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新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厚德博学 求是创新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读后感

目录

一 、背景、条件和机缘 ............................................................................................................................. 2

1、背景 ................................................................................................................................................. 2

2、条件 ................................................................................................................................................. 2

3、机缘 ................................................................................................................................................. 2

二、关于读本的介绍和选择 ....................................................................................................................... 3

1.读本介绍 ........................................................................................................................................... 3

…… …… 余下全文

篇二 :萨缪尔森《经济学》读后感

《经济学》读后感

萨缪尔森作为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综合的代表人物,其理论观点体现了西方经济学整整一代的正统的理论观点,并且成了西方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

萨缪尔森是当代新古典经综合派领袖人物,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坦利·费希尔介绍萨缪尔森时所说的:“萨缪尔森对经济理论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做了根本性的贡献”。我正是带着对大师的崇拜与敬意通篇阅读了《经济学》这本书。

当初拿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时,心里没有底,手捧着这样一本凝聚着大师无数心血与人类智慧结晶的厚重的书,我想,一定是内容错综复杂而让我这个初出茅庐且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绞尽脑汁才能看懂其冰山一角的书,担心自己无法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这本巨著而对心中的偶像有所不恭。从第一章绪论开始我就感觉到这本书并不像我先前所想象的那样语言晦涩难懂,而是以自然明了的辞藻将本应繁杂的理论娓娓道来,甚至在描述上更简单,越是大师,就越能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此书的一大特点是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根据世界范围内的形势发展以及随着人类科技不断进步而使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持续着天翻地覆的改变,把各种涉及到经济学的新元素都加入到最新版《经济学》里,使读者能够足不出户就可将当今社会上影响人类生活包括经济现象、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动趋势与经济学基础识知相结合进行初步的了解。

这本书的编排基本上能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较高深的内容在附录或特别标明的小节里单独安排。第一编是基本概念,主要介绍了一下学习经济学的一些必备基础知识。第二编是微观经济学:供给、需求和产品市场,第三编是要素市场:劳动、土地和资本,以上两篇也是我们在任一本微观经济学的书本中都能看到的主题。第四篇从微观的角度主要讨论了下国际贸易、政府以及环境,第五篇至第七篇全面讲述了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三 :经济学思维方式读后感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后感

自去年11月收到书至今已有3个多月,其间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美国保罗〃海恩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利用寒假终于在开学前读完。这本书总体而言,深入浅出,回避了高深的数学模型,从身边简单的事例出发,语言浅显易懂,深刻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框架。虽然以前读大学时,我也读过一些经济学书籍,比如《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于前述经济学著作,它探究的应该不仅仅是经济学,更主要的应该是经济学背后的思维方式。我理解,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核心就是研究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即权衡预期的额外成本和预期的额外收益之后进行理性选择与决策,经济学称之为节约,即有经济效率。经济分析的本质就是边际分析。经济学思维方式无处不在,学习和运用好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促进人们更有效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提高理性决策的水平。

一、机会成本不容忽视 该书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成本相关概念的理解。关于成本概念,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成本与标准委员会是这样定义的: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与应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可见,成本不仅是指耗费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而且还包括可能发生的预计成本,以及进行预测决策所需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等。成本与我们的行为选择相关,不同的行为选 1

择就会有不同的成本,成本天然地与某个个体的选择和决策相关,这就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的现实。比如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乘坐飞机需要2小时,乘坐火车需要18小时,我们发现一个律师会选择乘坐飞机,而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则选择乘坐火车,乘坐火车的成本对他们有什么不同吗?对于农民工可能只是火车的票价,对于律师则要加上坐火车多花费的16小时他可能取得的收益,假设一个律师一小时收费可达200元,坐火车对律师而言将是成本极高的行为。可见同一行为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成本,成本是对某个具体主体而言的成本,对于律师他需要对因坐火车多花的16小时赋予的价值3200元计入乘坐火车的成本,所以他理性性选择了乘坐飞机。又如,飞机取代了马车,不是因为飞机的“技术”比马车更先进,而是因为在长距离运输方面,飞机的“机会成本”比马车更便宜。至于短距离的交通,比如到邻街买一瓶酱油,马车就显然比飞机合算。同样,航天飞机的技术虽然比飞机更先进,但由于它的成本太高,所以人们不会坐航天飞机越洋。不管怎么选择,都只是取决于成本,而不是技术。这就是机会成本的力量。

…… …… 余下全文

篇四 :《大家的经济学》读后感

我眼中的经济学

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要明确学习经济学的原因首先要弄清经济学的概念及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教你如何科学合理地支配钱,也就是多多少少要和钱打交道。更为重要的是积累难得的人生经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享受和分享人生。那么,在这里,读完《大家的经济学》呢,我有一点自己的小小看法想一吐为快。

1、 人性根源

谈到“自私”,可以说是一个敏感词。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尤为凸显。追溯人类起源到进化论的提出,逐步验证“趋利避害”是万物生存之前提,极为书中所说“自利是一切生物的特征”这一结论,谓之曰“本能”。通常意义上将自私作为贬义词,但事实上它与自利一样归为中性概念。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盲目评判诸如自私或自利这类似想法和行为的对错。此外,书中所谈及的“利他主义”和“无私社会呢”,首先需要相应的鼓励和补偿机制(包括有形的于无形的)才能得以延续,说明什么呢?不存在纯粹的无私。答案是肯定的。那样的社会仅仅是一种假设和暂定,不符合人性的基本发展规律。这让我想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与统一,归结为:奉献多与索取,行动先于言行!

2、 社会秩序发展

经济永远围绕“利益”这一话题展开。哪怕是所谓的道德和法律究其本质也是为利益服务的。作为社会秩序的两大支柱,引发“人治”与“法治”孰优孰劣的口舌激战实在值得玩味。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当然,关于“无政府状态”以及“无为而治”就另当别论了。既然社会业已形成,那么相应的统治机构和管理机制自然应运而生。又不得不谈及阶级性,作为国家和法律的基本特点,是世间没有绝对平等的根源,但又无法抹杀其推动整个社会历史向前发展的事实。所以关于道德和法律我们要站在社会的立场,以哲学的眼光去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3、 市场经济

不得不再度褒扬市场经济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惊喜。实现利益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财富掠夺升华为财富创造,这是经过十分漫长的量的积累才得到的质的飞跃。实践证明,这是人类历史一个辉煌的转折点,它将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那么回过头来讲,市场经济有它广袤的发展空间,但并不是绝对自由的,也要受到规则和制度的约束,道德和法律在这里同样适用。纵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创造不计其数财富奇迹的同时,也不断发生让人绞尽脑汁的难题:谈及中国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思想,我不知怎的就想起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利益的高度敏感,对人格的轻视漠然,这不得不说的确是大多数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劣根性。这恐怕和中国长期的封建时所衍生出的由奴役感和压迫感而致的麻木关联莫大吧!

…… …… 余下全文

篇五 :图解经济学读后感

图解经济学读后感

一. 相关书讯:

当社会面临景气萧条,失业率大增;当原料价格上涨,就连埋首在柴米油盐中的家庭主妇也能感受到通货膨涨的压力。尽管现代瞬息万变的社会日趋复杂,然经济学背后依据的人性并没有改变。随着文明的推演,经济活动已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生产、投资与消费等经济活动不停地运转,或许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那与我们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正也是因为这份紧密的结合,让这门经世济民之学深深地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每日必需的消费行为,探究供给与需求的差异;从一只无形的手,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让各种竞争的利益取得和平共处之道,毕竟上帝的归上帝,而西泽的利益也绝不减少。

二.内容摘录:

1.商标与品牌是企业的智慧财产权,好的品牌可以减少消费者搜集信息的成本。(p.60)

2.虽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各自独立行使,而且央行可以控制货币供给的数量,但实际上,由于央行是政府发生赤字时的融通对象,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还是会受到政府财政收支的影响,使得央行并无完全的自主控制能力。(p.94)

3.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人拥有的所有技能,包含教育知识、个人特质、创造力、专业能力等。这些技能是属于个人独一无二的资产,别人无法轻易剥夺。(p.152)

4.因景气循环的衰退或萧条所引起的失业状况,称为循环性失业。(p.151)

三.我的观点:

这是一个资源有限却欲望无穷的世界。身处于资源不均的现实社会中,总会面临不同选择的挣扎。其实无所谓好与坏的决定,乃是就每个人自身利益不同而有所差异,最重要是在各种需求上取得一个平衡点,从最小的资本上获得最大的收益。

身处于忙碌的现代社会中,事业与课业似乎占据了一日中大多数的时间,而一天为二十四小时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时间的分配便成了一项重要的课题。时间其实是一种隠形的成本,然人们却常常将其视为理所当然而忽略了它的重要性。时间的概念可以经济学中「机会成本」解释,「当你选择某样事物而相对放弃的最高成本」便是它的基本概念。就如同花费数个小时排队抢购年终打折货品,真的算是捡到便宜吗?抑或是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若是为贪图加班费而使身体过度疲累,在加班的时间上犠牲的健康成本又是否值得?我想在众多的事物中,如何取得一个时间的平衡点才是最重要的关键。

…… …… 余下全文

篇六 :身边的经济学读后感

《身边的经济学》读后感

会计四班 周云逸

为了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及初步掌握将经济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能力。我选择这本最为贴近我们生活环境的《身边的经济学》来读。

这本书是分块讲述的,每一块的内容都针对了不同的经济现象。但其内容总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国家的收入与支出以及是国家富裕的根本在哪;储蓄率、汇率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及他们的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我们身边的一些经济学个例等

首先是有关于国家如何富裕起来的讨论。作者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方面是分工与专业化,第二方面是向学习型国家发展。

分工与专业化是与人类经济史一样古老的话题,而对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探讨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两个基本命题:1.、分工和专业化是产品单位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国民财富增长;2、市场规模限制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社会,分工已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追求,一种必须做出的选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分工使得每个人都可以积累专业知识,知识再物化为“资本”形态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成本迅速下降;成本下降通过竞争机制表现为价格下降,而下降的价格提高了单位劳动收入的购买力;购买的增长近一步带来了市场规模的扩张市场扩张又导致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这个动态的过程就是经济发展与国民财富增长的过程。典型的例子有瑞士的钟表、法国的时装、德国的汽车制造等。

19xx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指出:爱学习的国家进步快。因为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和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要素,“人力资本”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就显得尤其突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也是知名品牌诺基亚的故乡——芬兰就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而芬兰之所以能够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主要得益于其对国民教育和科技投入的重视以及其充满活力的私营经济。

…… …… 余下全文

篇七 :影响世界的10位经济学大师读后感

读《影响世界的10位经济学大师》有感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一章 读书心得

《影响世界的10位经济学大师》是一部讲述对经济学贡献较大的10位经济学家的书,该书对于了解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史以及主要经济学思想、经济学家的成功经历都有很大帮助,是一部很不错的经济学入门书籍。

本书共有十个章节,分别按经济学家出生年月的先后顺序,介绍了10位经济学家。每章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个人生平、学术之路、影响与评价。每一章对每个经济学家的经济理论都作了概括式介绍,当然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虽然为经济类丛书,然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倒不是经济学的理论,而是这些经济学家的成功之路。

对于他们的成功,我做了些许总结,共同之处在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天赋过人、后天的努力、博览群书、名师指点以及好友相助。 以上六点,只有前两点无法改变,而三分之二的命运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后天的努力自然包括多看书,然单独提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努力与多看书,可使得自己越来越优秀,而这又成为了有名师指点你的基础。因为名师更加喜欢优秀的人。对于自己的朋友,则真心需要花心思,好好的培养与经营。

由此观之,成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也并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夸张,一言以蔽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章 本书概览

影响世界的10位经济学大师读后感

第三章 绝知此事要躬行——感谢 随着读书心得的上交,咱们的阅读作业也同时告一段落。回想看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感觉受益良多,谢谢老师的这个读书作业! 经济学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里面有很多的内容要去学习,仅仅学习课本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本专业的各种名著。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本专业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刚好,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就符合这些特点。

本身由于个人视野狭小,可能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去看课外书,然而在此,看课外书成了一项任务,你就必须要去做,结果把我领进了一个新的世界——经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尽情的允吸着自己想要的知识,体会着阅读给我带来的种种好处。呵呵,真是一种久违的感觉——因为自己初中的时候也是喜欢阅读的。

…… …… 余下全文

篇八 :伦理学与经济学读后感

忽视了经济学的伦理学——亦为不幸

《伦理学与经济学》一书是根据阿马蒂亚?森19xx年4月4日至6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所做洛尔讲座的讲稿编写而成的,跟其他讲稿式文章一样,本书的思想有很强的的跳跃性,其内容前后又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时常要反复往前翻阅,把前后贯通起来了才能理解其涵义。

全书分为三个大的部分:一、经济行为与道德情操;二、经济判断与道德哲学;三、自由与结果。纵观这三个大部分,作者主要强调的无非几点,一是伦理学作为经济学两个根源之一,缺了伦理学将导致经济学的贫困化,对经济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二是预测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密切相关,并不是只是预测经济学能影响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同样也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预测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不排斥“自利理性观”。

书中,作者自身也澄清了一点,即他缺乏谈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立——对伦理学的不利影响,“由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不断加深的隔阂所造成的损失具有两面性。到目前为止,我只指出了因忽视“伦理相关的动机观”和“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而给经济学所带来的损失”1,“在经济学经常使用的一些标准方法中,尤其是经济学中的“工程学”方法,也是可以用于现代伦理学研究的。因此,我认为,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对于伦理学来说也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2。诚然,没了伦理学的经济学会导致一些悲惨的现实问题(比如饥荒),但也还是依赖其逻辑性取得一些成果的。但是,如同苏格拉底问的那样:“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没了经济学作奠基的伦理学是无法想象的,中国古语提到过一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对这个基础性作用最突出的强调了,经济学以其实用性能力(当然,主要是人类发展的经济,人是主体)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是伦理学乃至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伦理学只有适应形势,深入到经济学内部去研究才会有意义、才能出有用的成果,长平之战中,“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这样的处境下,谁还会顾及伦理观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