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一:黄金时代>读后感

黄惜时生活在美丽如画的江南小镇,家庭殷实富裕。他不满于现状,不甘心住在宁静安详的农村,常年在省城读书的黄惜时早已习惯了都市的繁华,没有波澜的乡村生活让他感到寂寞难耐,因此便一心想到大城市的北平去求学,对父母说是去求学,实质就是为花父母的钱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在都市中享乐,至于发奋读书对他来讲就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因为他家里本来就有钱,他没有必要非要走读书这一条路,当然也不会把读书放在心上了。可是他这种想法却可怜了父母,以为他真是为了求学上进,他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去外面读书只是为了找个更好的借口找他们要钱。

在家乡的小河上偶然遇到了动人冷艳的白行素,被她得美貌所吸引,便心驰神往的幻想能同白行素一同到北平求学,可是白行素先走了一步,正为其苦恼时,却在火车上巧遇白行素,两人在旅途中相识成为了朋友,到达北平黄惜时便对白行素追求不舍,白行素在黄惜时猛烈的追求攻势下,对黄惜时心生好感,同意了黄惜时上同一所学校的建议。可是来到都市的黄惜时,看到打扮时髦,穿着华丽的都市女性一个个的映入他的眼中,他立刻便不觉的白行素美丽动人了,还嫌弃白行素对他冷淡,狠心的抛弃了善良的白行素,来到都市很短的时间他便意识到了金钱的魔力,他认为只要有钱想找什么样的女人都是可以的,当他遇到热情妖艳漂亮的交际花米锦华,为她散尽金钱,挥霍无度。甚至为了获得米锦华的好感在其面前冒充阔少爷,整日的在都市中同米锦华享乐,不去上课,浪费父母的钱财。

黄惜时的父亲黄守义千里迢迢从乡下来看望他,他不仅不关心感谢自己的父亲,他还嫌弃自己的父亲老土,在外人面前毫无人性的不认自己的父亲,当黄守义在其米锦华面前揭开他的真面目后,米锦华气愤异常,怒其分手,黄惜时却不知悔改,责备父亲,对父亲恶言相向,黄守义在儿子语言侮辱中,愤怒的和黄惜时断绝了父子关系,可他依然不害怕,因为身上还有钱,还可以继续享乐。黄惜时到都市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了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怪物,其实都市确实是教育很发达,可是在都市中诱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玩乐的场所也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经受不住诱惑,不仅是求不了学,还可能变成黄惜时这样的翻脸不认人的白眼狼。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书笔记--白银时代--有感(王小波)1

《白银时代》有感

的小说。

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王小波的作品《白银时代》,他的文章写得恣肆随意,非常自由,常常还满口谐谑,通篇调侃,一副顽皮相。如今调侃文字并不罕见,难得是调侃中有一种内在的严肃,鄙俗中有一种纯正的教养,这正是我读他的作品得印象。 作者在这个虚拟的时空里作了一个关于未来世界的黑色预言。他用大胆的思想、深刻的剖析和独特的表达和读者一起讨论了一种属于白银时代的悲哀。《白银时代》是一部很独特

关于“白银时代”,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希腊神话里说,白银时代的人蒙神恩宠,终身不会衰老,也不会为生计所困。他们没有痛苦,没有忧虑,一直到死,相貌和心灵都像儿童。死掉以后,他们的幽灵还会在尘世上游荡。”我想这个神话大概是作者写《白银时代》最初的一个意念。他用了这个名称,却赋予它截然相反的内涵。作者在小说中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念:人既然活着,就必然会思考。在白银时代的生活其实并非幸事,事实上无可忧者无可虑者才是最可忧可虑的。而且白银时代的人也并非真的无忧无虑,而是他们的生活与思想已被限制在一个框框之内,从而失去了忧和虑的自由与可能。由此,想象和创造也被扼杀了。

关于这种限制与扼杀,作者在小说中用一种荒诞的方式来表现,也就是说作者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经过艺术的夸张变形,使其鲜明而本质的出现在读者眼中,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不能不认同它。由此,作为人的悲哀就得到了完全的体现。

作者在小说中较多地提到了“生活”一词。“在公司内部,我们有组织生活、集体生活。在公司以外,我们有家庭生活、夫妻生活。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体验生活。”在这里,“生活”一词被重新定义,完全屏除了私人性的内容,不再出自个人独立的意愿,而成为一种“法则”似的固定模式。人对这种“生活”是完全被动的,而这种“被动”的结果自然是可悲甚至可怕的。

在晚上的餐桌上面露暧昧的微笑,鬼鬼祟祟地对妻子说今天公司交代了要过生活……听了这话,平时最体贴的妻子也会马上变脸,抄起熨斗就往你头上砸。第二天早上,看到血染的绷带,我就知道这种生活过完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

《王小波作品》读后感

《王小波作品》一书收录了王小波很多经典小说,如《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红拂夜奔》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作者的各种思想和多种风格。

读完整本书,我感到内心的澎湃。各个故事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变幻莫测的环境、不同特色时代的显著风格,都给我很大震撼。 王小波的作品对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荒谬和苦难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爱情,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他给叙事文学带来生动和智慧的革新,而那种健康、诚实、勇敢的精神在轻风般自在穿行的想象力当中燃烧着、闪耀着,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无法抗拒那样的魅力:唾弃庸常、虚假、病变的生活,转而相信并创造自然而不乏幽默的欢乐。

…… …… 余下全文

篇四 :王小波经典语录1

王小波经典语录

对于现代科技来说,资金设备等等固然重要,但天才的思想依然是最主要的动力。一种发现或发明可以赚到很多钱,但有了钱也未必能造出所要的发明。思索是一道大门,通向现世上没有的东西,通到现在人类想不到的地方。 ——王小波 《思维的乐趣》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王小波

不愿清醒,宁愿一直沉迷放纵。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王小波

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王小波 《黄金时代》

你可以说我贱,但你不能说我的爱贱。 ——王小波 《东宫西宫》 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 ——王小波 《爱你就像爱生命》

忽然之间心底涌起强烈的渴望,前所未有:我要爱,要生活,把眼前的一世

当作一百世一样。这里的道理很明白:我思故我在,既然我存在,就不能装作不存在。无论如何,我要为自己负起责任。 ——王小波 《三十而立》

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王小波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王小波

…… …… 余下全文

篇五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一)

今天,我把新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完了,读罢之后,我感慨颇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讲了着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暴动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自责。是啊,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和勇于反抗,他遭受了那么多的挫折却从没丧失过目标,丧失过希望,而我只要受到挫折就会退缩,就会失望并且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有时都会以大哭来反抗别人的正确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有些愚蠢,遇到挫折就应该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直视它并且坦然接受它而且吸取它的教训,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成功。

直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并战胜挫折,这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给我的启示。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完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书,这本书是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写的,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大的震撼。

…… …… 余下全文

篇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后记中写道:书不管大小,都可以成为灾难,并且主要是作者和编辑的灾难。

一本书,想给读者带来印象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要有好的影响。

初见三毛,是在两三年前,那时在图书馆的三楼名人传记类的书籍中发现一本书的封面很特别:一个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子,身子斜躺地倚在方桌旁,乌黑的长发散落地披在肩旁,眼睛散发出犹豫的眼神。

我好奇地翻了翻,原来是个“评传”,在讲三毛的一生和作品,我粗略地看了看,现在已经没多大印象了,只知道很多读者对她的评价很高。

那时我有点想去看她的作品,但我又不敢。在我思维里,女性作家总是带有很多感性的想法,文章里有很多千思万绪,就像“岸啊,我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明天我们又在另一个纬度相遇”这样的缠绵。

所以我不敢看,怕看了以后自己的思想又驰骋万里而不能安定。所以我宁愿看《北京法源寺》里谭嗣同“去留肝胆两昆仑”那样的悲壮,宁愿看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远大志向。但我总觉得缺少点了什么。 无意中在QQ中认识了一个笔友(暂且就这么称呼吧,因为找不出其他比较好的词来代替了^_^),看了我几篇日志之后,说,我太理性了,得多看一些其他书籍,拓展一下自己的思维。

后来我想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感性的呢?

离我家不远两三里有个佛堂,每年春节妈妈总会叫我们去拜佛,祈祷平安。 虽然我不信佛,但佛家文化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份子,而且影响着世世代代的文人。看了一些佛书后,了解到古代的和尚都是很有修养很有高深的文化涵养的。也看了一些高深大德的参案,对那些大师的惊人毅力深感敬慕。 所以这几年去拜佛祖时,总是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去的,而且每次回来后,我总想从佛堂那里拿一两本佛经回来研究研究。但每次妈妈总是不肯,她心里是矛盾的,自己在求佛,叫我拜佛,又怕我看佛书,呵呵。

负责打理佛堂的是一个女居士,妈妈叫我管她喊“老姨”。自从妈妈跟她说我上大学后,每次去,她都会对我特别地关切,哈哈。老姨叫我求个签,叫我告诉佛祖说我在读大学,祈求平安。这一次,我不再像常人那样祈求荣华富贵、高中状元^_^我庄重地跪拜了三次,然后拿着签筒,一边慢慢地摇晃,一边跟佛祖说:我读大学,考研,向佛祖祈求家人平安就行了,不求别的。

…… …… 余下全文

篇七 :我看王小波

说到他的时代系列——其实应该是四部曲,不过三部曲的说法好像更多——青铜时代是梦幻的,黄金时代是清醒的,白银时代则是超现实的。如果要比较一下,《1984》对王小波这本书影响很深。但是王小波不是一个纯粹的刻意模仿者。《1984》里给人以恐惧,《白银时代》却营造出一种荒诞气氛。很多时候,对那些严肃的东西,对那些板着脸的东西,对那些虚伪的东西,玩世不恭却是正确的态度。还有性意象,《1984》中写到的,性压抑是对专制政权服从的标志,性压抑能激发人的潜在力量。《白银时代》里王二用性作为一种反抗,和《1984》又有了一点共同之处。 我喜欢王小波,因为他是喜欢装傻的人,在这些自作聪明的时代。

…… …… 余下全文

篇八 :《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生活就是自己

最近读了《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这本书主要收录的是王小波先生写给他妻子李银河女生的信,可以把这些信看作是情书吧,但里面没有那些肉麻的,矫揉造作的情话,有的是两人质朴纯真的感情和他们对爱情、人生的真知灼见。其中一篇叫做《人为什么活着》,就涉及到王小波对自己人生观的看法。他简明地说道:“生活就是自己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一丝犹豫和疑窦。但是仔细想来,这句话还挺有道理。人为什么活着呢?就是要让自己快乐啊!

许多人抱怨自己活得太无聊或者太痛苦,为什么很少人让自己活得快乐。如果你在做你喜欢的事,那应该是享受而不该觉得无聊或者有负担呐;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欢的事,那就把它当成一件独特的事去做吧。想想人活着也就只此一次,也就几十年而已,能够经历一些别人经历不到的事,倒也算不负恩泽啦,不说死前,就算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心满意足的了。

人活着首先就是要满足自己(当然是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说)。太多人总考虑别人而亏待了自己。想吃什么好吃的就去买来吃,看见不错的衣服就去买来穿,想去哪旅游就马上定下日子。不要等到牙齿掉光了再去想什么好吃,满脸皱纹了再去想穿什么好看,拄起拐杖了再想去哪旅游......反正是让自己快乐,又不会打扰其他人的事,想做就去做吧,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做这

些事吗?只是在这些事之外再去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就更好了。最近发生的马航事件,就是最真实的例子啊!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我觉得王小波说的是对的,我和他一样,也肯为别人牺牲,也可以接受一切人们的共同行动,也尽义务,只要是为大家好。我相信每个人也都可以做到这些,但我们是不是也为仪式去牺牲、共同行动、尽义务呢?恐怕很多人至今都是在为仪式活着呢!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几乎都是在为仪式而活吧,真正觉得学习很快乐的人有,但是相对来说不多。大学之所以不同以往,也许就在这点上,大学就是要让我们明白:生活就是自己,而不是一场做给别人看的仪式。是时候展现自理自立自律的自己了。别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场仪式,让自己活得快乐些些,才不辜负了自己的生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