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秦始皇有感

读《秦始皇》有感

随文赠言:【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所有人的人生都不一定是美好的,有的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过上了美好的生活;有的开始生活是富裕美好的,可是太浪费了,最终悲痛去世;有的一生就是一般的??

但是有一个人经历了各种波折之后,当上了春秋的霸主、中国第一位封建统治者——秦始皇。他的一生过过普通人的生活、太子的生活、帝王的生活,虽然自己出身卑贱,但是成为了帝国的统治者,他是多么的了不起呀!

秦始皇,名嬴政,生于公元前259年的赵国,自幼饱受磨难。可是,最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修郑国渠、建万里长城。南抚百越,北伐匈奴。为中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秦王扫六舍,虎视何雄哉!”秦王结束了当时战国纷争,四分五裂的状态,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百代实行秦政治。”秦始皇建立了封建王朝政治制度,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体制打下了基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混乱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及交通体制,为中国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他少年壮志,抱负远大,13岁称秦王以后就立下统一中国的壮志并一步一步努力向着目标前进。他意志坚强,百折不挠,不拍困难,不畏艰险,多次遇叛乱而临危不惧,数次遭暗杀而决不退缩。他刻苦学习,博学多识,勤奋工作,昼夜不息。博学使他高瞻远瞩,勤奋使他业绩卓著。他识爱识才,不但注重发掘本国的人才,还重用客卿,是秦国人才济济。而人才又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千百年来,关于这位秦始皇的议论和评说林林总总,褒贬不一。

秉公而论,秦始皇的一生轰轰烈烈,有功有过,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功大于过的。

秦始皇这个人,你能说他是邪恶的吗?他除掉了叛乱的嫪毐,挡住了东北方的胡人;可是你能说他是善良的吗?他杀人如麻,不顾百姓的死活,设立了各种酷刑,没有一个老百姓不说暴秦的坏话,这样下去,岂不是玩火自焚吗?秦朝最后就亡在了秦二世胡亥的手里。 秦始皇聪明贤能,就是过于残暴,十三岁就当上了皇帝,虽不是自己争取的,但是暗中也付出了努力。秦始皇为中国也付出了很多,他建立了封建王朝,这位帝国的统治者虽暴,但是一般的君主能和他相比吗?

…… …… 余下全文

篇二 :电视剧秦始皇观后感

电视剧秦始皇观后感

秦始皇是一代枭雄,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一代帝王也无法比拟的。他是第一个让中国统一的君主,不仅是土地的统一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中,他是前无古人的一位君王,让后辈们只能仰望。

毛泽东曾经评价过秦始皇,认为他是中国的一代伟人,其功绩不可抹杀。人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嗜杀成性,残暴得令天下人闻之丧胆。可谁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若没有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中国又如何能一统?

最近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秦始皇》,心中有些感概。

《秦始皇》是央视雪藏了六年的大片,为什么迟迟不肯播放呢?究其原因,应该是这部片子拍得太乱了吧!在片中,赢政居然是相邦吕不韦与太后的私生子,作者的想象力也真奇特,硬把这位千古一帝的身世编得一塌糊涂,让他成了吕不韦的儿子。

我不知道作者的用心,或许只想让故事更有传奇性,可他的做法适得其反了,这样杜撰伟人的身世,只会让观众大掉胃口。我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实身世,但我想的是他应该是赢氏血统,而不是杂种。

让我们更不赞同的是作者还让自己的父亲死在自己的手里。那时,吕不韦已经不参予朝政,按理说对秦始皇没有什么威胁了,他用不着赐吕不韦一死。何况吕不韦不仅是他的生身之父,同时也是他的授业恩师。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王赢政。他们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水乳交融,作为人子的秦王,他不可能忍心杀死一个对自己并无多少真正的威胁的父亲。他完全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对付吕不韦的门生们,而不该让吕不韦去死。

还有荆柯剌秦王一节,在这部电视剧中,绝对是一败笔。荆柯的匕首已经架到了赢政的脖子上,可他迟迟不肯下刀,以至于让赢政逃脱,让自己的命丢在那里。导演大笔墨渲染了荆柯出征前的篇幅,却在剌秦王时,只轻描淡写地拍了个镜头。作为观众,看起来不过隐。

象这种场面,在这部电视剧里俯首皆拾,给这部片子抹黑不少。

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在剧中是一*荡女子,这有史可查吗?如果是拍一喜剧,作者可以胡编,编造得越离谱越有意思,可这部片子的本意并不是拍一闹剧啊!你看剧中的赵姬多么荒唐,与一“阉人”生了两个孩子,让赢政有了两个弟弟。遗憾的是赢政让这两个同母异父的兄弟死于非命,没有后来的故事了。

…… …… 余下全文

篇三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读后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王朝,秦始皇乃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皇帝”自居的封建帝王,无疑秦朝是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而《史记·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则向后人较客观地描述了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到始皇威权统治天下直至秦二世、秦三世时期秦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

从秦始皇出生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的历史主要描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后,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实力逐步提升,经秦惠王、秦武王时期的土地兼并,秦国已成为当时实力最强盛的国家。于是韩、赵、魏、楚、燕、齐六国进行合纵,力图削弱秦国,然而,秦王嬴政广纳天下贤士,采取正确的策略,利用其地形优势,引敌入秦,六国军队连连败退,在各诸侯国疲敝不堪之时,秦国对各诸侯国进行猛烈的进攻,并分别于秦始皇十五年、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从而初步完成了统一大业。

分析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灭亡诸侯之原因,应有以下几点:(仅根据本文)

一、“近古无王者久矣”——实现统一乃天下百姓之共同愿望。战国时期,“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军民早已厌倦了喋喋不休的战乱,即使是可怜的百姓也希望能安身活命,而秦致力于统一天下,这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此乃秦统一天下之根本原因。

二、地利——地形的便利。六国贤人智士汇集,军队都有优秀的

将领来指挥,但却因险阻困住而无法前进,于是秦国就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形,无疑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天时——时机。在采取“引敌入秦”的策略,使敌军溃败后,秦国士气大振,而六国则解散了合纵之约,疲困不堪,这就给予秦实现其统一天下之野心以极佳的机遇。秦国抓住机遇,对六国进行猛攻,使六国灭亡。

四、人和——秦国广纳天下贤士,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在六国合纵企图削弱秦国之时,秦王嬴政听从大梁人尉缭的建议,以丰厚的俸禄广纳天下贤士良才为秦王出谋划策。六国虽然合纵,但其之所以联合无非是由于六国有某种共同利益,且“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故六国只是打着个灭亡秦国的旗号,实际是为谋私利,这种结盟是极其脆弱的,而相比于此,秦国从大王到臣相,上下一心,无疑为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千古一帝《秦始皇》读后感(作者:天辰)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读《秦始皇》有感

五(5)班 郑天辰

当我读完《秦始皇》这本书后,对秦朝的历史以及这位千古一帝——秦始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秦始皇的一生有了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十三岁便继承了秦国王位,从二十二岁开始亲理朝政,也是从二十二岁起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仅仅历时十年多,便将当时各自雄霸一方的六国统归于秦,先后灭了韩、赵、魏、燕、楚、齐六大实力都不在秦国之下的诸侯国。整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势如破竹。但为什么秦王嬴政统一天下会如此顺利迅捷呢?这主要靠的是嬴政身边的一群当时最优秀的文臣武将。也正是有了他们,他的顺利才会来的如此迅捷,如此轻松。秦王身边的武将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王翦、王贲父子,因为这父子两为秦灭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文臣最值得一提的当属吕不韦和李斯了。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做的首件事便是改称呼。在一番讨论后,他下令,称自己为皇帝,发布的政令称为“诏书”,自称“朕”。可见,嬴政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称号。

秦始皇的贡献不只是统一了天下,他还统一了天下的文字,改用小篆;统一了货币,控制经济;统一了“度量衡”,

巩固了大一统的大秦帝国的统治;制定了车辆的标准轨距;使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与规范。秦始皇虽然已无人能及,但他唯一担心的是自己的生命,人非圣者,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秦始皇便开始迷信,极度信任“方士”,并召集了一大批“方士”,让他们上山下海,为自己寻找仙药,以得长生。虽说如此,但秦始皇还是在第五次大巡游中途,突然暴毙在沙丘。这位千古一帝,在史册上留下了彪炳千秋笔墨的人,终究还是难逃死亡,在四十九岁就撒手人寰。此后,便发生了“赵高谋反”,“胡亥篡位”,最终使整个大秦帝国灭亡。

我对秦始皇有着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秦始皇虽说是一代暴君,费财费力,修建阿房宫,但他功大于过,且功高三皇,绩胜五帝。如果我们设想,没有他统一六国,那么历史可能将被改写,中国可能都不复存在。他为我们留下了世界奇迹——万里长城,他统一了制度,使混沌一团的天下变得整齐,他废除了分封制,设郡县制,使天下不再只有皇族的人有资格当官,也不再是只有贵族才有极多的金钱。虽说赵高奸诈,胡亥昏庸,使秦朝灭亡,但秦始皇及秦朝在历史上留下的遗迹,千古不亡!后人是这样赞叹秦王的丰功伟绩的:

…… …… 余下全文

篇五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个人读后感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掀翻一个世界,自是千古一帝

20xx年7月28日到8月25日,在上并结合图书观看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全)(共47集,上部24集,下部23集)被深深吸引,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运用这些精神财富开阔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迪。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是一个统一而连贯的不断发展的整体。每一集,王立群老师都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引经据典,用历史的本来面貌,带我们还原历史现场,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而从整个节目着眼,我觉得,整个秦始皇节目可以被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第二部分讲秦朝兴亡;第三部分讲的是后人论秦。

王立群老师用前二十六集向我们展现了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的整个内容。从前十二集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秦国的崛起先后历经六百年,经历了三十五代国君。其中秦国经历了非子封秦、襄公立国、穆公东扩、孝公变法、连横破纵、召襄王称霸、异人奇缘、李斯为政、通天大计等等事件,这些明君的雄韬伟略最终增长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吞并天下建立秦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基

础,可以说秦始皇吞并天下和建立秦朝后实行的统一制度都是出于先辈们的奋斗与总结。在接下来的十二集中,王立群老师带我们还原了秦王扫六合的宏伟场景。通过韩氏初兴、三家分晋、韩国灭亡、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赵国之亡、水灌大梁、秦灭燕国、楚国之亡、不战而亡等,王立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兴与亡,为我们讲解了每个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并从反面说明了秦国横扫六合的历史必然性。接下来的两集股肱之臣和六世余烈中,王立群老师着重分析了秦国的优势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我们不难看出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最重要的是因为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七代明君,代代重才。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以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摧毁六国生力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无功无过,姑且称之为明君吧;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通道;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重用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尉缪、吕不韦、李斯、蒙毅等人最终统一六国。期待国军都奉行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礼贤下士的人才政策,他们有强烈的历史使命,又将重用人才当作实现统一天下的重要手段。当然历史有必然性就一定会有它的偶然性,而且有些情况下偶然性也能占到很大一部分。在这些“历

…… …… 余下全文

篇六 :观秦始皇兵马俑后感

观秦始皇兵马俑后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二年前看到爸爸从古城西安带回来的碟片后,留下的深刻印象。亲眼目睹展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兵马俑珍贵文物成了我的一个梦。今天,我终于能圆这个梦了,嘉兴博物馆正在展出秦兵马俑等一系列文物,爸妈答应陪我一睹它们的风采。

刚走进展厅,我就被那形态各异的兵马俑吸引住了。这些兵马俑用“惟妙惟肖”来形容真不为过,你看那一个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喜、怒、哀、乐都琳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真可谓千人千面、千姿百态啊。再细看俑头上的发,挽结的走向及一丝丝的头发都缕缕刻出,真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往右看,一个高大、威武的将军俑展现在眼前,他是俑中级别最高者,到目前为止,所有俑中只有七个将军俑。将军俑与武官俑、士兵俑的最大区别是头戴易鸟冠,铠甲的甲片小,制作精美,前胸、后背、双肩有花结,与现在实行的军衔星级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那将军俑深邃的目光及众多兵马俑震撼人心的气势,不正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气吞山河、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吗?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骄傲,为她繁荣的今天自豪,更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明天喝彩!

…… …… 余下全文

篇七 :秦始皇陵观后感

《秦始皇陵》观后感

坐在教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世界遗产在中国》之秦始皇陵,其实在这之前我就知道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然而当我看到纪录片上浩浩荡荡的兵马俑,看到秦始皇为自己打造的地下王国军队,我还是深深的震撼了。

考古学家首先挖掘出的是兵马俑,在坑中有众多的兵俑,它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有陶俑面目无一雷同。而且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陶俑不但仔细塑造出发纹、指甲,甚至连不为人们注意的鞋底的针脚、铠甲的编缀方式、掌面上的生命线都一一刻划出来。这不得不让人们赞叹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不得不对他们油然而生敬意。

兵马俑的出土让现代的人们看到了秦始皇当年是凭借一支怎样的军队征服了其他六国,而且让人们窥测到了秦始皇正是利用怎样一支所向披靡的大军和划时代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血荡中原、席卷天下、统一了中国。

除了对陵墓的惊叹之外,我更加伤感的是创建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会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会是多少人死在这项浩大工程里。据说当时的百姓一家的全部劳力被抓去修建陵墓,有的人甚至一生就是在陵墓里度过的,到死也没出去过。他的修建持续39年之久,耗用民工70万,这是多麽庞大的数字。而且当时秦朝的法律规定,一个男子一生须为国家服役两次,其中一次为“正卒”,每次一年,正卒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地方治安,说是内务部队。另一次是“戍卒”,即边防军(陈胜吴广去渔阳的时候身份就是戍卒)。除此之外,17-60岁的男子每年还要在本县或本郡为国家服务或参加军事训练一个月,叫“更卒”或者相当于民兵。可以看出当时家庭里根本没有劳力,

那试问一个没有劳力的家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那整个社会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可想而知。整个社会是民不聊生的状态,人们生活极具困难,也正应为这样才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 …… 余下全文

篇八 :秦皇汉武奋斗读后感

《秦皇汉武的奋斗》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一段历史的故事以及大事记,还有的是对于历史承担的责任的情怀,正如李中华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书,从其书名及其所述的内容看,即是以历史为一面镜子,企图从逝去二千余年的秦汉帝国的历史活动中,追寻仍存活于中国文化中的中华大一统的价值理念,是如何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艰辛跋涉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积淀和付诸实践的。这是一种既饱含历史文化情感,又蕴涵历史文化理性的双重探索,同时也承负着21世纪中国人历史情怀、文化承担和对当今现实世界的深层思考。”

从这本书的目录我们不难看出记载的是中国从春秋战国的分裂战乱走向秦汉帝国的统一这一历史进程,其中以人物为主线,以大事为枝干,以思想为血脉,从商鞅、秦始皇到汉武帝,复原历史人物在潮头浪尖上惊心动魄的风云故事。在记载出这段气势恢弘的历史时,也勾画出“大一统”思想及其现实的演变进程,试图探寻秦皇汉武的内心激情而外,叙及吕不韦、韩非子、陆贾、贾谊、董仲舒等思想家在这一历史大转折关头的纵横捭阖和命运沉浮,探讨从百家争鸣、以吏为师到儒家成为正统的发展脉络。

“中国是唯一的一个不把其奠基人称之为英雄,而看作为暴君的国家”。德国人康拉德·赛茨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一书中写下的这段话,不仅刺激到了作者,当现在的我看到时也是颇有感触的,纵观世界的历史,凡是有开国之功的历史伟人都被冠之英雄之

名,而中华名族的伟大先皇秦始皇却被后人多以暴君而称,人们在讨论他的时候,我相信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数是其暴政,赋税繁重、徭役繁重、焚书坑儒等等。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秦始皇也是有其历史功绩的,这也是德国友人为其抱不平的原因所在。至少,秦始皇打破诸侯封建而创立的郡县制度,一直延续了两千年,至今格局犹在。当秦始皇将历史的巨大车轮扭向全新的轨迹时,秦帝国自身却成了过渡王朝,成了先烈。秦的二世而亡,有其历史的悲壮因素:从战国七雄的分裂局面到开创一统,秦帝国为中国历史的转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自然,刘氏汉朝作为秦政的延续,一直到汉武帝,才真正完成了大一统的使命。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