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型

时间:2024.4.9

文言文句型

无论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充当句子万分的词语在句子的次序都是比较固定的,通常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宾语前,定语和状语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等等。这种顺序古今一致变化不大。但是,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中也有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有其自己的特点,有少数句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例如:古代汉语听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还有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式,谓语前置、宾语后置、定语后置等等,也都有不同特点,学习古代汉语必须了解这些特殊顺序的用法,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决心书的理解。

一、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古汉语的判断句形式较多,常风的有:

1、“A、B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A者、B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3、“A者,B”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A、B”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者也”

此所谓强弩之未不能穿鲁缟者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6、用副词协助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吴广列传》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常用的副词有“乃、则、即”等。

7、用动词“为”表判断:

一般认为“为”是唯一的判断词。例如:

“夫执舆者为谁?”

“为孔丘”

“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二)表否定判断用“非”:

A+非+B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

(三)判断句的活用:

1、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

曹公,虎也。《赤壁之战》

2、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较复杂的内容: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3、用判断句的形式表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四)关于判断词“是”和指示代词“是”的鉴别

在叙述句中是皆为指示代词。例如:

吾堂疑乎是。《捕蛇者说》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同上

是叶公非好龙也。《列子·叶公好龙》

在判断句中,两种用法都有需认真鉴别,一般情况下,是如表示总结成分则为指示代词,否则是判断词。例如:

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见者也。《荀子·天论》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贪与贱是人所恶也。《孟子》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安能辩我是雌雄。《木兰词》

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例(4)(5)中的“是”是指示代词,例(6)(7)(8)中的“是”是判断词。

二、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古汉语中表示被动大致可分以下六种类型

(一)“于”字句,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谷克伤于矢《左传》

(二)“为”字句

身为宋国笑。《韩非子·王五蠹》

有进行为的主动者已见于上文,在被动句中主动者可能省略,为直接服务态度动词前,也可表示被动,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三)“见”字句

“见”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帮助”动词体现出被动的意义。如引进主动者则需用“于”,例如:

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四)“为??所”式

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礼记·檀弓上》

(五)“被”字句

用“被”字直接表示被动。

今月x日,臣被尚收召问。

(六)意合法

虽然句中没有明显的标志,但从意义上可以感到被动的含义。例如:

窃钩者殊,窃国者侯。《庄子》

兵挫地削。《过秦论》

三、古汉语中的省略句;

古汉语中为了修辞的需要,为了压缩文字以适应简陋的书写工具,省略句较多。另外因为古汉语某些成分发育不充分,也造成一些省略现象,如古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只好照抄原名词,为了简略行文便大量省略,有时会造成理解中的困难。

(一)承前省略

承前省略又叫承上省略。可分三种情况:

1、承前主语省略句:

(1)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氓所疾苦。《史记·滑稽列传》 “会”前“问”省略主语“西门豹”,因前文已提及,不会误会。

2、承前宾语省略句: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黑质”前承前句宾语“异蛇”省略,“触”前亦然省略“异蛇”。

3、承上定语省略句:

(3)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

(二):蒙后省略

1、蒙后主语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诗经·七月》

前三个分句省略“蟋蟀”。

2、蒙后定语省:

(2)其南陵,夏后臬之墓也,文王这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骞叔哭师》

谓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有时谓语可以放在主语前面。这主要是为了加强语气或音韵而突出谓语,一般只限于描写句和疑问句中,谓语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

1、加强感叹。例如: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2、加强疑问。例如: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上》

3、为了音韵。例如: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春日载阳,有呜仑庚。《诗经·七月》

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中里,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可以提到谓语前面,称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要有条件,其规律是: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谓语前面有助词“之”、“是”等樗的句子,宾语前置。

1、疑问句子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都放在谓语前面。其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二是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例如: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前置。例如: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何由知吾可以也?《孟子·梁惠王上》

2、否定句了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只限于带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的句子。例如: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

3、“之”、“是”为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里,动词谓语前面有代语“之”“是”“焉”“斯”等标志的句子,宾语前置。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岂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公四十年》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诗经·七月》

这种两句式中有时前置的宾语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惟(唯)??是??”“唯(惟)??之??”的形式。例如: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三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定语后置

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使语言更加流畅,借助“之”、“者”等助词,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叫做定语后置。并不是所有定语都可以后置,定语后置的条件是:表修饰性的定语可以后置,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就不能后置,表修饰性的定语一般由数量词或形容词充当。

1、数词或数量词定语后置。例如:

吏皆送奉钱三。《史记·萧相国世家》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战国策·齐策》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驾虬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楚辞·离骚》

形容词定语后置表示的是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分母和分子之间的关系。例如: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其中“战士”是整体,“还者”是部分。

另外不能认为凡是者字出现都是定语,出现者字还可能是其他语法成分。例如: 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往往而死者相籍也。同上

一般情况下,如果有多个定语,短的在前,长的在后,如果中心词前后都有定语,前者表领属、后者表修饰,且后置定语一定是表修饰的。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又叫习惯句式、常见句型、凝固结构或固定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句式中的相关成份比较回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含义。这些常见句式主要有:

(一)若何、如何、奈何、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一组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固定句式。其中的“如、若、何”都是动词,古音“如、若”归日,“奈”属娘,后归泥母,三字实为一声之转。

“如、若、奈”作为动词,都含有“办理、处置、对付、安顿”的含义,“何”是疑问代词,表示“怎么,怎么样”,二者连用表示询问办法或原因。

1、询问办法;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

(郑庆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同上

公叔病有如不讳,将奈社稷何?《史记·商君列传》

殃祸之变,未知所称,明帝处之尚不能安,后世将如之何?《汉书》

于是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2、询问原因,用在动词前,含有“怎么,为什么”的意思: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皮日休·橡媪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二)何??为、(何以??为、何必??为、何乃??为、何足以??为,奚??为,奚以??为,奚用??为,恶用??为)

这组习惯句式有两种用法:

1、表示询问。何??为中的何疑问代词,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句末“为”加强询问的语气,例如: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王为什么召臣?)《战国策·魏策三》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何哭为?——为什么哭呢?)

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

2、表示反问,用反顺的形式表示否定。常用“何以??为”的形式。“以”是动词,有用的意思,译为“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呢”。“何以伐为”,就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意为不必攻打。

(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都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

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亦”有时写作“已”,可译成“不是??吗?”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阴而鼓之,不亦可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而亲迎,不已重乎?《谷梁传》

2、无乃??乎表示委婉的商榷口气,对有关情况加以测度,可译这“恐怕??吧?”例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3、得无??乎表示对情况的推测,可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能够没有??吗?”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也?《晏子使楚》

矫矫高树巅,得无金丸惧。《感迂》

(四)熟与、与??熟、熟若,都是表示比较和选择的句式,其中孰是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可译为“跟??比,哪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吾与徐公孰美?同上

其中的“孰若”、“与其??孰若”通过选择有舍前取后的意思,可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成分省略

古汉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比较多,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书的意义,应对此有所了解。

(一)主语的省略

主语的省略不同于无主句,无主句是句子的主语不必说出或难以说出的句子。主语省略则是逻辑上有主语,形式上不出现主语的现象。

主语省略有下面几种情况;

1、对话省:

对话双方有问有答,问话和答话的主语可以省略。

(1)冉子退朝。子曰:“何宴也?”对曰:“有政”。(《论语·子路》)

前句省略“你”,后句省略“我”。

(2)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记·项羽本纪》

后句省略了“今日之事”。

2、承前省:

后面句子的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后面句子的主语可以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子。《左传·僖公三十年》

3、蒙后省:

前面句子的主语在后面的句子中出现,前句主语可以省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4、自述省:

用第一人称讲述事件、阐明事理时,主语一般为叙述者本人,可不出现。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惧出。《游褒禅山记》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古汉语中主语省略较多,有时几个不同的主语都不出现,须根据上下文脉把握线索,以免造成混乱和误解。

(二)谓语省略

古汉语中,当前后几个谓语相同时,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个或几个。

1、承前者

前后几个谓语相同,后面的谓语可以承前省略。

一鼓作气,再而哀,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于是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蒙后省:

前后几个谓语相同,后面将要出现的谓语,前面可以省去。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可能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说符》

(三)宾语的省略

古汉语中动词后边的宾语,由于上文已出现过,也可以承前省略。

人皆有兄弟,我独无。《论语·颜渊》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四)兼语的省略

古汉语兼语句式中的兼语,如果所指刚刚出现在上文,也可以省略。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介词及介词宾语的省略

古汉语中,作补语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于”住住省略。

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战国策·齐策》

死马骨贾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战国策·燕策军》

介词“以”、“为”、“与”、“从”等的宾语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也往往省略。 相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第二篇:文言文句式


就算是大师,也不会有绝对完美的课的,你才刚刚上讲台,这是正常的 面对学生,不要怯场,自信一点,霸气一点

哪怕讲错了,也没有关系的

要对自己有信心

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不要被学生盖住你的气场

不要跟学生硬碰硬,不要在课堂上跟学生有摩擦,因为你是唯一的老师,可是他们是一群学生,所以你肯定是吃亏的

课下把人找过来,各个击破

办公室是你的主场,还有帮手

不要经常轻易地发火,学生会疲的,找准时机,狠狠发一次,让她们永远都记得你发火的样子

不要轻易狠,但狠的时候,一定要够狠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标志词:于、以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更多相关推荐:
文言文 名言警句

11文言文名言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文言文优秀名言警句_古文励志格言

A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B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避其锐气击...

文言文中的名言名句

文言文中的名言名句1论语思考和学习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倡导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仿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表明孔子向他人虚心学习...

文言文背诵及名言警句

文言文背诵篇论语12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45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人行必有我师焉7小明学习成绩优秀组织能力强但刚转到这个班因此在...

常用文言名言警句浅译(1)

常用文言名言警句浅译1未20xx031923165d56b7b40100cbm4常用文言名言警句浅译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

名言警句—之古文篇

国家1治国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意林引物理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

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

古诗文名言名句大全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4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5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7投我以桃报之以...

值得背诵的名言警句和古文经典286条

值得背诵的名言警句和古文经典286条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湛奥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5靡不有则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古诗文名言名句集锦(500句)

古诗文名句五百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

修身养性的经典古文诗句格言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平静如水...

关于新闻、宣传、文化重要性的名言

关于新闻媒体的重要性1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2罪恶卑鄙和腐败最害怕的就是报纸因为任何法律伦理和规章...

关于爱的名言警句

关于爱的名言警句1爱是一种无私的付出和牺牲人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和幸福你之所以爱她也是想让她快乐和幸福而因为她快乐所以你快乐因为她幸福所以你幸福2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兰3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

文言文名言警句(2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