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刚开始抱着好奇的心情读《爱心伴孩子成长》,但是当我读完第一页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爱上它了。在书中提到,“我们的教学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每堂课都可以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那么做最好的老师,也就是一种美好的、执着的追求,昨天做的要比今天好,明天做的要比今天好,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超越,从而向着做最好的老师、让每一个孩子幸福这个目标无极限的接近。肖老师是这样阐述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对他充满着崇敬之情。作为同行与肖老师相比我缺少的是积累,感触颇多。

读着读着,我看到了一个新的说法:“我们有两个自己,一个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己,另外一个是沾满了坏习惯的自己。你要想回复到自己真正本来的样子,一定要战胜坏习惯。真正的英雄不是去打败别人,而是战胜自己的坏习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你打败别人的同时,败得最惨的就是你自己,因为你已经变成了坏习惯的奴隶,你已经不是英雄了。”看到这的时候,我的心再一次

的颤动,我能做到吗?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我缺的是什么?我不断的思着...... 在书中我看到:肖老师常常在办公室会遇到一些孩子在街上捡到流浪狗,或者在路上捡到小鸟就拿过来,拿到老师这里,老师帮他们养。看到这的时候,我深深感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朋友关系。也让我省了师生之间的所谓的平等。当我们向孩子借笔的时候,哪个孩子不是双手擎上呢?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却从没想过这凭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把孩子置于一个和我们平等的位置。那么我们所谓的“师生平等”不就是一句空口号吗?我又一次的扪心自问:你是怎么做的,你把孩子放在和你平等位置上了吗?我的回答是:以前没有做到,以后一定做到。

读这本书,像是给心灵洗澡,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敲打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在感动着。我深深爱上这本书,如同爱着我的孩子们,我要努力,

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肖老师走进。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给我了一些启示。“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 …… 余下全文

篇二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逸夫中学 于春华

虽然生活在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中国,也接受了国家多年的教育培养,但真正接触弟子规却是在有了孩子之后,给孩子买的绘本,读过之后,给我的心灵带来很大的震撼,祖国的传统文化真的博大精深,尤其在做人、育人方面,的确值得我们尤其是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学习。

这次拿到《爱心伴孩子成长》以后,我了解了作者原是一位教师,这让我更有了阅读的兴趣,相信作者一定能从教师的角度对传统教育有独特的理解。 认真读过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之后,使我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不足,书中肖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生改错字,由于态度不认真让他改五十遍,这位同学不服,说同样有错为什么别人改三次,我却改五十次。肖老师让这位学生看了别人的作业本,指出别人虽然有错,但态度认真,让你改五十次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你态度的问题。这样的方法,在工作中我也用过,但效果却不够好,细想起来,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够细致,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公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但要用恰当的方法,还要把工作做细致。

有人说:做了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教师的职业给了我更多的同孩子成长的机会,今后,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成长的机会,使自己的人生拥有一片多彩的天空。

…… …… 余下全文

篇三 :爱心伴孩子成长 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没太有厚度,却非常有深度。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少训斥,多激励、无讥笑。用爱心努力使孩子们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在生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快乐成长。

肖老师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己和学生的点点滴滴,鲜活的案例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育智慧与方法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与借鉴意义。掩卷深思,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也是可以这样美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其可之谓时,意思就是机会教育法。打仗要讲究战机,播种要讲究时机,同样,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时机。所谓教育的时机,就是家长老师要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最有效、最易发生作用的时间里进行教育。 肖老师讲机会教育其实非常的有效,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时候。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许许多多的名人或成功之士,在他们成功成名的背后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那就是他们在犯错时,他们的父母在当时的情景下处理这些事情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激励着他们一生的成长。这就是肖老师说的:“犯错误的时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而是教他的时候。”

无数事实证明: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犯错改错的过程,而犯错的过程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因为只有在犯下错误的同时,孩子才更有可能深刻地去理解更多的人生道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就要帮助孩子去分析错误,引导孩子面对错误,最终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反思我在教学中面对孩子的错误多数是发脾气,所以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敢承认,今后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醒自己孩子犯错是教育他的最好机会。要记住让孩子面对错误的态度比错误的结果更重要。

…… …… 余下全文

篇四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十一月份:

学习内容:教学方法 P66------P105 (预防法+机会教育法)这部分的内容比较多,拆成2部分,11月份就学习前2个法。

布置的思考题:

1、 什么是预防法和机会教育法?

2、 肖老师如何运用这2种方法?我们受到什么启发?

3、 你又是如何运用的?结合相关案例谈谈。

按要求写在学习笔记上。月末交流。

下一次交流时,点名发言。特别是没有发言的同志。

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法。也就是,在没有发生之前先预防。教育无处不在,衣食住行全部都是教育,点点滴滴都在教孩子,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他一定能够扎下他人生的根基,所以,这些都是在禁于未发。肖老师在教学中这样应用:

把不好的缘给它断掉。比如,我们都知道小孩子上课会开小差,于是,不要让他们接触到开小差的东西——桌面上只放当堂课需要的书,再加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块橡皮,其它东西全部收到座位里,这就做到了“禁于未发”。

言教、身教和境教。首先把道理讲清,然后老师先做,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确定原则严格要求。在这其中,肖老师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对的事情,让学生做的老师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我们严格是首先是自己做到,再要求孩子严格,孩子在循着规矩做事,循着正道做人的时候他非常快乐。另外,严格是我们有原则,并不是每天凶巴巴的对着孩子,或者脾气很大,那并不叫严。所以,禁于未发是我们严格的要求孩子,前提是首先我们严格要求自己。 见微知著,看到孩子一个细微的表现,把他往长远来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在一些不好的情况出现以前,我们先把它预防。要看得很长远。

当其可之谓时——机会教育法。就是机会教育,机会教育非常有效,因为机会出现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导孩子的时候。

第一次是最好的机会。第一慎于始,就是第一次做的时候,是个很好的教导的机会,所以我们讲要慎于开始。抓住第一次的机会,大加鼓励,孩子一被鼓励,他的那个力量就干得更起劲,这时候我们在教他怎么干,就会干得很好。把握住机会,孩子的缺失就能够给他扭转过来。其实,机会时时都有,我们尽心尽力的引导他,首先肯定他付出的这颗存心,进而再引导他学会做事情的方法。存心是第一位的,要保持他的孝心、服务心,然后再教方法。 犯错时是教他的机会。犯错的时候不是发脾气的时候,而是教他的时候。犯了以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来改进,避免以后不犯错误,这才是一个关键。知过——认过——改过。帮助孩子坦然承认错误,勇于承担后果,老师要学会温柔的坚持,既有原则又要做到没有情绪。用我们的以身作则和耐心引导孩子平心,帮助孩子身心摆脱坏习惯的控制。

…… …… 余下全文

篇五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上 周五,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一本书,说老师强力推荐这本书,让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一下,我瞄了一眼,书名是《爱心伴孩子成长》,口头上答应了儿子会看,但是心里却泛起了嘀咕:育子书哪本不是如此,说说容易做做难,理论的东西我们家长都懂,但是做起来就不是如此了。但既然答应了儿子会看,我还是在儿子作业的时候拿起了这本书。先端详了封面,原来这本书是马来西亚全国师资培训课程的演讲录,能作演讲,应该是有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吧!翻到卷首语,一句很简单的“为什么你的孩子学得不快乐”把我吸引住了,一直以来我都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这们家长这么累,成了百分百的“孩奴”,可是我们的孩子却一点都不接受家长的心意,而且他学得也很苦,也不快乐。作者列了两个原因:一个是学而没有时习之,为了分数在考试,另一个是没有弄明白学得到底是什么?她建议学习之前要先教孩子做人,先教孩子认真的态度,这样孩子的恭敬心起来了,孝心起来了,他学习的动力都不一样了,孩子不光是学得快乐,而且能学得很好。短短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是的,现在的教育太注重成名了,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先做人,再做学问,否则只能培养出不懂得尊重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那要怎么教育呢,看下去吧!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来自四川的小学语文班主任,她的这篇演讲稿,通篇没有深奥的理论,有的只是平易近人的口头语言,让人读得很轻松。她从自己身边的事例出发,动情地抒发自己对传统文化和《弟子规》的赞赏。文章的段式很容易阅读,作者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教

学阅历和经历。读完之后让我感动,也很受教育,具体感悟有以下几点:

一、孝是最好的教育。书本通篇都在讲一本书《弟子规》,这是一本教孝的教育的书。书告诉我们,家庭是学习孝心最好的地方,我们家长在启发孩子孩子孝心的时候,要让孩子真正能感受到人生的种种快乐和喜悦。而这种喜悦将伴随孩子的一辈子,这才是真正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教育。孝心是一个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永恒的动力,一个孩子如果有孝心,他就可以发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 …… 余下全文

篇六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什么是幸福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什么是幸福?在百度百科中是这样解释的:幸福是主观感受,没有客观标准。幸福源于每个人的内心,和外物没有必然关系。幸福和“爱”连接在一起,“拥有”不能让人真正地幸福,“给予”才会让人真正的幸福。

在我们一直学习的《爱心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个课题就是《什么是幸福》,肖陈颖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幸福是爱与感恩,而非欲望的满足。这本书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与我们身边的人相处。爱,是爱别人与被别人爱。爱别人让我们懂得了付出的快乐。爱我们的学生,当学生对我们报以热情的笑脸,我们会觉得幸福;爱我们的父母,当父母慈爱的目光看着我们的时候, 我们也会觉得幸福;爱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就会觉得连路边的花草都在跳舞。感恩,被爱的时候要学会感恩,就像我们经常诵读的感恩词一样,感恩所有付出的人。

在科任组的办公室墙上,大大的字写着“不抛弃,不放弃,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我们讲要为孩子的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什么是幸福?肖老师在书中说:“幸福是我们沿着自己做人的本分去做,我们的内心就会升起无限的喜悦。”身为教师,我们的本分就是好好的去教育孩子,用爱心去引导,用耐心去指导。让每个孩子在跃进都能幸福的成长。

所以幸福,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时时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时时我们自己去关爱周围的人。每天去感受周围人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去感受我们是否回报了关心我们的人,去感受美好的世界。

最后用一句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来结束我的演讲: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谢谢大家!

…… …… 余下全文

篇七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读完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一书,对“教学相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对学生教授的是知识,但是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的成长远远高于知识的成长。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力求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人生的感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大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呢?

肖老师在许多方面给予了我们答案,她让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用心为孩子,什么叫做智慧的解决问题,什么叫做爱的教育。她以《弟子规》为依据,充分理解传统道德理念的基础上,运用心中的智慧,制造好的心境,用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教师,其高尚的人格实在令人钦佩。

看完了这本书,突然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又读了几遍《弟子规》。

三个字的文章,朗朗上口,而其中的内容不愧是经典。每一句都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看似无奇,实则艰难。

不仅如此,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也会更进一步。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告诉我无论如何都要孝敬父母。“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告诉我在日常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有一颗诚敬心,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慎重谨慎!“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对我而言,更是重要。因为我是“宽为限,宽用功”,因此功夫不到,滞塞也就通不了。

更高兴的是,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多,不需思考,里面的句子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印刻在了心里。同时在生活中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时时提醒我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言行。

这样下去,才能将自己所学、所感、所思、所想,融汇到日常教学中,从而使自己与学生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读《爱心伴孩子成长》有感

西郊中心校 徐艳

假期里,我认真拜读了肖陈颖老师撰写的《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虽然内容浅显、语言朴实,但字字句句能看到一位老师的对孩子爱的写照,那种爱是发现、是理解、是宽容、是期待….读后使我耳目一新;肖老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她是如何抓住生活点点滴滴的事情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教育效果突出,方法独特,另我佩服。

肖老师讲的教学方法不陵节而失之为逊--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不陵节而失之为逊,什么意思?就是不要跨越孩子当下的能力去让他做超出他能力的事情。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循序渐进,给孩子一个台阶。

根据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

举个例子,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总是有一些孩子上课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的孩子站起来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孩子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的问题都可以,同学回答完了,让他再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再比如:教学生问问题,怎么问?有的孩子就不会。那么我们老师就会给孩子一个模式,在黑板上写:[请大家翻到语文书_页][请大家看到第_段],[请问大家_是什么意思?]我们给他这些句式,让这个孩子即使以前从来没有回答过问题的这样同学,他站起来也没有压力。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发言的过程,其实都是在提升孩子心境的过程。

同时肖老师在培养孩子发言能力的时候,极其自然巧妙的把弟子规融入进去,如回答问题首先要起立,怎么站?"立端正"如何讲话"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声音要怎样?"将上堂,声必扬"目光怎样?"问起对,视勿移"这些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肖老师认为让孩子有个良好的学习态度,虽然要付出很多很多时间和精力,看起来有时会很慢,其实不然,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以后,我们的教学会愈来愈轻松,甚至我们孩子的上课习惯很好了以后,他非常专注,老师讲一句他就记一句,效率非常高。他这种专注的态度不光让他在课堂上受益,甚至能够让他在做每件事情的时候,他都会用这种专注的态度去做,他会受益一辈子。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