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实验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与颜色反应

实验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与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掌握鉴定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熟悉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进一步熟悉蛋白质的有关反应。

二、实验原理

蛋白质分子中某种或某些集团可与显色剂作用,产生颜色。不同的蛋白质由于所含的氨基酸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亦不完全相同。颜色反应不是蛋白质的专一反应,一些非蛋白物质也可产生同样的颜色反应,因此不能根据颜色反应的结果来决定被测物是否为蛋白质。另外,颜色反应也可作为一些常用蛋白质定量测定的依据。蛋白质是亲水性胶体,在溶液中的稳定性与质点大小、电荷、水化作用有关,但其稳定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破坏了蛋白质的稳定性,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三、实验仪器

1、吸管 2、滴管 3、试管 4、电炉 5、pH试纸 6、水浴锅7、移液管

四、实验试剂

1、卵清蛋白液:鸡蛋清用蒸馏水稀释10-20倍,3-4层纱布过滤,滤液放在冰箱里冷藏备用。

2、 0.5%苯酚:1g苯酚加蒸馏水稀释至200ml。

3、Millon’s试剂:40g汞溶于60ml浓硝酸(水浴加温助溶)溶解后,冷却,加二倍体积的蒸馏水,混匀,取上清夜备用。此试剂可长期保存。

4、尿素晶体

5、1%CuSO:1g CuSO晶体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44

6、10%NaOH:10g NaOH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ml

7、浓硝酸

8、0.1%茚三酮溶液:0.1g茚三酮溶于95%的乙醇并稀释至100ml.

9、 冰醋酸

10、浓硫酸

11、饱和硫酸铵溶液:100ml蒸馏水中加硫酸铵至饱和。

12、硫酸铵晶体:用研钵研成碎末。

13、95%乙醇。

14、醋酸铅溶液:1g醋酸铅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ml

15、氯化钠晶体

16、10%三氯乙酸溶液:10g三氯乙酸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ml

17、饱和苦味酸溶液:100ml蒸馏水中加苦味酸至饱和。 18、1%醋酸溶液。

…… …… 余下全文

篇二 :自由沉淀实验报告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整理

1、实验数据记录

沉降柱直径                水样来源                柱高

2、实验数据整理

(2)绘制沉淀曲线:E-t 、E-u 、ui~pi曲线如下:

2-1、绘制去除率与沉淀时间的曲线如下:

图2.2:沉淀时间t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

2-2、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

图2.2:颗粒沉速u与沉淀效率E的关系曲线

2-3、绘制去除率与沉淀速度的曲线如下:

图2.3:颗粒沉速u与残余颗粒百分比的关系曲线

(1)选择t=60min 时刻:(大家注意哦!这部分手写的,不要直接打印!)

水样中悬浮物质量=表面皿和悬浮物总质量-表面皿质量,如表格所示。

原水悬浮物的浓度:

悬浮物的浓度:

沉淀速率:

沉淀效率:

残余颗粒百分比

…… …… 余下全文

篇三 :混凝沉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混凝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沉淀理论的理解;

2、掌握确定最佳投药量的方法,选择和确定最佳混凝工艺条件;

3、了解影响混凝条件的相关因数。

二、实验原理

1.混凝作用原理   包括三部分:1)压缩双电层作用;2)吸附架桥作用;3)网捕作用。这三种混凝机理在水处理过程中不是各自孤立的现象,而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随不同的药剂种类、投加量和水质条件而发挥作用程度不同,以某一种作用机理为主。对高分子混凝剂来说,主要以吸附架桥机理为主。而无机的金属盐混凝剂则三种作用同时存在。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当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因为水中的胶体颗粒主要是带负电的粘土颗粒。胶体间存在着静电斥力,胶粒的布朗运动,胶粒表面的水化作用,使胶粒具有分散稳定性,三者中以静电斥力影响最大,若向水中投加混凝剂能提供大量的正离子,能加速胶体的凝结和沉降。

2.混凝剂    向水中投加的能使水中胶体颗粒脱稳的高价电解质,称之为“混凝剂”。混凝剂可分为无机盐混凝剂和高分子混凝剂。水处理中常用的混凝剂有: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简称PAC)、聚丙烯酰胺等。本实验使用PAC,它是介于AlCl3 和Al(OH)3 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化学通式为[Al2(OH)nCl(6-n)]m其中m代表聚合程度,n表示PAC产品的中性程度。

3.投药量   单位体积水中投加的混凝剂量称为“投药量”,单位为mg/L。混凝剂的投加量除与混凝剂品种有关外,还与原水的水质有关。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小时,高价电解质对胶体颗粒的电荷斥力改变不大,胶体难以脱稳,混凝效果不明显;当投加的混凝剂量过大时,则高价反离子过多,胶体颗粒会吸附过多的反离子而使胶体改变电性,从而使胶体粒子重新稳定。因此混凝剂的投加量有一个最佳值,其大小需要通过试验确定。

…… …… 余下全文

篇四 :巨噬细胞吞噬实验&沉淀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二

一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

【原理】巨噬细胞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主要细胞,局域活跃的吞噬功能。吞噬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可使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腹腔注射鸡血红细胞,30min后处死小鼠,取出腹腔液,以冷亚甲蓝染色,显微镜下计数吞噬红细胞的百分数,及观察吞噬细胞内鸡红细胞的数目,以判断吞噬细胞的杀伤能力,由此间接地测定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水平。

【方法】体内法:

(1)实验前3小时,小鼠腹腔注射6%无菌淀粉液1ml,诱导巨噬细胞渗出至腹腔中。

(2)实验时,每只小鼠注射鸡红细胞1ml,轻柔腹部,使其在腹腔中分布均匀,利于吞噬。

(3)30min后,将小鼠拉颈处死,固定,打开腹腔暴露肠管,用载玻片轻擦腹腔,使腹腔液均匀涂于载玻片过,再滴一滴0.03%冷亚甲蓝溶液,盖上盖玻片。

(4)高倍镜下进行观察,计数。

【结果】

【分析】

在小鼠体内诱导腹腔巨噬细胞产生后,再给小鼠注射鸡红细胞后镜检腹腔液,可观察到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现象,并且可看到部分鸡红细胞聚集到吞噬细胞附近。

二  沉淀反应  双向琼脂扩散实验

【原理】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分别加入琼脂板上的孔内,二者均可发生扩散,并且随扩散距离的增大浓度降低,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宜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线。本实验是定性实验,常用于分析抗原抗体的纯度关系以及相互关系。

【方法】

(1)制板:将熔化的1%琼脂加在载玻片上约5ml

(2)打孔:待琼脂凝固后,将载玻片置于打孔样板上,用打孔器打孔

(3)加样:在中央孔内加抗体,上下两孔加抗原1,左右加抗原二,每孔加10μl

(4)结果观察:将琼脂板置于湿盒,37℃一天后观察结果。

【结果】

在中央孔与添加抗原1的孔之间出现沉淀线,有抗原抗体反应,为阳性反应,说明抗原1与抗体相对应。中央孔与添加抗原2的孔之间没有沉淀线,说明抗原2与抗体之间不相对应。

…… …… 余下全文

篇五 :蛋白质沉淀反应实验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

一、目的和要求

1、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2、掌握几种沉淀蛋白质的方法

3、了解蛋白质变性与沉淀的关系

二、沉淀反应

(一)原理

在水溶液中,蛋白质分子的表面上由于有水化层和同性电荷的作用,所以成为稳定的胶体颗粒。但这种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表面带电性质发生变化、脱水甚至变性,则会以固态形式从溶液中析出,这个过程就称为蛋白质的沉淀反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可逆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发生后,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大的或者显著变化。在沉淀因素去除后,又可恢复其亲水性,这种沉淀反应就是可逆沉淀反应,也叫做不变性沉淀反应。属于这类沉淀反应的有盐析作用、等电点沉淀以及在低温下短时间的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2、不可逆沉淀反应

蛋白质在沉淀的同时,其空间结构发生大的改变,许多副键发生断裂,即使除去沉淀因素,蛋白质也不会恢复其亲水性,并丧失生物活性,这种沉淀反应就是不可逆沉淀反应。重金属盐、生物碱试剂、强酸、强碱、加热、强烈震荡、有机溶剂等都能使蛋白质发生不可逆沉淀反应。

(二)盐析

1、材料与试剂

110%的卵清蛋白溶液(要求新鲜配制)、浓蛋白溶液(2)饱和硫酸铵溶液  3)固体硫酸铵    4)滤纸、玻棒

2、操作方法

1)取试管一支,加入浓蛋白溶液2ml,再加等量的饱和硫酸铵溶液,混匀后静置10分钟将出现沉淀。此沉淀物为球蛋白。

2)取上清液于另一支试管。

3)向上清液液中加入硫酸铵粉末,边加边用玻棒搅拌,直至粉末不再溶解为止。静置数分钟后,沉淀析出的是清蛋白。

4)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水,观察其沉淀是否溶解。

(三)重金属盐沉淀

重金属离子如Pb2+Cu2+Hg2+Ag2+等可与蛋白质分子上的羟基结合生成不溶性金属盐而沉淀:

…… …… 余下全文

篇六 :寄生虫实验报告——环卵沉淀试验

寄生虫实验报告

环卵沉淀试验

(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 COPT)

【实验原理】

COPT是以血吸虫虫卵为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学试验。虫卵内的毛蚴成熟后能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SEA自卵壳微孔渗出,附于卵壳表面,与待检血清内特异性抗体相结合,在虫卵周围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镜下可见泡状或指状沉淀物沉积在虫卵表面,此为阳性反应。在正常人血清中,因无相应抗体存在,在虫卵周围不出现特异性沉淀物,即为阴性。根据环沉率(是指100个虫卵中出现沉淀物的虫卵数,即阳性虫卵数/观察虫卵数×100%)可判定待检血清的COPT反应是否为阳性,根据所形成的沉淀物大小可判定反应强度。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血吸虫虫卵冻干粉,待检血清,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针头,滴管,石蜡,刀,蜡盒,酒精灯,显微镜,吸水纸 实验方法:

1、用滴管滴加一小滴待检血清于洁净载玻片上,用注射器针头挑取少许血吸虫冻干卵粉末,将其与血清充分混匀;

2、覆盖盖玻片,用石蜡密封四周,防止水分蒸发和细菌孳生、繁殖;

3、室温下静置约1~1.5h以后,镜检观察、记录结果。 实验过程注意事项:

①玻片应清洁无油,手持玻片时勿将手指接触玻片表面,以避免油渍污染。 ②滴加待检血清的量应当适宜,若血清过少,则易致漏检。若血清过多,则覆盖盖玻片时血清易在载玻片上铺展开来,使用石蜡密封时不易操作,此时可以使用吸水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再进行密封。

③挑取冻干虫卵粉末少量即可,过多则导致虫卵堆叠,镜检时不易观察和做出判断。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应保持干燥,否则会粘取大量虫卵粉末,可用吸水纸擦拭注射器针头再使用。

④混匀虫卵和血清时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虫卵破裂。

⑤石蜡密封要完全,以免水分蒸发,影响镜检。

【实验结果】

镜检可见浅黄色、椭圆形的血吸虫虫卵,卵壳厚度均匀,较薄且无卵盖,卵壳一侧有侧棘(由于压片原因,部分虫卵可见侧棘,部分虫卵则观察不到),卵壳内壁有一薄层胚膜,内含毛蚴,毛蚴与卵壳的间隙中有时可见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油滴状头腺分泌物,为可溶性虫卵抗原。在部分虫卵表面,可见泡状或指状、折光性较强的沉淀物,即虫卵抗原—抗体复合物。截取部分视野中拍摄阳性虫卵图片,见下述图1、2、3、4、5、6。 结果判定:

…… …… 余下全文

篇七 :实验一_自由沉淀实验报告说明

实验一  自由沉淀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

(3)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

如果不明白也可以仔细阅读课本P33的内容。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非絮凝性或弱絮凝性固体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由于悬浮固体浓度低,而且颗粒之间不发生聚集,因此在沉降过程中颗粒的形状、粒径和密度都保持不变,互不干扰地各自独立完成匀速沉降过程。

自由沉淀实验一般在沉淀柱里进行,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在沉淀柱内,某个沉淀时长t对应着一个颗粒沉速u0 = H / t。此时颗粒物的总去除效率为

式中  E----总沉淀效率;

      P0----沉速小于u0的颗粒在全部悬浮颗粒中所占的百分数(也就是我们测定的残留率);

      1-P0----沉速大于或等于u0的颗粒去除百分数;

      u0----某一指定颗粒的最小沉降速度;

      u----小于最小沉降速度u0的颗粒沉速。

工程上常用下式计算

三、实验设备与试剂

1. 沉淀用有机玻璃柱,内径D=150mm,高H=1700mm。工作水深即由柱内液面至取样口的距离。

2. 配水系统一套。

3. 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

4. 本实验使用浊度来代替悬浮物的测定。

四、实验步骤

按照实际的实验步骤来写,下面的是参考。

…… …… 余下全文

篇八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十二 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 

1. 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

 [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 

药品:0.5 mol·L-1Pb(NO3)2、(0.5、1 mol·L-1)CuSO4、0.5 mol·L-1 ZnSO4、 

0.1 mol·L-1KI、0.1 mol·L-1FeCl3、0.1 mol.L-1KBr、0.1 mol·L-1FeSO4、(1、3 mol·L-1) H2SO4、6 mol·L-1HAc、(2 mol·L-1、浓)HNO3、(0.01、0.1 mol·L-1)KMnO4、6 mol·L-1NaOH、0.1 mol·L-1K2Cr2O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4、酚酞溶液、Na2S2O3、红石蕊试纸 

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 

(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 

…… ……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