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的自语读后感

时间:2023.1.15

  街头的自语读后感,孤独一人,喃喃自语,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街头的自语读后感,欢迎阅读!

  街头的自语读后感【1】

  有这么一个说法: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

  男的我管不着,至于女的一定要读周国平这个比较霸道坚决的说法,本人不是太认同。

  周国平的散文挺好,文字清新中带着淡淡哲学味,这是源于作者长期研究尼采哲学受其影响的结果。

  这种散文让那种难得周末有空坐下来读书的小女人读,不用费劲思考又能获取一些生活之道做人之道,这样再适合不过了。

  下面是这本书的摘录:

  上海从来不是幽静的乐园,用不着摆出这副失乐园的愤激姿态。

  一种把人与土地隔绝开来的装置是不配被称为家乡的。

  很多人都说上海人有严重的“排外主义”,相信也有很多人也很想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去狠狠地批评他们一番,而这句话很好地为这些人找到了一个理由,一个发泄的出口。

  所谓“排外”,就是“地方保护主义”。

  上海人你们没有失去那个自认为被源源不断的外地人破坏的家园,因为你们没拥有过,所以用不着以不屑鄙视的姿态对待外地人。

  有一种人,求名心切,但只善于接近名流而不善于接近思想。

  “接近思想”,这个说法我很喜欢。

  不说名流这种遥远的事物,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接近物质而远离思想。

  就算看了不少书,都大多数接近内容而远离思想。

  所以我才会把很多书看过了,回想起来却没有任何深刻的思想残留在脑袋里。

  只听见语言而不会倾听沉默的人是被声音堵住了耳朵的聋子。

  “倾听沉默”,这个说法我也喜欢。

  倾听花开的声音,倾听雨滴在树叶上的声音,倾听云卷云舒的声音。

  善于倾听大自然一切沉默的声音的人,拥有一个真正意义的耳朵。

  曾经给我们上诗词课的一位女老师问道,你们有没有为一朵花而感动过?你们有没有曾经为一朵花而驻足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我想,拥有这种经历的人,一定不缺少一个真正的耳朵。

  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们的眼神,那里面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

  不用多费口舌,这句话很好地把中国父母们的心理概括了。

  如果我是父母中的一份子,我从来不会担心有上述情况。

  我相信。

  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所以一个多愁善感、忧心忡忡的人是不能够通过臆想把所有的苦难经历一遍来达到成长的目的的。

  所以一个亲身经历了苦难的人才会有那么厚重的心灵力量和人格力量。

  苦难的力量毋庸质疑,经由苦难获得的体悟不可轻视。

  可是我还没有年轻够,怎么就老了?青春是短暂的,青春是永恒的。

  看你怎么看待。

  不久后,这里将屹立起气派十足的豪华建筑,令一切感伤的回忆寒酸得无地自容。

  论自卑——你们围着他,向他喝彩,他惶恐不安了。

  你们哪里知道他心中的自卑,他的成就只是做出来给自己看的,绝没有料到会惊动你们。

  其实这样的人生存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很多很多,包括我们自己。

  这样没有什么不好。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美女帅哥,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怪才。

  他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怀着小小的自卑,不害己不害人。

  他们战战兢兢,踏踏实实,没有发出光与热,没有成就能与国家、地球、人类这些伟大宏观词语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是父亲、母亲、朋友、子女,对他们来说,这样就已经足够。

  这句话把一个普通人的自卑心理描写得惟妙惟肖,还带着作者浅浅的不以为然。

  但是我尊敬这些人,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他们,将军才能是将军,英雄才能是英雄,伟人才能是伟人。

  人之常情——弱者的自卫往往比强者的进攻更加有力。

  看到这句话,最让我想起的是咱们的红军,小米加步枪面对着敌人的长枪短炮,没有丝毫胆怯。

  但愿不是曾经。

  感觉——当我忙忙碌碌时,我多么厌恶自己。

  宿舍熄灯了,一个十七岁的大学生蹲在走廊的灯光下写诗。

  我喜欢那时候的我。

  我也喜欢大学生的我。

  我也喜欢遇到不开心的事能开怀大哭的我。

  我也喜欢大大咧咧粗鲁直率的我。

  我也喜欢因为不谙世事而横冲直撞的我。

  那个时候的我,因为年幼而无知,因为年少而迷茫,因为年轻而轻狂,我多么怀念那个时候的我。

  我始终摆脱不了尴尬,有时是因为我太年轻,世界太老;有时是因为世界太年轻,我却老了。

  所以我们永远赶不上世界的速度,永远离世界太远。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句话安慰自己,因为它是事实;当我们感到幸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这句话鞭策自己,因为它的确是事实。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爱情、事业、友谊、名声都消逝了,但我还活着,活得如此单纯坦然。

  有那么一天吗?如果有,我还活着,说明我曾经同时拥有他们。

  因为得到而所谓,因为失去而无所谓。

  水上的落叶——我把我的孤独丢失在路上了。

  许多热心人围着我,要帮我寻找。

  我等着他们走开。

  如果他们不走开,我怎么能找回我的孤独呢?如果找不回我的孤独,我又怎么来见你呢?因为一个人,所以孤独。

  因为孤独,我来找你。

  因为想找你,所以我让自己变得孤独。

  是想要表达这样的意思吗?

  街头的自语——我皱着眉头。

  你问我想干什么?我想把天下发出噪音的金属器具,从刀锯斧刨到机器马达,通通投进熔炉,然后铸成一座沉默的雕像。

  相信很多像我这样的人都会这样想,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希望关上自己的耳朵。

  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一段早已写好的文字,事件则给它打上了重点符号。

  相思是一篇冗长的腹稿,发表出来往往很短。

  一个真正相思过的人,才懂得这种滋味。

  一个人,没有爱情的时候,可能寂寞;但是拥有爱情的时候,一定寂寞。

  街头的自语读后感【2】

  二月,伊宁市的街角依稀可以看到雪的残留,天空中依然是淡蓝的色彩,只是空气似乎变得很稀薄。

  听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感受你我心灵的故事。

  一

  日子总是匆匆,来不及回忆过往,时间的指针已经指向了2012年的2月,有时想和时间赛跑,最终落败的只有自己,所以还是充实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二

  我总是喜欢周国平的文字,似乎让我觉得我的骨子里也有一种和他相同的感受,他的每一行文字给我都留下了无可言表的触动。

  周国平说,无论曾经遭遇过和可能还会遭遇怎样的不幸,只要爱的能力还在,写作的能力还在,活在世上仍然是非常幸福的。

  提及幸福,记得曾经我写过关于幸福的文字,曙光晃悠,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阅历的丰富,我们对幸福的诠释也在逐渐改变,只是心中的那份信仰依然执著。

  三

  最近和曾经留下美好回忆的同学兼好友联系时,电话那头的他告诉我,虽然彼此联系较少,可是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远在伊犁的我,他会时常在空间相册里找一些彼此的回忆,在文字中找一些成长的幸福。

  往事付诸东流,人生中有许多的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逝去的日子,无论痛苦还是欢乐,无论它们使我们激动不宁,隔开久远的时间来看,都是美丽无比的。

  随着时针的旋转和日历的翻页,我们会发觉,痛苦和欢乐的差别并不像当初想象那么大,欢乐的回忆夹杂着忧伤,痛苦的追念掺着甜蜜。

  时常我也会坐在温暖的窗前,观望着窗外行色匆匆的行人,感受着他们的故事。

  四

  我喜欢平凡的生活,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听着自己喜欢的歌,看着自己喜欢的文字。

  这样的平静给我不一样的感觉,在静与闹,孤独与合群之间,必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比例和节奏,晶莹的雪花在空中飞舞,让我们在圣洁的安静中,安放你我的童话。

  今夜窗外依然有雪的映照,在光影交错的缝隙中,我寻找时光的倒影,找到了最初的呓语。

  让我们在街角的上空,扬起微笑,灿烂地找寻……

  街头的自语读后感【3】

  ·语言是存在的家。

  ——海德格尔

  ·鄙视名声,在未出名者固然难免酸葡萄之讥,在已出名者也未尝没有得了便宜卖乖之嫌。

  他也许是用俯视名声的姿态,表示自己站得比名声更高。

  ·广告造就不出文豪。

  ·世间的名,只是一阵风。

  ——但丁

  ·莎士比亚把名声譬作水上的涟漪,无论它如何扩大,最后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许对于所谓名声的愿望要折磨你,那么看一看一切事物是多么快地被忘却,看一看过去和未来的无限时间的混沌;看一看赞扬的空洞,看一看那些装做给出赞扬的人们的判断之多变和贫乏,以及赞扬所被限定的范围的狭隘,如此你终于安静吧。

  ——马克·奥勒留

  ·我们是如此狂妄,以至于想要为全世界所知,甚至为我们不复存下以后的来者所知;我们又是如此虚荣,以至于我们周围的五六个人的尊敬就会使我们欢喜和满意了。

  ——帕斯卡尔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

  ·雪莱认为“爱名声”是“高贵心灵的最后弱点”(弥尔顿)

  只要我们看重的是人物“心的点头”(康德语),而非表面的喝彩,就算这是虚荣心,有这么一点虚荣心,有这么一点虚荣心又何妨?

  ·自信总应该以自知为基础。

  天下的自信多半是盲目的。

  唯其盲目,才拥有那一份化腐朽为神奇的自信。

  ·沉默是信奉真理者的精神训练之一。

  ——甘地

  人世一天天愈来愈吵闹,我不愿在增长着的喧嚣中加上一份,单凭了我的沉默,我也向一切人奉献了一种好处。

  ——吉辛

  ·种种热闹一时的吹嘘和喝彩,终是嘘声浮名。

  在万象喧嚣的背后,在一切语言消失之处,隐藏着世界的秘密。

  世界无边无际,有声的世界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

  ·听见了寂静的唱诗班唱着世纪的歌,吟咏着空间的诗,解释着永恒的秘密。

  ——纪伯伦

  ·人物走红与商品走俏遵循着同样的机制,都依靠重复来强化公众的直观印象从而占领市场。

  ·同样的痛苦,对善者是证实、洗礼、净化,对恶者是诅咒、浩劫、毁灭。

  ——奥古斯丁

  ·上帝遣光明来到世间不是要让它审判世界,而是要让世界通过它得救。

  信赖它的人不会受审判,不信赖的人便也受了审判···而这即是审判:光明来到人世,而人们宁爱黑暗不爱光明。

  ——约翰福音

  ·拒绝光明,停留在黑暗中,这本身即使惩罚。

  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

  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上帝的真正宠儿不是那些得到上帝的额外恩赐的人,而是最大限度实现了人性的美好可能性的人。

  ·也许人要到不再年轻的年龄,才会仿佛突然之间发现自己的父母也曾经年轻过。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鲁迅

  ·老同学的相聚提供了一个机会,使每个人得以用老同学的眼睛来看自己,跳过一大截岁月看到了已被自己淡忘的学生时代。

  ·久别以后的相聚是人生一种难得的经验。

  ·市场大规模炮制的趣味的侵蚀

  ·我不忍心看中国父母们的眼神,那里饱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信任和智慧,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

  ·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

  ·天下滨海名城多矣,少的是没有游客的海滩,却被我们无意中的得到,岂不快哉?

  ·观月赏花只是由头,由头要雅,而人类的本性却是俗的,最喜欢的还是热热闹闹的场面和气氛。

  ·面对大海,哲学家看到永恒,诗人看到五彩的贝壳,匆匆的游客只看到一大滩水,真是各有所见,

  ·伟大的单调(形容大海)

  ·只身为文化殉难的悲剧面孔

  ·生命,毕竟是值得骄傲的。

  ·我们平时定居一地,习惯使我们对岁月的飞快流逝麻木不仁。

  偶尔出游,匆忙又使我们无从把握岁月的巨大变迁。

  ·我没有看到上帝,但是我看到了等待上帝出现的人们。

  我知道特们也没有看到上帝,正因为如此,人们啊,我爱你们。

  (与王开岭对众观日出的看法完全相反)

  ·人同时又有一种很强烈的本能:暴露自己的秘密。

  ·然而,传统之为传统,就是于它是禁止不了的,在人为的破除之下仍会以曲折的方式延续着。

  ·中学时代是一个发现的时代。

  ·靠内心的力量战胜寂寞的人,必是诗人和哲学家。

  ·抑郁使我成为诗人,烦躁使我成为庸人。

  ·人生中有些往事是岁月带不走的,仿佛愈经冲洗就愈加鲜明,始终活在记忆中。

  我们生前守护着它们,死后便把它们带入了永恒。

  ·自我的统一性包含着两种间接性的骗局。

  (对于记忆的记忆)

  ·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习惯的定义:人被环境同化,与环境生长在一起,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尊严更多地体现在对必不可免的弱点的承受上。

  ·厌恶比爱更加属于一个人的本质。

  厌恶近乎是一种本能,其力量足以冲破一切利益和道德防线。

  ·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她囚禁自己就是为了不把自己交给人间。

  ·当我在一个恶人身上发现一个美德,我就原谅了他的一千件恶行。

  (@九三年)

  ·虚伪:冒充高尚的庸俗

  ·除了平庸,一切都可以忍受。

  然而,我受不了的只是自己的平庸。

  至于别人的平庸,只要不冒充为高明,我是乐于原谅的。

  ·优越感与淡漠感(两种“超脱”的假象)

  ·当我们自己年老和垂死时,我们理应以宿命的态度忍受孤独,不要去嫉妒和打搅年青一代的生命欢乐。

  ·哪有平庸者永远幸免

  ·尽量不动感情,作为一个认识者面对一切纷扰,包括针对你的纷扰,这可以使你占据一个优越的地位。

  ·心中不是乱,就是空。

  不乱不空,宁静又充实,谓之澄明。

  ·幸运的和不幸的人们啊,你们实际上经历过的一切,我在心灵中都经历过。

  ·终于安静了,许多天来,我一直盼望着这一刻圣洁的安静,为了在其中安放你的童话。

  ·我要独自坐在坝上,看我的生命的喝水汹涌流过。

  这河水流向永恒,我不能想象我缺席,使它不带着我的虔诚,也不能想象有宾客,使它带着酒宴的污秽。

  可是,当我转过头来,发现你也在岸上默默注视这河水的时候,我向你投去了感谢的一瞥。

  ·世界很大,请你锁上屋门,到广阔的世界上去漫游,在漫游中把我暂忘,世界很小,我们定会在某个街角相逢。

  ·他人是地狱。

  ——萨特

  ·你望着塞外的荒漠落日,我在你的目光里渐渐苍老了。

  ·荒山秃岭,大地沉默的心事,是另一种命运的存在。

  有谁憧憬群山的心事?

  ·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


第二篇:飘读后感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更多相关推荐:
《月薪3000的你》读后感

《月薪3000的你》读后感招采中心董建磊读了《月薪3000的你》这篇文章,感触彼多,在这个物价上涨的时代,月薪3000元当然不能满足,但文中“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句话却说得非常对,拥有做得好的技能和想做好…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借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这是最大的读后感。意思就是:不要相信,也不要全信。相信真实的,不信无中生有的。第一本,觉得有那么回事,过了一阵子,…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

要先思考后行动——《捣蛋鬼日记》读后感侯镇岔河小学四年级周子栋辅导教师:李建香要先思考后行动——《捣蛋鬼日记》读后感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最令我难忘的的还得算《捣蛋鬼日记》了。《捣蛋鬼日记》是意大利著名作家…

《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读后感

《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读后感《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里,讲述了爱因斯坦小时的出生状况;坚持不懈地向局长呈上他的工作申请书;爱因斯坦是如何如何的节省时间,他的同学为他编了一首他的赞歌;还有他自己的未来计划,等等…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崮山中心学校郑苗苗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是一个老问题,读完《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位盲人一样,颤颤巍巍的走在教学的路上,看不清方向,找不到目…

读后感

《毛泽东文选》读后感汪瑞40853020测控0801《毛泽东文选》是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了毛…

《声音的魔力》读后感

《声音的魔力》读后感年纪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大,婴儿最喜欢制造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等到再大一点儿时,他们喜欢这样。。。。。。“我喊的声音比你大!”“你喊不过我!”上了中学后,他们开始陶醉于震耳欲聋的音乐!但随着年…

读后感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心得体会野芦沟完小张蕾通过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一书后,我体会到了自身的不足;习惯决定成败,技能重在素质,基本功修炼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

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读后感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后,感触非常深.高尔基那么小,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十一岁时,便被外公赶出家门,自己谋生去了.其间,他被一些人欺负,嘲笑,歧视等等.比如,他在船上工作完后看书…

供应链战争读后感

《供应链战争》读后感《供应链战争》一书围绕着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供应链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行了论证性的阐述,全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并与管理学理论相印证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供应链…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

读后感(5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