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时间:2023.11.3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文题目:机构投资者发展与股市稳定性研究——以中国股市为例的分析

  一. 选题意旨

  在现代经济中,股票作为一种直接融资的工具,在资金融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国股票市场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同时我们知道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对一般的宏观经济会起到预示的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股市的稳定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经济的稳定程度。作为一种虚拟商品,股票的价格也符合价值规律,即价格围绕其内在的投资价值上下波动,而当其波动偏离内在价值太远时,投资者的套利行为就会推动价格逐渐向价值回归。因此简单的讲,当投资者比较理性,市场振幅比较小时,就可以认为证券市场是稳定的。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看,证券市场的稳定并不能仅看股价波动的幅度,重要的是这种波动是否动态反映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如是,则即使波幅较大也是稳定的;反之,即使波动较小,也是不稳定的。

  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对于市场本身的发展意义重大。如果证券市场上股票价格长期偏离股票的内在价值,投资者无法通过正常的投资获得回报,就可能助长投机倾向,不利于证券市场的成熟。证券市场是否成熟主要表现在人和机制两个方面,而证券市场的机制和股市参与人员行为的成熟与否都与证券市场的稳定密切相关。证券市场发展的进程表明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稳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机构投资者一是拥有资金上的优势。二是都是由投资领域的专家进行专职投资管理和运作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专家理财”。由于中国股市成立的时间短,市场投资者主体以中小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的数量,所占有市场交易额的份额较小。而一般的研究都认为散户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短视性特点,即存在投资行为的非理性。在非理性投资理念的支配下,难免会产生市场的非稳定性问题。世界各国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目的主要是看中他们投资上的专业性和长期性,期望机构投资者的理性投资不断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在中国股市设立的初期,就出现过我们现在所说的“老基金”,加上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证券经营机构,这些构成了股市发展初期的机构投资者。但这些所谓的机构投资者无论是从资金实力还是所占有的市场交易份额来说都比较小。1998年3月以后,陆续成立、组建了一些规模在20亿、30亿左右的新基金。2000年下半年以后,在证监会“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政策的推动下,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那么这些机构投资者出现之后,对股市稳定性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加大了股市稳定性还是降低了股市稳定性,这是本文分析的一个重点。鉴于目前国内在研究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多是从理论上进行一般的分析,很少既有实证分析又有理论分析的研究。所以在实证研究中我们将做一个分时段的数量检验,来分析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稳定性的实际影响。我们认为这种分时段的分析能较好的解决由于机构投资者出现时间不一致导致的定量分析的困难。同时由于机构投资者所处的股市正好是制度变迁经济中的一部分,初始融资体制不合理、股权结构的失衡、制度供给的不连续等都或多或少的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间接的影响到股市稳定性。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以上所述的各个方面有所涉及,往往只涉及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没能从总体上综合的阐述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性的特殊影响机制。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会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们的结论,并对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最后提出我们认为能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并且能更好地发挥其稳定股市的政策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已取得的成果

  首先,在研究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的定性分析上,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国外学者基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较为成熟、完善的资本市场的大部分实证分析表明:除了1987年的股市崩盘外,机构化趋势并没有加剧股市的震荡。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1971)在《机构投资者研究》报告中对60 年代末期以来出现的如火如荼的机构化趋势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构化投资没有导致股市不稳定性的加强。 Josef. Lakonishok,Andrei Shleifer 和Robert W. Vishny(1991)在《机构投资者是否导致市场不稳定:有关羊群效应和正反馈交易的证据》研究报告中指出,机构投资者不存在“羊群效应”和“正反馈交易”现象,也即机构投资者的存在至少不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Richard W. Sias(1996)在《波动性与机构投资者》一文中则认为机构投资者确实是引起股价波动加剧的原因之一。

  国内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一般都认为,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在资金规模、技术设备、操作理念、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机构投资者的产生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并未带来股市的稳定。冯恂(2002)从制度创新、制度安排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情况,认为由于相应制度和条件的缺陷,机构投资者很难获得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要想让机构投资者真正的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政府必须以市场规则来制定规则,以市场规则来培育机构投资者,并以市场规则来监管机构投资者。鼓励竞争,创造公开、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环境,发展机构投资者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更好的促进股市的稳定发展。孙兆斌(2002)分析认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发生了一定的扭曲,不仅没有稳定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加剧了市场的波动性。但他同时指出决不能因此而否认机构投资者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更不能否认决策部门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努力。认清造成目前机构投资者行为扭曲的因素,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会有积极意义。刘亮(2003)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分析后认为机构投资者行为是造成市场波动异常的主要原因。李学峰(2001)在做了数量上的分析后,认为股市波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失衡。班耀波,齐春宇(2003)从制度缺陷方面分析后认为,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并没有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损害了市场稳定。巨潮资讯(2001)的研究报告认为机构投资者由于资金运作金额巨大,往往对流动性有着很强的偏好,因此大盘股将成为机构投资者优先选择的对象,而流动性较差的小盘股将被机构投资者所冷落。另外,如果机构投资者得到较大的发展,市场主体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个人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份额将逐步下降,其必然导致主力做庄难度的增加,因为机构投资者相对个人投资者来说,更容易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会轻易跟风追涨杀跌,这样庄家想要顺利出逃难度就会加大。这样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市场投资者对大盘股的需求上升,对小盘股的需求自然的下降,导致大盘股的价格相对上升,小盘股的价格相对下降。这种股价结构的调整将有效地改变当前股市市盈率高企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市场泡沫,尤其是小盘股泡沫。这对于中国股市的稳定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上所述可知,在分析机构投资者与加剧股市波动的原因时,国内学者更多地强调了制度因素。

  其次,在对股市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时,国内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和计量模型。研究股市波动性的比较简单的指标是用收益率的标准差来表示的,如吕继宏(2000)曾采用传统的方差、标准差方法来估计股市波动率。也有用股价指数或个股的涨跌幅度、频率来研究股市波动情况的,如李学峰(2001)通过描述上证、深证指数的波动幅度来判断股市的波动程度。高潮生(2002)通过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股市比较认为中国股市的波动程度大于这些市场。在本文中,我们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来衡量稳定程度的高低。如前所述,波动程度大则市场稳定性差,反之波动程度小则市场稳定性好。

  在计量模型的采用上,研究者多采用GARCH模型、EGARCH模型来研究经济(尤其是金融)时间序列。国内学者也有用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来研究股市波动的,如刘国旗(2000)曾讨论过ARCH、GARCH模型在研究中国股市波动率时是否适用。赵留彦,王一鸣(2003)用GARCH、EGARCH模型对沪深股市的交易量、收益率及其波动性之间的相关性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在将交易量划分为预期和非预期的两部分之后,发现非预期的部分不但与同期的波动正相关,还可以为下期波动提供预测信息。还有采用VaR方法(陈春华,2002)、市场模拟法等来分析股市波动的状况的。宋逢明等(2003),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深圳股市的稳定性,认为深圳股市的稳定性在1997年后有所下降,但同成熟股市(它以S&P500作为对比)整个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偏大。上述这些研究大多认为中国股市波动比较剧烈,市场稳定性不是很好。

  在文献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上述提及的研究中,有研究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对股市稳定性影响的,也有单独用某种数理模型来衡量中国股市波动程度的。但鲜有分析随着机构投资者净资产值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在不同时段的不同,作分时段稳定情况的对比分析的。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会在分析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不同时段就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的的稳定情况作对比分析。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本文的主旨是探讨机构投资者产生与发展对我国股市稳定性的影响。在基础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沿着一条“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性的影响的一般分析——中国股市随机构投资者发展的不同时段稳定性的实证分析——中国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性影响机制的特殊分析——相应政策建议”的逻辑主线进行分析。论文由导论和四章内容构成,其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意旨和理论背景作一交待。然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等作一概括性论述,以便为全文的研究提供一个论述的框架结构。

  第一章是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性影响的一般理论分析。主要介绍国外机构投资者发展情况,并介绍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市影响的现有理论,回顾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发展情况。机构投资者是相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的,从国际发展情况来看,近年来以养老基金、保险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主体,而在考虑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将侧重于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研究。由于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也存在着“短视”行为(short- termism)和“羊群效应”(herding effect),因此一些早期的研究并未发现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之间的确定关系。即并没有非常有力的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增强了股市的稳定性,也没有证据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存在损害了股市稳定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规模、市场影响、地位不断提高,近来的一些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构投资者确实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

  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在发展的初期极不规范。尽管在股市设立初期就成立了几家老基金,但这些基金无论从自身规模还是从占有的市场交易份额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从1996年开始,各地陆续成立了许多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他们的一部分资金入市交易,在那个时候充当了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1998年之后陆续成立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新基金。同时1999年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公司也可以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入市,之后保险公司也获准间接通过持有证券投资基金入市,2003年社保基金获准间接通过基金入市。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的规模逐渐增大,数量逐渐增多,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第二章主要就中国股市随机构投资者发展不同时段的稳定性进行实证分析。这一章主要运用各种计量方法对中国股市的稳定程度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首先用一般的股指波幅变化情况来进行比较简单的定量分析,分析从1991年股市设立以来历年的股指波动幅度。在进行换手率的比较分析时也会发现,与成熟的国外股市相比,中国股市的换手率相对较高,这无疑也说明中国股市的稳定性差。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进行分时段的定量比较分析。众所周知,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并不是在某个时间一起出现的,而我们知道只有在机构投资者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真正分析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稳定程度的影响,这样的分析也才有意义。因此在做分时段定量研究时,我们做了以下几种划分:

  划分方法1 划分方法2

  时段1 1996.12.16——1999.12.16 1999.12.16——2004.1.1

  时段2 1996.12.16——2000.12.16 2000.12.16——2004.1.1

  时段划分说明:1996年12月16日,为抑制当时的过度投机,实行了涨跌停板制度。由于在涨跌停板制度下,达到涨停或跌停的股票价格可能并不是当天股票的真实价格。因此实施此制度前后的指数数据存在差异,我们为了指数选取上的统一,只选取了1996年12月16日后的指数数据进行分析。由于真正的、大规模的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是在1998年之后,我们的这种选取至少在理论上并不影响对股市稳定性的对比分析。

  我们通常用指数收益的方差(假设指数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来表示股市波动的大小,在我们的研究中,将进行F分布的假设检验:如果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两样本的总体方差相同,则可以说明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市场的波动状态,也即没有带来股市稳定性的好转。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假定股指收益率(对数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但在长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长期的金融时间序列的波动具有群集性和持续性,也就是说误差项存在自相关性,或者称之为条件异方差问题。因此在对具有条件异方差的股指进行分析时,必须解决其条件异方差问题。在实际应用中,最常用GARCH(1,1)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在金融风险的控制防范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是Var(value at risk)方法。基于GARCH模型的Var方法,就可以表示为: 。在本章的分析中我们将用GARCH(1,1)模型下的Var方法来对整个时段和不同时段之间中国股市的风险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第三章主要阐释中国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性影响的特殊机制。上一章的分时段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机构投资者的产生与发展并未带来股票市场稳定性的根本好转。本文认为,目前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依然存在“短视”现象和“羊群效应” ,这是机构投资者加剧市场的波动的主要原因。其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上市公司质量以及整个经济变迁的大环境所导致的制度性因素。我国股市流通、非流通股的划分导致了机构投资者不能采取“buy and hold”的投资策略,其长期投资的战略受到限制。中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不是很高,可供证券投资基金选择的优质股票数量有限,就难免会出现机构持股结构相同的情况。同时在现实中,我国证券市场存在许多制约机构投资者发挥稳定证券市场功能的制度缺陷。譬如:在融资体制的初始安排,对机构投资者缺乏的约束机制,制度供给的连续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从而影响着股市稳定性。

  第四章机构投资者发展趋向的政策建议。主要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为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促进股市稳定性提出相应政策建议。首先在宏观层次上,我们一直强调制度供给连续性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宏观层次上监管者在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尊重市场发展的规律,避免给市场参与者一个“善变者”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股市的真正稳定提供一个制度基础。同时监管者还应不断学习借鉴发达国家股市监管机构的经验,保证必要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具体到机构投资者自身层面,则需要其在自身管理水平、操作水平、员工素质等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更好的发挥稳定股市的作用。

  四.创新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股市作为现代证券市场的一个很重要部分,在筹集资金、优化配置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股市也是一个变化起伏比较大的市场,其稳定性从其设立之始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其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同时股市的发展带来了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通常来说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最初目的是希望它能发挥其“价值投资”的长处,来增强股市的稳定性。但机构投资者出现是否真正提高了股市的稳定程度,不同学者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本文分析了中国股市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的关系,在尽最大可能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在以下方面有所前进。

  首先,在研究角度上,本文将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中国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中国股市产生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大环境之中,机构投资者的出现比股市的出现要晚,在早期对市场的影响不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股市的规模在急剧膨胀,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规模也不断增加。那么在中国股市发展的不同时段,机构投资者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增强了股市稳定性还是损害了市场稳定性?本文的分时段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的大量出现并未带来股市稳定度的明显提高,并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性因素就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阐释,指出,首先初始融资制度安排的缺陷导致现阶段上市公司的质量较差,上市公司在构造投资组合时可供选择的股票家数有限,难免造成某一时期各个机构持股结构的雷同。这种雷同在市场发生不利变化带来损失时,会带来整个机构投资者群体的损失,机构的抛售加剧市场的波动。其次,中国股市所特有的股权结构(国有股、法人股占大头,流通股占小头)导致机构投资者没有积极性去做“价值投资”,其投资往往以短线操作为主。最后,制度供给的不连续,主要是法律、法规、政策的频繁变动。异常多变的市场环境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加大,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只好在既有制度安排未发生变化的较短时间内完成投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同样难以把握和预测长期利益,从而使行为短期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遍倾向,市场的波动不可避免,稳定性反而会受到影响。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了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关系的一般理论,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综述。在实证分析方面,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既做了中国股市稳定程度定性方面的分析,又作了分时段股市稳定性的数量分析。针对中国股市的具体情况,我们在作数量分析时主要选取了1996年12月16日以后的指数数据作分析,考虑到我国大规模机构投资者出现的时间主要是在1998年之后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这种选取不影响数量分析的结果。在时段的划分上,我们分别以1999年12月16日和2000年12月16日为分界点来做分时段的对比数量分析。在分析机构投资者与监管部门的关系时,我们用博弈论的工具从机构与监管者收益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在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但限于本文的逻辑框架,以及作者本人所掌握的知识的限制,诸多的问题都没有涉及到。有些涉及到的问题也仅仅是点到为止,未作深入的研究。如更先进的检验股市稳定性的数量工具的应用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班耀波,齐春宇:《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还是加剧波动》,载《经济评论》,2003年第6期。

  2.陈春华:《极端值原理对上海股市波动性的实证分析》,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年第5期。

  3.陈守东,俞世典:《基于GARCH模型的Var方法对中国股市的分析》,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7期。

  4.陈梦根:《中国股市长期记忆效应的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5.戴国强,吴林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6.范英:《Var方法及其在股市风险分析中的应用初探》,载《中国管理科学》,2000年第9期。

  7.冯恂:《对机构投资者发展的研究》,载《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2002年4月。

  8.高潮生:《破解股市迷思》,载《财经》,2002年第14期。

  9.胡继之,于华:《影响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若干因素的实证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0.顾岚,刘贤荣:《中国股市风险特征分析》,载《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年第2期。

  11.顾岚,孙立娟,薛继锐:《中国股市的基本统计分析》,载《数理统计与管理》,2001年第1期。

  12.江晓东,杨灿:《股票收益率波动的实证研究》,载《东南学术》,2002年第2期。

  13.江晓东:《沪深港三地股指波动比较研究》,载《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4.巨潮资讯:《机构投资者发展对市场的影响——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2001年5月。

  15.李华中,杨湘豫:《中国证券市场股指波动的条件异方差特性分析》,载《经济数学》,2002年第6期。

  16.李学峰:《股权结构与市场稳定性——对中国股市非稳定性的理论分析》,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17.李向前:《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稳定研究》,载《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18.刘建洲,丁楹:《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美国为例的分析》,载《证券市场导报》,2002年第5期。

  19.刘晓峰:《涨跌停板制度安排对于股市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载《国际金融研究》,2001年第9期。

  20.刘国旗:《非线性GARCH模型在中国股市波动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载《统计研究》,2000年第1期。

  21.刘元海,陈伟忠:《市场操纵过程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22.刘亮:《机构投资者行为与市场波动性和有效性》,载《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23.刘杰文:《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效率影响的研究》,载《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2003年5月。

  24.(美)罗伯特.吉本斯,高峰(译):《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25.马向前:《基于效率的中国股市波动和发展阶段划分》,载《经济科学》,2002年第1期。

  26.马丹:《上证指数收益率GARCH模型分析》,载《财经科学》,2003年第S1期。

  27.倪杰:《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特性的实证研究》,载《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年第9期。

  28.彭寿康:《中国证券市场股价指数Var研究》,载《统计研究》,2003年第6期。

  29.乔俊杰,买忆娟:《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模式》,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0.宋逢明,江婕:《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特性的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3年第4期。

  31.宋逢明等:《深圳股票市场稳定性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3年2月。

  32.孙兆斌:《刍议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稳定中的作用》,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年第3期。

  33.万俊毅,王伯成:《机构投资者的决策人属性及其决策特征》,载《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34.吴世农等:《深圳股票市场有效性研究》,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3年2月。

  35.吴林祥:《市场稳定制度对股价的影响及其改进》,深圳证券交易所研究报告,2002年6月。

  36.武志:《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市场》,载《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11期。

  37.夏斌:《中国“私募基金”报告》,载《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38.杨永愉,杨凡:《风险价值Var的检验》,载《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9.杨之曙,李子奈:《上海股市日内流动性——深度变化实证研究》,载《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40.叶青:《基于GARCH合办参数发的Var模型及其在中国股市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载《统计研究》,2000年第12期。

  41.殷玲,唐杰:《GARCH-M模型与我国沪深股市的波动》,载《江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2.宇传华,颜杰:《Excel与数据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3.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9第1版。

  44.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5.赵留彦,王一鸣:《沪深股市交易量与收益率及其波动的相关性:来自实证分析的证据》,载《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46.赵留彦,王一鸣:《A、B股之间的信息流动与波动溢出》,载《金融研究》,2003年第10期。

  47.(英)詹姆斯.米尔斯,俞卓菁(译):《金融时间计量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8.邹新月,吕先进:《Var方法在证券市场尖峰、胖尾分布中的实证分析》,载《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年第7期。

  49.John.Hull,Option,2003.“Futures,options&otherDerivatives(fifth edition)”,Prentice Hall Press.

  50.Philippe Jorion, 2001. “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i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second edition)”,McGraw-Hill Press.

  51.Richard Chung, Michael Firth, Jeong-Bon Kim,2002. “Institutional monitoring and opportunistic earnings management”,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August,29-48.

  52.Simon Benninga, “Financial modeling(second edition)”, The MIT press.

  53.Wei-xing Zhou, Didier Sornette, 2003. “Tes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2000-2003 US stock market ‘Antibubble’”, www.fanwen118.com.

  54.Misir Desai, Paul Gompers, Josh Lemer, 2003.Institutions, “ Capital constraints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 dynamics: Evidence from Europe”, NBER working paper.

  55.Andrei Shleifer, J. Lakonishok, R. w. Vishny, 1992. “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ume. 32 ,NO.1.

  56.John Y. Campbell, Jeffrey H. Harris, Selim Topaloglu, 2003. “ The Dynamics of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Trading”,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58, NO.6.

  57.Jay C. Hartzell, Laura T. starks, 2003.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58, NO.6.

  论文提纲:

  第一章 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性的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机构投资者的概念、分类与发展回顾

  1.1.1机构投资者的概念辨析

  1.1.2机构投资者的分类

  1.1.3 国外机构投资者发展回顾

  1.1.4国内机构投资者发展回顾

  第二节、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分析

  1.2.1机构投资相比个体投资的优势

  1.2.2机构投资的“短视”现象

  1.2.3机构投资的“羊群行为”

  第三节、机构投资者与股市稳定的关系

  1.3.1股市稳定的意义

  1.3.2股市稳定的影响因素

  1.3.3机构投资者出现对股市稳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股市不同时段稳定性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股市稳定性判别指标的选择

  2.1.1股市的波动与稳定

  2.1.2稳定性指标的选择

  第二节、我国股市稳定状况的总体特征

  2.2.1沪市稳定状况的总体特征

  2.2.2深市稳定状况的总体特征

  第三节、我国股市稳定性的分时段数量检验

  2.3.1时段的选择标准

  2.3.2分时段的F检验

  2.3.3分时段的GARCH(1,1)模型下的Var分析

  第三章 中国机构投资者对股市稳定性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第一节、制度变迁中的中国机构投资者

  3.2.1制度变迁中的机构投资者

  3.2.2制度缺陷——制度供给的“非连续性”分析

  第二节、国内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3.1.1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3.1.2“短视”现象、“羊群行为”严重的原因

  第三节、机构投资者与监管部门的博弈分析

  3.3.1股市发展中监管者的作用

  3.3.2我国股市监管者的定位分析

  3.3.3机构投资者与监管者的博弈分析

  第四章 机构投资者发展的趋向分析

  第一节、中国股市所处的独特宏微观经济环境分析

  4.1.1“宏观看好”与“微观隐忧”

  4.1.2两难境地中的中国机构投资者

  第二节、中国股市需要什么样的机构投资者

  4.2.1监管部门对机构投资者的期望

  4.2.2股市真正稳定需要什么样的机构投资者

  第三节、机构投资者发展的政策建议

  4.3.1监管水平仍需提高

  4.3.2机构投资者自身管理水平有待改进

  4.3.3制度供给体系亟需完善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

开题报告格式及范文模板(最全面,最实用)

1开题报告方法介绍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般为表格式它把要报告的每一项内...

开题报告范例 华科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華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AES高级数据加密标准加解密电路的设计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院系专业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制i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选题报告要求一课...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从网络游戏产业问题看信息业的新趋势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班级系部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陕西...

开题报告范本

吉首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名称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职称填写时间123456

开题报告写法(很全,很有用)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百度文库资料找了老半天了大四的用得着开题报告方法介绍来源魏帅的日志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

开题报告终版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4CaOP2O5基固体电解质的锆钛掺杂制备与性能研究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资源与材料学院冶金工程8110624姚栋康雪沈洪涛20xx年8月20日第1页1研究背景及意义准确快速连续地测定铁合...

如何写开题报告

如何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和经费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开题报告 (模版)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XXXXX学号XXXXXX所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设计论文题目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指导教师王希凤20xx年12月29日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目录模版

开题报告目录模版目录1.选题背景及意义7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73.研究目标及内容83.1研究目标93.2研究内容93.3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94.系统解决方案及关键技术难点105.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106…

开题报告审批表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注1开题报告由教研室组织安排指导教师主持进行2选题报告要求打印与本表一并上交3本表要求用A4纸打印一式二份系部学生本人各一份4开题报告评定为同意开题和不同意开题...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表123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一4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二5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三6研究性学习课程课题组活动情况记录表四7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咨询指...

开题报告(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