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塞翁失马--读后感

靠近边境的一个擅长马术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他担心。老翁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祝贺他。老翁说:“这怎么就不能成为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许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骑马的时候从马上掉下来摔折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老翁说:“这怎么不能成为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死了十分之九。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所以,有时候福就是祸,祸就是福,这样的变化是无止无尽的,这深奥的道理是不可预测的!

“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事物的福和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要以辩证的态度去看待。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感

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选自《淮南子·人间训》,讲的是边塞上的一个老翁失了马匹后所发生的祸福转化的故事,说明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使故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安知非祸”!祸福相因,好坏相依,矛盾的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则寓言启示人们,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在同一事物之中,在一定条件下,祸可以引出福,福可以引出祸。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这则寓言反复写到塞翁家失马、得马及其利弊,塞翁在这里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智者。故事告诉人们,看问题应该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并懂得事物的正反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感到这则寓言对我们面对荣誉和挫折有很大的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一时的失说不定得到意想不到的得,要学会在逆境中看到希望。或者在福中看到祸,一时的得不要被胜利和荣誉冲晕了头脑,要在顺境中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意外

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 …… 余下全文

篇三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及“父”的读音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及“父”读音

《塞翁失马》译文辨正

(《中学教学参考》)(2010-03-30 11:08)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笔者在备课时发现,教材对关键文言词语并未加以注释,而教参的译文又十分别扭,直译意译互渗,难于向初一的学生讲解。上网查询,更是众说纷纭,争讼不已。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译文如下:

(甲)“靠近边塞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

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乙)“靠近边塞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那老人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 …… 余下全文

篇四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20xx0829

Ⅰ没有任何借口

1.“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借口是弱者的座右铭。

2.借口是拖延的温床读后感:

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就是随时否定懒惰的念头。

3.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读后感:

持续坚持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4.找借口,不如说“我不知道”读后感: 诚实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5.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读后感:

全力以赴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6.执行,不找任何借口读后感:

少说多做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7.任何理由,实际上都是来欺骗自己的读后感: 勇于承担责任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Ⅱ服从,行动的第一步

1. 视服从为美德读后感:

无条件服从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2. 说谎是最大的罪恶读后感:

诚实是一种让人极度痛苦却又极度宝贵的财富。

3. 纪律----敬业的基础读后感:

纪律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4. 对立情绪要不得读后感:

从别人的立场看同一件事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5. 工作中无小事读后感:

认真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6. 记住,这是你的工作读后感:

信守诺言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7. 立即行动读后感:

在行动中寻找答案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8. 即使错误,也坚定不移地执行读后感:

错误也要执行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9. 把握好自己的表现欲望读后感:

有意识地弱化自我是克服借口的方法之一。

Ⅲ 忠诚胜于能力

1. 忠诚是无价之宝读后感:

忠诚是一项长期的考验人的耐力的投资。

2. 忠诚是一丝不苟的责任读后感:

吃亏就是占便宜是对忠诚的最好诠释。

3. 忠诚是崇高的义务读后感:

忠诚是一种赢面较大的赌博,有时名利双收,有时默默无闻。这需要长远的眼光,脚踏实地的工作,还有一点运气。

4. 忠诚是公司的命脉读后感:

忠诚就是拒绝诱惑。

5. 保护好自己的舌头读后感:

诚实唯一的好处是不用忍受因为说谎对自己内心带来的煎熬。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后感

读易中天《中国智慧》

易中天的《中国智慧》这本书到现在我都没有读完,但是书中所阐述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各个大家思想核心一直都忘之不却。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大家之智慧。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的则是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治理方法,似是无所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了很大的启示,有的人一生不停地追求完美,永远无法放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了财富却遗失另一种快乐,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获得乐趣,享受人生,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无为则无所不为,要有所为装作无所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演变到现在通俗点来说就是:高端做事,低调做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儒家思想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

书中还提到了墨家以及法家的一些灿烂智慧,但由于时间及一些特殊原因没能读完也是一种遗憾。

…… …… 余下全文

篇六 :读后感《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早就听说《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好书,但我一直没有去看,这次在黄冈恒信德龙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培训期间,我在公司领导的指导下认真的看了一遍,自己也受益匪浅。

这本书所描述的童话世界里生活着四个小家伙: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四个人物代表着不同的人性:嗅嗅能够及早地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够迅速开始行动;哼哼因为害怕而否认和拒绝变化,使事情变得更糟;唧唧则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能及时适应变化。

“奶酪”是始终贯穿全文的一块标志,在我看来它可以被当成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可能是一份工作、人际关系、金钱、财产、健康、心灵的宁静。书中所谓的“迷宫”,代表的是一个你花费时间与精力追寻你所欲求的东西的地方,它可以是你所服务的机构或你所居住的社区。

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你将永远被自己的心所束缚。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这本书告诉我们变是唯一的不变,面对各种突来的变化,关键看你怎么去应对。首先,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头脑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的行动,不一定要把事情过于复杂化,或者一味的让惊恐充满你的大脑;其次,必须要善于发现一开始发生的那些细微的变化,以便你为即将来临的更大的变化做好准备;最重要的是只有当你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念头,并且勇于走出自己习惯的生活,去享受冒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你才会得到新的成果。还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那就是阻止你发生改变的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你自己,只有自己发生了改变,事情才会好转。生活不会遵从每个人的愿望去发展,改变随时可能降临,但积极的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前景更加美好,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 余下全文

篇七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作品《活着》在读完之后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并让我深刻的思索“活着”的意义。余华先生赋予了这部作品直击人心的力量,用最简单朴质的文字,镌刻了生命的沉痛与恒久。

《活着》通过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讲述了一生的经历,凄惨的不可思议。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悲惨的人生遭遇: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活着》这部作品浓缩了一个历史阶段,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夸张化地集中到一个家庭中来表现,体现了“活着”的艰辛。

至于这部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作品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

但作品中历尽艰辛的主人公从头到尾都用一种平实得近乎冷漠的口吻进行冷静的讲述,仿佛在描述一个荒诞的故事,而这又切切实实的发生在他的身上。凄惨的经历与超脱的心态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人公从悲伤到麻木,又从麻木到平静,当他真正认识到活着的本身意义时,他就以平常心态面对苦难、面对生活。人生的兴衰荣辱,酸甜苦辣他都尝尽,但在任何经历面前,他都不讳地摆着一个态度:“我要活着!”

读完整部作品,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作品的题目——“活着”二字时,不禁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活着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先生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 …… 余下全文

篇八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拥抱变化,适应变化与引领变化

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题记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短小精悍,寓意深远,其关键词就是“变化”。这里的变化自然是表面上看来不利于我们的变化,若是我们直接受益于这变化,当然是人人都追求的了。人的本性都会追求安全感,安全感就是不被动的失去既得的东西。安全的时间愈久,危机处理能力就越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有稳定工作的上班族,有固定资源的公司,无一不是如此。若突然失去,安全感被打破,则会惊慌,懊恼,恐惧,失望…只从表象看去,便是这样一回事了。但万事万物都不仅仅如表象那样简单,千百年来中国就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等看破表象的谚语。面对这变化,有些思索,和大家分享。

1拥抱变化

书中的唧唧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角色,感觉能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想来他是可以反映出大多数人在面临变化时的心路历程。在苦心经营的成果突然间化为乌有的一刻,大多数人会沮丧,会排斥,就像他们发现奶酪一夜间消失时的心情一样。但是“唧唧”在消沉了几天后,还能够重新振作,笑着去探索未知的远方就很令人敬佩。之前,他在发现鲜美的奶酪后,就将慢跑鞋扔掉,但是现在,他有了危机意识,即使遇到再大再多的奶酪,他也会“有条不紊地将两只鞋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以便需要的时候很快穿上”。这反映的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他开始越来越习惯于变化,有了一种拥抱变化的快乐心情。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变才是唯一的不变,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有接受变化的心态。就像唧唧一样,将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着奔向远方。

2适应变化

仅仅有坦然接受变化的心态是不够的,还应该有适应变化的积极行动。就像书中所言,“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老鼠嗅嗅和匆匆没有人类复杂的情感和心理系统,头脑简单但反应迅速,他们在发现原有的奶酪在不断变小最终消失后,没有去自怨自艾,坚定地走向寻找新奶酪的征途。与之相反,人类哼哼和唧唧在发现同样的事情后,震惊、愤怒、沮丧、抱怨,甚至想要消极得在原地等待。结果就是,嗅嗅和匆匆很早就寻找到了新奶酪,而哼哼和唧唧依旧在原地踟蹰不前。原本的手机大亨诺基亚因为没有及时变化而被智能手机品牌迅速抢占市场,昔日的柯达也因为没有及时赶上数码相机的末班车而惨遭淘汰,余额宝对银行存款的冲击,微信对传统通信的威胁,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变化已经不会预留太多的反应时间,及时的响应已经变成一件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对于公司是这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一样。我们现在倡导生态组织,就像董事长说的“生态组织很美好,但也很残酷”。优胜劣汰是生态组织运行的基本规则。我们每个人如果不能在组织结构调整中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如果不能在公司的战略调整中调准自己的节奏,就很有可能被淘汰。就像今年举办的各种金融期货课,学习院是适应了公司下半年的战略调整即金融创新,包括我们还在深圳新成立了泰德金控,那么对于公司的这种非常清晰的战略倾斜,我们又该如何去适应呢?金融很难,但是知难而退显然不是明智之举,调整好心态去接受挑战、适应变化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顺势而变,应时而动的从容与智慧。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