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中国文化的命运 高中读后感

《中国文化的命运》读后感

当我们在品味先秦的诗经和楚辞、汉代的词赋、六朝的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时代的小说这些纯艺术的上乘佳作时,当我们在欣赏仰韶的彩陶、良渚的玉器、殷商的青铜、汉代的石像、唐代的三彩、宋代的泥塑、元代的青花、明代的园林、清代的宫殿这些泛艺术的工艺精品时,我们不禁会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就在儒家领导下,两千多年间,中国养成一种社会风尚,或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分析言之,有两点: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厚。向上心,即不甘于错误的心,即是非之心,好善服善的心,要求公平合理的心,拥护正义的心,知耻要强的心……总之,于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们总称之曰“人生向上”。从之则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见其所得;违之则歉恨不安,仿佛若有所失而不见其所失。而一个人的生命,不只一个人而已,是有伦理关系。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亦即是其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中

国自古就有“以孝治天下”之说,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但知有君臣、官民相互间之伦理义务,而不认识国民与国家之团体关系--这是伦理社会给予政治的影响和变化。一般来说,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这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兴趣,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臵着人们的灵魂归宿。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的原因。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从中国以往历史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强大。由其伟大的同化力,故能吸收若干邻邦外族,而融成后来之广大中华民族。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这种说法是学习哲学的最大误区。因为没有学过哲学的人并不一定不聪明,而学过哲学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聪明。事实上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学习哲学就是“上路”。踏上爱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学史的学习过程就是与前人在思想上进行对话的过程。因为尽管哲学家已经不在,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永远不会过时。他们为后人提供了各种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时候,爸爸也推荐了这本书给我。当时很不了解,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现在的我们对读懂这本书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领略到哲学的庞大气场和魅力,它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够提升我们的价值观和扩宽知识面。

书中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书中还说,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对压力与日俱增、经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期望与现实的强烈冲击,我们很多人无法在疲惫与焦躁中寻找到内心的安宁。书中说:“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这一个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理想。该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们的心中就不会再有遗憾,也就不会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时,我们的教学中也就不会存在“好生”与“差生”的概念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国家命运读后感

《国家命运》读后感

国家命运这本书是以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谋划发展及最终成功研制为主线,叙述了在建国初期条件极其艰苦的形势下一代人的心路历程。

这本书我大概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在此之前我对“两弹一星”事业只是大概有个了解,对像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等这些大家的了解也很少。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深深的被笔者笔下的那一代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同时也对建国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所了解,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发展科技事业的领袖风范。

其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书中前半部分。像钱学森、邓稼先等海外科学家听到新中国建立的消息后立即准备回国献身祖国科技事业,哪怕再多困难危险也要回归祖国的心情让我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那句“为中国民族崛起而读书”,用自己的知识来为国家效力,不惜隐姓埋名放弃自己已有的事业,远离自己的亲人朋友,有的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也在所不惜。除此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他们有的为了“两弹一星”奋斗终生,却不知自己到底献身了一个怎样的事业。他们有的是军人,军人就默默地服从命令,我

想那不仅仅因为他们有纪律,不仅仅因为军人的天职,更多的是他们已经有了一颗为祖国奉献的心。当时建国初期,又正赶上大饥荒,最困难的时候连最尖端的科研人员都得饿着肚子,像导弹基地等条件艰苦的地方连住的地方都是问题。但是不管怎么艰难,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从科技人员到基层工人,所有人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如今中国已经成功崛起买入大国行列,但是也因此美国等国家更加加强了对中国的围堵。甚至周边小国也开始了对中国的挑衅,面对这些,我想,国家命运这本书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书中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不畏困难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

花冈一郎:“头目,我们就再忍二十年好吗??”

莫那·鲁道:“再过二十年就不会再有赛德克人,不会再有猎场,孩子就全都变成日本人了!!”

…… …… 余下全文

篇四 :《论中国》读后感

《论中国》读后感

说起基辛格,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历史课本上毛主席与尼克松握手的那一张经典照片在当时震撼世界,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先遣队和推动者之中就包括亨利·基辛格。由此,中美两个大国经过长达20多年的相互对峙后,终于走向了和解。

基辛格在 20xx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

大国博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下半部以更大篇幅讲解了基辛格眼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史。作者试图从“围棋”和“孙子兵法”出发,形象地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 产 党领导人杰出的政治战略思想,读起来令人拍案叫绝,敬服不已。基辛格甚至认为:“美国在亚洲的几场战争中受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背了孙子的规诫。”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

同一个起源的人类,为什么是一些人类最终征服另一些人类,而不是反过来呢?

贾雷德.戴蒙德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探究,最终在《人类社会的命运》给了我们答案。这是一部奇作,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类娱乐八卦新闻,快餐式文字,能安静地读下一本如此深度的著作实在难得。

这是一本历史纵深感很强的书,作者的目光匆匆扫过13000年的历史星空,满天的繁星似乎并没有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的心中存着一个思考已久的疑惑,他要在星空找到那条不为人知的线索。

人类的历史从700万年前起步,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氏族、部落、酋长制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国家,再经过漫长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人类社会渐渐走向了今天——这个貌似我们都很熟悉的社会。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欧美人把持着世界的霸权,而不是印第安人或者非洲人?”始终困扰着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戴蒙德提出的答案是“环境的因素使然,而非各大洲居民的种族差异”——这是一个与种族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解释,也许这是对的,也许用戴蒙德笔下的另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个终极的原因更为准确些,这个概念是“历史的过程”。社会之所以成为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今天的社会,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以至于用任何单一的尺度去考量这一问题都必将走进死胡同,碰壁,而不是走出迷宫。

请原谅我才疏学浅,即使读到如此大作,而我所理解的,所能转述的不及作品的,更多的是沉浸在深深的震撼和想象中。枪炮、病菌和钢铁,三者似乎就是代表着武力、传播和科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绝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三者之间又联系紧密,征服伴随着武力,由此产生政权,而政权的更替也是科技进步的另一种体现。传播保证了现进科技的更新速度,保证了各大部落或种群创造的碰撞与再生。《人类历史的命运》中枚举了世界最先出现文明的地区,地理优势使之先一步出现部落,出现政权,出现意识形态的集中,社会分工和阶级。而从此往后的发展中,世界的中心也从未离开过亚欧大陆,即使似乎是个例外的现在的北美,也不过是几百年前欧洲人的一名造成的。

…… …… 余下全文

篇六 :中国震撼读后感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以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性质而崛起的莫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

中国崛起的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其总体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过去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这就像汉语扩大自己的影响,不需要英语的认可;就像《孙子兵法》不需要克劳塞维茨来认可;就像孔夫子不需要柏拉图来认可;就像中国的宏观调控,不需要美联储来认可。但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我们也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维系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其相对完整的国家形态至少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中华文明是一个主体文明,不是一个次生文明。小国经不起风浪,而大国遇到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回旋余地大得多。我国辽阔的疆土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强势政府的传统和现代国家的体制建设,使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能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挨打”问题。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领域内都有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这种传统的丰富性、内源性、原创性和连续性都是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们愿意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我们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中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融多样为一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观。中国人目光比较远大,思维方式更注重整体效果。中国人历来把国家长治久安、国运昌盛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读有感

读《话说中国精神文化遗产》有感

要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中国文化之如何博大精深,这本书确是为您娓娓道来。由原始图腾至崇拜信仰至道教佛教至参禅哲学,从天文、地理、农学、算术至科学、技术,自文字、书法、篆刻、文学、戏曲、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到教育,以及古代处事之伦理、严刑之法律、斗鸡走犬之娱乐、阴阳风水、生老习俗。可谓对中国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均有涉及,且对其起源与发展均有严谨的介绍,可使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文化层面有更多深刻的认识。

首先,说到精神信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民间宗教,例如至今在江南一带较受欢迎的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道教源于原始社会的信仰与巫术,战国时在齐燕一带出现了神仙方士,自称能与仙往来,会炼长生不老的丹药,或能白日飞升,羽化成仙。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这些方士乃是导火线,被坑杀的人中就有一批方士。战国后期,齐国学者邹衍把古老的五行说和阴阳思想结合,创立了阴阳五行说。至东汉,方士们把神仙方术同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又吸收了老子的“清静无为,长生久视”的道家思想,即创立了原始道教。道教在其发展中分成了两大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用念咒 、画符 、作法、辟邪等方法为人驱魔除病,在其实际操作中辅以推拿、按摩、气功、魔术等,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巫术。后者以东汉后期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为形成标志,主要通过能炼长生不老丹和点石成金术来吸引人,由于成本昂贵,只有社会上层贵族才有条件信奉。通过今天的化学知识,我们可知炼丹术实为一场骗局,因此隋唐以后丹鼎派转为炼内丹,即通过气功和武术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而这些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今天的生活中仍存在着,尚有待研究。道教本身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十分粗糙,但在与佛教的长期斗争中不断学习补充,原始道教亦逐渐发展为成熟的宗教。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善于借助皇家的势力,例如道教在北魏时期曾一度成为国教,唐朝李氏为提高身价,与老子李耳攀亲,扶持道教,宋代徽宗还自称“道君皇帝’,明成祖朱棣求张三丰不得,清代时喇嘛教成为国教,道教虽然遭到抑制,但其被民间宗教所吸收,成为民间宗教的组成部分,今天江南玄观庙等庙宇仍是香火不断。此外,西汉始传入我国的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更是深刻。其中,坚持佛陀的原意,坚持苦、集、灭、道四谛说,主张自我解脱、自度、自利的就是小乘佛教;主张众生皆可成佛,自利与利他并重的是大乘佛教。而今,大乘佛教主要是在东亚比较盛行,而小乘佛教则在东南亚一带流传较广。而大乘佛教产生以后一直到公元七世纪时成为印度佛教的主流。佛教的著作分为经、律、论,合称“三藏”,亦叫《大藏经》。唐三藏的名称大概也是因为他去取经而来。佛教的七世佛源于与道教的斗争,人们去寺庙通常在寺院山门口看到的笑眯眯的和尚实际上并非未来佛弥勒,而是五代时自称弥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契此的形象。弥勒佛背后站着的武将是韦驼,是古印度神话中三十二神将中的第一位,被佛教请去作了护法神。此外,大乘佛教的佛像唐代以前带有犍陀罗是希腊罗马雕刻风格,宋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逐渐世俗化、中国化,成为了端庄淑女形象。由此可见,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体现了包容性亦是佛教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佛教在北魏隋唐时期广为传播,形成了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八大宗派。其中唯识宗就是唐初玄奘及其弟子从印度取经归来所创,其经文虽逻辑严密但修习繁琐、过程漫长,不利于吸引普通信徒,所以数传后便衰落了。禅

…… …… 余下全文

篇八 :传统文化三大谜团的读后感

《传统文化的“三大谜团”》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因为以后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也只是了解了一点皮毛。不过好奇心还是有很多的,最近新看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有所感触。 作为一个拥有不间断的五千年历史的古国,按道理来说,现在的中国应该是世界上的先驱,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历史进程的最大疑案,还是马克思的那个著名结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为什么中国自己却停滞而且倒退了呢?

传统文化形成了特定地域人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世代传承的精神遗产,进而影响其社会进程。传统文化精华是举世公认的瑰宝,其糟粕却是民族苦难的根源。因此,必须研究导致中国落伍的“三大谜团”:为什么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没有在近代中国形成?

在文章中,作者指出科技革命没在近代中国发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1.中国传统文化缺乏精确验证和数理逻辑。2.小农经济基本不需要任何科学。3.科举制度扼杀了学校传承科技成果的动力。4.国家正统理论蔑视科学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几乎都是文学家,所以传统文化就有形象思维和深奥模糊的混沌性特征。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很推崇文学的时代,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很有成就的文人大豪,就算是朝廷选拔官员也是经过科举考试进行的,虽然古代也有数学,但那时的数学多用来记账和管理用,深入的研究根本没有人去做,古时候的人们只要能用就好,是从来不会去深究的。几千年来中国都是自然经济,没有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明清时代的农业科技和秦汉时代的农业科技基本相同。中国历史上虽然科技人才辈出,但没有社会利益驱动,也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因此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命运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中华帝国也对外扩张贸易,指南针就不会主要用于看风水,火药也不会主要用于造鞭炮。因为中国重文学而不重科学,所以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浑天仪都失传了,但他那堆砌辞藻的文学作品《二京赋》和《南都赋》,却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了!倒是西方科学界强调张衡伟大的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