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作者是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就是这本《小说的艺术》。这本书共有七章,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展现的都是作者对小说的想法。

从朋友手里借这本书,是因为他说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他一直在强调我们不应该画个圈把自己框起来,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哪怕只是触碰到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我很赞成,我的感触是从反面的,圈起自己,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容易堕落沉沦。不过坦白来说,读这本书挺费劲的,有点读红楼的感觉,读读停停,往往会出现读了却忘了前面读的是什么,需要返回去重读的现象。反反复复多次,我始终不得其精髓,不过在读本书的时候,会边读边找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书,没有去读原文,只是百科了那些书的大概,希望对自己理解文章有益处。

这七章,我最喜欢第五章--《那后面的某个地方》。开篇讲了作者从朋友那里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布拉格工程师应邀参加伦敦举行的一个科学研讨会,结束之后回到布拉格,却意外发现一篇文章指责他面对西方新闻界做了一个污蔑他社会主义祖国的宣言,还说他决定留在西方。非法移民,加上那样一个宣言那可不是小事,这可是要蹲二十年监狱的,以至于他的女秘书发现他在自己的办公室的时候是那样的错愕和惊恐。工程师能做什么呢,去找杂志主编澄清,去找内政部人员澄清,可是没有人给他辟谣,但是他们对工程师承诺,工程师绝对不会有什么事,他尽可高枕无忧。可工程师没能高枕无忧,

相反,他意识到自己被严密监视了,有人监听他的讲话,有人在大街上跟踪他。他无法入眠,带着紧张、惊恐度日,终于有一天,他冒了很大的、真正的危险,非法离开了国家。

这是一个荒诞可笑的故事,不是因为错误被惩罚,却是因为惩罚而去犯错。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出了一个叫法“卡夫卡式”。我特意去查了“卡夫卡”,他是奥地利德语小说家,与作者一样生于捷克,他的代表作有《变形记》、《城堡》,有人把他比作小说界的毕加索,记录尚未进入意识中的畸形。文章之后的篇幅试着讲述了卡夫卡式的几个方面,首先是工程师那样的因为惩罚而去犯错的荒诞可笑;然后是《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因为被惩罚,所以开启了“自我负罪”的机器,回顾自己的一生,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就为了寻找自己的过错。尽管惩罚是荒诞的。

…… …… 余下全文

篇二 :《地狱》读后感

《地狱》读后感

厌倦了爱情小说的缠绵悱恻,我最近偏爱悬疑推理小说,其紧张的情节,巧妙的手法,引人入胜的过程,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都是十分吸引人的。我之前读过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失落的密符》这几本书,虽然其中对上帝、圣杯等神学元素最终都含糊其辞,但过程绝对精彩。相比而言,《地狱》这本书让我觉得有点缺乏新意,但总能从丹·布朗的书中学到很多关于艺术的知识,这是他的个人特色,也是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

《地狱》是罗伯特·兰登教授的第四次冒险。在《地狱》这部最新的作品中,兰登教授不仅要从佛罗伦萨奔赴威尼斯,继而再转战伊斯坦布尔,还必须与神秘组织“财团”与国际卫生组织的特别部队周旋。与以往不同的是,兰登教授这一次出场更为戏剧化,让人觉得更加扑朔迷离。他遭遇袭击后毫无意识的出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家医院里,他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从哈佛大学的校园来到意大利。失去记忆加上再次遭遇杀手的袭击,兰登教授不得不随着女医师西恩娜逃亡,并于逃亡中加以反击。

兰登教授需要在混乱的局面中根据细微的线索、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储备去寻找真相,一切都是从他脑海中反复出现的恐怖梦境开始。梦境中的画面惨厉,出现的神秘女子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去寻找,你就会发现”。

兰登教授失忆,手中的线索又实在少的可怜,知情人又不能告诉他真相,各种谎言与隐瞒,寻找的过程可谓是让读者煎熬。后来,读者才发现要寻找的是一个遗传学天才放置在某个地方的病毒。我们才发现,作者想要讨论的原来是人口问题啊!

即使兰登争分夺秒,找到病毒之时,才发现病毒早已扩散了一个星期。遗传学家是个但丁迷,他坚信巨大的瘟疫后会迎来繁荣。所以他要制造一场大的瘟疫,以解决世界,人口过剩的问题。作者最后还是让病毒扩散了,也许表现了作者的某种倾向吧。可是我却对这个所谓天才想出的解决办法很不赞成。

书中扩散到全世界的病毒可谓十分厉害,首先,它是靠空气进行传播,传播速度很快。其次,它是一种DNA病毒,能够改变人类的DNA,使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失去生育能力。人类现在对基因工程的研究确实很有隐患,这也是作者关心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病毒虽然不会使人产生生理上的痛苦,可是,却会造成更多的问题。那些失去生育能力的人们,他们的心理伤害是很大的,难道他们不会有过激的行为吗?凭什么是他们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样的病毒也许比瘟疫更有危害,使世界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所以,对于作者的这个设定,我觉得很不合理,情节处理也颇为混乱,读过作者其他的书,对于这本,还是有点小失望的。

…… …… 余下全文

篇三 :《聊斋志异》读后感

《聊斋志异》读后感

我是先看了《聊斋》这部电视剧再看小说的,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被里面的场景吓到睡不着,就一直觉得《聊斋志异》是一本恐怖小说而不敢看,前一阵闲来无事,又因为上课而对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的了情趣,就翻看了下,觉得书本比电视表现出来的要多很多,值得回味和仔细分析。

早就知道《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小说,是蒲松龄的著作。是古代灵异、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这次能够坚持看完,也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聊斋志异》看起来讲的都是鬼、狐、仙、怪之类的奇闻异事,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从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丽的景象深处并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话所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加钻石般透明闪亮 的心灵,比海还深比宇宙还深的心灵。 其实,《聊斋》表面上在讲鬼、狐一类的故事,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时期的中后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几个?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们未必都会去思考这些社会问题。作者大胆地揭开了所谓“盛世”下的“烂疤”替那些饱受迫害的下层人民提出控诉!《聊斋志异》有的讲述了狐女的爱情故事,有的讲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术,有的则记录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促织》了 。 1

《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 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 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完成任务,屡遭毒打。好不容易在 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 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 后经抢救挽回了性命。 而成名也是命不该绝, 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 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 读完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倾家荡产,还要 落得个被打到“双股溃烂,血流不止”的地步。我们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让 一个天真的孩童就畏惧到以死谢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个人考取功名,标志着 古代文人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居然像儿戏一般, 可以被随意的践踏和赏赐。 这不禁又让人 想起了那首“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吗。那么多的人被一点精神上的愉悦蒙住了双眼, 他们又何尝不是其别人的水深火热于不顾呢?成名的儿子为了一只蟋蟀差点死于非命, 而敬献蟋蟀有功的成名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当上举人, 所谓的 “以人为本”何在,所谓的“公平”何在!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蟋蟀,它们变换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种方式蛊惑着我们,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小则身心俱疲,大则倾家荡产。 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寻求 2

…… …… 余下全文

篇四 :花千骨读后感

花千骨读后感

花千骨>读后感(一)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作家果果的处女作:《花千骨》。这本书使我在受感动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这本书主要写了怕鬼的女主角花千骨为了爸爸的遗愿上茅山求道,机缘巧合之下,被长留上仙白子画收为徒弟,但花千骨却爱上了自己的师父,为了救自己的师父,集齐九方神器不小心放妖神出世,最后,白子画为了拯救天下苍生而杀了花千骨。但最后因杀了花千骨而后悔不已,四处奔波,最后找到了花千骨的转世的凄惨>故事。

当我听到'花千骨'这个名字时,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感觉这本书必定会很凄惨,果然,不出我所料,'花千骨'出世时不仅克死了自己的妈妈,还克死了自己的爸爸。读到这儿,我的心里不禁一叹,诶,好可怜,从小就没妈没爸,不像我那么幸福,从小就有爸爸妈妈的关爱。

当我读到'白子画,今生所做的一切,我从未后悔过。可是若能重来一次,我再也不要爱上你。'这句时,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花千骨对白子画的爱,原来,爱久了,就会变成恨。当我读到这句时,眼睛里隐隐有些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被花千骨对白子画的爱深深的感动了,感动她对爱的坚持。

还有一句'我没有师父,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孩子,当初我以为我有全世界,却原来都是假的。爱我的,为我而死;我爱的,一心想要我死。

我信的,背叛我;我依赖的,舍弃我。我什么也不要,什么也不求,只想简单地活着,可是是老天逼我,是你逼我!你以为到了现在,我还回得了头么?是啊!东方彧卿为了花千骨,到死的最后一刻都不忘捂住花千骨的脸,说:'不要看。'这可见他是一个多么温柔的一个人。但白子画却为了天下苍生而杀了花千骨,换作是谁都会伤心的。轻水,花千骨的曾经的好友,现在的敌人,为了轩辕朗竟然想杀了花千骨!还有花千骨的精血化成的糖宝,最后为了她而死。那么多人都是为了花千骨而死,但唯独白子画一人想杀了她,换作是谁都会伤心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读《一段恐怖的经历》有感

恐怖小说,不要多看

------读《一段可怕的经历》有感

俗话说:“开卷有益”,这话的确说得没错。但是“开卷”却要“开”一些有益、健康的书,那些不健康、恐怖的书,就不要多看,否则就对身心不健康。

《一段可怕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故事写了作者迷上了侦探小说《名侦探柯南》,整日都在看。有一天,作者爸爸妈妈吃完饭出去散步,留下作者一个人在家,她独自在家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书上的许多凶手那些面目狰狞的样子,胆战心惊地熬了一个多小时,从些她再也不看这些小说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个故事:那是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我刷完牙,便上床了。恰巧白天我看了《冒险小虎队》中的比较恐怖的部分,这时一闭上眼睛,故事的情节就像放电影一样映在我脑海里,地板“咔咔”作响、窗户有一个手印、仿佛罪犯已经奸笑着站在我身旁……忽然,一束闪电像箭一样突然射进房间,接着“轰隆”一声,故事中也是雷雨交加,是罪犯正猖狂的时候,他们一个个拿着匕首,好像正朝我走过来,把我吓出一身冷汗。《冒险小虎队》害得我一夜未眠,直到开亮才稍稍入睡。

所以,《一段可怕的经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恐怖小说虽然很刺激,但看多了也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在此,我奉劝大家:除非

你有超级好的心理素质,否则,恐怖小说,不要多看!

施乃祯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生》读后感

《人生》读后感

路遥,很诗意的名字,能注意到这本书也是因为作者名字的缘故。这本书是一口气读完的,简单说一下感受:作者很擅长环境描写,景随情动。我本身是个热爱土地的人,在读完这本书后,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农村独有的那份恬淡、质朴;作者所刻画的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很真实,我既看到人世间丑陋的嘴脸,也感受到很真善美的东西;小说情节的设计值得人称道;小说主题富有现实意义,耐人寻味;

小说开头始于一个阴云密布的傍晚,“沉寂、急躁不安、黑沉沉、恐怖、山洪的怒吼??”在这样一个可以称得上可怕夜晚,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撤了。第一章读罢,我想到了《雷雨》,如此沉重压抑的自然环境描写决不仅仅止于烘托高加林被下,我想这个人物身上一定会发生不少悲剧,至少结果一定又是发生在这样恐怖的夜里。

小说中有很多点值得挖掘。一、官官相互,滥用职权,走后门,“能人”们老谋深算。高明楼让三星顶替了加林,马占胜为讨好上级为加林谋职,克南妈为报复把加林推向万劫不复之地,我对这一切表示无奈但不愤怒,以一个看惯了当下中国各种贪污腐败的角度来看这段人民公社化期间的历史,一切都好像理所当然,他们的种种专为个人利益在今天看来是如此微不足道。二、城市与农村的问题,每一次高加林被逼回农村,他表现出一副入了地狱的样子,他一次次梦想能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黄亚萍会为了待在城市而放弃她挚爱的人。难道在那个时期能留在城市真的是那么重要,而回到农村真的就那么恐怖吗?答案是肯定的。三、人生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往往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个道理很好地印证在了加林身上,当他为了前途为了那所谓的共同语言和神秘感而选择黄亚萍时,我静静地呼了口气,接下来的情节可以猜测了,巧珍会嫁给马栓,黄亚萍也会离开他,他会滚回他的农村。我不愿意看到这种结果,尽管他是个负心汉,但我想任何一个读者都会心疼他吧。他是有才的,他应该去更广阔的空间,可是偏逢那一个时代。他是爱巧珍的,可是当他踏上城市那方土地时,他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结果也正如我所料,克南妈一纸诉状把他走后门的事告上去,他只能回黄土

…… …… 余下全文

篇七 :读后感大全(一)

路就在你脚下,只要走,就能到达远方。

读后感大全(一)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在假期中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它是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

其中有关人生意义的段落

我还能把它给背诵出来呢!

人应该怎样地活着才有意义呢?保尔·柯察金用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保尔他残废后 毫不灰心

还要顽强的学习

努力工作

并且开始了文学创造.后来双目失明了

这对于已经瘫痪的人来说

要是一场多么沉重的打击呀!可是他却毅然拿起笔来

摸索着

坚持写作

每写一个字

他都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劳动.经过顽强的努力

他终于成功的写出了小说《在暴风雨里诞生》的前几章.读着

读着

我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心潮澎湃.保尔·柯察金那坚毅的脸庞

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保尔这样一个普通的战士

竟有比钢铁还要坚强的意志

这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他呢?我读完这本书

在书中我终于明白了

这是那最伟大

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召呼着他创造奇迹

这就是他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动力.

保尔·柯察金

可敬可佩的共产主义战士

您为我们树立身残志不残的伟大榜样

我原来也有一个同学也是残疾人

他的名字叫吴伟:从他生下那一天起就得了先天性心脏病.十几年来

病魔缠着他

使他不能像同学们那样活泼在操场上

球台前

参加集体活动也就更不用提啦.因为他稍微活动一下

就脸色苍白

嘴唇发紫

上学校读书全靠他爸爸用自行车来回接送.在学校里

他将吴伟从一楼背到四楼

放学后再由四楼背到一楼

中饭由同学们送到教室吃.自从

吴伟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他也就这样坚强的站了起来.

对于我来说

我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

我的智力不差

能够学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化课

我长大后

我一定比吴伟强.虽然

我不能背起钢枪保卫祖国

也不能战斗在烈火熊熊的战场上

但我可以把我所学的知识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变形记》读后感

读《变形记》有感

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变形记》的故事情节荒诞,恍惚间像在梦中:格里高尔是位平平常常的小公务员,在某天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他痛苦、绝望,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读到这些首先让人产生厌恶感的是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虫以及它身上的烂苹果,在他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格里高尔脸形削尖,双眼鼓胀,背负着沉重的甲壳缩在萨姆沙屋内的一角,它静静地注视着世界,神情恐惧,绝望而茫然。之后,他颓然无力地垂下头,在这个世界上呼出最后一口摇曳不定的气息……同时格里高尔变成虫,是那么无奈和痛苦,旁人对它是冷酷的,就连家人也因此逐渐疏远他,经历最初的恐怖之后,起初家人仍没有忘记他曾是这个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母亲试图关心他,却不敢接近他,父亲憎恶他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死亡。唯独格里高尔的妹妹,聪明的葛蕾特敢于接近关心他,可却无能为力。最可怕的是格里高尔本人,他试图靠自己改变一切,甚至想重回旧职,可在小说构建的被异化的环境中,一切抗争都变得徒劳。结果他死了,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他那种被异化的社会生活经历,则使人产生心理上的厌恶。没有

亲情,只有痛苦、孤独。通篇《变形记》,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主题的艺术表现。紧张的生存竞争、畸形的社会分工以及紧灾难感、不安全感,使许多人的精神不健全乃至崩溃,使他们部分或全部失去了人性。小说中主人公从一个家庭的负担者变成了一个家庭的负担后,家人对他的何等冷酷甚至敌对的态度,这难道不是人性的一种丧失吗?

接下来我想谈一下《变形记》的“变形”。刻画“变形”,是卡夫卡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在写给他父亲的一封信里说:“每一个变形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临终的杰作,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伟大诗篇的序曲。”它无疑肯定了变形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说,掌握住变形,也必然能洞察事物的本质,通过新旧变化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我想卡夫卡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有思想的作家偏爱写变化,因为变化最能暴露人的本质。小说写了格里高尔“变形”后,全家对他态度的变化,这种“变化”便是“变形”。因此,我觉得《变形记》中的“变形”包含了两层涵义,它既是格里高尔的变形,又是家庭成员的一种人性的变形。但是我相信读了这篇小说的人都会发现,格里高尔变的只是外形,他的内心仍然没有变,他的品格仍然高尚,他在“虫化”后一步步遭到他最亲近的人的鄙夷,可是他还一心想着他恢复人形后如何报答他们。而他的亲人则相反,他们的外形没有变,他们的内心却完全的变了,他们的人性也变了。这两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