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

电影《1894甲午海战》非常确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国家实力,特别是对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性格和思想诠释得相当深刻和到位。重现了当时的历史概况,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恃为天朝上国,不思进取以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明治天皇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购买军舰,而清政府却以经费不足推诿买军舰这是何等的令人寒心呀!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而当时慈禧太后只一心忙着万寿庆典,清政府腐败无能,整个政府和皇族穷奢极欲,国内民不聊生,军队同政府一样腐败,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军队毫无战斗力。与此同时,日本明治天皇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苦心经营联合舰队,日本国民不分男女老幼,无不忠勇奋发,以战胜清国为己任,军国主义的理念深入日本社会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个日本人,在面对中国时都变成了残忍狠毒的凶手。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负,虽有偶然,却又是必然的,落后的军备加上部队纪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训练有素、设备精良的日兵的对手。马关条约,丧权辱国,中日两国最终走向了反面,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复深思。

但无可否认,战争中清兵中那些士卒们是勇敢的、爱国的,这是战争中最温馨动人的爱国心,也是最残酷的现实,以自己的身躯扑向日本人杀人不眨眼的洋枪火炮,不惜牺牲生命,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这一幕惊天泣地,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甲午中日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为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但负责人李鸿章确认为日本是远患而非近忧。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相对于中国政府,日本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并企图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结果是中国失利,之后还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甲午战争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大,进一步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 。 ——题记 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国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

当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

囊中。当时日本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中日两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亲自到中国兵船上公开挑衅,并企图开炮。况且当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国国土,认为区区一个东洋小国何以兴起起几层浪。由于当时洋务运动的成果,让清军不免有些飘飘然,自从1888年正式建立海军后,再也没有购进任何船舰,船龄渐渐老化,何况日本当时新添战舰,与之中国相比,遥遥领先。再者当时慈禧花重金修筑颐和园,抽掉各路军饷,哪里还顾得上战舰重臵,连预先订购炮弹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军率领日海军联合舰队开进黄海大东沟伺机埋伏。当中国护航舰驶入黄海大东沟时,日舰便开火袭击,于是北洋舰队便纵队排开。实施反击。炮火炸开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时,海水沸腾。硝烟弥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当时中日悬殊太大。中方舰队严重受到日方的摧残,可中方仍然坚持还击。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静,他下令致远舰向日方舰队开去,可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沉,破碎沉没。当随从递给邓世昌救生圈时,他拒而不接,最后与他的爱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 …… 余下全文

篇四 :读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读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如今谈及甲午战争,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清政府的无能,清军的弱小以及日军的强大。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甲午战争是发生在清政府与日本之间的一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

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未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但是自1880起,日军就大力扩充军备,准备与清政府来一场“国运赌注”。终于于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日本不宣而战。

这对当时清政府正忙于中法战争无疑使一个噩耗,无奈清政府只能消极应战。很多人以为甲午战争之所以战败,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双方的军备差距过大,但在我了解了一下当时双方的军备状况时,历史事实告诉我当时的北洋水师已不像鸦片战争时期的落后。经过了清政府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想法下的洋务运动后,当时的北洋水师在军备上衣完全不落后于日军,也就是完全有取得胜利的机会。但是就因为清政府的消极应战以及这段时间清军依然放松了军备意识。加以甲午战争陆战平壤战役中,其主帅叶志超指挥失误和临阵脱逃,导致清军失败,以至于影响了整个战局。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消极应战,主帅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平壤战役对军心的削弱一系列的原因最终决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清军战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当时的军备差距,更多的是决策失误,而这些失误也使得中国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的第二个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是使得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的极其严重的一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清政府也因此逐渐的走向了彻底的灭亡。甲午战争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大,进一步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 …… 余下全文

篇五 :甲午中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甲午中日战争电影观后感

在观看这集电影之前,对这段历史也了解一些,当时清政府掌权,北洋水师战败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仅此而已,看后,感慨颇多,情绪异常激动,望着屏幕注目良久。

当时时代背景就已暗示着中国必然要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欧洲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为了开疆扩土称霸世界。英国疯狂侵占别国,埃及,印度等国家相继沦为其殖民地,日不落帝国从此在世界上耀武扬威成为霸主。向来以地大物博东方大国自居的清政府依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仍旧目中无人不思进取,最后八面受敌面临灭亡不足为奇。 仅就甲午中日海战中国站败做一下分析,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当时世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背景之下,各国为推翻帝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之国纷纷爆发革命,思想得到解放,各种维护帝国统治的神权说退出历史舞台,民主,科学被广泛接受,第一次工业革命随之而来,英国也就成为世界霸主。为增加其殖民地,仍旧是封建帝制的大清国就成为其侵略首选。 鸦片战争似乎是早已注定,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败后,《南京条约》给全世界一个信号就是地大物博之中国大为有利可图,中国从此便被那些豺狼虎豹咬住不放四面受敌一致千疮百孔。清朝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国大地满面疮痍。战败后各种不平等条约致使财力空虚,更加无力反抗。这是此次战争失败的客观原因。

其二,当时清朝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皇上没有实权,对世界局势毫无了解的她片面认为区区东方蛮夷小国翻不了什么大浪。还要讲什么战场之礼仪,不能先动手否则就失了礼节,简直就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看不清局势发展,片面认为购买当时最完美的铁甲舰就可以震慑他国,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逍遥快活。就将用于购买大炮军舰的钱来修建颐和园庆祝自己六十大寿,以至后来战争中北洋舰队因缺少榴弹和快速舰而处于战争下风,无论丁汝昌邓世昌等爱国将领如何众志成城视死如归也无法扭转战局,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令人扼腕。日方集全国财力用于军事致使国库空虚再无金钱购买大炮军舰迫切需赔款缓解国内压力,日军将领这样称,若集全国的战舰共同抵抗日舰,日军必然战败。慈溪等执政党胆小如鼠对局势毫无洞察害怕日方攻打北京,就缴械求和。最后签订丧权辱国对中国造成极大伤害的《马关条约》。可以说,慈溪的错误认识及个人享乐主义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

…… …… 余下全文

篇六 :甲午战争观后感

甲午风云观后感

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甲午战争前,朝鲜仍是中国的附庸国。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但最终被中国政府粉碎,日本由于当时为做好准备因而未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扩充军力,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截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北洋海军。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象鸦片战争中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但负责人李鸿章确认为日本是远患而非近忧。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颐和园,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相对于中国政府,日本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并企图发动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结果是中国失利,之后还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很大,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在列强面前,彻底失去了防御能力,同时也使中国门户洞开。.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引发的割地赔款和瓜分危机,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深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甲午战争后,掠夺性的投资成为帝国主义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时商品侵略也在扩大,进一步的加剧了中国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可能和条件。

…… …… 余下全文

篇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看法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点思考

曹强

徐海学院 计算机专业 达内13-1 22130489

[摘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1895年,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耻辱。而就当时的综合国力而言,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清政府都要在日本之上,而由于当时的腐败的政治体系与统治者的无能,终究以战败而结束,让中华民族逐渐走向了深渊?本文运用历史史料对比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经济,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对比,比较客观地分析探讨了战争失败的原因,说明了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经济、军事、国内情况、失败原因

古往今来的战争史上,不乏以极少胜极多、以极弱胜极强的战例,但更多的是战争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的较量。如双方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中日两国国情的对比,国际关系的影响等等,总之是双方实力及各种条件。我们研究甲午战争也应从这些方面入手。

一、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国内情况对比

清政府:清政府是满族乘中原混乱而入关建立的政权,所以国内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清末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内部不稳的担忧是使清政府缺乏长期作战意志。同时清政府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清政府不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他们顽固地认为祖先们创建的封建制度是完美的,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不仅损害他们的利益,还会亵渎祖先。 日本: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摆脱了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束缚,走上独立发展的强国之路,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它建立起近代天皇制,由封建君主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国内政局虽有动荡,但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从未动摇。这使日本政府可以集中全力进行对外战争,而且国内少许之矛盾,恰好在统治者的引导下成为向外扩张的动力。

…… …… 余下全文

篇八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