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Home>>观后感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影片里提到的数据:

我们居住的地球 正面临以下的危机

1、20%的世界人口,消耗了80%的地球资源

2、全球花在武器的经费多于援助各国发展经费12倍

3、每日有5千人死于受污染的饮用水,10亿人无法取得安全的饮用水 4、10亿人仍饱受饥饿之苦

5、超过50%的世界商业谷物用在喂食动物与生物燃料上

6、全球40%耕地已废耕

7、每年有1千300万公顷的林地消失

8、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1/3的两栖动物濒临绝种危机。生物族群以快于自然率一千倍的速度死亡

9、75%的渔产品种类已耗尽或面临耗尽危机

10、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纪录

11、地球上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

12、到20xx年时,可能会产生2亿的气候难民

首先,我必须要向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扬-阿尔蒂斯-贝特朗表达我崇高的敬意。准备了15年,拍摄了18个月,穿越了54个国家,拍摄了120个景点,《家园》就这样诞生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摄影师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还感受到了他那如天地般博大与宽广的胸怀。本来应该是一部充斥着批判和控诉的片子,但他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与平和,没有感情的发泄,没有絮絮叨叨,有的只是陈列在我们眼前的真实画面和真实数据。这一手法正如鲁迅所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红肿丑陋的伤疤也可以被赞美的美艳无双。摄影者就是如此的温柔一刀,却反而让我们不得不去正视这一问题。

影片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采用对地球大自然记录的手法,将地球的存在以及演变的过程通过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并通过地球不断的演变来告之世人:人类的存在时间仅有20万年,却已经打破这个存在了四千万年的地球的生态平衡。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人类的过渡开采己经危及到自己的家园。但当人类意识到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为时己晚。人类只有十年时间去扭转这一趋势。

…… …… 余下全文

篇二 :观后感《家园》

《家园》观后感

在绿色化学课上,我们观看了环保纪录片《家园》。 本片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画面给人类以警示。影片开始先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地球不断发展,从尘埃慢慢演变成一个拥有各种各样生命的星球,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可以说地球是一个奇迹的星球。但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地球花费将近40亿年的时间所建立起来的生态平衡,因为人类的出现的二十万年以来,不再井然有序。我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向地球索取自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而且越来越变本加厉,为此,我们已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片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温室效应”的不断恶化,上帝将毒害大气层的碳囚禁在地壳,而人类却又亲手打开潘多拉盒子,海平面的上升,不仅对我们自身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还时刻威胁着其他生物的生存。但这仿佛还不够,人类还要制造出农药,聚乙烯来加速自

己的灭亡。人类一点点将地球毁灭,并且将人类自己也一步步送进坟墓。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有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本片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我也有感性和理性想表达。感性是指我们要以一颗包容之心、一颗悲悯之心去对待我们的地球母亲。理性是指我们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现实,即我们地球目前的资源消耗情况以及100年以后整个地球被掏空现实:20%的人消耗了80%的资源。全球每年军费开支总额超过了对落后国家援助总额的12倍。每天有5000万人死于饮用水污染,10亿人喝不到清洁的水源。接近10亿人面临饥荒。全球50%的谷物被用于制造动物饲料以及生物能源,如果这些谷物作为食物,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40%的可耕农田遭到长期破坏。冰盖减少了40%。四分之三的渔场已经枯竭和减产。

…… …… 余下全文

篇三 :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最近比较热门的一部环保电影《家园》,昨晚终于昨晚目睹了。导演和摄影师以无可挑剔的视觉和镜头,以极具震撼力的时事给人类以警示。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惮的扩张。摄影师基本上采用航拍的的方法去俯视这个千疮百孔的家园。从这个视觉看到拥挤的街道,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被虐待的动物以及。。。。。。。这些都是人类的杰作。让我们识得庐山真面目。旁白者定位于地球母亲的高度树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姿态,看到地球已经如此孱弱,我们怎能不动心? 就像片中所说的,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环保理念和行动。少浪费点时间在KTV,在酒席饭桌,在奢侈品店,定下心来看看这类的纪录片,告诉自己,你所需关注的还有自己所在的这个环境,这个地球,尽自己所能,善待它一点. 尤其是那些富人们,你们的富裕生活在某种程度上过得真的很残忍。

但片中的最后还是给与我们希望。各国政府都去积极地参与环保事业,发展洁净能源,对于我们个人最主要的还是观念和行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保护我们的家园。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20xx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电影家园(home)观后感

无家可归

这周三的课程是电影观赏,老师精心选择了《家园》这部影片,别居一格的教学方式给了我另一种独特的震撼与思考。

航拍的地球壮丽如诗篇,浩渺宇宙之中,这颗蓝色的星球是造物之主的宠儿。影片带领我们从一个飞行器的高度看我们的家园,从一个宏大的时间维度上回溯人类的历史,让人不由得心生卑微,人类不是地球上的霸主,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造物主的完美设计。但看着这些风华如梦的场景的时候,我却隐隐心生一种害怕,因为我隐约感觉到,老师绝不会让我们集体观影一场类似风景画PPT的影片。果然,人类的发展如同癌细胞一样,疯狂而迅速。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以来,工业革命像一条河流,将我们和旧时的田园生活永永远远的隔开了。在过去的五十年里,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和改变,比过去的二十万年还要巨大。河流干涸,资源被过度开采,冰川融化,乞里马扎罗的雪线逐年升高,许多生物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所有生物的家园,同时也是我们的子孙未来的家园,当代人的贪婪与无知是可怕,我们死后会不会被我们的子孙们戳脊梁骨?

当然,刀耕火种耕读农桑的生活在镜头前美则美矣,但生活质量确实是现在的小康生活更好,从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看出。形而上的生活方式回归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不宣扬什么主义。但人类很多时候,仅仅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幸福,把很多精力放在攫取社会财富上,却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伤了地球母球的心。人类应该醒悟自己之前的愚昧行经,可持续发展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政策一个概念,而应该是一种共识和一种实践。

作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作为这样一个优秀集体的一员,我想我们应该领风气之先,通过这个集体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度,去做一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我想关注生态是一件很值得去投入精力的事情。公益所最需要的无私和奉献与中国军人的气质是最为契合的。还记得汶川地震,山河震动,是军人火速奔往灾区,直面大自然的怒火。而在普通时期,军人也应该是调节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使者。在大学作为国防生期间,我们选陪办每年都会带领我们去郊外植树,军人只有热爱中华大地的壮美山河,才能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政党。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是母亲。人类的历史只有20万年,地球却已经存在了差不多40亿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不过是刹那的闪现,可是这个刹那,却在20万年间几乎耗尽了地球40亿年的积累。

我们对我们的家园了解多少?她的壮美,她的富饶,她的生命我们看到了多少。《家园》以这样一种深情而缓慢的姿态,讲地球母亲的身世现境一一道来,只有你亲自去观看,否则难以体会其中承载的厚重的情谊和思考,感动于震撼。

从古细菌到蓝藻,原始的地球开始被慢慢净化,氧气开始充沛。从植物到动物,生命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地球开始热闹而富有生机。海洋、湿地、森林、河流??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承载了其千姿百态的生命奇迹。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有多少,每一天都有许多新的物种被发现,而比起极其丰富的地球生命资源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生命都是相关联的”。一切都是联系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道理老祖宗早就都说过了。维持自然的均衡,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人类发展的20万年,早期也遵循了这样的一条道路。但是从一万年前农业发明开始,人类渐渐走上了另外一条路——牺牲家园,换取利益。进入近代,尤其20世纪以来,石油,机械,电力相继被发现,这一百年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口的爆炸增长,对地球资源的依赖前所未有,这100年的开采和破坏,比过去的总和还多。100年,几乎就耗尽了地球前40亿年丰富的积累。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无数国家就这样衰败下去了。那些繁荣的幻影还能支持多久?我们都不知道。“要悲观已经太迟了”。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对于灾难即使提前知道也难以采取行动,滞后性太大,不是懒惰就是推脱,结局就是谁也没有做什么。气候的问题各国吵了几十年,最近更加汹涌,但是吵归吵,实质性的措施依然拿不出来。

…… …… 余下全文

篇六 :家园观后感

影片仅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却是导演历经15年筹备、穿越了54个国家,拍摄了120个景点,动用88000多名员工拍摄而成。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与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这部电影无声地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

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摄影师对地球家园现状的不安及深切怜爱之情,还感受到了他那如天地般博大与宽广的胸怀。本来应该是一部充斥着批判和控诉的片子,但他却表现得异常冷静与平和,没有感情的发泄,没有絮絮叨叨,有的只是陈列在我们眼前的真实画面和真实数据。这一手法正如鲁迅所说的“:红肿之处,艳若桃李;溃烂之时,美如乳酪。”红肿丑陋的伤疤也可以被赞美的美艳无双。

影片通过大量的航拍镜头,采用对地球大自然记录的手法,将地球的存在以及演变的过程通过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并通过地球不断的演变来告之世人:人类的存在时间仅有20万年,却已经打破这个存在了四千万年的地球的生态平衡。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人类的过渡开采己经危及到自己的家园。但当人类意识到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为时己晚。人类只有十年时间去扭转这一趋势。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迪拜、中国、纽约、洛杉矶??这些国家或者城市,成了人类发展的最好代表。依靠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迪拜这个荒凉之地,却成为了西方发展模式的顶峰,无数的摩天大楼,无数的人造岛屿,人对自然的远离与对自然的依赖都空前的加剧了。相同的模式在不断取代文明间的差异性,利益分配的不均,将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空前的拉开了。为了满足人口的增长和利益的需求,对资源的开采和自然的破坏空前的加剧、加深。深圳40年从一个渔村变成了大都市,许多城市的人口也在几十年间从几十万增加到几千万。膨胀的人类世界,导致了各种变相和扭曲的发展模式。贫穷的国家砍光了树木出口来换钱,结果水土流失,森林所剩无几,复活节岛上的居民,连出海的独木舟都没有了木材可以制作。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家园》观后感

《家园》观后感

近年,人类对地球环保的议题上有强烈的兴趣,在电影业中,关注保护环境的作品也随着上升。有不少的科幻片更以此为题,讲述破坏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使观众认识到环境及生态对整个地球的重要性,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有《后天》、《2012》等灾难片。除了科幻片之外,有关自然的纪录片也开始在电影界大行其道,有《海洋》、《迁徙的鸟》等优秀影片。这些纪录片将真实的画面代替了虚构的故事,使观众有了一种另类的视觉体验。而相比来说纪录片绝对是唤醒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好方法,因为科幻片的角度实在是过于夸张,人们可能随便看过就算,反正都是虚构的,但纪录片是采用写实的形式拍摄,再加上现今的高清技术,观众便有如置身当地一样,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从前我对纪录片没有好感,总觉得看恢弘的商业片更过瘾。并曾经一度沉浸在《后天》漫天的洪水与冰雪、《2012》翻滚的道路与炽热的岩浆中,期间穿插的情感线路,还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伟大。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观赏这部《家园》的时候,它给我心灵带来的震撼比商业片大得多。

本纪录片的主题亦是围绕着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幕后人员经过十五年的筹备,经过五十多个国家拍摄,将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在一百二十分钟里一一呈现。电影在20xx年6月5日的地球环境日在世界各地上映,带有警示意味。影片所拍摄的风景地貌90%都是采用航拍的方式完成,美丽的景色一览无遗,能让人看到平时未多见的情景,也能让出现在镜头中的事物显得渺小和无助。旁白在电影的前半段先是将地球某些优美的风景逐一介绍,并将自然环境与国家发展一并叙述。及后,电影描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引申至我们所带来的环境破坏。电影亦提及一些现今在世界各地出现的社会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环境挂钩,例如贫富悬殊及经济,因而使观众明白到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国与国的社会问题。影片也提及到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很多美丽的风景会因为人类不停的污染而渐渐失去,而消失的速度也日渐加快,到那时,要再看见这些景色就恐怕只能在电视里才能重温。

…… …… 余下全文

篇八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篇一:地球已追不上人类的欲望

——法国环保纪录片《家园》>观后感

顾训中

20xx年6月5日,又一个地球环境日。一部大型环保纪录片《家园》(《HOME——A STUNNING VISUAL PORTRAYAL OF EARTH》)在全球同步上映。其上映的场合不止在传统的影院、剧场,还有互联网。这使得这部《家园》转瞬间传遍全球每个角落。

因了朋友的相助,得以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家园》,感觉或许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震撼!

人类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生态的被破坏,这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各种各样的资料、图片、书籍、电视电影片也早已层出不穷。然而,何以看了《家园》仍感深深震撼?那是因为片中通过航拍而产生的那种从未有过的对那伤痕累累大地的俯视效果,那以独特女声配以直白解说而产生的直指内心的揭示,还有那以咏叹吟诵般的音乐产生的震荡……

《家园》是法国生态学家、著名摄影师扬&#8226;阿尔蒂斯-贝特朗(Yann Arthus Bertrand)的杰作,是他那对人类、对地球那宏大的悲悯心的结晶。据说,20年来,贝特朗坚持不懈地在空中拍摄地球生态的变化。而《家园》就是他经历了15年的准备,经过18个月共217天,穿越54个国家,120个拍摄点的拍摄之后诞生的。可以想象,片中那一个个精美的镜头,那一句句隽永的解说,都是他和他的团队心血的结晶。他坦言,'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新鲜,没有任何事情不是已知的,不是被人类了解的',而问题只在于,'我们知道一切,但我们不去正视一切,不去相信一切,而现在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问题就是行动,我们仅有10年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转瞬即逝,并且我们也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能成功,但我们必须这么做,也必须在这一切之前让大家明白,我们抗争的究竟是什么。'贝特朗和他的合作者为这部片子确立的核心理念便是:'当我们耗尽自然遗产之后,必须面对的是什么?'当然,《家园》展示的远不止是贝特朗那法国人式的澎湃激情。出于可信度的考虑,为《家园》撰写的所有评论,由20xx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Al Gore)和美国著名的环保学者莱斯特&#8226;布朗(Lester Brown)阅读、审定。环保专家们为贝特朗提供了详细的最新数据。因此,有评论说,《家园》展现的是美国人的理性和法国人的感性,堪称完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