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读后感

关爱学生,成就自己

读过这本《影响教师的100篇教育美文》后,感想颇多。本着刚刚踏入教师行列中,多多学习的态度来读这本书,读后真的让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与不易。教育是以心交心、以爱育爱的事业、是个良心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改变着学生。一件小事,可能会让学生感动一生,并从此求真向善;一句不该说的话,也可能会使学生一蹶不振,并从此走向人生歧路。教师心中如果没有爱与感动,就不会有无私的奉献,就不会有对职业的坚定信念,就不会有追求卓越的理想!

这本书分为 “我爱孩子”、“教室,出错的地方”、“教师是灵魂守望者”、“牵一只蜗牛去散步”4辑。每一辑思想中都不同,但是却也是紧密相连的。每每看到感动之处,内心总有一种感触。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即便他们有过错,责罚是不行的,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他们是孩子,不能让我们一时的冲动伤了他们那颗澄澈且单纯的心。孩子有着最纯真、最无邪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呵护,让他们把这份纯真一直保留在内心深处。我们要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来面对学生们,打动他们,抚平他们心中的疑虑和创伤。尊重学生,也是老师对自己最大的尊重。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孩子的思维、兴趣及需求特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刚接触高一(20)班,班内有一个学生,每天上课都在说话,乱动,做些影响课堂的动作和事情,我知道后,批评了他,让他写了检查,写了保证,但后面我发现,他一点改变都没有,周末的下午我找他谈

了近两个小时,打开了他内心的窗户,他就是管不住自己,自己也想学,我就让他担任班内纪律委员,让大家监督他,从现在来看,效果还不错。

在平时,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因为,也许就在我们的某个举手投足的瞬间,就将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对弱小的心灵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粒金子,没有哪个孩子是坏孩子,只有在时间和心血的精心打磨下,才能让我们看到他们其实都在闪闪发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举动,使他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裕的阳光下。我们要学着善于利用生活小事,尤其是学生的错误,将其转化为一次富有乐趣或哲理的教育活动。平时也要有着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超乎计划的优异效果,更能带动学生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在教育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委婉而又其乐融融的另类方式,以增强教育的效果。教育,不仅仅是阅读、写作、算术等知识的传授,而分数也无非是个冰冷的数字,教育成功的真正体现,在于学生本质上的飞跃,让学生学会以乐观向上的正确心态面对和接纳生活的点滴与挫折。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教育类文章读后感

教育类文章读后感

《老人与海》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 …… 余下全文

篇三 :陶行知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 “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2

《影响教师的100个好习惯》摘录 教育习惯篇:做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1:切记,一个学生一个世界

2:做一名阳光的教师

3:教师,请记住学生的名字

4:教师,要有耐心

5:要善于换位思考

6:控制好你的情绪

7:谈心是一门艺术

8:毫不吝啬地赞美学生

9:换个思路激励学生

10:给“特殊学生”特别的关爱

11:期盼是更深层的爱

12:威信:教育的潜在动力

13:公正,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14: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15:宽容是一种美德

16:教育需要严格

17:引导学生相互欣赏

18: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20:与家长常沟通

21:每天反思一下自己

…… …… 余下全文

篇五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不论是父母和孩子围坐在餐桌上共进晚餐,还是老师和学生相聚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内促膝谈心,这将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卷。然而,我们并不常这样表达,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许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温馨了。掩卷深思,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要学习的改变的还有很多很多。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分为十个章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希望每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争辩、战争。可是尽管如此,生活中还是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教师亦或是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因为语言像刀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在沟通中发生的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与孩子沟通应该学会把孩子像客人一样对待。

第一章分多个方面解释了和孩子对话的这门有规则的独特艺术。首先,孩子在交谈时很少是无知的,他们的信息里经常有需要解读的密码。孩子们看似没有完结的十万个为什么并不是单纯的想获得大量的知识,他们想要得到的是这个问题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所以同孩子沟通应该理解到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背后的真正用意。其次,与孩子沟通应做到换位思考,因为只有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

由此,我想到我的中学时代老师通常对有情绪怒气的学生的做法是:冷处理或者是立刻严厉的批评他。如果我作为老师不妨换一种方式,说一些理解他的话。我想这样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是理解他的。这样学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师生的情感关系自然会提升很多。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

…… …… 余下全文

篇六 :教育类读后感

<<。。。。。 >>教育类书籍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书,这就是<<。。。。。>>。本文是以。。。。。。的事情,用日记|散文|议论等的形式,从与。。。在。。。。。。中表达了师生之间的爱|教育思考|教学感悟。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关于。。。。来教育孩子们,启迪孩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当我阅读他的著作,我会不禁反思自己,这多么像是在与一个有经验的长者对话,真是受益匪浅。

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感觉。。。。老师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需要我们像。。。老师一样能够先立足于自教,然后教人。老师把学生品德的教育和人格的塑造放在第一位,教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育成功的法则。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是读此书的又一收获。教学中要让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老师真诚的爱。在《。。。。。》中让我最为感动的是贯穿在本书所有文章中的一个爱字,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作为老师要常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个学生,我会怎么做?跟。。。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其实孩子们还小,他们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啊,我作为老师,更要学会宽容、友好、真诚。

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老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反思,不断丰富、拓展新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坚信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去爱护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热情、执着去拥抱我们的事业,培养出充满爱与美的学生。

…… …… 余下全文

篇七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我的理想》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港沿幼儿园 陈海燕

…… …… 余下全文

篇八 :读胡适教育类文章有感

读胡适教育亡国论有感

现今的人都说教育做的怎么怎么好,小学入学率怎么怎么高,但是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做的不好,检直可以亡国。学校的课程表,看来何尝不完备?体育也有,图画也有,英语也有,那些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以及自然科学之类,更不用说了。但是学校的弊病,却正在这课程完备上。例如我们家乡的小学学校,一门课程的老师一节课要教40分钟,时间自然不充足了,却也要每节课每人照顾个0.6分钟,又要花2到3分钟时间照顾顽皮小孩。我心想,这40分钟的短暂的课程教习,能教会孩子什么?教的课程,在我们山里的小地方,又有什么用处?至于那英语一科,更无道理了。请问那种学校教的的英语,还是可以增进外语的多方面发展呢呢?还是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呢?若果然要教英语,为什么不去外国找一个会说英语用英语的外国人来教。为什么一定要用那实在不中听的中国的国产货来学习英语呢?那些穷人的子弟学了课程回家,能买得起老师来巩固他所学的课程知识吗?能买得起老师来解答他学习遇到的疑惑么?我真是莫名其妙了。所以我一直想说:“既然要办学校,尽不必问教育部规程是什么,须先问这块地方上最需要的是什么。譬如我们这里孩子最需要的是关于农业的知识,工程建设的知识,机械的知识,而列位却把各种教科书去教他们做全能的圣人!孔子尚且未能做到,更何况后人。而且还用那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去教60多个孩子学书!

就一节课每人不到0.7分钟的课堂时间,列位自己想想看,这样的教育,造得出怎么样的人才?所以我希望中国办的学校,不要注重课程的完备,而要注意课程的实用。有关部门说这些教育怎么怎么好,是没有用的,只有他们教育的学子说,学校怎么怎么好,教育怎么怎么好,这才是教育兴了。

现如今普通大学毕业的毕业生而言,高又高不得,低又低不得,竟成了一种无业游民,这都由于学校所教的功课和学生的需要毫无关联,有些专业课程虽说是本科生课程,可是中专甚至对于有些只有小学文化的毕业生而言都可以做的职业,却花费了一个人整整16年的时间去学习,且社会上用的人多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没受过多教育的人往往更早的去找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学校造就了他们少数优秀学子学习的机会,无疑却少了工作经验,结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苦苦比别人多学了几年,结果呢却因为缺乏工作经验,没有达到工作此行业满多少时间,而惨遭淘汰,这种教育不是亡国的教育么?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