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深度报道 叙事特点分析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叙事特点分析

以“深度报道全国首例特大地沟油案”为案例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注重过程性、深刻性,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因此,如何将新闻事实讲好,需要通过叙事来整合新闻信息,把握报道的局部与局部、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关系。在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地沟油案中,也通过新闻叙事的手法,即“故事”、“叙事话语”和“叙述行为”三个方面对新闻事实的介绍呈现。

首先是主播的画面,一开始就交待了事件的重要信息:深恶痛绝的地沟油走上餐桌,在今年8月22日,公安机关侦破了特大非法制售地沟油的案件,在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正如导视一样,交待信息并引出具体的新闻事实。

首先从报道的情节和细节上来看,这起地沟油案件被侦破,20多名犯罪嫌疑人被提起公诉,随后便对这起案件进行深度挖掘,即“这起案件是如何侦破的?”“犯罪嫌疑人又是如何制售地沟油的呢?”通过这两个提问随即把视线转到去年3月份。这里的叙事方式是一种倒叙的方式,找准了时间的切口,有了结果再去分析过程。当时宁波市宁海警方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利用餐厨垃圾煎炸废油,炼制地沟油。根据这个线索,警方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随着侦破工作的继续,警方顺藤摸瓜把销往外省的中间人和山东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的犯罪嫌疑人以及一些违法的粮油经销商抓获。而后又提出问题“在侦破这一案件后,围剿地沟油的这一行动又路在何方呢?”并且对地沟油的来源和危害做出分析,指明应该如何治理地沟油。

深度报道的特点之一就是事实材料不那么完整,因此要通过捕捉典型细节来连贯,通过细节也有利于报道的节奏快慢有致。整个报道的细节主要是叙述侦破格林生物能源公司时的视频语言,里边有悬念的设置,有报道的波澜,把人和人、事与事之间的冲突都展现出来了。该公司收购地沟油为什么要测试酸价?为什么经常有大量的白土运进格林公司?这都能引起读者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当然这正是叙事手法的运用,有意铺设新闻事件如何发展的疑端,随着情节的发展,事情原委会逐渐清楚,做出释悬,满足观众的心里期待。还有就是里边的矛盾冲突,在侦破格林生物能源公司时,侦破过程情节波折,通过新闻事实的事件本身来设置冲突。首先是警方掌握的证据与犯罪嫌疑人当时的说法完全不一致,也即是有了对立的双方,而且双方存在分歧,尤其是警方在跟踪该公司出厂的油罐车时被犯罪嫌疑人发现,被对方车辆猛打方向挤出去,拦住了。这使得报道气氛紧张,形成波澜。

…… …… 余下全文

篇二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2008级新闻四班 雷蕾 2008011912

浅谈深度报道的报道思路

摘要:深度报道从多角度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为观众呈现了客观可信的新闻报道。其对新闻事件的深度展示,运用叙事的手法,新闻现场与多种剪辑技巧相结合。开创了新闻报道的深入发掘新天地。

关键词: 深度报道 调查 采访

在当今电视节目中,不仅其信息包含量大,而且节目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任何新闻媒体追求的首要目标都是高程问题,但是正是由于其快的特性,则容易忽略节目的深度问题。在这个多元化多种传播途径的信息社会,快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一大优势,但现今深度电视节目报道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深度报道它有别于“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消息,侧重于背景的介绍、理性的分析以及对事件产生原因的追踪和对事物发展方向的预测。现在电视节目也推出专题性、评论性专栏,调查报道等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我就结合几档主要的优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从其报道的思路以及根据思路采取的报道方式做一简单阐述。

<一> 主题选择

深度报道的主题选择十分重要,如同新闻消息有无报道的价值一样。其选题本身是否有价值可以挖掘的地方,才是其进行节目构思、编排的根本所在。主题的优劣则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看性与可发掘程度。

深刻报道要求对现象深层次的探索,寻找问题本质的答案。故而其选题必须具有时代特征,能反映当今社会问题,能从中捕捉社会制度或者道德问题,亦或寻求其中尖锐的冲突。由于选题的高要求,则要求深度报道栏目的创作者们要有独具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了解广阔的信息渠道,利用多种手段,不论是来自其他媒体的还是来自民众的。在节目制作之前则更要考虑试试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诸如此类的电视新闻报道选题如:《新闻调查》之“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则是根据网络上某踩踏网站中上传的一段用高跟鞋踩死一只小猫的经过,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应,从而制作的这期节目。其中的信息来源则是网络论坛的网民跟帖情况。由于网络的特性,其中有其他诸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信息大容量。也如:《新闻1+1》栏目中一期节目——“领导有话好好说”中,则是依据某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问记者道:“你们是帮共 产 党说话,还是帮老百姓说话啊?”。此话一经在网上披露就引起了网民的大力追捧。因而《新闻1+1》的编导们利用这一话题做了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一起节目。总之,节目主题是决定节目方向和思路的前提因素,是节目成败的关键。

…… …… 余下全文

篇三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对于深度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徐国源

20xx年05月10日08:59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语言学以句子为研究单位,超越句子的单位称之为“话语”。话语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整部作品。换言之,话语是一个语句系列或语句系统。

作为一种信息的传达机制,话语承担了两种类型的沟通功能:一种是描述外在的事物和种种景象,法国理论家热奈特称之为“显示”;另一种是表达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热奈特称之为“讲述”。就新闻的叙事话语来看,尽管两者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但是,具体的话语活动通常有所侧重。总的来说,叙事话语可以划分为“以叙述事实为主”和“以表现情态意念为主”两种向度。

按照荷兰学者梵·迪克的分析,以深度报道为代表的具有复杂结构的新闻话语,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强调新闻事件真实性的描述性话语;

(2)建立新闻事实之间联系的建构性话语;

(3)提供情感、态度、观点等信息的暗示性话语。[1]

从新闻话语分析中不难发现,第一类的描述性话语以叙述事实为主,它的功能是“显示性”的;而第二类的建构性话语和第三类的暗示性话语则有明显的主观性,是一种以表现情感意念为主的话语形态,其特征是“讲述性”的。新闻话语的微观结构分析,为我们从事深度报道写作打开了全新的视界。

一、多样化的话语功能

我们知道,深度报道之“深度”,既来源于事实本身,也离不开记者对事实的开掘。前者要求以客观、公正的原则,陈述事件,列举数字和细节,其话语形式通常是“描述”;后者则强调记者主体倾向的渗透,在立场与视角的统摄下,以情感意念涵化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因此其话语形式是“讲述”。一般来说,真正优秀的深度报道其话语形态往往是多元而丰富的,参差、变换的话语风格能够反映记者的笔力与才情。

我们不妨逐段分析深度报道《中国土地忧思录》文本之第五部分《也为城市居民说句话》,其话语形式就显得迅疾多变而富有韵致:

…… …… 余下全文

篇四 :20xx两会深度报道

20xx两会深度报道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欢迎来到《做客太阳之声》。今日我们关注的是《两会深度报道》。

“所有的眼睛都看着中国”,这是拉美通讯社驻京记者路易斯一篇两会报道的标题。越来越多的境外记者对两会充满了期待。备受各界关注的两会已于3月x日落下帷幕,然而它的声音却依然响在人民耳畔。下面就让我们再聚焦两会,记住两会。

上篇 回顾20xx 期待两会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 产 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在20xx年里,政府大力发展了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等无一不体现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决心。而政府又为了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们的最基本权益。政府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优化贸易结构。同时,政府着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而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

…… …… 余下全文

篇五 :《华尔街日报》新闻范例评析

新闻范例评析: 《华尔街日报》

元代的翁郎夫提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新闻写作也是一样:老是一个味,就会觉得没味;老是用一种写作模式,就可能渐渐失去读者。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在于准确、清晰、生动。①在我们常见的新闻作品中,准确、清晰是做到了,而“生动”则比较少见。普利策奖评委会于19xx年春天起增设特稿写作奖,其用意也正是要对非虚构或短故事式的流派给予认可,而评奖条件是:“一篇杰出的特稿首先要关注的应该是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②

近来,在网络上阅读了中文版《华尔街日报》的几篇专栏文章,顿时有久未谋面的亲切感,新风扑面的清新感。

《华尔街日报》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商业管理人士,但报上也刊登大量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它在头版开设的特色专栏叫作“非常之道”,在中文网络版上也能读到。读今年6月、7月以来的这个栏目,发现其中有不少可读性较强的文章,确实有如网络版栏目介绍的评价:“讲述商界奇闻轶事,文笔诙谐幽默”。

结构:一人一事串起全文

《华尔街日报》在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上,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套路:一般是从一个社会现象入手,然后以一个主人公的具体故事讲述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再把这个人放到社会背景中,进一步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或其中的“门道”,最后,文章巧妙地“迂回”到主人公身上,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以这个人的观点或抉择煞尾。这种以讲故事的方法开头的写法颇有悬念,常能“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写景的手法只要写得美,同样引人入胜。

《山林大火,祸兮,福兮?》③是这样开头的:

去年冬天就有消息说,春天会给白鱼山脉(the White fish Range)附近的地方带来滚滚财源。这个消息把全国各地的探索者引到了美国蒙大拿州北部的厄马(Hungry Horse)。到了5月份,在城外茫茫荒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座帐篷都市。

这些探索者到这里来是为了采摘羊肚菌——一种极受餐馆和美食家欢迎的蘑菇。大批采蘑菇的人之所以聚集到这里,是因为去年夏天厄马周围的山火毁了24万多英亩的山林。而采蘑菇的人都知道,前一年的森林大火意味着下一年蘑菇的丰收。

…… …… 余下全文

篇六 :消息评析范文

消息评析范文一

动态消息:

女孩得救 好人已骑摩托去

素不相识 解囊相助3400元

本报讯 昨日下午5时许,市交电站陈梓良同志来到团市委宣传活动部,请求为其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

他向工作人员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7月6日下午2时30分,文昌阁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刘灿,在黄兴路皇仓湾学骑自行车不慎摔倒,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不省人事。刘灿的母亲是在长沙打工的农村妇女,见到这情景,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正在这时,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然后,这位青年人带着他们母女坐上他的摩托车直奔省人民医院。他抱着小刘灿来到急救室.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急需动手术,这位青年当即掏出身上的400元作治疗费用,然后驱车离开医院,几分钟后,他拿来了3000元作为住院费用。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刘灿的母亲拉作他感谢救命恩人,并请求他留下姓名。这位青年说:“救人要紧,莫管我的姓名。”这时,小刘灿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但他还是说:“你去照顾女儿,我还有急事。”然后,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由于抢救及时,小刘灿已转危为安。医生说:如果不是送得及时,小刘灿就难救了。

(原载19xx年7月9日《长沙晚报》,作者;罗建、颜可锋、蒋建华)

评析范文:

客观叙述 余味悠长

一个是“受人滴水恩,定当涌泉报”;另一个则把救死扶伤.视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引为准则的碰撞,构成了第四届(19xx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素不相识 解囊相助3400元 女孩得救 好人已骑摩托去》一文的全部内容。 这篇消息从报道的选材、叙述方法及表现技巧上来看,这篇530个字的消息,却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我们去分析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 …… 余下全文

篇七 :消息评析范文

消息评析范文一

动态消息:

女孩得救 好人已骑摩托去

素不相识 解囊相助3400元

本报讯 昨日下午5时许,市交电站陈梓良同志来到团市委宣传活动部,请求为其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

他向工作人员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7月6日下午2时30分,文昌阁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刘灿,在黄兴路皇仓湾学骑自行车不慎摔倒,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不省人事。刘灿的母亲是在长沙打工的农村妇女,见到这情景,焦急万分,束手无策。正在这时,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然后,这位青年人带着他们母女坐上他的摩托车直奔省人民医院。他抱着小刘灿来到急救室.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抢救。由于伤势过重,急需动手术,这位青年当即掏出身上的400元作治疗费用,然后驱车离开医院,几分钟后,他拿来了3000元作为住院费用。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刘灿的母亲拉作他感谢救命恩人,并请求他留下姓名。这位青年说:“救人要紧,莫管我的姓名。”这时,小刘灿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但他还是说:“你去照顾女儿,我还有急事。”然后,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由于抢救及时,小刘灿已转危为安。医生说:如果不是送得及时,小刘灿就难救了。

(原载19xx年7月9日《长沙晚报》,作者;罗建、颜可锋、蒋建华)

评析范文:

客观叙述 余味悠长

一个是“受人滴水恩,定当涌泉报”;另一个则把救死扶伤.视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引为准则的碰撞,构成了第四届(19xx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素不相识 解囊相助3400元 女孩得救 好人已骑摩托去》一文的全部内容。 这篇消息从报道的选材、叙述方法及表现技巧上来看,这篇530个字的消息,却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我们去分析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 …… 余下全文

篇八 :通讯评析范文

通讯评析范文

难忘的时刻

——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

还是这间透着八闽风情的大厅,还是上午10点这一时刻,背景依然是那幅日光岩巨画.茶几上照例摆故着两盆鲜花??

接见现场的一切似乎都和往常一样,但是今天这里熟悉的一切却又给人以不同过去的感觉。

19xx年11月13日,邓小平同志于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外宾。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小平同志身着深灰色中山装,站在屏风旁边.容光焕发,同来访的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的日本客人一一握手。当着几十位日本客人、几十位中外记者,小平同志向他们、也是向中国、向全世界宣布:“日中经济协会代表团将是我会见的最后一个正式的代表团.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正式向政治生涯告别。”

短短几句话,像以往那样说得明快、平和,几十位在场的中外记者却由此得到一条重要信息:今天,敬爱的小平同志将正式告别他60多年的政治生涯。

“退就要真迟,这次我就要百分之百地退下来。我退下来,也是想让党、政府、军队的领导人能够放手工作,我相信他们能够把工作做好。”

记者注意到,当小平同志说这句话时,深邃的目光中透露出的神情是坚定的,是自信的。

整个会见充满亲切、友好的气氛。从斋藤英四郎先生向小平同志问候开始:“看到您满面红光我很高兴”,到最后道别时斋藤先生双手紧握小平同志的手,深情地说: “为了中国的繁荣、亚洲的繁荣,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希望您健康长寿”。近70分钟的会见,竞像一瞬间那么快地过去了。

以往会见结束时,在场的工作人员深知小平同志时间宝贵,虽然都想和他说上几句话,但谁都不忍心去占用他的时间。然而今天,几位经常采访小平同志会见外宾的记者再也按捺不住对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异口同声地请求:“邓主席,与我们这几位中国记者合个影吧!”“好.和记者们合影要轻松多了。”小平同志答应得这么痛快,引起一片欢笑.连几位大会堂工作人员也挤了过来,说:“我们也要和邓主席合个影。小平同志愉快地满足了大家的要求。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