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ETRE》。英文译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原著为捷克语,其汉语译本原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仿佛是一座感性与理性纵横交织起来的神秘幽深的城堡,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辨,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作者用讥讽幽默而冷静的笔调,剖开人类生命的外衣, 探索人类灵魂的秘密,揭开人性深处最隐秘的真相,展示了社会动荡和命运沉浮的人生图景,揭露了人类"媚俗"的天性。 读罢此深沉的文字,自己好像也深沉在里边,待拔出来时再反思,生命何以轻重之分?? 对于托马斯而言, 为了特蕾莎,他把自己所有的重量都抛弃了,那样的心甘情愿.。我们可以说他是深情,也可以说他富有同情心.。不管怎样,他把能做到的都做了。 除了,他无法放弃自己在别处所享受到的重量,自身的重量。

人类的生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一如我们的高中生活,有着所要为之而奋斗的目标。此系生命之重,在沉重中体味本身的存在。一旦脱离了重压,或许就像断线的风筝,漂泊的蒲公英。 人生背负着巨大的重压,受着种种难以改变的牵制,仿佛是蒲公英的根扎在土壤中,拼了命也无法移动。可是当它足够轻,轻到足够抛弃根茎而飘起来,人生真若如此,不知道会不会同样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呢。

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在试图释放,让人摒弃世间的“媚俗”,主人公托马斯在经历婚姻失败后,可以说完全忘记人生的责任,肆意放浪,生活在无数的情妇之中,这成为他的人生原则,然而最后为了特丽莎他再次选择了婚姻,最终守着那段婚姻走到生命的最后,而最后小说得出的结论: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昆德拉对生命终极意义产生怀疑,到最后依然没有否定,因为无法否定。我们始终无法活在一个自己所谓的完全理想的世界,我们有权利追求,但怀疑的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于是我又有意无意的想到了李叔同,也许他正是为了逃避社会的“媚俗”而选择遁入空门,在所有人看来是不可思议而不负责任的,这到底算不算是逃脱了“媚俗”,我们又如何肯定这不会是又一种“媚俗”,生命的轻和重我们该如何区分?到最后,我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和不能承受之重该如何解释?这是一个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如同昆德拉的怀疑,只是怀疑,却无力解决。

…… …… 余下全文

篇二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当老师布置要写《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读后感后,我当时在想这个问题。也许在我们这个年纪谈论这个沉重的问题有些不妥,甚至有些多余,我当时也没有想通老师为什么布置这本书作为作业。带着疑惑,下课后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剩下几本相对比较破旧的,顿时心生退意,但是当时脑子一想,书被翻成这种程度,说明这本书被很多人看过,最后带着不是很开心的心情借了本破旧的书。

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 集中营生活

第一部分写的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描绘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而就在这非人的生活中,作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悲惨的命运让作者对幸福和美好充满了向往,在保持本心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爱的伟大、自由意志的力量,领悟出做人的最重要使命是负责,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自己,而是回答对生命的追问,不断超越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 意义治疗学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比精神分析法,同时举了很多事例揭示了什么是意义治疗,以及意义治疗起作用的案例。作者给出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就是要负责,接受生命的追问,力求有意义地度过。与心理分析比起来,意义治疗是较少回顾与较少内省的方法。意义治疗的焦点是放在将来,也就是说,焦点是放在病人将来要完成的工作与意义上。 首先,令我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便是:人无论遭遇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咋看这句话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从作者自己以及落难同胞同在磨灭人性的集中营里艰苦寻求活下来的各种经历来看,它不能没有一定的哲理。作者在被捕前,本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书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作者:米兰·昆德拉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第一遍对主人公托马斯、特丽莎的爱情印象深刻,放荡不羁的男主人公以及总是深刻地忧郁着的女主人公。除此之外,对画家萨宾娜也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觉得她过得很有挑战性,她的生活永远都是新的。书中还引起我共鸣的就是那只狗卡列宁了,可能是因为我天生对狗有一种好感,所以在第一遍中只记住了这么几个人物。

在第二遍里,也是近期才读的,我对主人公托马斯和特丽莎的爱情细节更加了解了,画家萨宾娜依然是充满了神秘感,感觉她过得很潇洒,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才华的女人,至少在这两个方面,很多女人都梦想变得像她一样,可以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另外一个男配角弗兰茨也进入了我的视野,作者对他主要描述他对萨宾娜的迷恋与崇拜,我对这个男配角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觉。最后专门花了一章写卡列宁的微笑,即它临死之前依然努力想让主人快乐,很感人。但是,卡列宁也只是个插曲,写它估计是为了表达女主人公特丽莎的感情,它是特丽莎理想感情的寄托。

书的第一章就写了轻与重这两个对立面,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是轻与重相互转化的典型,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革命是如此沉重,然而对未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来说,革命也只是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要轻。时间会洗刷一切,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等于没有发生过,会被后人所遗忘。这真是让人感到悲哀,只因为发生过一次,所以就可以渐渐被人们遗忘,而生命中那些不断重复发生的事情却变得沉重起来。偶尔看到这种观念,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细想来,与自己生活无关的事情,可不就是比鸿毛还轻么?只有那些与自己生活实实在在发生关系的事情,才会让人感觉沉重,让人想要摆脱,寻求更轻的东西来背负。

这本书是关于人生的思考的巨著,它引导我们去寻求生活的真谛,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只是简单地活着,还是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一直以为生命中的追求、责任是沉重,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那些我们所追求的、所承担的就像是生命中永久的枷锁,禁锢、束缚着我们的身体与灵魂,这都是放不下的生命之重。但米兰却抛出了“生命之轻”的论调——“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开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如此的生命之轻,我们能承受吗?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李文浩2010110317

初读作品,可谓是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有可读性,耐着性子读下去:小说以二战后,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大量知识分子逃亡去欧洲海外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男二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作者对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特丽萨、托马斯、萨宾娜,三个不同的职业,不同追求,不同经历的人,而对这个疯狂而又荒谬的现实社会,他们思考着;行动着;追求着;放弃着。

身为医生的托马斯半是风流半是深情,对特丽萨的爱与压抑的放荡撕扯着他,决心用手术刀割开这世界一切伪装与媚俗的表层,看清里面隐藏着什么。他怀着一种深切的欲望,想要玩弄揭露这世界的一切,以放荡的成就自居,却又遇上了六个“碰巧”顺水飘的特丽萨,那一眼,万年,当他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时,那句坚定的“muss seiu(非如此不可)”,他第一次快乐地看清自己。

之后的日子,托马斯放荡难收,特丽萨深情嫉妒着。白日被训服的妒嫉在夜晚肆意撕扯着他的心房,本以为此书到这两人出场便可走单线了,却又出现了一个天才的画家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却无时不扮演一个极端主义者的角色,在他慢慢长途的背叛中,每一个吸引的背叛是罪恶也是胜利。他不愿遵守,他拒绝服从。在一次次的胜利自我陶醉,却滑向极度的痛苦。当他猛然醒悟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背叛时,生命也只剩下终点。品读故事中人物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一遍遍痛苦的历练,文篇大量渲染、烘托,将小说情感表现的淋离尽致。当对与错,情与重,灵与肉的观念冲击在一起时,这世界苍白的只剩下那恐怖的令人窒息。

托马斯惬意生活基于“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的超现实理论,一篇俄底浦斯记的读后感,深刻地写出人永远无法用“不知者”去掩饰罪过,而是如俄底浦斯般捥眼放逐来承接自己。政党的压迫使他因一文而沦落为洗窗匠。部里的监查员终于使他明白,当对面坐着一个使人愉快、值得尊重、有礼貌的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他说的都不是实话,没有一句处于真心。托马斯人生如我们的思维一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也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发出人类在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时,一切便成为了不可思议轻,即使那曾是厚重的生命,博学即为媚俗作态的理论,让人类世界文明变得荒诞不禁,但我们又无法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说出对或错。 也许,这沉重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世界只是尼采的一次次轮回,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相当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如果可选择,我们会不断实验每一种可能性比较其结果,使它最终成为一种定性游戏。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将生命与历史相接,生命如历史那般轻如鸿毛,似尘埃卷入太虚,它是明日不复在的任何东西。

…… …… 余下全文

篇五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当老师布置要写《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读后感后,我当时在想这个问题。也许在我们这个年纪谈论这个沉重的问题有些不妥,甚至有些多余,我当时也没有想通老师为什么布置这本书作为作业。带着疑惑,下课后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当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剩下几本相对比较破旧的,顿时心生退意,但是当时脑子一想,书被翻成这种程度,说明这本书被很多人看过,最后带着不是很开心的心情借了本破旧的书。

弗兰克尔,著名心理学家,是20世纪的一个奇迹。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治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部分 集中营生活

第一部分写的作者在纳粹集中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切地描绘了集中营非人的生活。而就在这非人的生活中,作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和美好,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悲惨的命运让作者对幸福和美好充满了向往,在保持本心的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爱的力量、爱的伟大、自由意志的力量,领悟出做人的最重要使命是负责,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自己,而是回答对生命的追问,不断超越自己。

《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二部分 意义治疗学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比精神分析法,同时举了很多事例揭示了什么是意义治疗,以及意义治疗起作用的案例。作者给出了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就是要负责,接受生命的追问,力求有意义地度过。与心理分析比起来,意义治疗是较少回顾与较少内省的方法。意义治疗的焦点是放在将来,也就是说,焦点是放在病人将来要完成的工作与意义上。 首先,令我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便是:人无论遭遇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咋看这句话时,觉得不可思议,但从作者自己以及落难同胞同在磨灭人性的集中营里艰苦寻求活下来的各种经历来看,它不能没有一定的哲理。作者在被捕前,本

…… …… 余下全文

篇六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在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并让我深刻的思索“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赋予了这部作品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活着》通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了一生的经历,凄惨的不可思议。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悲惨的人生遭遇: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活着》这部作品浓缩了一个历史阶段,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体现了“活着”的艰辛。

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但作品中历尽艰辛的主人公从头到尾都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口吻进行冷静的讲述,仿佛在描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而这又切切实实的发生在他的身上。凄惨的经历与超脱的心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人公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读完整部作品,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作品的题目——“活着”二字时,不禁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活着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先生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 …… 余下全文

篇七 :《中华龙鸟》读后感:爱是生命进化的能量

《中华龙鸟》读后感:爱是生命进化的能量

《中华龙鸟》读后感:爱是生命进化的能量

刚刚翻开书,书中就介绍,现在的喜鹊、麻雀、布谷鸟、鹦鹉等鸟类都是由庞大的恐龙而进化成的, 真是不可思议啊!

看了中华龙鸟家族族谱的图片文字介绍,我心中还有疑问:为什么有第一代澄、第二代淑、第四代泱、第六代潆,没有第三代和第五代?

看完全书后,我在想:命运真的很难捉摸,谁也想不到:当地球发生灾变时,不可一世的雷龙、剑龙、霸王龙等巨型恐龙成了生命舞台上的匆匆过客,而处在大自然食物链下端、卑微的小不点却成功地躲过了劫难,在生命舞台上扮演永不衰败的辉煌角色。

两只恐龙,一种在侏罗纪中彻底灭绝,而另一种却展开双翅,飞翔蓝天,变成为了中华龙鸟!

虽然与体型庞大的恐龙比起来,那些小不点的身上确实有许多令人遗憾的缺陷。就连它们自已也一定会因自身的种种不合时宜的行为而感到苦恼与失望。

也许是因为:强大的未必是永久的,弱小的未必是短暂的,天空中翱翔着鸟类,但不可一世的恐龙却灭绝了。这就是生命进化的辩证法。看起来是缺陷,也许就是进化的契机。

假如善良是缺陷、诚实是错误、简朴是罪过、温情是弱点,那么人类要一大堆财富又有何用呢?

苦难催生智慧,善良净化灵魂,爱永远是最宝贵的、不可替换的生存技巧!

…… …… 余下全文

篇八 :《一个荒唐人的梦》读后感

《一个荒唐人的梦》观后感

《一个荒唐人的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的寓言式短篇小说。它以高度凝练的形式概括出作家对个体人及整个人类的精神发展阶段的艺术观照,表现了作家所体验的真理与自由的真谛,也是作家对自己一生创作思想的诗意性概括和寓言式总结,在作家的创作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荒唐人有勇气承认世界的虚无,却要自杀,为什么?他是一个诗性存在的人,个体的心性决定了他决不能忍受价值的缺失而继续生存下去,他一定要自杀以表明对罪恶世界的不屈!荒唐人比存在主义者勇敢,后者宣称没有出路就是出路,这分明是对罪恶的屈服和无赖一般的勇气;而荒唐人一旦明白现世的无望就敢于用自杀证明世界的荒唐:既然现世没有出路,我就不再留在现世!他在等待绝望确定的那一刻,自杀! 如此也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因为一颗小星星而决定自杀:受到理性迷惑的荒唐人在深深怀疑人类理性时仰望星空,突然之间的明澈使他看透了那位伟大的哲学家道德说教的虚假,内心的道德律根本没有让人敬畏,相反,良心的责备使下一次犯罪没有了负担:良心已经责备过我了,我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欧洲道德哲学理想的破灭带来了价值的缺失实在震撼,自杀成为必然抉择。

然而他没有成功,居然是因为一个小姑娘的缘故。小姑娘很

可怜,对了,就是可怜!荒唐人说:“既然我已经决心在今夜自杀,所以现在我对世上的一切应当比任何时候都更无所谓。为什么我要在转眼之间感到并非全无所谓,去可怜一个小姑娘呢?我记得我十分可怜她;甚至感到一阵奇怪的心疼,一种在我的处境完全不可思议的心疼”。他在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情况下产生了对他人的同情——与伊凡对孩子的怜悯一样——不彻底的虚无!一刹那间他考虑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死亡背后如果不是“无”怎么办?“我忽发奇想,假若我以前住在月球或是火星上,在那里干下难以想象的最无耻下流的勾当,在那里遭到唾骂,出尽了丑,丢脸到只有偶尔在梦境里或是作噩梦时才能体会到和想象出的那种程度;又比方说我后来来到地球上,并且一直记得我在另一星球上的所作所为,此外,还知道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再返回月球了,那么,当我从地球上仰望月球时,——是不是会觉得无所谓呢?我会不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呢”?理性提问之后发现自己陷入窘境:一旦存在彼岸世界,那么哲学的智慧就要让位给上帝的启示!这怎么可以?这意味着一切现存事物的荒唐,甚至于——自杀也是荒唐的!“这些问题使我激动,叫我气恼。不先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目前我似乎还不能去死”。当然不能死,如果存在彼岸世界,那么本来具有反抗意义的自杀就成了笑话和耻辱!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