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阶段)课外文言文

时间:2024.4.20

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①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②,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③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贼由是败散。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释]①羌,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③陈,同“阵”,列阵。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①势有不同故也( ) ②既到郡( )

③必谓郡兵来迎( ) ④贸易衣服( )

11.下列句中的“而”与“孙膑减灶而君增之”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D 笑而止之曰

12.用现代汉语 翻译下面句子。(2分)

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通过哪些事来表现虞诩的“将帅之略”?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①缘故; ②已经; ③认为; ④交换(每小题1分,4分)

11.B(2分)

12.敌军人数多,我们兵少,慢慢行军就容易被追到,快速进军对方就无法预测。

(要求翻译出“虏”、“徐”、“及”、“彼”等字,另外注意句式相对流畅、工整一些,2分。)

13.①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②虞诩用小驽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③虞诩采用交换衣服的办法迷惑敌人认为守军人数众多。(写出一点2分,写出两点3分)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日倍增之( ) 既到郡( ) ..

2、 请给下面的句子用“/”断句(断两处)

孙膑见弱吾今示弱势有不同故也。

3、 虞诩的“将帅之略”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每天 已经

2孙膑见弱/吾今示弱/势有不同故也。

3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

虞诩用小弩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而退却。

虞诩采用士兵通过更换衣服从东门出,北门入的循环法迷惑敌人,让敌人以为守军人数众多。

木八剌(1),字西英,西域人。其躯干魁伟,故人咸曰“长西瑛”云(2)。

一日,方与妻对饭,妻以小金鎞(3)刺脔肉(4),将入口,门外有客至。西瑛出肃客(5),妻不及啖,且置器中,起去治茶。比回,无觅金鎞处。时一小婢在侧执作,意其窃取,拷问万端(6),终无认辞,竟至陨命。

岁余,召匠者整屋,扫瓦瓴积垢,忽一物落石上,有声,取视之,乃向所失金鎞也。与朽骨一块同坠。原其所以,必是猫来偷肉,故带而去,婢偶不及见而含冤以死。哀哉!世之事有如此者甚多。姑书焉,以为后人鉴也。

注释:木八剌:元人,曾任地方长官

金鎞:旧时妇女插在发髻上的金钗。

脔肉:切成块的肉

肃客:迎客进门

瓦瓴:屋瓦、瓦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且置器中,起去治茶 ( ) 故人咸曰“长西瑛”( ) ..

2、 翻译句子

取视之,乃向所失金鎞也。

3、 文中说“以为后人鉴也”,你读了以后觉得应该借鉴什么?

答案:1 离开 都

2(西瑛和他的妻子)拿起这一物看了看,原来是过去丢失的金鎞。

3 不能盲目的臆测他人,践踏人权,这样对人对己都不利。

对人不可以持偏见,如果不尊重事实,只用亲疏和感情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招来更大的祸患。

翻译

木八剌,名叫西瑛,是西域人。他身材魁伟,所以人们都叫他“长西瑛”。

一天,他正同妻子一起吃饭,他妻子用一根小金钗叉了一块肉,刚要送到嘴里,门外有客人来到。西瑛出去迎客,妻子没来得及吃,暂时放在器皿中,起身去准备茶水。等到回来后,便无处去找那枚小金钗了。当时一个小婢女在一旁干活,就认为是她偷去了。于是用各种方法拷问她,但她始终没有承认的话,最后拷问致死。

一年多以后,叫工匠修理房屋,打扫瓦垅上积存的脏东西,忽然扫下一物。落在阶石上,发出响声。捡起一看,就是原来丢失的那枚小金钗,和一块朽骨一同掉下来。推究它的原因,必定是当时猫来偷肉,因此将(金钗)带走了。当时婢女正在干活,偶有疏忽没能看到,可是就含冤死去了。真悲哀呀!可是世界上像这样的事,是多得很的。所以我把它写下来,用它来给后人做个借鉴吧!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臭,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

【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连指药物。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笑不止 ( ) ②子宜急归 ( )

③其人至镇江( ) ④何以书示其人(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惧之以死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蛱》) B.皆以美于徐公(《邻忌讽齐王纳谏》) c.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D.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以一书寄何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2分)

译文: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2分)

译文:

11.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2分)

1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2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书致何 (书信) B子宜急归(适宜)

C其人至镇江(到达) D何以书示其人(给。。。。。。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

4袁体庵神医的“神”体现在哪里?

答案:1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

2B

3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

4①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②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③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8.(1)停止(2)应该(3)到达 (4)拿给??看(2)C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完成时,可联系课内文言文。(2)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把握。例句中的“以”为介词,解释为“用、拿”。C项中的“以”与之同义。A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B项中的“以”为动词,解释为“认为”;D项中的“以”为连词,解释为“因为”。

9.遂/以一书/寄何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停顿的把握。完成时注意划分两处。

10.(1)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2)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解析:此题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注意抓住关键字词,同时注意句式。

11.①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②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③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完成时,应先大致理解文章的内容。医术的高明是从书信内容体现出来的。

【附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裳体庵大惊,说:“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你路过镇江的时候,一定要去找何医生再诊治一下。”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这个举人到

了镇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医生的信交给何医生,何医生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这人高兴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窍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第二篇:初一课外文言文


初一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

1、辨析词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和代词现象经常出现,要仔细探讨,辨析词义,掌握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首先要辨析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走”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在不同的

语言环境中,可译作“跑”、“逃”、“走向”、“赶走”等,但它的基本含义是“跑”。

2、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如:“范增数目项王”,“目”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向项王使眼色”。

3、归纳虚词用法。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之”,不同的语言环境,译出现代汉语词也不同,可总结出“之”的几种常见用法:①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定语的标记,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用在形容词词后,是音节助词,例:怅恨久之;③用在处所名词前,译作“到”,例:辍耕之垄上;④用在动词后,是代词,充当宾语,例:作《师说》以贻之;⑸用在动词后,有的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4、掌握常见句式。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很多,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等。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加”、“换”、“留”、“删”、“补”、“调”七个字。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 加,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3.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4.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5.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6. 补,就是补出文文中的省略成分。

7.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小试身手: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

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

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③自工.( ) ④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4分) ①学而时习之.( ) ②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③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④多作自能见之.( )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三)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①席上啖.菱( ) ②或.曰( ) ③啖菱须去.壳( )④欲.

以清热也(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

(四)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 ②平生于书 ( ) ③或答人简札(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五)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 方:( ) 欲:( )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 问之,曰:"欲作针。"( ) 2) 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六)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①而置之其坐 通 意: ②反归取之 通 意: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4分)???( )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

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翻译加线的句子: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七)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

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 ) 2、以待来年然后已.( )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八)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

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 ) ②秦青弗止.

( ) ③响遏行云(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 。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①书遂大进(终于 ) ②平生于书 ( 对于) ③或答人简札(有时 )(书信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稍微有些不满意,一定再三修改,不满足。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文征明勤奋习字,获得很大的进步。

二、铁杵磨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 ) 方:(正 ) 欲 ( 想要) 还: ( 回去)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老妪) 2)学而时习之(以前的知识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答: (三)日攘一鸡 一、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这 )( 做法) 2、以待来年然后已( 停止) 二、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 (四)薛谭学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学尽 )②秦青弗止(不 )③响遏行云(遏止 ) 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演唱的本领,他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自认为把师傅的本领完全学尽了 。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学习没有止境,要谦虚好学,不能够浅尝辄止 。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有,薛谭知错就改,马上向师傅道歉,并且留下来继续学习,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更多相关推荐:
粤教版 必修五 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鸿门宴》知识点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宋海龙邮箱:duyu0226@163.com一、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3…

20xx高考一轮复习《张衡传》文言文知识归纳及练习(生用)

20xx高考一轮复习《张衡传》文言文知识归纳及练习五、一词多义1.辟⑴连辟公府不就⑷闻弦歌而知雅意⑸附庸风雅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2.形似酒尊3.一时收禽二、古今异义1.常从容淡静2.举孝廉不行3.公车特征拜郎…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归纳12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一、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景翳翳以将入(景,通“”)词类活用: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眄庭柯以怡颜(怡:)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九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

八年级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要点及要求1、文学常识(准确熟练,不混淆,不错字、注意与本文有关的文章及文学知识)2、字形、字音(认准、读对,注意形近字、多音字和通假字)3、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不写错字、白…

20xx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

20xx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知识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论语十则》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则孔子【人物介绍】孔丘(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仲由(前542-前480…

1八年级下文言文文重点字词归纳(练习版)

八年级下文言文文重点字词归纳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5、板印书籍:6、若止印三二本:6、已后典籍皆为板本:7、舟首尾约八分有奇:8、诎右臂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归纳

中考文言文复习之八年级下册归纳初三姓名:班级:《与朱元思书》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风烟俱净俱:2、从流飘荡从: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奔:5、负势竞上负:6、蝉则千转不穷转:…

20xx年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

20xx年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文学常识和中心整理归纳六年级第一学期1.《为学》作者:彭端淑,清代文学家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选自《白鹤堂集》中心:本文以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之间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含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之的常见用法(含练习)“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文言文(52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