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2024.3.19

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

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③准确使用一词多义的词。如:“于”、“王”,“以”“食”“之”。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介绍作者、作品。

4、文章梳理问答。

(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参考答案]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四、总结、扩展

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2、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3、分类整理古汉语常识。

二、整体感知

孟子善于雄辩,并气势充沛,使其自己“仁政”的观点鲜明,明确,学习时要研究其具体的方法。

对于古汉语常识,要注意准确把握,探寻规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出题讨论式

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

[参考答案]: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

[参考答案]: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

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

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

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

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

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对,介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

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请以战喻(让,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狗彘食人(吃,动词)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

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

五亩之宅(“的”,助词。)

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

倒装句

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 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读cù,密)

(1)百发百中 (发射)

(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

(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

(3)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1)非我也,兵也 (兵器)

(2)穷兵黩武 (战争)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4)草木皆兵 (兵士)

(1)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3、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直??耳,是??也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附: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提疑:民不加多

1.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阐述

孟子答疑:

2.使“民加多”的措施

结论——保民而王


第二篇: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


导学案:《寡人之于国也》

命制人: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余昆仑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 预 备 ? 预 热 】

一、 知人论世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1.孟子生平:

孟子,名 ,字 。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 ”,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共七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言行。它富于雄辩,善用比喻和寓言。《孟子》与《 》《 》《 》并称“四书”。

2.孟子的思想: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春秋无义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的思想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自主梳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 (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2.古今异义词

河内凶 ( )( )请以战喻( )或百步而后止( )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弃甲曳兵而走 ( )( ) 斯天下之民至焉 ( ) .....

3.一词多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则移其民于河东 ....以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五十步笑百步 .....

之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未之有也 .......

4.词类活用

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 ) 然而不王者( )养生丧死无憾 (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谨庠序之教( )王无罪岁( ) ...

5.古汉语句式

找出文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 且 吟 ? 且 思 】

三、 课文诵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 自由朗读课文

2. 指名同学朗读,并正音、断句

(1)弃甲曳( )兵(2)涂有饿莩( ) (3 )无( )失其时(4 )谨庠( )序之教

(5) 鸡豚( )狗彘( )之畜( ) (6 ) 数( )罟( )不入洿( )池 (7 ) 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8 ) 申之以孝悌( )之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尽心╱焉耳矣 ③河东凶╱亦然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⑧斯╱天下之民╱至焉 ⑨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同学扮作梁惠王,另一同学扮作孟子,要求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语调。

四、 整体感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思考如下问题:

(1)梁惠王的疑问是什么?(2)孟子对于梁惠王问题是什么态度?(3)孟子提出的治国措施?

【 讲 坛 ? 论 坛 】

五、讨论交流

(沉默不一定总是金,因为你需要交流;讲台不一定总是老师的,因为你是主人。)

1.全班同学分四人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及文言知识点

第1段(问题提示)1.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找出他自认为“尽心”的理由。

2.这算是“尽心”吗?不算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重要语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第2~4段(问题提示)1、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而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2、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重要语句)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5段(问题提示)1、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2、“养生丧死无憾”是哪方面的要求? 3、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段文字,可以作何分析?

(重要语句) 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第6段(问题提示)1、这段文字分几方面内容?2、和第五段相比有什么异同?

3、上段谈“王道之始”,这段谈什么呢?

(重要语句)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7段(问题提示)1、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的?批评了哪一方面?

2、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3、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重要语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抽取5个小组,上台讲解课文

六、 归纳总结 (百川入海,终归于大;善于总结,方可升华)

思想:仁政 王道 写作: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排比 对偶

七、 延伸拓展 (历史的眼光,现代的观念,不一般的感想)

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我们该如何评价孟子的论述?其出发点是什么?能否再引申?(讨论)

【 提 炼 ? 提 升 】

八、 方法点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长于譬喻”是《孟子》散文一个重要的特色。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具体浅显,比喻应当贴切自然。 活学活用 请用精彩的比喻论证“平凡却自豪”这一观点,形成排比,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高考链接 (触摸高考,展望前沿,未雨绸缪)

(20xx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注】①充虞:孟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4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一种怎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xx高考?福建卷)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迷而》) 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哉,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译:_______________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译: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巩固练习 (求人不如求己,翻书不如动脑)

1.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2.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是( )

例:树之以桑 .

A.填然鼓之 B.谨庠序之教 C.王无罪岁 ...

D.养生丧死无憾 E.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F.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3.下面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

B.则移其民于河东 /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

C.数罟不入洿池/范增数目项王 ..

D.是亦走也 /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4.下列各项中句子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1).对文中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常。恒产,稳定的产业;恒心,安居守分的善心) ....

B.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制,规定) .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凶,庄稼收成不好。凶年,灾年) ..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赡养、养活) .

(2).对文中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苟,如果) B.奚暇治礼义哉(奚。哪里、哪有)

C.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盍,为什么) D.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焉,哪)

(3).“请”作表敬副词时,“请求”的意义显得比较虚,以下“请求”的意义较实的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B、战则请从 C、曹刿请见 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4).这段文字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逐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 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网罟不得入于水。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淮南子》)

[注释] ①墝qiāo,土地贫瘠。②阪bǎn,崎岖不平之处。③畋tián打猎。④麛夭míǎo小鹿,小野兽。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时种树( )( ) ②务修田畴( )( )③彘不期年不得食( ) .........

*(6).刘安是西汉时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在这篇文章中,他对发展农、渔、牧、林等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A.刘安的总看法是(用原文答限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

B.在文中分别找出作者对“农”“渔”“牧”、“林”的要求的句子。

更多相关推荐:
三年级下语文教案-美丽的南沙群岛4苏教版

教学要求:1、复习词语,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字词,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堂背诵写浪涛美的句子。3、感受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热爱南沙、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4、学会用总分的构段发式写…

培智二年级实用语文教案

培智二年级《笤帚撮子》实用语文教案学科:实用语文教材:上海市辅读学校用书课题:第八单元第14课《笤帚撮子》第14课《笤帚撮子》一、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理念:本课设计以认读字词和用词语说句子为主,通过认识字词从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教案33、写作_口语交际_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_教案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联想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2、学会在观察与欣赏过程中与他人交流,积累。3、初步学会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模仿掌握写景…

小学语文教案颐和园

语文组校公开课评课记录20xx.12.16各位教师评课:一、范翠姣(一)评贾秋萍老师的课1.语文素养没有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教师点评还不到位。生成的东西没有及时抓住。2.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新颖。(二)评方瑜老师的课…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理解本文语言浓厚的感情色彩。3.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把握…

语文教案编写心得[论文]

语文教案编写心得教案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编写的供教学用的具体方案,它一般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从教案的作用、教案的编写、…

我心中的语文教案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执教者:代松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2)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2.过程与方法(1)梳理自己掌握的语文知识(2)评价自己养成的语文能力(3)探究语文学习的…

语文单元测试教案(表格式)

4题出错较多原因是学生搞不清环境描写第六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掌握的普遍较好但是对于想象画面学生展开的联想不够写出段落较为单调二123易题答案就在短文中只要认真读短文即可做对但选择正确的读音和叫标点有部分同学漏做4...

高中语文写作课教案

家教资格考试教学设计12附1细节的魅力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细...

教学案例范文

一案例背景1教材分析紧承上一单元硝烟弥漫的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呈现出血与火涤荡后的明净和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单元编排中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家》

辽宁中公教育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家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一说教材家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的熟悉的事物作比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余庆县关兴小学谢昭雪清晨雨水刚住空气里满是清凉干净的的味道心情很是不错第二节是六2语文课我一直是很喜欢上的同学们热情高学习气氛浓还没走到教室门口琅琅的读书声便如仙乐般传来听得心里如大暑天吃一杯冷饮一般舒...

语文教案(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