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是周国平随手写下的点滴生活思考。这是他早期的一本书,是他在研究尼采的同时,随手写下的内心的点滴感思。起文笔随性,文字朴实。细细品来,觉得意义深刻。文字奇妙的排列组合竟散发出如此芳香凛冽的人生真谛,

正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我偏爱那些用随笔、格言、手记等散文形式写作的哲学家,我喜欢徜徉在哲学的散文天地里。这里较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自然,更多的直觉和洞见。这里没有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用不着为了体系的需要而拉长或截短活的感觉和思想。

托尔斯泰的伟大在于他那种异乎寻常的质朴和真实。学了《世间最美的坟墓》后,更加觉得他的朴素正是我所向往的,我喜欢这种朴素的感觉。我不喜欢太多的争吵,我喜欢平静的生活,与其浪费时间争吵,倒还不如在争吵的时候腾出时间来寻求真理。

在世界万物中,人是最大的谜,在人类心目中,永恒是最大的谜。展现了人生意义探求的广阔领域,生与死,爱与孤独,自然与生命,真实,美,等等,无不是人与永恒相沟通的形式与体验。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因为意义没有确定的标准,寻求生命的意义,可贵的不在意义本身,而在于寻求。

从生到死,人的起点和终点都一样,人会遇见不同的路途风景,但人的情绪大多是相似的:快乐与悲伤,程度的不同只在于两者的界限区分不同,就这样形成两种人,乐观者与悲观者。对我们年轻人而言,生与死的两头都很遥远,无法感受生命开始的神圣,也无法感受死亡宣判的恐惧。我们只是在行走,一路寻找一路走,“生”在脚下延续,“意义”可能在心里,可能在脚印里,始终遍寻不见。但我始终相信,有自我感知,有精神品级,就足够。

爱是人生最美的梦,爱情一直是不朽的传说。人类想要幸福,把“爱情”当作终极象征的幸福,但世间好多的爱都不幸福,要么是难成眷属的无奈,要么是终成眷属后的厌倦,就如庄子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却让人厌倦到老;相忘于江湖,却让人怀念到哭。爱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股涓涓细流,时间在走,一切在变。没有什么人什么事会静止不动地等在原地。拥有的时候要懂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要懂得忘记,再铭记于心的曾经也只是过去,过去在去。回忆始终是时光赠予的最好的礼物,带着这份礼物,可以微笑着往前走。

…… …… 余下全文

篇二 :读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有感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这本书只有薄薄的181页,但是,却花了我不少时间去阅读它。尽管,我最后将它读完了。但是,我仍不敢说,我读懂了它。然而,尽管在这片海滩上,我根本算不上是一个拾到贝壳的孩子,但我仍愿不自量力地将我之所得展示在人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我认为生是一种并不深刻的存在,而死才是生的终极。试想一下,假如人的生命是不息的,那么,生的一天,两天,甚至十年又因何而珍贵?正因为会死,人才穷其一生去创造价值,如此生才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死还成就了生的意义。还曾在《人生哲理小品》这本书上看到老宣说,“人生就是离了母腹走向坟墓的过程。”可见,死终究是人最后的归宿。

周国平在他的小书里说,“死是最令人同情的,因为物伤其类:自己也会死。死又是最不令人同情的,因为殊途同归:自己也得死。”可能是因为年轻吧,路还很长,我还不曾想到因最终会死而同情自己。但是,我却因经历别人的死而心生感触。其实,对于死,人并不是本能的害怕的,它给带来的伤心绝望,很多时候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最终会死,而是因为看到自己的至亲至爱在自己眼前死去。我看到过一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向上天祈求,让他们代替孩子死。这让我觉得,许多人其实是不畏自己死的,而是担心他人死。然而无论是谁死,最后大家也都“殊途同归”:死。曾经,我因为一个至亲的离世而久久不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正如无人不知的谁都必须死,我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就是不能释怀。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个老师对我说,“人就是这样的,来这世上一趟,做完了他该做的事,他也就走了。”多么微妙,我顿时放下心中所有的阴郁。

死,未必应该悲伤的。它有时,只是按程序办事而已。我们人赋予它各种惨白的情感,有时真是太自作多情了。如果,我们豁达一点,心平气和一点,死不也是平常事么? 其实,我一直疑惑,为什么我们总要谈论幸福与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夹杂在幸福与痛苦之间,并且也是我们经历得最多的,不是平淡吗?白岩松也说,“我们的日子80%都是平淡的。”既然平淡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大部分,那么,它不应该是主流吗?我们不应该谈论它或研究它吗?然而,天空很辽阔,飞鸟才是主角。夜幕也终敌不过,烟火刹那的灿烂。正因为幸福与痛苦给了我们情感上强烈的冲击,所以它们才成了我们永恒的话题。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人与永恒 读后感 (1)

《人与永恒》

“这是一个荒谬的宇宙,永远存在着,变化着,又永远没有意义。它为自身的无意义而苦闷,人就是它苦闷的产物。所以,人的诞生,本身就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争。”的确,就目前来看,我们是这偌大的死一般沉寂的黑暗宇宙中唯一的高级生物。既然如此,作为对无意义的抗争而出现的产物,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追寻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追问生命最初的目的,这是只有人类这种动物所能做到的;同时,就连人类也深知这种探求注定又是得不到确切的为人所公认的答案的,就在这种欲知又不可知的矛盾中,人类孤身一人,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踽踽独行在下着淅沥小雨的对生命本源的探求这条不归路上。几千年来,一个又一个的人踏上了这条路,却都没有再回来,但直到今天,也仍在有人不断地踏上这条路。

所幸的是我们这些后人能够听到前人的声音,这对我们多少有些启示。 作者说:“寻求生命的意义,所贵者不在意义本身,而在寻求,意义就寓于寻求的过程之中。”

我想,也许寻求人生意义这条大路从一开始就被分成了无数条小路,而每条小路只能走一个人或者极少数情况下走一类人。

忙碌的上班族,节假日时抽空外出踏青,暂时抛开一切烦恼,躺在草坪上,晒着温暖的阳光,也许他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无忧无虑地放松休息才能叫有意义啊!”整天无事在家的老人,某一天突然发现了一件事点燃了他新的兴趣与激情,便重新开始忙碌起来,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想这样让自己忙起来,有事可做,才叫有意义啊!”原本满足于二人世界的小夫妻,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开始为事业而努力奋斗,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才叫有意义啊!”年过中旬的科学家,为了科研奉献了大半辈子,过年时和好久不见的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也许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人生就是要像这样和家人在一起才有意义啊!”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图书信息

书名:《人与永恒》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xx年出版

索书号:I267.1*1254

二、内容摘录

“给爱情划清界限时不妨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力。让我们承认,无论短暂的邂逅,还是长久的纠缠,无论相识恨晚的无奈,还是终成眷属的有情,无论倾注了巨大激情的冲突,还是伴随着细小争吵的和谐,这一切都是爱情。每个活生生的人的爱情经历不是一座静止的纪念碑,而是一道流动的江河。当我们回顾往事时,我们自己不必否认、更不该要求对方否认其中任何一段流程、一条支流或一朵浪花。”(第19页)

三、正文

在一个宁静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手捧着一本积淀着岁月痕迹的书,享受着夏日暖阳所独有的温柔。这本书叫《人与永恒》,多么宏大的话题啊,又该用怎样深沉的文字,又该是一个怎样深沉的人,才能将最最复杂的人与最最辉煌的永恒,记述在这样一本谈不上太厚的书籍里。可当我翻开它时,我发现我错了。书中的文字平淡的像一汪波澜不惊的秋水,而其所透出的作者的内心又像一个孩子一样甜美而单纯。而后我又释然了,“大爱若水”“至纯若水”,也许真的只有返璞归真了,以一颗温柔而细致的心去体味人生,方能在曾经迷失过的森林里邂逅真的自己,收获一份平淡而真淳的启迪。

“人这脆弱的芦苇是需要把另一支芦苇想象成自己的根的”“我爱躺在夜晚的草地上仰望星宿,但我自己不愿做星宿”。。。。书中有好多像这样平淡如流水,却又启人若惊雷的句子。它们像一轮夏日的暖阳,撩拨起我恣意的生长;又像是一场不一样的烟火,照亮了我一直安宁的夜空。这本书一共分为26个主题。人,自然与生命,爱,孤独。。。。。每一个主题都是作者对世界最真切也最原始的感触,在每一个主题中,通过作者平淡而又深刻的笔触你都能发现一个曾被你遗忘在某一个角落里的自己与世界。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26个主题中,我最为喜欢、感触最深的是爱与孤独两个主题。它真正让我感受到作者内心细致而又壮阔的情怀。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与永恒-读后感

《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直渴望恬淡而平静的生活,不需要欢笑,同样也不会有痛苦;一直害怕遇到障碍,害怕礁岩崛起,狂风大作的海面将我淹没。

读了周国平的《人与永恒》才突然明白,人生最可悲的,便是生命力的乏弱!周国平通过他的小散文小情绪,阐述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理解、看法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虽然只是短小的几段文字,却足以震撼我的心灵,使我不禁对以前的自己产生思考。

我之所以渴望平淡,并非是真正喜欢这种生活,排斥轰轰烈烈的人生。相反,正是因为我向往精彩的人生,而产生了害怕得不到轰轰烈烈,害怕为此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想法,所以,何不接受平淡,至少这样不会有失败。

我渴望平淡,是怕自己受不住大喜大悲,是怕不再平淡的日子将会承受更多的坎坷磨难。所以,我屈服于平淡,我跪倒在了阻碍面前。是的,我讨厌失败,我害怕阻碍,于是我甘愿让生活化为一汪平静的湖水。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生命”这个美丽的词所潜藏的美被就此掩盖了。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时时刻刻体验生活,哪怕辛酸,哪怕刺痛,都是一种丰富的生命之美。欢乐和痛苦才是我们应具备的表情。然而,这样的时候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倒像是无生命的机械一样活着,没有表情,被一个个巨大的

四四方方的盒子笼罩着。我们总生活在眼前,忘记了永恒和无限,忘掉了生命的悲壮和美丽。

“生命”这个词,也许已经有无数的人追寻过它,但它却永远笼罩在一张神秘的面具下,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便为他绘制出了一张张各具特色脸谱。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一张脸正在告诉你:“痛苦和欢乐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乏弱,既无欢乐,也无痛苦。当我感觉到自己的肢体和血管里布满了新鲜的、活跃的生命之时,我的确认为,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无论我的人生平淡与否,无论我的前方或易或难,我都欣然接受。我会努力去感受生命力存在的那种充实!不断地在生活中感受生活的魅力!

…… …… 余下全文

篇六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周国平,感觉他是个很深刻的人,读他的作品时仿佛在和一位睿智的哲人交流,不过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尚未达到,大部分是像在听讲座一样,听他把人生哲理回归自然生活,然后娓娓道来??

《人与永恒》,字数不多,看完之后却有一种上了一个档次的感觉。全书由12个小主题,分别是人、自然和生命、爱、孤独、真实、艺术、诗、美、人生、幸福和痛苦、超脱、幽默,每个小主题下面有几十段文字,少则十来个字,多的也不过一两百个字,随感集嘛,这样一来就给人一种特真实的感觉。围绕一个一个主题而已,有些话你可以不赞同,看看而已,权当了解作者的思想,有些话你很赞同,就多看一遍,吸进自己的大脑,带着这样的随意心情来读《人与永恒》,悠闲自在,受益匪浅!

虽然在宗教信仰方面,我不太赞同作者的观点,但是,我却无法否认作者给我们读者带来的那份宁静,甚至是份超然。

12个主题中,我最喜欢是“幸福与痛苦”。一开始作者就说“幸福的和不幸的人呵,仔细想想,这世上有谁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谁是绝对不幸的?!”的确如此,古语有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幸福与痛苦其实是很难说的清的,回望逝去的事情,无论是使人幸福的,还是令人痛苦的,无论它们曾经是如何地让我们激动不已或悲痛欲绝,隔了一段时间了,它们都归于美丽。那时候我们便会恍然大悟:原来,幸福和痛苦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得那么大。原以为它们水火不容的,没想到它们水乳交融,幸福的回忆夹着忧伤,痛苦的追念掺着甜蜜。幸福与痛苦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人气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人们的偏见,准确地说是没有深度的人们一味地追捧幸福,却又不明白什么是幸福,给幸福二字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幸福是因人而异的,而且,真正的幸福都是在痛苦中破茧而出的,换句话说,我们不可以把幸福与痛苦看得太肤浅。

周国平说:“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享受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快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与言真正的痛苦。”当我们能够认识到,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个平庸的结局。当我们学会以从容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幸福时,就会收获一份宁静与超然。

…… …… 余下全文

篇七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总有感悟自己人生的能力;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提炼出自己的感悟,进而引人共鸣。《人与永恒》,就是周老数十载光阴下的随想,并非有章可循,却总有那么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正好和你的过往、和你的思想碰撞在一起。正是因为有着思想的启迪、碰撞,我想《人与永恒》绝对不是简单的格言集,而像是可以细细品尝的美酒,可以静静地去体味文字背后的体悟,对照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话,周老写作的初衷估计就已经达到了。

我喜欢《人》当中的这么一段话,人渴望完美而不可得,这种痛苦如何才能解除?我答道:这种痛苦本身就包含在完美之中,把它解除了反而就不完美了。我心中想:这么一想,痛苦也就解除了。接着又想:完美也失去了。周老在后文也提到了造物主的无聊,甚至说出:人的诞生,本身是对无意义的一个抗议。这么看来,感觉周老的人生观有些许消极,但试想,人对完美的执意追求本就是人作为高等生物的一个缺陷,人是该接受万物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弱点。

在《爱》中,周老对爱作出了这样的定义,爱就是对被爱者怀有一些莫须有的哀怜,做一些不必要的事。在我看来,爱这么一个复杂的命题用哪一个定义都是不全面的,但能对爱在某方面的表现作出定义便已足矣。

在《感觉》中,周老用一系列的对比营造一种混沌感。如我什么都不会忘记,世界将忘记一切;我生活在我的思想之中,那把我从中拉了出来的人,是我的救星,还是我的仇敌…… 正如感觉这一本体而言,本就没有一定的规律,世界万物总也有些许矛盾。周老在这样的对比中总流露出丝丝对人生淡淡的无奈。他用了忧伤、尴尬、不幸这些词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但他也并非一直在悲观中的漩涡中苦恼,他也试图在寻找那么一个,能让自己扎根的温暖的人,并且,他也终于找到了。

读《人与永恒》,有些句子确实索然无味,因为这样的随感之所以会引人深省就是因为有共鸣,不然就是纯粹的格言集了。我还没到那种体味多数句子的境界,但偶尔翻阅一下,思考一下,岂不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个陶冶么?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人与永恒》读书笔记

作者:周国平

2012/5/24----2012/5/27

1. 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来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来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了前一种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

2. 肉体使人难堪不在于它有欲望,而在于它迟早有一天会因为疾病和衰老而失去欲望,变成一个奇怪的无用的东西。

3. 一切终将黯淡,唯有被爱的目光镀过金的日子在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4. 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

5. 也许孤独是爱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他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

6. 和别人混在一起时,我向往孤独。孤独时,我又向往看到我的同类。但解除孤独毕竟只能靠相爱相知的人,其余的人扰乱了孤独,反而使人更感孤独,犹如一种官能,因为受到刺激而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7. 我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可以以逸待劳的接受和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我才觉得自己具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当我被过于纷

繁的外部生活搅得不复安宁时,我就断裂了,破碎了,因而也就失去了吸收消化外来印象的能力。

世界是我的失误。人只用少量的时间进食,大部分时间在消化。独处就是我消化世界。

8. 分寸感是爱的成熟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9. 春天是诗人的 季节,秋天是哲学家的季节。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瞬时中,他们都不会老。

10. 一般人追求可望而可即的东西,诗人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哲学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即的东西。

11. 知识和感受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驾驭他们的能力,善于赋予形式,否则一切都会白白流失。

12. 读艺术家的作品是享受,和艺术家在一起生活确实苦难。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