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 内环境:内环境指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 稳态:内环境各种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3. 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或整个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4. 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5. 阈强度(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

6. 反馈: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对受控部分的活动进行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

7. 正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变化相同的方向变化,进一步加强受控部分的活动,此种反馈调节即为正反馈。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过程。

8. 负反馈:干扰信息作用于受控部分使输出变量发生变化,监测装置检测到这种变化并发出反馈信息作用于控制部分,通过改变控制信息来调整受控部分的活动,使输出变量向着与原来变化相反的方向变化,以维持稳态,此种反馈调节即为负反馈。如体温调节、血压调节等。

9.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反射。

10. 前馈: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在输出变量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前,就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就称为前馈。

11.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12. 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3. 阈强度(阈值):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 …… 余下全文

篇二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基本(典型)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如水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

2.健康: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3.疾病: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4.良性循环:继发的变化以负反馈的形式作用于因果链前面的变化,结果每循环一次都使相应环节的变化强度降低,稳态趋于恢复,疾病过程逐平息。

5.恶性循环:继发的变化以正反馈形式作用于因果链前面的变化,结果每循环一次都使疾病进一步恶化。

6.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7.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8.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机能的永久性停止。死亡的标志-脑死亡。

9.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地狱3.5mmol/L。

10.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

11.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过多的体液在体腔内积聚又称为积水

12.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和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3.呼吸性酸中毒:指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和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4.代谢性碱中毒: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加和PH呈上升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5.呼吸性碱中毒: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PH呈升高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6.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17.血氧分压: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8.血氧容量: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被氧充分饱和时最大携氧量。

…… …… 余下全文

篇三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是指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单纯扩散:脂溶性的流质分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移动的过程。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通过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破裂后会引起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 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射血分数:是指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为博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功能残气量。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用力肺活量:是指尽力最大的吸气后,尽力尽快出气后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即时间肺活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指由肺泡2型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软磷脂,它分布于肺泡液体分子层表面,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通气/血流的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约为0.84 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脑-肠肽:是指既存在于脑内又存在于胃肠道中,呈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其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 …… 余下全文

篇四 :生理名词解释

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生理学: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条件反射:指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的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特殊的化学物质对各种功能活动进行的调节。

自身调节: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主动转运:是指物质依靠细胞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释放的能量。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动作电位:兴奋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受有效刺激后产生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即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易化扩散: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

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及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时,刚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值)。

兴奋性:指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

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射血分数为55%~65%

正常起搏点:是指窦房结。它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

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血压:血管内的血液作用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强,称为血压。

…… …… 余下全文

篇五 :植物生理名词解释总结

1、渗透势:这种因溶质的存在而比纯水降低的水势称为渗透势(溶质势)。溶质势为负值。

2、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3、渗透压: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时,玻璃管内溶液上升的高度所造成的压力,就叫做该溶液的渗透压。

4、蒸腾比率:植物每消耗l公斤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重量(克)。

5、平衡溶液:将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按一定比例配成混合溶液,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良好作用而无毒害的溶液,叫平衡溶液。

6、单盐毒害:植物培养在单种盐溶液中所引起的毒害现象。

7、离子拮抗: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它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消除,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的现象,就叫做离子拮抗。

8、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而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

9、磷光现象:荧光出现后,立即中断光源,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这种光称为磷光,这种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10、CO2补偿点: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中放出的二氧化碳等量时的二氧化碳浓度。

11、光补偿点:某一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

12、CO2饱和点:植物的光合速率不会随CO2浓度提高而提高,这个时候的CO2浓度就是CO2饱和点。

13、光饱和点: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14、呼吸商:又称呼吸系数,是指植物组织在一定时间内,释放O2与吸收CO2的数量之比。R.Q.?释放CO2的量 吸收O2的量

15、呼吸速率:指单位鲜重、干重的植物组织在单位时间内释放二氧化碳的量或吸收氧气的量。

16、氧化磷酸化:利用呼吸链上电子传递所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的过程。

17、代谢源:是指制造与供应有机物质的部位与器官。

18、代谢库:是能够消耗或储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

19、植物生长物质:是指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包括植物激素、生长调节物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 …… 余下全文

篇六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

3、病因(etiology agents)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4、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5、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6、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

7、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9(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9(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0、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 mmol/L。

…… …… 余下全文

篇七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

3、病因(etiology agents)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4、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5、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6、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 7、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9(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9(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0、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 mmol/L。 11、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指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被称为水中毒。

…… …… 余下全文

篇八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是指不同器官、系统在许多不同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的变化。

3、病因(etiology agents)是指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特征性的因素。

4、疾病发生的条件(predisposing factors)是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5、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为诱发因素,简称诱因。

6、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

7、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8、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9(1)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9(2)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0、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 mmol/L。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