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56up 观后感

56up 观后感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xx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8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xx年味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 7up,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14个7岁的儿童,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每隔7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这些年来的感触,了解他们这些年来的变化,从而感受他们的一生。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是生活仍在继续。

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了这部纪录片,分为上中下三部,总共150分钟,通过这短短的150分钟,我在感叹这是一部伟大的纪录片之余,也有很多感触。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知道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在小时候,每个孩子的想法就有如此大的不同。而在他们56岁的时候,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当初想好的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nick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一个男孩peter年轻的时候政治思绪很激烈英姿勃发,大学毕业后做了教师,中途因为发表政治言论被民众抨击退出了有压力的电影拍摄,56岁时候重回拍摄,已经改行做了公务员,家庭稳定幸福儿女双全且优秀,和自己的美丽妻子业余时间一起创办乐队进行创作表演并在业内取得很不错的成绩,身材修长气质优雅,他们依然稳定地处在在中产阶级这个梯度里。不过那些中产阶级出来的女孩子则表现都很平淡,我甚至都不能准确地分出谁的故事,无一例外她们嫁人结婚生孩子,她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而那几个来自底层社会阶级的孩子,有色人种居多,他们年老以后,都当了一堆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他们的孩子,极少能上到大学,做着都是普通的服务性工作,修理工保安之类,他们自己,常与失业相伴,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他们其实处境堪忧。从这些,我们可以知道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一个人的人生和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价值观,理想有很大关系,而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或许让人感叹甚至心有不甘。除了这些,这部纪录片里还有其他引起我注意的话题。

…… …… 余下全文

篇二 :《56up》观后感—社会分层角度

浅谈社会分层.

——社会学视角下的《56up》观后感

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56up》一样拍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56up》一样时至今日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从来没有一部纪录片能像《56up》一样映射不止一种社会问题。而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感触最深的则是一直贯穿其中的“社会分层”问题,随着被采访者年龄的增长,“社会分层”的影响也日趋严重,这似乎和导演在最初拍摄时的初衷——“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是不谋而合的。所以作为观看者的我想要认真探讨一下关于“社会分层”的问题。

一、社会分层初显

社会分层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社会差别与社会地位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种种态度和行为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别主要不是由与生俱来的生理差别及气质差别等自然差别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的不同社会地位造成的。就像拍摄《56up》第一次接触这些七岁的孩子们时,富人家的孩子们读的是高级寄宿学校,喜欢阅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等读物。仅仅七岁的他们已经会用拉丁文唱歌,并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想做律师,要上剑桥的三一学院。而同样是七岁,十四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在慈善儿童中心长大的西蒙,完全没有富人家孩子们一样宽阔的“眼界”,更从未规划过自己的将来。对他来说,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就已经很高兴了。当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有钱人”时,他回答说“没想过”,因为当时的他可能根本未曾见过真正的有钱人。这些,都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存在而不可避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孩子身份的划定此时还谈不上和自身努力的结果相关联,而是根据血缘、地缘关系先天决定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在一开始就赋予了他们生活和思想上的差异。

二、社会分层的影响

(一)消极影响

那么,社会分层的存在会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首先,它肯定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第一,由于社会分层还是因其个人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别有其不合理性。因此,社会分层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人们的能力和贡献,从而对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第二,由于社会分层所依据的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这样,富有者将会更富,贫穷者将会更穷,其结果就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甚至危害社会运行和发展。去观察这十四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富人家的孩子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而穷人家的孩子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相隔五十年回头看,依旧是几个来自精英阶层孩子的人生相对光鲜,而来自底层的两个在慈善机构长大的孩子,一个做了卡车司机,另一个做了养老院工作人员,他们依旧在社会的最底层摸爬滚打地活着。

…… …… 余下全文

篇三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来自:hi@timetimetime.net (花花)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搜狐视频见到这片子,20xx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真实记录十四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 …… 余下全文

篇四 :56up 感想对话

Q:Hey,G.why are you look so down? what is wrong with you ? G:I saw a documentary film called 《56 up》 recently, and I got many sensations.

Q:oh,I saw this film too. what about your thought?

G: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 found England is a class social and the children grew up in poor family almost are lower class. on the contrary ,the children live in upper class will have a good future. Q: yeah ,this is the most part .it is only a few people make an effort to change themselves ‘ life. Such as sue .

G:sue? Yes ,she is a great woman

Q:she got married young and divorced ten years later. As a single-parent’s mother, she has to earn money to grow them up ,and support the whole family. she never felt despaired about her life .on the contrary, she is optimistic and full of hope for the future.

…… …… 余下全文

篇五 :56UP_49年跟拍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20xx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 …… 余下全文

篇六 :《7 UP》观后感

《 7 UP 》观后感

——追踪14个小孩的成长过程

学了一个学期的发展心理学,我深深地被这一门学科吸引,之前听任老师说他的一个学生学了这门课就立志当幼师了,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现在的我竟也有当幼师的冲动。

发展心理研究的是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历程。在任老师的惟妙惟肖讲授下,更是用大宝的成长历程给我们做活案例,使我们不仅能生动的学习知识,更是能将理论运用实践中。临近期末,任老师让我们去看一部英国拍摄的关于14个孩童从7岁~58岁成长过程的记录片——《7 up》。以下,是我观看了《7 up》之后所写的观后感:

迈克尔·艾普特在19xx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纪律片《7 up》是从从上个世纪60年代,孩子们7岁的时候开始,每7年一次,直到他们长大 56岁的时候为止。纪律片拍摄了研究人员将14名生长背景完全不一样的小孩集合起来,每七年去采访他们一次,该纪录片跟踪记录了这14个孩纸从7岁开始,直至56岁为止五十年之间的变化,几近乎一生的状态都呈现出来了。纪录片进行了成长历程的纵向追踪真实的记录了孩子们每个阶段的的变化与成长,7岁、14岁、21岁、35岁、42岁、49岁和56岁。

7岁,科学家初次把14名孩子集合起来的时候是在一个动物园里,孩子们面对眼前的北极熊即使兴奋又是有点畏惧。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泰迪熊”,有的则认为这不是真的,自然也有孩子认识这是真的北极熊。当一个孩子向里面的北极熊喂食时,立刻有一个孩子出来严厉的制止他:“不许喂食,那边写了 !”但是显然这提示语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并没有太多的作用。”我知道这里不准喂食,但其实没什么关系”一个孩子说。幼儿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的扩大,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同时,外在的世界也开始对幼儿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不准喂食等的新要求,但由于幼儿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有限,往往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要求。由于幼儿在此阶段知识经验的缺乏,他们还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来认识外界事物,就像一些孩子把北极熊当做是泰迪熊,因为在平日生活中,他们更多地接触的是玩具泰迪熊,而嫌少接触真实的北极熊,所以当一些孩子第一次看到北极熊时,便脱口而出的叫成了“泰迪熊”。

…… …… 余下全文

篇七 :BBC纪录片

BBC纪录片《56UP》-14个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

我听说这片子有一年之多,因为是完全的真人秀,所以相当好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片源,终于在搜狐视频见到这片子,20xx年他们也完成了56岁的拍摄,所以这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地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

我们中国古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主要说的是家族传承和潜移默化,大概也表达了不同物种之间这难以逾越的某种界规吧。除了结论真的让人感叹甚至让人有些不甘以外,我还明显地发现了以下值得感兴趣的几点。

一、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在片中,精英阶级的 Andrew 和 John 老到56岁依然还保持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美国教授 Nick 夫妻晋升为精英阶级,公务员 Peter 夫妻作为中层里面的佼佼者,体型明显较好,有几个甚至说得上修长精干;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成了胖子秃子,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 …… 余下全文

篇八 :电影《伤逝》观后感

观《伤逝》有感

由于在看电影前去了一趟厕所,电影的开头没有看。又因为听课的时候在背单词,所以在刚开始看的时候,只对这个电影有一个很模糊的了解。

电影开始后的10分钟左右,感觉这是一个很老的电影,和现代电影有点脱节。演员的表情过于传情,让我从头笑到尾,尤其是男演员的表情,一开始看着很酷,后来在家里过不下去的时候,眉头皱的跟东非大裂谷似得。心理描写的部分也显得很做作,跟念诗一样,但是不得不说这样的表达很生动,完完全全地表达出了男主角的心理活动。

男主角和女主角的恋情,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发生在两人看了电影之后,男主角被女主角的观后感所打动。这本身就十分幼稚。爱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人类美好的想象。当爱情遇上现实之后,它就不会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因为人首先要活着,然后才能有其他的东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男主角辞掉工作,去跟女主角私奔,这就是过于理想化的爱情所致。

男主角后来跟女主角摆明要分手之前,有一大段心理描写:我跟她这样下去是不行了,要想像一个“人”一样活着、走向光明的未来,或者两人共同前进,或者独自前往。但是男主角选择了后者,这是一种逃避、极其不负责的行为。爱情也是公平的,爱情里有快乐,让我们笑,也就会有痛苦,让我们哭。作为一个男人,责任心的缺乏会导致家庭的崩溃。一个吃不了苦的男人,更是无法撑起一个家庭。片中的男主角是一个文人气十足的人,但是,他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至少电影里是这样描写的),光说不做假把式。

这个电影同时解释了一种围城效应:两人在一起时间长了后,觉得腻了,于是开始了家庭冷暴力,互相相对无言。而分离之后,又觉得往事萦绕心头,割舍不下对方。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的时候又后悔。

这个电影结局很伤心,女主角把一切留给了男主角,然后回家死掉了。而男主角因为痛失心上人,也变得很奇怪了。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悲剧。人年轻的时候种种经验不足,总会这样那样的犯错。这件事对于男主角日后的择偶,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或多或少的益处。至于女主角的死,我只能说:命运弄人。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