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时间:2024.3.2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xx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xx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 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3、宋何罪之有?( )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

5、久之 ,目似瞑( )

6、(陈涉)辍耕之垄上( )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

8、固以怪之矣( )

9、马之千里者( )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 (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

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 、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小大之狱 C. 布衣之怒 D. 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3、夺而杀尉( )

4、人不知而不愠( )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以君为长者( )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5、以塞忠谏之路也( )

6、策之不以其道。( )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

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以告先帝之灵

C. 以光先帝遗德 D. 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以情 B. 以残年余力 C. 徐喷以烟 D. 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胡不见我于王( )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 )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不求闻达于诸侯( )

8、皆以美于徐公。( )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 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 )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3、二虫尽为所吞( )

4、若为佣耕( )

5、为坛而盟。( )

6、以丛草为林( )

7、或异二者之为( )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 ,读作“wéi ”。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2、复前行,欲穷其林( )

3、其真无马邪?( )

4、其真不知马也( )

5、既克,公问其故。( )

6、安陵君其许寡人!(

(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久而乃和( )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 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 ( )

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

C.乃重修岳阳楼( )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第二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 学案


文 言 虚 词 复 习 学 案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之”的用法

1.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译为“他”、“他们”、“它”

①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2. 指示代词,译为“这”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3.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①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②舜发于畎亩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公输》)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4.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陋室铭。)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两则〉)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①宋何罪之有? (《公输》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6.助词, 调整音节,不译。 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7.动词,译为“去”、“往”、“到” ①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练习:选出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1、A.时人莫之许也。B.城居者未之知也。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D.渔人甚异之。( ) 2、A.此之谓失其本心。B.送孟浩然之广陵C.孤之有孔明 D.出入之迂也。 ( ) 3、A.鸣之而不能通意。B.怅恨久之。C.久之,目似瞑。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4、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马之千里者C.辍耕之垄上D.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一—— “而”的用法

“而”在文言里多用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⒈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一般不译。如:

①如倩女指靧面儿髻鬟之始掠也《满井游记》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③溪深而.

鱼肥《醉翁亭记》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因而”,或不译。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醉翁亭记》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⒊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如: ①朝而.往,暮而.

归。《醉翁亭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⒋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可是、但是、然而”等。如: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②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5.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等。如: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另外,“而”与其他词组成复音虚词。常见的有“而已”和“已而”。 【已而】一般放在句首,表示时间副词,相当于“后来”的意思。如: ①已而...

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

1.泉香而酒洌( )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日出而林霏开( ) 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5. 佣者笑而应曰( ) 6.人不知而不愠( )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一—— “以”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一般译为“ 用、拿”等。 ①以刀劈狼首。(《狼》) ②因以为号。(《五柳先生》)

③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 ④将以攻宋 (《公输》) 2.表对象,一般译为“把”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一般译为“凭、凭借 ”“按照”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②今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④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曹刿论战》)

4.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一般译为“因为、由于” ①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二)连词

1.表目的,一般译为来 、用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百姓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③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

2.表结果,一般译为“以致” ①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连词相当于“而”

①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隆中对》)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③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④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 (三)动词:可以和“为”连用,一般译为“认为”。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④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 以君为长者(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4. 以伤先帝之明 ( ) 5. 策之不以其道。( ) 6. 以光先帝遗德( )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于”的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多做介词使用。 1.表处所,可译为“在”“从”“到”等。①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今有人于此③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对象,可译为“对”“对于”“向”“给”等。 ①胡不见我于王(《公输》)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表时间,可译为“在”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4.表被动,可译为“被”①受制于人

5.表比较,可译为“比”①所欲有甚于生(《鱼我所欲》)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 6.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 ) 2、胡不见我于王( )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4、骈死于槽枥之间 ( )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7、不求闻达于诸侯( ) 8、皆以美于徐公。( )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其”的用法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⒈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领有)。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如: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蒲松龄《狼》)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其:他的。宋廉《送东阳马生序》)

⒉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后起意义)。例:①且欲与常马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它)②公问其故。(其:其中的) ⒊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自己)的”、“我(自己)。” 或者“你的”“你”。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②舍其文轩。(《公输》)③蹲其身(《童趣》) ⒋指示代词,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里";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例: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或不译例: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实”。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 “为”的用法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 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公输》 2.以为,认为。 ①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此为何若人?(《公输》)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②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为之怡然称快(《童趣》)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公输般为我造云梯之械。(《公输》) 4.对,向。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常用虚词用法归纳——“则”的用法

“则”在文言文中常做连词使用。

1.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于是””就””便”“那么”等 . 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②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④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

3、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练习:阅读《魏公叔痤病》一文,逐一讨论文中“之、而、以”等虚词的用法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

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

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更多相关推荐:
周记期中考试总结

期中考试总结转眼间,初一下学期已经过半了,回顾走过的日子,觉得自己一路上收获不少,经历了上学期两次总结,认识到了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总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原因,而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又没有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年级第一,…

小学生期中考试总结大会学生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紧张的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虽然我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这次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切帮助过我的人。在这里,我要感谢细心呵护我的父母,感谢淳淳教导我的…

中考化学总复习策略发言稿

中考化学总复习策略陈启容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以这种方式与大家探讨学习中考化学备考复习的问题,在此我要感谢领导和大家对我的信任,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九年级化学复…

中考后的总结

中考后的总结(一)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总是没有目标,有一点进步就沾沾自喜,所以成绩就像“过山车”一样,时上时下。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有了目标,有了计划,才能准确的判断出我们此时应该做什么…

20xx年中考备考会学习心得体会(数学科)

20xx年中考备考会学习心得体会(数学科)谷硐中学:金晓红20xx年x月x日,我校全体九年级教师在左校长的组织领导下,召开了20xx年中考备考会,学习和分析了20xx年、20xx年中考的命题方向和复习计划,现将…

中考经验介绍发言稿

备战20xx届中考----把常规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创新三空桥二中郑林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郑林,来自麻里中学(现在的三空二中)。衷心感谢县教研室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与同行们一起来探讨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

九年级期中考试成绩分析

初三教研中学九年级整体成绩分析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落下帷幕,成绩全县排名较低,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但是我和全体xx中学的教师,绝对不会甘心接受这样的成绩。我们虽然屡战屡败,但是我们会一直坚持…

中考文言文通假字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过分析近年中考语文试卷

通过分析近年中考语文试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所占的分值和难度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

20xx年温岭市中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

20xx年温岭市中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反思温岭市实验学校童鹏今年的数学中考试题,命题做到“不超不高”,即在内容上不超过《学业考试说明》在考试目标中所列的范围,在要求上不高于《学业考试说明》在考试目标中所列的考试要求…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一、之(一)作代词,代人、代事、代物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子的凹处)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指示代词,这)渔人甚异之(代见到的景象)使之冲烟飞鸣(代蚊子)属予作文以记之(指重修岳阳楼之事…

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

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蚌埠市梅桥中学张明成联系电话:139xxxxxxxx由于文言文距今时间跨度大而且有一系列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对于即将面临中考的考生,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复习好已学过…

中考(5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