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大繁荣读后感

近代以来,持续的繁荣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不懈追求的目标,与资本主义几乎同时诞生的经济学,自落世以来就一直将其作为最核心的研究主题。从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及扩张性财政政策到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还有芒德尔、拉弗等供给学派,这些经济学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无一不透着对于繁荣的渴求。如今,在这一长串的名单后面,我们还将加上一个新的名字埃德蒙?费尔普斯。

作为20xx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是当代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由于长期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让费尔普斯对繁荣的意义和原因有着独特的理解。而这些观点和理念最终浓缩成他最新的一部作品——《大繁荣》。

“大繁荣”的爆发源于以创新和活力为核心的现代经济

在《大繁荣》中,费尔普斯从历史角度着手分析人类社会繁荣的原因。他截取了18世纪到20世纪这两百年间的西方经济史,详细展现了现代社会是如何在经济繁荣中孕育成熟的。费尔普斯认为,人类社会最持久的一段繁荣期在19世纪初首先从英国开始爆发,这种繁荣此后在一个世纪内蔓延到了欧洲大陆以及北美。这样的一种现象,被美国经济学家W?W?罗尔斯称为“经济起飞”,费尔普斯则称之为“大繁荣”。

费尔普斯在描述这段历史的同时,还对历史上的德国经济历史学家和奥地利学派提出了质疑。经济历史学家们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归因于以大航海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现。他们认为,一个国家所有的物质进步都由科技力量推动。此后属于奥地利学派的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为这种理论加入了一个新的元素:需有企业家把新的科技知识可以支持的新工艺和新产品开发出来。这种科学主义的观点加上我们熟悉的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最终构成了人们现在对资本主义大繁荣爆发原因的普遍理解:科技发明造就了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实现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然而,费尔普斯却直截了当地对这种观点提出反对,或者说他认为这种观点的认识过于简单。费尔普斯认为,科技进步不可能是经济知识在19世纪爆炸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而这种爆炸式增长一定是某种经济形态出现的结果。只要这种经济机制能够维持有效运转,就可以长期促进自主创新,最终把国家推入持续迅猛增长的轨道。对于这种制度或经济形态,费尔普斯用了“现代”来给予定义。他认为,正是由于现代主义观念下形成的现代经济,才有可能带来“大繁荣”的历史奇迹,而这种现代主义和现代经济的核心则来源于草根的创新和活力。

…… …… 余下全文

篇二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读后感

———大数据时代下的变革

学号:20121300008 姓名:严国立 班级:12级4班 这两年,大数据这个词突然变得很火,不仅出现在阿里巴巴、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同时在我国国务院和其他国家的政府报告中多次提及,无疑成为当今互联网世界中的新宠儿。我对大数据一直好奇已久,阅读了很多资料仍不得其解,直到读完《大数据时代》才有了粗略的认识。

《大数据时代》是由英国作者维克托麦尔·舍恩伯格等所著,由胜杨燕和周涛翻译。作者是研究大数据这方面的大师,译者也翻译得很有水平。本书从思维、商业、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大数据时代在下的变革,这些变革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其影响程度可以与两次工业革命相媲美。作者在第一部分提出了三个比较令人震惊的观点,第一,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这里要求数据要更多。第二,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这里要求数据更杂。第三,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里要求数据要更好。第二部分作者从万事万物数据化和数据交叉复用的巨大价值两个方面,讲述驱动大数据战车在材质和智力方面向前滚动的最根本动力。第三部分则是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的弊端以及在管理上的措施。个人认为本书的精髓部分是第一部分,第一部分的三个观点涉及的面很广,包括统计学、逻辑学、哲学等。后两个部分都是以第一部分这三个观点为基础展开阐述的。

我侧重于从第一部分中的这三个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三个观点可以说是哲学上说的世界观,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这三个观点对传统看法的颠覆,就会导致各种变革的发生。首先是第一个,作者认为在抽样研究时期,由于研究条件的欠缺,只能以少量的数据获取最大的信息,而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获得海量的数据,抽样自然就失去它的意义了。放弃了随机分析法这种捷径,采用所有的数据。作者用大数据与乔布斯的癌症治疗例子说明了使用全部数据而非样本的意义,列举了日本“相扑”等来证明使用全体数据的重要性。这个观点足以引起统计学乃至社会文明的变革,因为统计抽样和几何学定理、万有引力一样被看做文明得以建立牢固的基石。我对这个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如果真能收集到

…… …… 余下全文

篇三 :权力与繁荣读后感

权力与繁荣读后感

解释国家间贫富差别的道理虽然有千条万絮,只有一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只要巧取豪夺比生产建设来得容易,掠夺活动就会使投资、分工、合作等创造活动萎缩,经济就不发达,社会就贫穷。反之,只要存在激励机制诱使企业和个人积极地进行生产创造,经济就繁荣,社会就富足。尽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初级市场交易到处可见,在合同束下进行的复杂市场交易却不很普遍。投资、融资、研发新产品等“产权密集型”生产活动只活跃于那些私人财产受到绝对保护、商业合同得到严格执行的国家。由此可见,政府对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权力与繁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什么条件下当权者会运用他们手中的权力保护产权、打击掠夺活动、促进生产?在什么条件下他们自己会侵犯私人财产、掠夺大部分劳动成果、打击生产活动?美国作家曼瑟·奥尔森所著的《权力与繁荣》一书,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权力与繁荣》与《集体行动的逻辑》和《国家的兴衰》并称为奥尔森的三部曲。《权力与繁荣》作为奥尔森的最后乐章,从多角度论证获得繁荣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存在明确界定的财产权和公正的契约执行权,二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掠夺行为。

在第一章中,奥尔森教授用“流寇”和“坐寇”的互动行为做了很形象的描述。当盘踞一方的“坐寇”消灭掉四处扩张、势力范围大大超过前者的“流寇”时,赢得大众拥戴的往往是“坐寇”。流寇偶尔来抢,得手就离开。坐寇却反复掠夺同样的人。为什么民众宁愿接受“坐寇”的统治?“寇”如何变成“王”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研究政府的起源。在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原始社会里,原始部落一般由50到100人组成。由于人数不多,部落内的和平秩序可以通过自发、自愿的协商来实现。而到了农业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增长。这时,社会无法自动实现和平秩序。而此时的“暴力企业家”发现,组织强大的暴力机器进行掠夺是谋生的一种有效手段。于是流寇四起、土匪丛生。然而,流寇无组织的竞相掠夺使人民失去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少,流寇能抢到的也越来越少。流寇把富裕的地方抢穷是一种“公地悲剧”。任何一帮流寇都不希望杀掉“会下金蛋的母鸡”,但又唯恐其他流寇先下手,抱着不抢白下抢的心态。聪明的暴力企业家发现,只有垄断了掠夺权才能杜绝这种恶性竞争。于是,群雄争霸的局面出现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能组织最大暴力机器的暴力企业家最终胜出,垄断掠夺权力,保护交保护费的“纳税人”。奥尔森说:理性的、自利的流寇头子好像是在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下变成坐寇,戴上皇冠,自封君主、国王、天子、或者是帝,以政府取代无政府状态。虽然“成者为王败者寇”这样的故事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但奥尔森强调的

…… …… 余下全文

篇四 :十八大读后感

十八大读后感

十八大已胜利闭幕,并且选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我作为一位入党积极分子对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领导我党建设充满信心。同时,在阅读完十八大报告全文后对中国共 产 党过去五年的工作和中国过去十年的发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而且明确了解了将来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社会建设的目标。十八大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 产 党人的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定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有领先的观念、创新的意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要紧跟形势,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下面是我对读完十八大报告之后的四点感想:

一、辉煌的五年之后的未来我们仍需努力

顺利的实施“十二五”规划,中国得到了全面发展。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大家都有目共睹,但是中国的未来仍需我们的努力建设,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道德、诚信缺失明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二、改“建设”为“建成”小康社会

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奋斗。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大数据》读后感

《大数据》读后感

《大数据》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书,它以数据为轴线,描绘了美国走过的开放创新历程。何为大数据?简单理解就是超大量的数据。全书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以及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等等,为我们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有意思的是,美国政治的发展,公民权利的实现,以及各种自由与福利的保障,都和对数据的创造性应用密切相关,大数据开放的商机在哪里?作者写到,以前小数据时代,可以研究个体但不能研究群体,因为只有关于个人的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人的行为都以数据形式存在,这里面就有很多商机。通过研究消费者习惯,可以找到很多市场商机。在企业运营中,优化才能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优化就要基于数据。产品也离不开数据,产品质量控制就是以数据为支持的。大数据最根本的,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知识时代的特点

就是信息和数据的整合产生新的价值。

美国是全书的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作者在书里引用了胡适对“差不多”先生的批评,也提到黄仁宇对“数目字管理”的求索。中国数据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他甚至认为这是“国民性”的一部分,漠视精确,缺乏用数据来说话的素养,在国家的管理上,

也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精确管理,有时甚至是刻意回避数据。作者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一种忧患意识。

在这个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想,如何在教育领域使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中小企业管理领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真正将粗放型管理变为精细型管理,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并应对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带来的管理问题;如何改变中国千百年来“轻数”的烙印,学会开始用“数据”说话?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看待事情的角度。

…… …… 余下全文

篇六 :《大橹的故事》读后感

划动文化大“橹”——构建文化家园

时光荏苒,十多年前的我还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有幸上了一节岳长贵老师的作文课;十多年后的我已是一名六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又有幸拜读了岳长贵老师的作品——《大橹的故事》。

岳老师笔下的小铁是那样机智勇敢、敢于拼搏,就如同语文教科书里的王二小、雨来、海娃一样。但和他们不同的是,小铁离我们更近,更贴近我们,小铁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的小英雄。作为东港本土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更是向人们展示了东港人的那份勤恳、勇敢和执着。

橹——船舶的一种推进工具,它为船的前行提供了动力。如今,橹作为城市文化的推进工具,又为小城东港的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前行的动力,俨然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海边城市的一张新的名片。19xx年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东沟县,设立东港市,为省辖县级市,经过东港人20年的努力,在东港撤县设市20年之际,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东港市晋位全国百强县60强,这充分体现了东港人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的奋勇争先,不畏艰难的精神,以及万众一心划动经济发展这杆大橹的干劲。“大橹精神”代表的正是一种奋进向前、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而这恰恰是东港人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较大篇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对文化建设理论进行了集中论述。报告指出文化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大橹精神”与报告中提出的“民族的血脉”相得益彰。“大橹精神”继承了革命先辈的那份勇敢、执着,弘扬了中华民族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

如何以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契机,围绕“大橹精神”构建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了摆在东港人面前的又一个挑战。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它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已不再是单纯的看经济发展速度,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环境和文化品位,并以此来判断城市的综合实力。要建设现代化的城市,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是没有历史的城市,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城市。如何让外地来客能清楚的了解东港,让东港人对东港更有归属感,主要就是通过文化符号来识别,通过文化传承来认知,通过文化特色来吸引。

…… …… 余下全文

篇七 :《权力与繁荣》读后感

《权力与繁荣》读后感

为什么有些国家贫困而有些国家繁荣?这是《权力与繁荣》所探讨和回答的主要问题。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后各个国家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不同表现更是引发人们的思考。奥尔森的《权力与繁荣》,主要讨论了怎样才能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和繁荣的问题,并且用了较大的篇幅说明社会主义的苏联问题,对于不同形式下政府的经济情况,说明了只有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和政府之下,经济才会繁荣,民主的权利更容易导致繁荣。显然奥尔森所提出的经济与权力运行理论对现今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奥尔森看来,一个国家要想达到长期的繁荣与稳定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民主的或者至少是非专制的政体存在。奥尔森在书中有形无形地给我们构建了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与长期繁荣的政权模型——强化市场型政府。也即是,这个政府有足够强大的权利去创造和保护个人的财产权力、并且能够强制执行各种契约,与此同时,它还受到相应的约束而无法剥夺或侵犯私人权利,那么这个政府就是市场强化型政府。并且奥尔森在书中还给我们一个如何实现市场强化型政府的条件——共容利益。

共容利益主要是指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或拥有相当凝聚力和纪律的组织,如果能够获得特定社会总产出增长额中相当大的部分,同时会因该社会产出的减少而遭受极大损失,则他们在此社会中便拥有了共容利益。简单地说就是让更多的人从社会发展中得到实惠。

奥尔森认为,当市场达到完全竞争并存在清晰的激励生产的措施时,贸易便会发展,社会也会随之繁荣。而社会存在大量的掠夺和攫取而不是创造财富时,社会发展便会停滞。简而言之,就是把资本用于生产,社会则繁荣;用于少数集团的私利,减少了社会产出,社会就会衰落。因此,作者还大力分析了握有权力的人们。

高投资会导致产出的增加,进而导致经济的增长,而高投资的前提条件是投资环境的稳定,即与投资者的长期预期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执行契约、稳定的货币和稳定的政策。而即使专制者提供一定的安全环境,但是由于其权力不受制约,因而就有随意破坏这种环境的可能性,他的承诺也没有效力,因为没有响应的权力去制约他。民主体制则不然,民主的逻辑使得各方相互牵制,任何一方都不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 …… 余下全文

篇八 :大国方略读后感

读《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有感

15120883 李科

大国方略这门课程就要结束。但是我相信《大国方略-走向世界之路》这本书一定会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流传。因为这本书从根本上到处了我国与大国的联系。先从我国到底是不是一个大国说起,接着又谈及到了大国这么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样子的国家,才是大国呢?一个大国,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强大,领土也要有一定的范围。外交也要够强。军事教育等等都得要强。那么根绝这些条条款款来看,我们国家还算的上是个大国,但是如果将我们这个大国的总实力平均分配到每个人身上还有什么呢,所以我觉着我们不能因为是大国就沾沾自喜。我们所要做的是缅怀历史,为祖国的发展再尽一份力。就算我们现在是大国,但是如果不思进取,我们将会很快被淘汰,会重蹈清政府的覆辙。

我本身对于政治军事等国家话题也是很感兴趣,可能出身于理工科的缘故,我本身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未来态度非常理性,虽然国家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实力都处于世界前列,不过我国也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周边机遇和挑战共存,国家经济发展也处在转型期和阵痛期,以美国为首的亚太封锁圈日益猖獗,南海问题虽说暂时搁置共同发展,不过南海的石油天然气等物资已经占据越南超过三分之一的GDP收入。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然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发展自己,真正的强大才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针对性反击。

就我们国家而言。我觉着我们国家的文化是相当丰富,我们理应继承好我们的文化。在这继承中,我们所要求的不是一成不变,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我们不能因为要继承就反对一切外来文化。我们对外来文化要有正确的辨别能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不断的创新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文化。还有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我觉着我们对经济不能只看到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二,我们更要看到我们国家的人口总数,在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平分后我们每个人所得又有多少呢?我们所要做的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内需还是要继续扩大的,对偏远地区的建设也能推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为什么只能把重心放在与外国合资,在发达地区建厂发展工业上呢。现在那些工厂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我们应当更注重民生的建设。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