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 …… 余下全文

篇二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1—3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自然地理部分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 …… 余下全文

篇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

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 …… 余下全文

篇四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界面(全球均深17km,陆壳均深33km,洋壳均深6-7km))、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 2900km深处)、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板块及其划分: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板块。

3.板块边界与地貌: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西太平洋)、海岸山脉(如落基山、安第斯山)、地裂缝(雅鲁藏布江谷地)。

4.地震波与地理圈层知识简述:

5.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6.地壳物质循环: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7.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构建地表的崎岖不平。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使地表趋于平坦。

8.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中心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断层(上升盘-地垒、下降盘-地堑)。

9.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蚀(在侵蚀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形倒置。

背斜顶部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10.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渭河和汾河谷地。

11.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大型工程选址(背斜处开凿隧道)应避开断层。

12.火山:多分布于地壳薄弱地带,沿地表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若沿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形成。

13.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 …… 余下全文

篇五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 …… 余下全文

篇六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1—3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着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 …… 余下全文

篇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一、考试内容分析: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 …… 余下全文

篇八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短波)(12h max)-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13h max)-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长波)(14h max)-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 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 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 云层)。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效应:阴天的昼夜温差小,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7.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

8.气温的水平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 陆地﹥海洋,冬季 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9.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