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 …… 余下全文

篇二 :散文知识点集锦

散文知识点集锦

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考点及应试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或说说作者选择材料的依据等。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2)顺序

考题形式:(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形式(1)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参照说明文考点分析的顺序分析部分)。

形式(2)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道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 …… 余下全文

篇三 :品味散文语言

品味散文语言

品味散文语言

1.品味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考查内容要涵盖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要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给涵盖进去)

2.鉴赏散文的语言美(可从多个角度进行讲解,如用词、修辞、句式等) 对应考点1、 重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题型:

1) 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有时要求判断词性。

2) 结合语境,分析代词的指代意义。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

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3) 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具有的含义。

4)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的作用。

解题思路:

1、解释词语的含义和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要注意:

(1)要在理解词语本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含义。

(2)对于多义词,更需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有的词语本身没有某个含义,而作者却赋予它的含义,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挖掘出这一词语被赋予的新的含义。

(4)如果作者运用了反语,这种词语的含义恰恰与其本义相反。

如: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句中的“聪明”一词就是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愚蠢”,是说自己年轻时未能体察到父爱,反而自作聪明,真是太愚蠢了。

2、多义词的词性需要根据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来判断;不好区分的是动词和形容词,而这两种词性又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者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

作用:(1)加点词语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成语以及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等,要结合语境来体会这些词语表现了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心情、性格等。如果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需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分析其在句中的表现力。

(2)如果是成语,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体会成语的具体作用。也需要按照不同的词性来分析其作用,方法如前。此外,还有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如数量词,其作用一般是为了强调数量的多少,然后再结合语境体会强调数量多少的用意是什么。加点词如果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可以结合修辞手法品评词语的作用。

…… …… 余下全文

篇四 :四书五经之经典语句

四书五经之经典

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据称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参、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也称《四子》),简称为《四书》。之后各朝皆以《四书》列为科举考试范围,因而造就《四书》独特的地位。甚至宋朝以后《四书》已凌驾《五经》的地位。

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相传它们都经过儒家创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编辑或修改。儒家本来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

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 余下全文

篇五 :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

1.《诗经》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最初称为《诗》 或 《诗三百》 ,由于孔子曾以它为教导学生的教材, 汉代 学者因之奉为经典,遂称为 《诗经》 。

2.《诗经》的基本句式是 四言 ,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常常采用 叠章的形式 。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 一唱三叹 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

3. 由屈原开创的 楚辞 ,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 浪漫主义和现实 主义两大源头。

4.屈原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首创 香草美人 的象征性意象。

5.《论语》是 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 著作。

6.《宋史》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话,强调了《论语》古为今用的巨大功效。

7. 中国历史散文 是中国小说产生的主要源头,这正是中国小说区别于西方小说的一个鲜明的民族特色。

8.司马迁《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建安诗人们还发展了诗歌在抒情方面的优势,使内涵丰博的思想内容与简短精致的艺术形式更为和谐地结合起来,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面对动乱的社会和苦短的人生,诗人们大胆 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 “慷慨悲哀” 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10.曹丕的 《燕歌行》 则开创了 七言 新诗体,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12.所谓“ 田园 文学”,是指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自成一派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形式。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其诗风 自然朴素 清简平淡 。

13.根据唐诗的发展情况,可将唐诗分为“ 初 、 盛 、 中 、 晚”四个时期。

张若虚 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 “孤篇盖全唐” 。该诗以 “月”之升落 为线索。

14.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等人在文学创作上有一致的审美取向,提倡刚健、有骨气的作品,他们的诗歌题材较广,气势壮阔,初步体现了唐诗的面貌,被称为“初唐四杰”。

…… …… 余下全文

篇六 :文艺常识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孔子 )。

2.有“亚圣”之称的( 孟子 )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秋水》中对话的两个神话人物是 ( 黄河伯和北海若 )。

4.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主要批判了其祖父在照壁上写家训“长宜子孙”四个字。

5.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6.《种树郭橐驼传》是具有寓言性质的 ( 传记作品 )。

7.《报刘一丈书》鞭笞的三个反面人物是 ( 干谒者、权者和门者 )。

8.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9.唐代诗人中被称为“小李社”的是 ( 李商隐和杜牧 )。

10.白居易的《杜陵叟》诗的副标题是“伤农夫之困也”。

11.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论证方法是 ( 归纳法 )

12.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庄子》

13.以现存九千三百多首诗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数量最为罕见的诗人是( 陆游 )

14.《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 ( 美学家 )

15.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 ( 元杂剧 )

16.“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格是 ( 夸张 )

17.“望洋兴叹”一语出自 《庄子》

1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字的意思是( 屡次 )

19.《国殇》选自 《九歌》

20.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稼轩词》

21.“逝者如斯”一语出自 《论语·子罕》

22.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 ( 创造社 )

2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24.冰心在《往事》一文中,用什么形象的特征象征人的品格( 大海 )

2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一句的作者是 ( 曹操 )

26.“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源自 《孟子》

…… …… 余下全文

篇七 :四书五经经典句子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 …… 余下全文

篇八 :四书五经的经典名句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第一章)

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第二章)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第三章)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第三章)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第三章)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第三章)

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第十一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第十二章)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第十四章)

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第十六章)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