方面,过去很多地方唯GDP论,重发展清环保,甚至放纵污染。这又进一步使得环保部门成为“弱势衙门”。

…… …… 余下全文

篇二 :《苍穹之下》观后感

《苍穹之下》柴静视屏观后感

假如我不曾看过柴静的这个视屏,我不会意识到我们国家、地区甚至是自己家园的雾霾是何等的严重。即便我们天天生活在一个很少看见蓝天白云,经常有白雾或是厚厚的白灰云压顶,原本没有气味的空气中却常常闻到难闻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等的环境中,我,还是没有发觉雾霾污染的严重。因为我以为这是正常的,尤其是春天,我更是以为正常不过。

我是一个非常非常粗心的人,如果我不粗心,怎么会意识不到我们所居住的环境生病并且一天天的严重?看完视频后,我特地去查了一下东莞的雾霾情况,因为我记得视频中有几张图表示各个地区的雾霾严重情况,而珠三角有几个小红点,因为图很模糊,看不清红点具体的位置,所以我开始以为那些小红点一定是在广州深圳这些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可是等我查了之后,我又一次惊讶了,全广东省21个城市,东莞居然排名倒数第一,一年365天中东莞有108天都处于空气污染天气,即全年每三天就有一天是空气污染的天气。可想而知我们东莞的空气污染程度是多么的严重。东莞以三来一补发家致富,很多工业污染,如废气,废水等破坏了生态环境,随着人们逐渐富裕起来,小车也多起来,汽车尾气自然也少不了,尤其是很多大货车的尾气没有安装尾气过滤装置,其有害物质就更多。

我在周末时特地去了我们家附近的一家加油站,想去看看有没有安装石油气处理装置,若没有可以打12369投诉,无奈,去到那里我发现自己不知道哪个是石油气处理装置,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东西需要自己真正了解查过后才可以为日常环保出一份力,例如我需要上网查查什么是石油气处理装置,安装在哪里。另外,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平时不是很热就不要开空调;外出近路程的就走路,稍微远一点的坐公交车,少开汽车等等。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观《柴静:苍穹之下》纪录片有感

在《苍穹之下》这部纪录片还没有火爆网络的时候,我不知道柴静女士是哪一位,不知道“雾”和“霾”是完全不同的物质,甚至在生活中也直接无视如此“浓厚”的PM2.5。在此之前诸不知PM2.5对我们的身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记得我上一次听到PM2.5这个词是在高三复习的时候,那一年是20xx年。

这一年,2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PM2.5,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被写入“国标”,大气环境质量广受全国人民瞩目。

在第一次《毛概》的课上,王老师给我们看了柴静的自制专题纪录片《苍穹之下,我们共呼吸》,当我回寝室在电脑上搜这部纪录片时,我看到了这部片的播放量,已经创下了数千万次的历史之最,与《舌尖上的中国》相比,播放量还要大很多,根本无法估量。也许人们也就是从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这部片以后才对我们的环境有所惧怕,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生活在环境污染如此严重的国度。

纪录片《苍穹之下》以柴静从女儿出生时患有良性肿瘤为切入点,向观众们阐述了“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我是个南方的孩子,在柴静说出这些事情之前也知道现在空气质量不太好,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如何在北方生活,一个没有见过星星的孩子,而说到蓝天他也只见过蓝一点。当雾霾听到这样的回答,可想而知,如果再不重视起身边的环境,未来的中国就会像现在的山西一样烟熏火燎。影片中,即使站在阳光底下,还是能看到煤灰的碎屑、远处的楼房都看得不太清楚灰蒙蒙的、吸一口空气还多少会有点呛人的味道。

以前我认为天气污染是在所难免,在经济如此发达的地步还是有很多方法去解决环境问题的,先污染后治理,忍一忍就过去了!我在看这个纪录片时,从视频下方的评论就不难看出,抱着我这种想法的人绝不是一星半点,我们以往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哪个地方又有浓烟滚滚的大烟囱了”、“哪个河里又漂着很多死鱼”,而出了这事基本上也简单粗暴的归结为“当地环保部门不作为,最好把企业责任人和监管部门抓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完事大吉,直到一口气看完这部长达100分钟纪录片,我的第一反应已经远超了震撼并且下意识地马上把进

…… …… 余下全文

篇四 :《穹顶之下修改稿》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史文华 生化研14 21404201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不仅仅只停留在温饱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一些问题不断的慢慢凸显。人们渐渐的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

年初,柴静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一时间关于雾霾的讨论活跃在各大网站、论坛、媒体等。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在各处谈论着雾霾问题,谈论着政策,更有人一时心惊胆战、诚惶诚恐。在这场轩然大波下,我们不仅要有对国家的以及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对自己生活环境的高度关心而大肆讨伐时。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去看待这些问题,理性的思考。身为正在身处中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的研究生们,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人云亦云、胡乱跟风。接下来我将从自然观出发对《穹顶之下》影片的个人看法。

从系统自然观出发,自然界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构成性与生成性、确定性和随机性辩证统一的物质系统,它以进化和退化的形式演化着;系统是有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它既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关系、有与其他系统发生关联,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等。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环保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上世纪90年代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但是伴随着的一系列问题就油然而生,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工业的发展对对系统产生了影响,导致了空气以及环境的污染问题,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就系统自然观而言,系

…… …… 余下全文

篇五 :观《穹顶之下》有感

观《穹顶之下》有感

春节前度过柴静的《看见》,喜欢书中诸多的数字新闻、事件记录及对其真实、客观的报道。再次走进柴静是源于网络视频——《穹顶之下》,似乎在一日之间,整个互联网都是关于柴静和大气污染的消息,我们看到了,看到了迄今在24小时之内播放数量最大的一部纪录片,它所掀起的浪潮还是蔓延当中,这是柴静的力量。

这部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用深度的报道、通俗的语言,结合大量的视频图文资料阐述了雾霾“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片中,聚焦了当下备受关注的雾霾问题,将十年前调查的环保问题在今天社会的水潭里激起大的浪花,再次唤起了全体民众对环保的良知。

记得几年前曾为“霾”这个字感到困惑,还误读为“li”,百度后得知是用来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于是“阴霾”一词时常出现在自己的文章中。有一年冬天,单位同事驾车撞在了一十字路口的大转盘上,说是雾大、能见度太低,直到有一次从天气预报中得知“霾”本意是风夹着尘土,再到后来的PM2.5颗粒,它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健康和交通的阻碍和杀手。

我们从小就学习过事物的两面性和辩证观,我们知道科技的进步势必会带来另一层面上的劣势,同理,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煤炭、交通、石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一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换来的却是环

境的破坏和家园的毁灭,这种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饮鸩止渴的行为令人心痛不已。

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 雾和霾有什么区别?柴静在片中做出了明确回答: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而成,通常出现在夜间至清晨,能见度小于一批从,具有很大湿度和明显边界的天气现象。霾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有机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气体,悬浮颗粒物到大气中,它们可以在大气中凝结反应和扩散,致使能见度降低,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天气现象。雾霾像突然刮来的一股西北风,让整个中国都得了个重感冒。河北山西重工业区,能源消耗巨大,致使蓝天白云成为奢侈品;江南沿海地区也步入了雾霾的阴影之中;就连杭州一年中竟有200多天处在雾霾中??我们不得不感叹汽车燃油对环境污染的危害之大。

…… …… 余下全文

篇六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一)

从网上听来的超火的《穹顶之下》,这部片子说实话,我不确定是纪录片,还是演讲,不过先来说感受吧。

看完之后超级激动,看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图,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就我一个人,再怎么样,也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吧。

作为小学生,对政治什么的先不管,光从表面上来说,柴静是说出了所有为了环保事业而奋斗的人想说的,言辞有点激烈,那是因为只有非常少数的人去做,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想想那蓝天白云,想想暖烘烘的太阳,想想繁星闪烁的天空,为了这些,难道就不应该去做一件小事,来挽回这些景象吗?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整个国家都毁灭了,利益还有用吗?

我是支持柴静的说法,那些数据和别的国家的努力,都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也应该加把油,别人可以,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法律应该严格执行,不能把这些当成废话。为什么英国在经过灾难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中国却在雾霾已经缠绕着这些原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引无数英雄尽折腰'的景象一天天的消失,采取的行动却微乎其微呢?就真的没有考虑过吗?

说着说着,我也激动了起来,以前看过的滥杀动物,往食物里放各种添加剂的纪录片,地球难道还不够惨吗?地球在中国这片丰富的大地上给予了各种东西,让这片土地强大,难道现在对这片美丽的土地的回报,就是毁灭吗?

我想不是的,每个人其实只要做一件小小的事,比如离得太近的地方就走路,该节约的节约,这些事应该幼儿园,小学时候都讲过吧,请为地球,或者说我们生活的地方变回青山绿水吧!

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二):环境于我

首先说一下我自己的生活环境:从小时>记事起我就生活在山东省微山县的一个普通乡下村落。直到去年考上大学,自己才算真正的走出眼下的这一亩三分地。作为19xx年出生,一个出生在世纪之交的幸运儿。20年间,自己有幸亲眼见证啦自己家乡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追求温饱,到享受生活;从拼命的盖房,到安家县城;从以农为生,到集体务工;从真实的落后农村,到彻底的小康社会),当然自己和自己的家庭也亲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的变化与进步都与当时国家的经济体制,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 余下全文

篇七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有感 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穹顶之下》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由于我对空气污染一直也比较关注,所以对这个列在头条又贴着雾霾标签的纪录片,想都没想就点开了,而且出乎自己意料地一次性完整地看完了。整个过程中,我都安安静静的没有说话,并不是不想说,而是被它的内容所吸引,所震撼了。后来我想给室友看一下,却发现《穹顶之下》在各个门户网站已经没了,很多链接也被屏蔽,对此让我颇不能理解,但和今天要说的主题无关,在此也不讨论了。片中的主角是雾霾,而我想说的却是整个环境。

作为一个学能源的,对环境也算了解一点,但很多信息仍然是我完全不了解的,网上有人批评柴静主观色彩太强,夸大问题严重性,还有专业方面的错误等,但我整个片子的讲解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连扶老人过马路都有人批评作秀炒作,柴静这么大胆去揭露社会的重大问题,把许多阴影下的事实放到台面上,触动的不仅是污染企业的利益,更有国家相关法律的缺失和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招来几句骂声无所谓,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看到了空气污染的真相,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有了担忧和思考,社会的忧患意识下就更容易促成措施的出台和习惯的改变,进而加快问题的解决。所以我觉得柴静此举充满了正能量,痛定思痛,需要我们所有人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从能源利用和社会行动力两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理解。

先说说能源问题。虽然我们是资源大国,但也是消费大国,当支

出大过产出时,再去说拥有量多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我同意关于一次能源的大量消费、不注重环保的经济增长以及能源管理体制的漏洞等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空气污染的说法。发电、炼钢、采暖,由于过度依赖煤炭,我国的能源结构遭到了很多诟病。第一,煤炭非可再生,烧完后子孙后代就没有煤了。第二,烧煤带来的污染过于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火电厂没有安装脱硝装置,脱硫执行的也不尽到位,国内电厂用煤也普遍不经过洗煤。第三,煤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直接烧掉太可惜。去年暑假去了火电厂实习之后,满脑子烟囱、噪音和黑乎乎的煤炭,使我对火电的印象变得很差。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建造火电厂呢?答案很简单:相对于核电、风电、水电,火电技术条件成熟且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大规模迅速投产,同时火电厂参数高,单个机组容量大,而且更容易经济地建在电力负荷中心,结果就是缓解了电力紧张局面,也带来了与环保矛盾的弊端。所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升级改造火电厂等燃煤大户是改善空气质量的必经之路。而现在风能太阳能成本过高,供电质量差,利用率低,核能建设周期过长不可能发展过快,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更愿意吸纳火电水电,作为香饽饽,火电厂升级改造也就缓慢很多了。简单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要想在满足能源供给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消费向环境友好型结构转变,都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

…… …… 余下全文

篇八 :穹顶之下观后感

海南大学

穹顶之下观后感

课程名称:题目名称:学 院:专业班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环境质量评价 《穹顶之下》观后感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2级土地资源管理 匡丽茹 20120607310016 2015 年 03月 23 日

穹顶之下观后感

(20120607310016 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匡丽茹)

看完柴静的《穹顶之下》,震撼是我唯一的感觉。这次,柴静不是以调查记者的身份,而是作为一名爱女心切的母亲为我们揭示雾霾的来龙去脉,用纪录片的真实帮助我们了解雾霾的危害和破解之道。虽然柴静说这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我们不能说这个东西与己无关,雾霾无时无刻的不在笼罩着我们。纪录片从雾霾的角度,用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完成了科普,让每个人心头一颤——雾霾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危害的将是我们自己。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自懂事起一直在海口生活,海口的空气质量相对于很多华南华北地区都要好很多,特别是冬天的时候不需要靠烧煤炭取暖,可是这几年,特别是在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之后,来往的人流量增大,空气质量也大不如前,在片子里柴静说道,不是以前没有雾霾而是我们那时候并没有雾霾的概念,只是单纯的认为,那只是雾。我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关系基本上每天都要开车,每天都要与整个城市的几千万的车主一起加入堵车大战中,我不敢想象这十几二十年来他吸入了多少因为质量不高的柴油,汽油产生的致癌物质。但是他确实患了好多年的鼻炎了。再者,我的表哥一名收费员,每天都要面对上千辆的汽车,其中柴油车占相当大的比例,而柴油车所排放的硝基多环芳烃毒性比一般颗粒物要大的多,致癌性达到了相当高的一个量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对收费员的身体健康会怎样的产生威胁。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