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美的游记散文

时间:2023.7.19

  秋游武陵源【1】

  从张家界武陵源回来已近一月了,始终不知如何提笔,一些好友也一直在催促说等着看我的游记,我自认太让朋友们失望了。

  我何尝又不想写呢?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

  借助国庆节放假,这几天我也试着构思我的这次游记,可一旦起构,就会生出无数的繁思。

  一如春日田野里繁杂盛多的春草,又如夏雨中地上无数欢唱的细流,多而无绪。

  我不知从哪儿才能领出那根供我编织的锦丝,实可谓意乱如麻、思绪纷复啊!

  想想,这些乱如麻、纷繁杂的思绪都是来自于武陵源,来自于武陵源的三千峻峰和八百秀水,来自于武陵源淳朴憨率的民情。

  武陵源的美,此时我无法形容,我也无法用文字表述。

  我羞愧我肚中字词的缺乏,我痛恨所学修辞手法的穷极,我更伤心自己虽不辍却拙劣的笔墨。

  武陵源的美,美的能让人陶醉,美的能让人融化,美的仿佛自己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了,美的让人不敢触碰……

  我经常上网看看各地景色的散文和游记,描写张家界的也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很多好文。

  让我最为称许的还是峻青的《难忘的索溪峪》,这也是除了武陵源的美之外让我久久不能提笔的又一原因。

  想写写武陵源的山水,峻青已抒画到了极至。

  想叙一叙湘西的风土人情,谁又能如沈从文老先生刻划的美好逼真呢?

  国庆节前夕,我在武陵源呆了一周。

  这一周时间里,我毕竟看到了武陵源的山水风貌,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民俗民风。

  这里让人陶醉、让人震撼的美景实在是不胜枚举。

  这些,不叙叙心里难受,不写写总觉着对不起自己的感观,更对不起美丽的武陵源。

  我想还是有必要将这些天的耳闻目睹和切身体会抒之笔端,听其自由游走吧。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

  井岗行·井岗情【2】

  行程匆匆,时间虽短,此次井冈山之行已回来好些天了,但在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走所看所感所悟还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涌动的心潮一直难以平静下来。

  细细一想,真验证了在井冈山时导游玲子小姐深情说的一句话:“一次井岗行,一生井岗情。”

  还是在我少年时代上学的课文里读到毛主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那首诗和《朱德的扁担》那篇课文。

  从那时起,我就景仰井冈山,向往井冈山,我最大的夙愿就是踏上这块浸透着革命志士鲜血的热土,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敬仰的眼去认识井冈山,解读井冈山,体验井冈山,感悟井冈山。

  金秋10月,晴朗朗的天。

  我终于踏入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终于走向了那景仰已久向往已久的井冈山……

  巍巍井冈山,自然风光名闻遐迩,但让人陶醉神往的却是那巍峨群峰间,绿树翠竹旁100多处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旧址!

  茨坪,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如今的井冈山市,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上。

  那一间间低矮潮湿的小屋里和简陋的桌凳,那陈旧的灯盏,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住过。

  他们的居室十分简朴,最大不超过10平方米。

  毛委员住的那间屋子里有一张木桌、一张木床,床上只有一床被单和一条毯子,垫着稻草,桌上有一方砚台、一盏油灯。

  按规定领导人晚上办公可以燃三根灯芯,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一样只燃一根灯芯......

  我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默默地站着,这里的地底下长眠着1929年1月被敌人残酷杀害的130名红军伤病员烈士,他们只有20个人留下了名字,这130名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1岁……

  走进井冈山的革命烈士陵园,我们站在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汉白玉墙壁下,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据介绍,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的岁月里,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有48000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那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仿佛在默默向人们述说当年井冈山斗争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

  在井冈山博物馆里,我的心灵和思绪猛然间惊醒:据说,博物馆里收藏有3000多件文物,竟然有860件是原件!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场景,一尊尊生动丰满的塑像,在声光电技术的映衬下,把一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它穿过了时空,跟着历史的脚步,把人们走进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

  黄洋界保卫战的枪声;湘赣边界党一大旧址会场中毛泽东铿锵有力演讲的声音;八角楼的灯光,写满井冈山标语和井冈山歌谣的背景墙.....这丰满灵活的画图塑像和真实生动的场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的实物,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毛泽东、朱德等一个个伟人,也从历史的长河中向我们走来……当年的红军,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从军长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

  冬天,官兵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盖的是干稻草……

  在座座环绕的山林之中,在弯弯如镜的稻田之边,茅坪就隐卧在群山之间,那弹痕累累的墙壁,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深情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和传说。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运筹帷幄,骁勇作战;挑灯夜读,笔耕不已。

  战斗频繁,生活艰苦,白色势力重重包围,敌我兵力过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革命前途产生了动摇,发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

  走进毛委员居住的八角楼,我仿佛看到毛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光辉著作;鲜明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第一次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在井冈山有一种“野菜”叫“红军菜”,它的叶片一面翠绿一面却鲜红,具有象红军一样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它生长在井冈山的森林、山坡、草丛等地带,无污染,纯天然。

  在井冈山红军革命艰苦的岁月里,它成为广大工农红军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

  沿着高高的石梯拾级而上,两旁的树林渐渐归隐于若有若无的云海之中。

  我高高伫立在黄洋界炮台上,当年的战争场景犹然在目,楠竹做成的钉子,敌军哀嚎的声音悠悠响起,起起伏伏,就是一首动听的歌;走进半山腰朱毛挑粮的小道上,仿佛看见朱德高大的身影颤悠悠地走来,朱德总司令的扁担挑起中国革命的一片天。

  高高的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

  在黄洋界之巅,凝眸远眺,罗霄山脉犹如天然的屏障,护佑着这一方土地的神圣。

  当我真的来到井冈山,面对这里的崇山峻岭、苍松翠柏和淳朴忠厚、勤劳善良的井冈山人,才深深感到如果只把这里当作一片旅游胜地,只用耳闻目睹去感觉井冈山,已经远远不够了。

  面对这里的山、这里水、这里的人,只有用心灵去认识、解读井冈山的灵魂、去体验、感悟井冈山的精神和这块神奇的土地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

  离开时,我深深意识到,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就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跨越世纪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令人敬仰、热血沸腾的山,一座让人变得纯粹高尚,灵魂得到净化的人格高地!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

  苏州游记【3】

  由于单位委派我去往苏州学习,所以我坐上了去往苏州的火车。

  我居然就这样踏上了火车,又一次独自一人去往陌生的城市。

  这是个奇妙的感觉。

  在夜色中驶往未知的地方。

  身边是陌生的人们,耳畔是陌生的声音,火车的轰隆隆的声音真切而明朗,窗外的景色不断后退,形成一条条流畅的线,拉伸开来,形成内心的茫然。

  离西安越来越远了,独自一人的路途让我感慨,未来的十几日又是如何的展开?会认识什么样的人?见到怎样的景色?这就是未知的魅力!总是在未知中探索神奇的瑰丽。

  就如同夜色中的远方,只余下星星点点的灯光,却吸引人睁大眼睛遥望远方,仿佛远方的朦胧的景致才是最迷人的、最充满幻念的念想!

  火车上的气息就是散发着方便面的味道,一些索索细语的说话声,一些水果、食品、饮料的叫卖声。

  偶尔夹杂着婴孩的哭泣,这是旅途的声息和味道!

  今天5号,清晨醒来,依旧是火车的轰隆隆声。

  车窗外一片清亮,阳光半明亮的挂在天空。

  又一次乘务员推车叫卖声此起彼伏。

  低语声渐渐而起。

  火车在行驶,途径处未知,目的地在哪里?心情跌落在路途里,这是不是旅行者享受的一种感受?我是两点一线生活的人儿,对于旅途是陌生的陌生。

  用一种揣摩的心态猜想旅途中的思维。

  也许,途中的景色比终点好看;也许,途中的心情比到达目的地的心态更旖旎;也许,途中的静美比终点的动更引起更多的思绪;也许,每人心里都藏着一列开往未知的火车,驶往人生的路程。

  一碗方便面,一些升腾的蒸汽,一些飘渺的方便面的气味,一点饥饿的感觉,还有一些马上就要到站的小激动,构建成旅途的心境。

  火车停靠在途径的站内,看着匆匆行过站台的如梭的人流,火车暂时的停止让心情停顿。

  陌生的气息,陌生的味道,陌生的时空街道。

  这就是旅途的感受。

  火车的再次行进让窗外景色如梭,行进中的感觉就像飞驰的山川河流,匆匆的退却让景色朦胧。

  时间在倒流,火车在飞驰,让我的胡思乱想如同窗外流畅成曲线的景色:是否会到达天涯海角?那是海南海边某一石块的某一题词!是否会到达天边的石柱?那是孙悟空翻越不出的如来的手掌!

  到达苏州后,入住宾馆,就急急的杀往景点,先是在长长的队伍里排队进入苏州博物馆,一路走来,各种陶器金银饰品还有各个朝代的器皿都展现在眼前,悠久的中国历史像涛涛长河述说着优美的文化。

  看着这些中华瑰宝,内心的骄傲是无以伦比的。

  在忠王府,看见李秀成的雕像,展馆将太平天国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当年的文字,当年的诏书,当年的衣袍,都将历史淋漓精致的表现出来。

  让我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心里感慨万千。

  然后,博物馆的近处就是拙政园,走进园内,园林的风格让我感叹。

  园林内绿树成荫,古朴优雅,眼前一片精致典雅,优雅俊美,园林的俊秀让我大饱眼福。

  早就听说苏州园林换步一景,移步一景,窗一景,门一景,真的是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于是进入园林的我就贪婪的捕捉每一处景色的细节,贪心的想把美景容纳入眼内,融入进大脑,汇集成笔端最优美的文字!

  出了拙政园,就在平江路散步闲游,一路走过,就可以感受到苏州老街的特色,这里汇集了苏州的小吃和苏绣,工艺品,小玩意。

  苏州的小吃以甜食为主,最吸引我的是那些可爱的糯米团子,五彩的色泽,俏丽娇巧的模样,让人食欲大振。

  还有各种糕点:花生的,芝麻的,绿豆的……一盒一盒散发着诱人的香甜气息。

  这里的丝绸是特色,满街的丝巾图案艳丽,真丝的旗袍述说着中国的古意。

  那来自旗袍的韵味,让人回味悠长,耐人寻味。

  满街的长裙用传统的绣花演绎古味古意,真的特爱中国味道的东西,它们都仿佛将历史画卷展开,让我畅游在历史长河里。


第二篇:最优美的游记散文书


  游记是我们写散文时候的好题材,你是怎么想自己的游记的?看看别人怎么写吧!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书一、《访高邮汪曾祺故居》

  江苏高邮城不大,但很有名气。

  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清代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都是高邮人。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书

  当代着名作家、戏剧家汪曾祺也是高邮人。

  去年十月份,我与几位朋友去苏北转了一趟,从扬州到淮安再到高邮,为的是去寻访汪曾祺的踪迹。

  经过多方打听,总算在南门竺家巷找到了汪曾祺的故居。

  这是一座十分普通的平房,墙上嵌一块蓝底小牌,上写白字:“汪曾祺故居”。

  听说有人来,一位大嫂用悠长而尖细的嗓音叫道:“汪家的……有人来看汪曾祺了……”

  一位六十开外的和蔼老人出来,将我们迎进小屋。

  小屋不大,约莫十几平米,高不到五尺,似乎要碰头。

  分里外两间,前间墙上挂四幅汪曾祺的字画,画下是个长条柜,摆两个青花瓷瓶。

  后间为卧室,方桌上放一张汪曾祺的放大照片,作沉思默想状,是唯一的室内装饰。

  老人很客气。

  与我们拉家常,并从抽屉里拿出签名簿让我们签名。

  簿子是新的,签名者寥寥,是寻常百姓。

  我随手写道:“瞻仰汪曾祺故居,是多年的夙愿,今日了此心愿,足矣!”落款是“一个崇拜汪老的人”。

  老人见此,十分激动,讲话也期艾起来。

  原来他是汪曾祺的妹夫,姓金,身材高大,脸色白净,是当地防疫站的退休医生。

  据他断断续续的介绍,汪家过去是大户,有许多房屋在这条街上,前几年被拆,只留下这两间原先堆杂物的平房。

  我曾读过汪曾祺的《我的家》,其中写道:“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的家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他还说中间有正屋、堂屋、大厅和花园。

  可是现在都拆了,只能靠想象去填补过去的一切……

  据金老介绍,小屋隔壁是汪曾祺弟弟汪曾庆的住屋,门锁着,大约他不在家。

  照片上看,他长得矮矮瘦瘦,活脱脱一个汪曾祺,也喜欢喝酒,当年汪曾祺送副对联曰:“金罂蜜贮封缸酒,玉树双开迟桂花”,真正点到了他俩共同的爱好。

  下午,在汪家人指引下,我们去了文游台的汪曾祺文学馆。

  门口有启功书写的匾额,两边台柱上是邵燕祥撰写的对联:“柳梢帆影依稀入梦;热土炊烟缭绕为文”。

  进门便是展厅,陈列着汪曾祺的一些手迹和各种版本的文集,四周墙上挂满有关汪曾祺的资料图片。

  中堂是汪曾祺画像,两边是林斤澜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

  还有许多名家如王蒙、贾平凹、叶辛等人题写的匾额,以及邓友梅、海笑、余光中等人的题字。

  对于这位十二岁就离开高邮,六十六岁后三回高邮的着名文学家来说,故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故而在他七十七岁逝世后,就永远不再离开生他养他培养他成才的高邮了。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书二、《南浔访胜》

  南浔访胜南浔,大厦林立,道路纵横,红尘滚滚,哪有古镇的踪影?我问当地人,他们说:过了大桥,就是老街,果然如此:一条溪流蜿蜓而流,两岸尽是深院高墙的旧宅,马头墙、木门窗、石门槛,青苔布满旧弄堂,沿河廊屋皆为店铺:药店、茶馆、南货店、鱼行、丝行,恰逢新丝上市,客商蜂拥而至,列肆喧闹,衢路为之阻塞。

  走着走着,几疑走进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城,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色令人应接不暇:明清古风犹存,酒楼上仍挂着隶书“酒”字布幌,青石街上,木屋旁尽挂着鲜红的灯笼,弄堂里不时飘来《梅花三弄》的广东音乐,夹杂着小酒铺划拳行令的喊叫声……

  下雨了,我坐在沿溪陈旧的长廊靠椅上,尽情欣赏眼前的景色,这条河或者叫溪的水流缓缓地轻描淡写地流着,雨中穿过古老的南浔,象在沉思象在叙述往日流逝的历史,虽然显得有些单薄,但仍保留着这座古镇特有的灵气。

  忽然一阵布谷的叫声,打断我的构思,抬头见一个采桑姑娘背着竹篓碎步向石桥飘来,石桥长满青苔,一棵苍老的桑树将桥面遮住。

  她提着裙角,站在高高的桥上,一脸灿烂的笑容,多像南浔的形象!

  等到雨停,我欣然走进一家深院,青花瓷瓶里开着五六枝箭兰,蓝色的花被深绿色的长叶簇拥着,显得无比的幽静而文雅;脚下的石板过道光滑如镜,檐下的雨滴还在滴答滴答。

  篱边的玉兰也开了,满树繁花,洁白如雪,一阵雨后的清风,香气袭人,沁入心脾。

  穿过这家小院,我又站在临河的老街。

  这里的店铺都是独家独院,一色的水磨青砖地面,木制的匾额显得十分庄重,醇古淡雅。

  可以看出这儿很有文化底蕴,门额题匾都是当时的名人所写,一笔好字会引来许多观众啧啧的称赞。

  再从那些古屋翘起的飞檐瓦脊和扣着铜环、铜钉的黑漆大门来看,南浔的富庶非江南一般水乡可比,那些大户门旁矗立的青石双狮,也能感觉到时光堆积的厚度,以及它所散发的悠久文化的深沉韵味。

  随后我所参观的“嘉业堂藏书楼”、民国富豪张静江的故居、花木扶疏的“小莲庄”,无不透露出他们当年纸醉金迷的奢侈,无不让人深深地咀嚼早已失散的华丽和沧凉。

  这些往日的过眼烟云,象画家笔下的水墨,洇在宣纸上漫衍出曾经让人着迷的画幅,从中悟出那份空灵飘逸的意境,以及那空灵背后隐藏的无可奈何的凄凉和哀伤……


  最优美的游记散文书三、《二十四桥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早在少年时代,每当夏日夜晚,我喜欢坐在庭院中,看银河横亘星空,那数不尽的明星组成的天河,在黑丝绒似的夜空闪烁着神秘的光辉。

  我仿佛看见横跨银河之上有道汉白玉雕成的拱桥,对对穿着古代宽袖长衫的仕女,兴高采烈地走在宽敞的桥上,阵阵晚风送来潺潺的流水声。

  我不禁哼起唐代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千古绝唱。

  随着阅读兴趣的拓展,我开始接触宋词。

  姜白石《扬州慢》似一首琵琶弹奏的乐曲:“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两代诗人共同赋一主题,奏出前无古人的华彩乐章。

  千百年来,它穿过历史的尘埃,拨动了多少读者的情怀?惹得多少文人墨客为此倾泻笔墨、尽情讴歌?他们各抒已见,一直没有定论。

  宋代科学家沈括说:二十四桥是扬州石桥的总称,并一一列举这些桥的芳名;清代诗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说:“二十四桥,一名红药桥,即吴家砖桥。

  古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他将此桥与美人联系起来,令人浮想联翩。

  他们的争执引起后人寻访此桥的兴趣,历代留下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

  远的不说,近代郁达夫乘兴去扬州,历经战火洗劫的古城,当时一片废墟,哪儿去寻找她的踪迹?他颇为失望地写道:“扬州之美,美在各种名字,如绿杨村、廿四桥、杏花村舍等。

  可是你若辛辛苦苦寻找这些风雅的所在,也许只剩下一点残迹,或者什么也没有。”他没找到二十四桥,而且还劝林语堂先生也不要枉费心机去寻找。

  五十年代末,大约没读到郁达夫那篇散文的丰子恺先生,下决心要去找到唐代已有的传诵千古的名桥。

  他费了一番周折总算找到一座传说中的二十四桥,然而极其丑陋,不是那神话般美丽的桥,只是一座“跨在一条沟渠似的小河上”的桥,凄清、冷落、寒酸,使他大失所望,但他仍以幽默的笔调写道:“我们替二十四桥拍照。

  桥下水涸,最狭处不过七八尺,新枚(其子)跨了过去,嘴里念着‘波心荡冷月无声’大家不觉失笑。”

  然而,我比前人幸运,今日不但看到新建的二十四桥,而且摄下了她的芳容。

  呵,二十四桥,千百年来你一直是扬州一大人文景观,是历代文人所想往所歌颂所倾倒的美景。

  尽管当年你仅仅是一座貌不惊人的石桥,然而你历经坎坷,成了维系扬州的精神支柱。

  看见你,就好像再一次经历盛唐时代的歌舞升平,再一次经历江左经济繁荣的昌盛时代!你是时代的晴雨计,国力强盛,小桥坚如磐石;国力衰败,小桥荡然无存。

  新的二十四桥在着名的瘦西湖公园内。

  这是一座汉白玉带状的拱桥,造型优美、式样新颖,桥身围以二十四根玉石栏杆,拾阶上下共二十四级台阶,栏杆上雕以精美的古代神话故事:羿射九日,嫦娥奔月,百鸟朝凤等图案,共计二十四幅。

  漫步下桥,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词碑立于右侧。

  早已拓宽的瘦西湖缎带般的流水,增添了白玉般的二十四桥的英姿;远处的五亭桥及耸入云际的白塔,以及数不清的楼台亭阁,组成一幅绝妙的画图,也许正是园林艺术家所追求的“人间仙境”罢。

  而这座玲珑剔透、古色古香的二十四桥,已为千年来诗人的争议划上圆满的句号,也为古城扬州增添一道靓丽的景点。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随笔之一

班主任工作随笔奇台六小王新梅这学期我仍然承担数学教学工作,还担任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凭经验到了四年级班主任应该松口气了,可没想到这学期让我更费心了。丢三落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更多了。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名人名言录》读书随笔

《名人名言录》读书随笔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名人格言,也是如此。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醒,给人以…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

高中思想政治随笔

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摆脱困境,达到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考试成绩好这样一种境界,我认为学校应重视、媒体应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当然,重中之重是老师、学生观念的转变。首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政治教…

20xx.12教育随笔《一切为了孩子》

小7班家长开放日活动小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和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和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家园共育,让对孩子的教育做到家园同步,在幼儿园的统一工作安排下我们小班在12月x日下午开展了家长…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潘集中心校乔良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只有在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美术教学,接触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国“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

读书随笔 董兴华

读《班主任漫谈》随笔贾庄中学董兴华最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感慨良多。当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某些困惑的时候,我们可以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使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

20xx集中研修随笔七《小学数学研修总结》

20xx集中研修随笔七:《小学数学研修总结》快乐的暑期来临了,跟以往不同,这次暑期我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的集中学习培训。在此期间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动时间学习,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新所…

网络研修随笔心得体会

自从参加网络远程研修以来,我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经历了迷茫懵懂、渐呈清晰到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说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让我眼界更加宽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感谢远程研修平台!首先,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

心得随笔

玩中学,学中乐_____观摩课有感连续两周参加了济南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会,每一节课都特别精彩,特别是这周三的展示课各位老师各具特色、形式多样、设计精巧。作为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低年…

随笔(20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