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读《陆犯焉识》有感

读《陆犯焉识》有感

“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结尾到这,终于让自己跟随书中的陆焉识,走完了他坎坷多舛、悲情沉重的一生。

读《陆犯焉识》这小说,我认为陆焉识这一生都在追求一个叫“自由”的东西。不过前半生是想挣脱家族束缚,追求身体的自由,后半生则是心灵的自由。

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会多国语言,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叛逆的他觉得失去了自由,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去追求他所谓的“自由”,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对于婉喻这个妻子,处在青春期的陆焉识打她当成叛逆的牺牲品,在心底拒绝她、藐视她,认为她是阻挡他自由的一座大山。他想摆脱这种束缚,于是他用出国来消极抵抗。

40年代的韩念痕满足了陆焉识对于爱情自由的渴望。但他身上挥之不去的良好教育刻下的痕迹却让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享受这段感情。身体的欲望和精神的向往让陆焉识分不清爱或者不爱,自虐式的挣扎只是让他又一次伤害了一个他爱着也爱他的女人。仔细观察其实陆焉识爱上的女人都是有着他向往的那种自由精神的,其实这也是

他会爱上她们的原因。只不过陆焉识的自由很多时候都显得太飘渺,滔滔不绝的道理引来的只是滔滔不绝的灾难。很显然,这时候的他心中的自由是多么的浅薄。他的自由远不如念痕和婉喻的自由来得实在、来得具体。念痕和婉喻都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着最大的自由——爱得自由,爱得全心全意;活得自由,活得彻彻底底。当然,这也是那个时代像陆焉识那样的知识分子的通病。

五十年代是陆焉识人生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命运沉沦、世事变迁,因他的单纯使他遭受排挤和陷害,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这时候的他身体自由已然被束缚,在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省中,他开始了心灵自由的追求。伴随着死亡的饥饿和寒冷教给了他对生命足够的尊重与热爱;大荒草漠的风沙吹散磨去了他自以为是的自由的外壳。

…… …… 余下全文

篇二 :《陆犯焉识》书评

《陆犯焉识》书评

这个时代的躁动,确实是我的错觉,在庞大的人文背景覆盖下,我已参不透最初,或者说,始终。没有来时路回首,却又怎么理解这来日方长?

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着实沉重,也引起各路读者争相热议,大胆笔触直逼人类精神的灰色地带;温情回眸抚摸岁月带给爱情的伤痕。我的认知总是肤浅的,却也能从其中看得些许。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故事没有结尾,也许这样,才更使人悲伤,而其背后的人性光环,却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你说这过往可悲,却又如何总有踏遍繁华?你说这爱情可泣,却还是“反正”也归不来的悲剧。如此来说,这历程似乎是显得不紧要,而我最新的定义是沉淀,这是保留了它原本所有的点滴。如今的身份是新一代的执笔人,却我又为何执笔?把所有的冠冕堂皇过滤过,也许也就只是简单的记叙,让那份真实不足以湮灭,即使自己也想去掩盖,社会如是任何能动的生命都必须往前,亘古不变的法则。时刻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同时存在的,埋葬一切情绪。

个人而言,时刻存在着负面,你一定也曾迷茫消极,似乎一瞬间所有的委屈袭来,而拼命地抓住那根藤却被现实噎住发不出一丝声音。早已忘了如今经历的是当下,也不愿再去思考任何重要性,明显所有已被抛开,一身的所谓责任早已不存在。

可是?你说这叫归本吗?溺于往昔,摒弃道义,私欲行事,我该说是褒义还是恶魔?我如今将它记录,也决定将它放在心底,抹不去的映迹,而暴露在阳光下的现实,也必将映射着它时刻标识。

然而我会学习到更多,也许无所差别,可完全不同的,是处于此的心境,这叫素养,却还谈不上价值,词的本身无所挑剔,也从没有类似“原本”之言将它修饰,一切平等。我们服从现实,也能凌驾于之上,各展身手,抛开杂念,喻意传承,承我之责,传我之德,在此基础上的创造出新,随而构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然它不属于我,这份责任重于山,包围在一个叫社会的圈子中。我们了解,进而适应,最后深入,无数多个同样的轨迹描画出了这一幅美丽的随笔。你说它复杂,可却只有信念二字;你说它浑浊,可却总会归于清宁。

…… …… 余下全文

篇三 :观陆犯焉识有感

观陆犯焉识有感

观陆犯焉识有感

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起文学和电影的关系,这次的《归来》和《陆犯焉识》非常典型,让我忍不住多>唠叨一些。

无论电影还是原着在各自领域中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都各自体现了自己艺术形式最大的特点和优势。虽然基于同一个>故事,但不同的侧重和叙述让他们彼此迥异却又精神想通。

原着《陆犯焉识》整个侧重点在于陆焉识,这个华丽又悲催的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从桀骜不驯的贵公子一路颠沛折磨,最终孤苦老去终成时代碾压下的一点尘泥。这个人物的转变与进化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包括他个人对妻子冯婉喻的爱,从勉强到挚爱。这一系列人物转变的背后又折射出整个大时代的悲怆,苍凉也深刻。

但个人感情并不是原着最主要的亮点,只是诸多亮点中的一个。主人翁在大漠经历前后状态的对比,对亲情,对爱情,对个人价值观着眼点的改变才是全书的核心亮点。

如果我们是张艺谋,我们来改变这部小说会怎么做呢?我想绝大多数被原着感动的朋友都会选择照搬核心,将陆焉识这个人物作为核心,以他的经历为全片线索,力图做出一部长跨度反映历史长片。

举个类似的例子,《霸王别姬》就是这样的路线,几乎完全照搬了原着小说的流程线索,在中国最好编剧芦苇先生的打磨下做成一部不朽名作。很多原着迷也希望张艺谋用同样的方式去操作《陆犯焉识》,但他们犯了一个错误,忽视了>电影艺术的特性。归根到底,电影是画面的艺术,《霸王别姬》以京剧伶人为线索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可呈现性,加上张国荣出神入化的演出,不仅陈蝶衣这个人物就连京剧的魅力也借电影大放异彩。换言之,即使抛开《霸王别姬》中时代对人物的塑造与影响,单看京剧这一块也足以引人眼球。而《陆犯焉识》没有这样的条件,主人翁在特别也是旧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类似的人物与历史悲剧在无数同类人身上重演过。严歌苓也是在借陆焉识这一个人物抒吐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情结。而《霸王别姬》的程蝶衣不仅具有绚烂的呈现性还有独一无二的特殊性,所以影片紧紧围绕他个人就没有问题,既是以小见大的展现时代悲怆,也是华丽苍凉的个人传记。

…… …… 余下全文

篇四 :《陆犯焉识》读后感

水火相生-------《陆犯焉识》读后感

“一代代小说家,戏剧家苦苦地写了那么多,就是让我们了解自己,而我们人还是不了解自己。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这是我在这部作品中最喜欢的话,短短几十字道破了陆焉识的一生。陆焉识的前半生是一位浪荡的“陆公子”,后半生是一个被流放到大西北的犯人“老几”,但是无论他怎么变化,却始终有一个等了他一生,爱了他一生的人----冯婉喻,我欣赏这样的一段爱情,即使它不能以团圆美满为句号。

【摘:】“陆焉识穿一件银灰色夹长衫,戴着长围巾,就是他在那时代好几张照片里穿的一身。黑色礼服和窄头的黑皮鞋都很时髦。她的打扮乍看平实,仔细看总能发现一两个细节是上海西人圈子里正在流行的东西。”

说来也巧,“焉识”这个名也可理解为“哪里识得”,结合情节就是“哪里识得痴情的婉喻‘,不知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在我看来,年轻的陆焉识就像一团火,不愿被世俗囚禁,渴望自由,但是太多东西都会事与愿违,残酷的现实是:家庭,继母以软弱为利器的爱囚禁了他;爱情,妻子的不遂人意囚禁了他;社会,派系的争斗囚禁了他。而他对抗的方式就是燃烧一切,同时也伤到了自己,正因为这种激进的思想,让他被打为右派流放到了大西北。

【摘:】“你从来没见过比冯婉喻更安静的人。无论她读书,写字,结绒线,以及后来抽香烟,都能静在那里给人去画她。如果抓住这些时刻,不惊动她,笔头快点的画家肯定能完成一幅幅肖像。

【摘:】“我祖母冯婉喻的眼睛长长的,介于双眼皮和单眼皮之间,眼睛变换取决于她的睡眠长短,心情好坏。如果你看见她眼皮双得厉害,问都不要问就知道她头天哭了。她这双眼睛非常静,可以半天不动,你知道她的心也一样是静的,没有在想如何对付婆婆,如何整治佣人,如何跟丈夫多嗲出几个零花钱。只有安享清福的女人才会静成那样。”

年轻的婉喻就像一汪池水一样波澜不惊,清得一眼见底,任人将她摆成任何形状,实在伤心的时候也只是偷抹眼泪,那么试问又有谁能看见谁在哭泣呢?她总是为别人而活着,也幸好有一个陆焉识,让她一生都有事可做-----等待。

…… …… 余下全文

篇五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陆犯焉识>读后感

读《陆犯焉识》还是因为那部电影《归来》。比起电影的视觉冲击,我更想读一读那个畸形的年代。那是个信任缺失的年代,是个道德沦丧的年代,是个父子反目成仇的年代,总之你能想象到的坏都在那个时代里,但是我却从一个老无期的心理品味着一种纯粹、荡气回肠的浓浓的爱。那是那个时代所不能拥有的,因此这种爱也带着缺失,畸形的成长。

作者严歌苓我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百度认识她以后,却发现原来这么熟悉,她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如我们熟悉的李小璐成名作《天浴》、闫妮的成名作《金陵十三钗》、刘若英成名作《少女小渔》,以及由孙丽主演的电视剧《小姨多鹤》,多以女性视角来描写平凡女子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因此,让我在读这本书前,对这本书有了几许期待。

该部小说开篇描写的在莽莽草原上,尔虞我诈、整日为吃饱饭发愁的犯人们的生活场景,真真应了那句“与大自然斗、与虎豹豺狼斗、与人斗,其乐无穷”。读着读着,我仿佛陷入了他们的生活中,描写很真实,笔触自然,那种相互猜忌、信任与生存之间来回博弈,让你感到了悲哀。主人公老几,曾经风流倜傥,一代佳人,落得个如此下场,不禁感慨多多,但是老几像被磨平了的鹅卵石般,不卑不亢,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婉瑜和丹钰,唯有这份牵挂,让他有了生活的希望,活了下来。

读了整本书以后,我常常想,性格不仅是跟随者DNA先天决定的,也是被环境渐渐磨砺出来的。婉瑜的爱是将焉识放到神的位置供奉着崇拜的,因此几十年的分离,对她来讲,并不是坏事,一个旧社会的女子,她身上有太多的好品质,爱丈夫、爱孩子,用尽办法尽量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他的孩子们,被整怕了,说话办事小心翼翼,尤其是她的儿子,尽显上海小男人本色,完全不顾及自己父亲的感受,一生以父亲为耻,认定了自己是被父亲拖累的,拖累了他的前途,拖累了他的爱情,拖累了他的一生,因此他对父亲无爱;焉识的爱是大爱,本书最感动我的还是焉识的爱,由对封建婚姻的抵制演变成对婉瑜的无爱,再到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自我心灵的救赎,发现了对婉瑜不可磨灭的爱,以至于当他自由以后,回到婉瑜身边,婉瑜已经认不清焉识而内心滋生出来的内疚之爱,焉识全都品尝了一遍。

…… …… 余下全文

篇六 :镜花水月,人去楼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

镜花水月,人去楼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

从小少爷到老犯人

陆焉识自幼家境殷实,十四岁便做主留下了要被退回娘家的继母恩娘,十六岁念完高中,十八岁念完大学,会几国语言,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又漂洋过海,深造也好,追寻自由也罢,享受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少爷待遇,当然,陆焉识配得起这样的待遇。 外界环境的异变能为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人在环境中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的改变。战乱中时局动荡,焉识归国前的陆家已经逐步显现出没落的迹象。报纸上也附和着水深火热、暗流涌动,讽刺、批判、回击、斗争??焉识不理这些,继续他学术的探讨,时而自以为高明的暗嘲终究是被好事之人拿来断章取义,招来了麻烦。陆家不保,焉识不再是少爷,与凌博士的误会也辩不清。最终被带走的时候,甚至连罪名都不是那么确切。百无一用是书生,恩娘口中“最没用场的人”,确是此时的焉识无误了。 其次是焉识性情的改变。西北服刑期间,是陆焉识转变最大的时候,为了生存下来,为了能再见到婉喻,他丢弃了清高,放弃了尊严,曾经最不屑的伪装狡猾正是他现在的嘴脸。多年严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记忆,到被释放回家后,还会偶然的唯唯怯怯,胆战心惊。 陆焉识转变最大的一点要数对冯婉喻的感情变化了。这是他所有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他有在严苛条件下求生存意识的根本原因。从抗拒到接受再到深刻的思恋,当他以“无期犯”的身份感悟到这些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但又暗暗地为这一切赋予了它的可能性。望达、韩念痕与冯婉喻 望达是陆焉识连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恋”,是他挣脱恩娘和婉喻的束缚,不远万里追求自由解放、抛下作为儿子丈夫的所有责任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无论再怎样逃避冯婉喻,也始终不会与望达结婚,更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望达,他有妇之夫的身份。望达在与离开间或,陆焉识的“红粉后备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动作。或许在陆焉识看来,这一年的恋爱时光不过是弥补自己被包办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经历,或是一场没有任何责任人的游戏。 相比望达,韩念痕是在战乱中与陆焉识共同经营过两年生活的人。这个重庆女子虽没有高贵的出身,她的聪慧、美艳足以使他着魔。念痕是很爱陆焉识的,那些试探的谎言不过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识不承认她的孩子的时候,她也无任何辩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还是那么爱他。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搬去照顾焉识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与他共同生活,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做这样的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决心。焉识入狱,她为焉识寄了两年的家书,终于在这过程之中死心放弃,她明白了无论外界变成什么样子,他对家庭的责任永远不会改变,他是无法与家人分开的。焉识出狱后,念痕潇洒地离开,留给焉识的是她最美好的年华与他共同生活的回忆。陆焉识是否爱这个女子呢?我想他是爱的,只是怕承认,借口他爱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离不开她。男人的爱不像女人,可以这么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可焉识本质还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的责任只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他还不是那么喜欢他。 冯婉喻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直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责任,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终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忆后,焉识衷情陪伴,虽然她再未忆起他是谁。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爱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角色而坚守着自己的责任,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择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

…… …… 余下全文

篇七 :文学批评 陆犯焉识

读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当然是因为张艺谋电影《归来》。在电影尚上映前,评论圈里就已经掐得不亦乐乎。难道这竟然是一部如此有争议的作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买了一本《陆犯焉识》。读完之后,我觉得眼前再没有了任何争议,一切明明白白地都在那里。 《陆犯焉识》全书有415页,但这并不妨碍阅读。以普通人的速度,大约一个无事的下午就可以翻完,原因是叙事流畅,故事的推动力设置得当。翻完了我忍不住去想:在它严肃文学的外表之下,貌似还是个通俗文学的骨架啊? 为什么说是通俗文学?小说选择了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作为主体,教读者看见时代的陶轮被打翻在地之后,个人的命运是何等颠沛流离,曲折离奇。 主人公陆焉识出生在旧上海殷实人家,长大后变成翩翩浊世公子,留学美国,通四国语言,打马球、写文章,游戏红尘之中,神仙一般的人物。然而时代巨变,解放后因为管不住一张书生的嘴,被判无期,送到西北极苦之地劳改。和一帮囚犯厮混,凭借顽强的毅力幸存下来。二十多年后,拨乱反正,重回上海,一切都已经物是人非。苦等多年的老妻失去记忆,儿子已成市侩。最后,陆焉识带着老妻骨灰,从上海,从家人的生活里黯然消失。

看这个故事的架构,就可以知道小说清晰地分为前后两段。前半段的扣子是能否求生,后半段的扣子是能否重逢。两段齐下,这是标准的网络小言路数。

我想,许多人看了一下内容梗概也许就会放弃。因为没有几家人

在民国时代有三层小楼,也没有几家人有爷爷外公留学美国,所以,并没有什么带入感。旧时代的家族、传承、规矩,围绕宅子里大家族进行的一切,在张爱玲的时代是可以写的,到了严歌苓这里就不灵了。原因是张爱玲的生活、写作和那个时代无距,而严歌苓则隔得太远。旧上海公子的悲欢,实在是很难让现代读者移情其中,感受到其中的共同命运。

她放弃了对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根源的追问。在严歌苓的写法之下,陆犯在大西北的生活,会让读者误解为这是知识分子的体验生活。虽然严歌苓已经倾尽其力描写环境的恶劣,但因为她太易于抒情了,她的抒情直接否掉了之前的铺垫。如果真如严歌苓所描绘的那样,那些饥荒,简直就是闹着玩。而因为物质条件极其恶劣之后所导致的人与人的恶意相斫,一点也没有。几乎每个人都是好人,罪犯是好人,管教干部也是好人。但问题是,即便全是好人,可悲剧仍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那么,根源在哪里?如果我们不追问陆焉识以及更多陆焉识这样的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根源,那么,这个小说的意义何在?严歌苓对陆焉识的同情,无非是对一个遭遇不好的旧日贵族的同情,并没有触及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尤其是,严歌苓不能对这一个时代有那种穿透性的把握,即,严歌苓没有能够对那个迫害人的制度,做出更进一步的审视,那么,她的作品,在根本意义上,与上世纪80年代解冻时期的伤痕文学,区别亦不大。

…… …… 余下全文

篇八 :只能看一本书

秋微:如果一辈子只能看一本书一定是《红楼梦》

20xx年06月08日09:3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微博 我有话说(7人参与)

总有些书像有运气碰上的良友,值得细细品味,每一次“会面”都引发一些思考--是的,任何形式的良师益友,都不是直接告诉你是非对错,而是,用某种高度或方法论,让你在他创建的空间中不断塑造你自己。木心的《1989-1994文学回忆录》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确切地说,这不应该算是木心写作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是陈丹青等人将木心的课上内容总结出的笔记集结成册的。大概是因着集结者的用心,尽管是笔记的整理,然而行文既讲究又好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能把“渊博”渊博的很俏皮的,同时把“忧思”忧思成风度的,近五十年以文字和学问行走江湖的文人,似乎只有木心能做到如此。

《1989-1994文学回忆录》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对那些渴望多读书而尚未整理出阅读头绪的年轻读者来说,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指南或索引,可以跟着木心的讲述一起重读唐诗宋词,看希腊神话,欣赏欧洲的诗歌散文,或换一个角度回顾那些曾经流行一时的哲学读本。你不一定要同意木心的每个观点,反正审美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渊博和狭隘的分别,反正,木心导向的,肯定不是狭隘。

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是小说中的上乘佳作。严歌苓在我心中是当代最优秀的中国女小说家,用流行语句说,叫做“没有之一”。严歌苓常年保持着有质有量的专业创作态度,作品总是暗藏风骨。她又具有一个高级文人的个人魅力,不党不群不自恋不卖弄。行踪出世作品入世,永远只拿作品说话。精神上有股优越感,然而那个优越感里含着悲世悯人,优越成了优雅。在读过她的近十部作品中,除《老师好美》我个人不喜,其他小说题材背景年代人物特色各异,每每尽享阅读的快感同时,也叹服严歌苓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储备之丰沛,钻研之刻苦。《陆犯焉识》更是个中经典,以作品的“厚度”来说,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难以望其项背。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