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楚辞读后感

我们缅怀每一位先贤的方式似乎只剩下了仰望,正如我们阅读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时永远怀着和其他读者同样的情感——敬佩一样,我们似乎忘记了,我们的先贤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感情的人,而他们的作品也只是对自己生活的反省和回忆。

适合我们缅怀先贤的方式大概只能是仰视了吧,不要觉得这个姿势难受,我们可以找一堆蹩脚的理由让我们舒服一点,比如我们的时代太过和平了,我们的时代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在为生存忙碌,我们的时代大家都各自安好??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英雄,我们是一个务实的时代。

爱国的故事在时间的河流里打起太多的浪花,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情感,唯一不同的也只是登台的人。这些“量产”的人事虽然繁多,但从不会觉得枯燥,因为后来者看向他们的目光里只有敬意。是他们,让这个遵循规则的历史的车轮在轮转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是他们,让被生活所支配的活着的人类感受到人性的伟大。那些在岁月侵蚀下的身影,依旧同样挺拔。然而,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的他此时却风骨傲然的从我的脑海路过。那个身影的名字,叫作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有着高贵的血统且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的他,似乎从降生的起就注定了不平凡。他生活的氏族是和楚国皇室有着血脉关系的楚国三大王族屈、景、昭中的屈,贵族的身份和教育为他增添了“内美”和才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他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被提拔为左徒、三闾大夫,入则与怀王商议国事,出则迎接宾客、应对诸侯,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坏消息来的更快。在他忙于为他的大王修改宪令时,志向远大而能力有限的楚怀王轻信了小人的挑拨,在没有实际证据的情况下将屈原贬谪,在扼杀屈原的同时,也为楚国敲响了丧钟。人的遭遇就是这样,得到一些东西,就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而且有时候,做选择的并不是你自己。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是在公元前313年,拒绝了他建议的怀王为了秦国的六百里土地,与齐国断交,且贬谪屈原,结果楚国丢掉了汉中的土地。陆陆续续的勾心斗角,最后楚怀王把自己“送到了秦国”,结束了尴尬的一生。屈原的第二次流放是在公元前293年,楚顷襄王在秦国的威胁下“不忘欲反”的时候,屈原向他指明了怀王的下场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然而直言的他再次的被令尹子兰所害,被贬出朝,从郢都到夏首,再从夏浦到陵阳。屈原在走完自己贬谪路线的同时,也悄悄地走到了自己的生命的终点。公元前278年,楚亡。公元前278年,汨罗江畔,屈原投水。

…… …… 余下全文

篇二 :12.楚辞 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我第一次读《离骚》的时?还是在升入四年级之前的暑假,那箇时侯丝毫不懂,合著注音和释意,一点一点的阅读、背诵。在我对楚辞没有瞭解的情况下,凴藉著一种感觉,我爱上了楚辞。

直到现在我纔明白,那种感觉就是对屈原的敬佩和尊重。在我心中,屈原是一箇无可否认的天才诗人,佢的人生充满了浪漫。在佢的诗中,有高冠长佩的美人,有芬芳淸幽的香草,有飞驰云端的远游,这一切都似眞似幻。

屈原的诗永远是梦与眞的结合,分不淸哪些是实,哪些是虚,与庄周梦蝶颇有些神似。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是飘逸的,而对于屈原来说,佢的责任感成了桎梏,牵绊住了佢的手脚,使佢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牢牢的捆在了一起。

一部《楚辞》是以屈原的毕生心血所作,每一首诗都浸透著诗人的血泪。直到今天,透过凄美忧伤的诗句,还能体会到屈原的执著、痛苦、愤怒和思念。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少年得志的屈原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箇颜色憔悴、行吟江畔的老翁,在风雨中默默的坚守著自个的理想,用枯槁的躯体紧紧抱住祖国的土地,谛听著来自内心深处的呼唤。

我曾在许多箇无人的静夜裏背诵楚辞,那种凄冷的美感,使夜闲的月光更加皎洁冷淸,奇寒彻骨。从未有一部作品,使我的心那样冷,那样静。对我来说,楚辞的艰深晦涩如同曲折的小路,但佢的美,就像小径上幽静美丽的风光,彻底折服了我,把我带进了另一片明媚而晴朗的天空。

所以在每次旅游的飞机上,我都会温习楚辞。优美的诗句,使旅途不再艰苦漫长。我从心底裏热爱那些诗句,每时每刻都不曾忘记。在我困惑迷茫的时?楚辞中的词句,如淸泉一般灌溉著我的心灵,给了我勇气和信心。

我选不出最爱的一段,因为每一段都是那样的美好。我只爱那美丽的章句,爱那凄美的风格,而且更爱屈原纯洁的心灵。

自从第一次翻开那本书开始,我就和美丽的楚辞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现在,对楚辞的热爱依然不变。睎望每一天,我都能拥抱那些可爱的诗句,在阳光中品味楚辞中语言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三 :楚辞读后感

泽畔悲歌

徐晓蒙 中文师范121 1201012027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们小学时候班级里挂的名人名言。以前只是觉得这句话是让我们去坚持追求真理,可是当你真正的走进楚辞这座华丽的城堡,你就不仅仅会为无可撼动的真理折服,更会被那华丽的词藻,作者的伟大情感深深吸引。

记得这学期,我们去高中见习,我们有一节课就是听的屈原的《离骚》,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一个问题“屈原在《离骚>中将自己写的那么美是不是有点自恋?”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在这一学期的课上,纪老师跟我们讲了很多后代人对楚辞的理解。我觉得楚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与屈原是分不开的。

六朝时的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屈原是杰出的诗人却不是成功的政治家,在政治这个舞台上,屈原不是导演,但是一心想要挽救楚国的危局。无奈奸臣当道,忠言难诉,屈原只能悲歌泽畔。

因为时间不可轮回,我们已无从在回到屈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替他悲歌,替他忧。但是,屈原写下了他的所感所想,我们现在的人才能感受到他的感情,当然这其中有不同的人的解读。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妹妹。对于楚辞,有的人读到了一位忠臣心中的抑郁,有的人读出了爱国的情愫,有的人看到了读书人的清高,还有的人看到了人才管理的规则······

我觉得屈原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品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在读屈原之后的人的作品的时候,我都会看到屈原的身影。如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从“屈原放逐,乃著《离骚》”(《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事迹中汲 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哀郢二首》)“听兒诵《离骚》,可以散我愁。”(《沙市阻风》)此外,如清人屈大均诗云:“一叶《离骚》酒一杯,滩声空助故城哀。”(《吊雪庵和尚》)黄任诗云:“无端哀怨入秋多,读罢《离骚》唤奈何??千古灵均有高弟,江潭能唱《大招》歌。”(《读(楚辞)作》)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 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 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 …… 余下全文

篇四 :楚辞读后感

《楚辞》读后感

暑假中偶然读到《楚辞》,被其瑰丽的想象力、奔放的情感力、厚重的历史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所吸引。掩卷之余,我为其浪漫主义情怀与现实主义的悲悯所折服。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为祖先文学上的高度和其中跳动不息的赤子之心而自豪。

《楚辞》站在中国文化的源头不远,以它的深度刻画了它的时代,以它的高度眺望着此后的几千年。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楚国的经济、政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横向剖面,更用无穷的营养滋养着后人。主要作者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在流放、遭贬的过程中,目睹了楚国大厦将倾的危难和民生多艰的困苦,但思量自己却不能扶大厦于将倾,解民生于倒悬,遂带着满腔的愤懑和不甘自沉汨罗。纵观屈原的一生,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美政”理想和改革事业永远为后人惋惜;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子精神感人之处,还在于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为了理想,他“虽九死犹未悔”、“虽体解犹未变”。当理想无法实现时,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沉故国之乡,也不出走他国,汨罗江畔纵身一跳定格成伟岸人格的永恒。屈子作品理想的特点,是他赋予自己理想以香草、美人的品格,寄托对理想的追求。这样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现实意义,特别在我们这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

首先,中国的传统价值历经几千年传承,经过近代的淬火磨练,在灰烬中依然闪烁着钻石一般的光芒。我们一定要自信于我们优秀的

文化和传统,这是我们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当我们灰暗彷徨时,不妨读读那些先贤留下的华篇,仿佛站在历史的河边,聆听先贤的精神教诲。“帝高阳之苗裔兮,......”所谓传承,不仅在于血脉,更深厚的在于精神。当然,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是固步自封。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我们才能更自信更包容面对整个世界。

其次,知荣明辱,是屈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在那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看来,屈原的是非分明、毫不妥协无疑是不谙世事、不识时务。但是正是这种在艰难世事下,知不可为而为之、舍我其谁的勇气支持了中华文化历经狂澜而不倒。在一个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时代,这种精神越发显得耀眼夺目。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内在秩序,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是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的。而这种价值重构的内在依据,一定需要从屈原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上去寻找,唯此才能不迷失本心。

…… …… 余下全文

篇五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专题——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读后感

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而代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代乐歌为名。《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它以湘君赴约不遇的复杂变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为中心线索,描述了感情变化的流动轨迹: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这种感情流程像一条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通。这种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既构筑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又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悲凉的环境氛围,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的内心感受,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以景衬情,衬托出湘君内心的焦急和极度的懊丧。屈原用“香草”、“芳椒”等高洁雅致的事物来寄托感情,描摹理想。 一方面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也成为屈原廉洁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诗歌的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幽深。

…… …… 余下全文

篇六 :《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fǔ)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原文及翻译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这。以:因为。见:被。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糟:酒糟。歠(chu?):饮。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

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mén)汶:污浊。[1]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鼓:拍打。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

渔父原文及翻译

,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 …… 余下全文

篇七 :9、楚辞渔父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 课程授课教案 № 7

授课日期 :

授课班级 :

课题: 楚辞·渔夫

授课类型 讲授 课时数 2

一、 焦点问题

1、 渔父何以成为中国传统诗词中的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

2、 文章通过何种手法把作者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 背景资料

1、关于作者的生平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字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祖先封于屈,遂以屈为氏。

屈原是一个感情激烈、直白袒露而又非常自信的人。这种性格与实际的政治环境难以调和。不过,这种诗人气质与环境的矛盾,既造成人生悲剧,同时也造就优秀的文学。

2、关于屈原的作品问题

现存25篇作品中,绝大多数作品归于屈原名下当无疑义。

但有部分作品自汉代就存争议。像《远游》《卜居》《渔父》等。

3、屈原与民间节日

屈原自沉于汨罗江的日子,可能是五月五日或距这一天很近。

五月五日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4、关于楚辞

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诗歌样式。也就是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 主要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从楚国的乐曲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打破四言诗的传统体制,开创了一种句法参差灵活的新诗派也称“骚体”诗。把先秦诗歌推向高峰。

5、楚辞之名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屈原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离骚》。 《诗经》和《楚辞》历来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屈原成为中国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诗中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执着的人生追求、奇丽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关于骚体

骚体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所创造的一种抒情韵文。

起于战国时楚国 ,以屈原所作《离骚》为代表,并因此而得名,亦可称为“楚辞体”。

…… …… 余下全文

篇八 :《楚辞·渔夫》原·译文

《楚辞?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1]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3]何故深思高举,[4]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5]物之汶汶者乎![6]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7]「沧浪之水清兮,

[8]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9]遂去不复与言。

〔注〕[1]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屈原曾任此职。[2]淈(gu古):搅混。[3]铺(bo补):吃。歠(chuo啜):饮。酾(li离):薄酒。[4]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举,举动。[5]察察:洁净。[6]汶(men门)汶:玷辱。[7]鼓枻(yi义):打桨。[8]

样子。[9]「沧浪之水清兮」四句:按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