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七段教案

时间:2023.11.3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第二篇: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政府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

  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

  (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

  (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

  (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

  (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

  (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

  1?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

  2?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政府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

  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

  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

  树       象征之美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更多相关推荐:
阿房宫赋(精品教案)

阿房宫赋【教学目标】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案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教案教育目标: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小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责任,懂的节约是一个中学生应具有的美德。2.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勤俭节约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

小学感恩父母亲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感恩父母亲主题班会教案一、辅导理念: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

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

学雷锋主题班会教案---平潭职专五年专(20xx-3-13)一、活动目的:1、通过雷锋的生平简介及其实的故事,使学生知道雷锋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地向雷锋叔叔学习。2、利用介绍、采访…

门画教案及反思

五年级上册美术《门画》教案设计及教后反思李家畔小学教师:刘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了解门画的造型、色彩、构图的艺术特点。2、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对门画的感受。3、让学生了解民间门画的寓意。…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单元)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教学内容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

简笔画培训教案

简笔画培训教案一、(一)简笔画的概念:是一种简单的绘画形式,是以极概括的线条和图形,抓住事物最本质的特征,省略不必要的细节,概括、迅速、准确的反映事物形象特征的一种绘画形式。(二)教学简笔画的概念:是教师根据教…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第五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业土小学包学泰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二课《声音的传播》教案

12.声音的传播教材说明: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一课是学生继学习《振动与声音》、《声音的产生》之后学习的第三课。教师使用教材时,先从登月宇航员在月球怎样互相沟通入手,提出声音传播的问题,然后…

英语公开课教学案例范文

Unit4Astronomy:theScienceoftheStarsUsinglanguage教学案例紫金县第四中学温映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太空行走时产生重力以及相应的体重变化。能力目标:学生能掌握泛读…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案01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2.理清局部思路,弄明白一段文字,一句接一句,后一句接前一句的道理。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

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体育游戏《蚂蚁排队走》教案范文

幼儿园中班教案中班体育游戏蚂蚁排队走教案范文幼儿园中班体育游戏蚂蚁排队走一活动目标1练习排队齐步走2通过互相配合协作完成游戏二活动准备大的报纸团或皮球作豆子三活动过程1请幼儿三个三个组成一组扮成蚂蚁第一个幼儿站...

教案(54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