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xx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xx年,列文· 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xx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xx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xx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xx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xx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xx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 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xx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xx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xx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xx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xx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xx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

(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 …… 余下全文

篇二 :世上最全高中生物人物贡献总结

高中生物史 必修一

世上最全高中生物人物贡献总结

世上最全高中生物人物贡献总结

必修2

世上最全高中生物人物贡献总结

世上最全高中生物人物贡献总结

必修3

世上最全高中生物人物贡献总结

…… …… 余下全文

篇三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 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DNA              甲基绿           绿色

RNA              吡啰红           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 …… 余下全文

篇四 :教学-高中生物学史(人物贡献总结)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

高中生物史

必修一

必修2

必修3

…… …… 余下全文

篇五 :高中生物人物

1、P10 1543年,比利时的 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 组装细胞

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xx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xx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xx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9xx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 P91 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 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xx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xx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xx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xx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xx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xx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xx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xx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 …… 余下全文

篇八 :高二生物必修三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笔记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 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 体) 神经纤维上 2、兴奋传导

双向传导

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 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 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 CO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 0.8 g/L:低血糖症 高于 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平衡的调节 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胰岛 B 细胞分泌) 血糖浓度降低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甲状腺 下丘脑 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 A 细胞分泌) 单向传导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