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时间:2024.4.8

在创新中继承 在实践中发展

素质教育走向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20xx年x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大连市是全国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实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检验实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在实验区的可行性;三是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提供经验。前两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对国家负责。而第三点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蕴含许多机会和挑战。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必须端正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区课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此次课改的一大特征是它从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均发生了变化,我们特别强调它绝不仅仅是换几套教科书,因而从国家到地方都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实施课改工作的。为使我区课改工作做得细致、扎实、有效,我区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主任为组长、由进修学校校长、普教科、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基层学校校长代表、副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而师训部、干训部介入课改工作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大特色。课改工作启动以来,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例会,每次例会汇总进展情况,研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工作方向,促使我区课改工作稳步发展。进修学校科研指导先行,师干训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中教部在对全体教研员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都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与教学工作,全区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

二、地理学科课改情况

(一)开展的工作

1.不断培训,转变观念。

自20xx年x月份以来,我们经历了国家级培训,区内参与式的研讨、反思培训,使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使教师觉得新课程不是离他们太远;进行传授式的研讨培训,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课代培式的研讨培训,全区共推出14节研究课,每课一个主题,每课一次研讨,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小结反思培训,针对试验任务、科研课题进行半年工作的反思小结,形成优秀案例集、课件集、试验课题阶段总结集、课程资源专题集。半年来共组织培训18次,参加人数近900人次,除了我区的地理教师外,还包括我区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名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

2.以科研促发展。

地理学科申报了一个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经验与成果推广研究》,它包括以下几个子项目:验证地理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79中、4中);检验地理实验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和在大连地区的可行性(46中、13中);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研究(50中、52中);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研究(47中、49中、51中、天河中学、师院附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31中、83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45中、师大、格致)。实验的操作方式是分工与合作相结合。首先是分工,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学校的地理组承担上述一个科研专题;其次是合作,地理学科每一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都在围绕这些课题进行研讨,达成共识;再次是分工,全体教师共同研讨的结果分成专题,由承担该课题的

地理组进行总结;最后达到一个结果,全体教师在科研课题的带动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和专长,达到科研成果共享。

3.开发课程资源。

前两年,地理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材没变。因而,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就要补充完善教材;目前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时代性增强了,但它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说验证新课程实验教材是实验的目的,那么开发课程资源、补充完善新课程实验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应负的责任。为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求全区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每所学校负责一个专题的课程资源开发,最后达到课程资源共享。

如何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进行地理教学的教育创新,79中学的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不断进取、大胆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为使评价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成为发现、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有效机制,评价方案体现了开放性、真实性、过程性、合作性。注重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方法采取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方式是“等级+评语”。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发展的评价体系。

5.成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程真正落到实处,成立了由教委蒋主任为组长,普教科科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为主持人、各中学教学副校长及各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在不断培训、开展研讨课的基础上,11月x日在全区举行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日活动,活动中46中做了以“基地”为载体的开题课;79中做了“人与环境”的结题课;师大附中生物学科做了“走进转基因食品”结题课;51中地理学科做了“WTO与中国汽车工业”长周期作业的过程展示课;格致中学数学学科做了“探究式教学”展示课。五节课看课人数达450多人次,为全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拓宽了思路;各校教学副校长与各学科教研员就“研究性学习”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指导进行了参与式的研讨培训,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为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6.对外研讨交流。

外省、市的许多地区都很关注地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来自人教社、广西玉林、湖北武汉、山西大同、辽宁葫芦岛市及辽宁省教研室的专家、教研员、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县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分别到49中、50中、79中、天河中学研讨交流我区课改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其他省、市提供课改信息。

(二)中学地理课改的现状

1.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和老师。教师们感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知道得太多了。感叹之余,教师们深深感到自己面临的挑战。

2.构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差异、学生的兴趣、情感、人格,只要学生付出了,只要学生参与了,教师都能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而在开放性的、真实性的、过程性的、合作性的评价原则中,由于给了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学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惊喜。

3.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些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课改课程,校长多次看课,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极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师院附中苗延亮老师对地理教学的热爱感染了学生家长和学科内的年轻人,许多教师有了自我提高的要求。教师们普遍认为:

(1)只有拓宽知识结构,才能应对学生的不同要求(79中姜凡老师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课堂教学有较高的科技与文化含量);

(2)只有合作研讨,集体设计课堂教学,对不同课型、不同班级的教学情况共同反思,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50中、51中、83中、天河中学的地理组教师取长补短、合作研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步很大。51中毕文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给全区地理教师很大启迪);

(3)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变得容易,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硬件具备,而我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远远不够(49中于芳老师《多变的天气》一课,运用人机交互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很多知识;50中于春霞老师经常自制课件在多功能厅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们的实践与体会启发了其他老师);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不仅能将相关信息纳入课程之中,同时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各种教育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天河中学、46中学都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5.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4个月的课改实践,当我变成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以后,深深感到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他们许多创造性的教学行为丰富、完善了我的教育理念。

79中匡艳霞老师让学生往12只试管中注入有色饮料来观察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创造性地解决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

47中王月秋老师在《空气质量》一课中,当学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时为同学唱了一首歌《地球你好吗》,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31中韩伟老师在《降水的分布》一课中,让学生在7大洲简图上画一画世界降水的分布大致形势,让学生在“做一做”中进行课程的小结和巩固。

尽管教师们所上的10多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每节课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到位。

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教师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文化底蕴不够。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把握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

3.不能做到教学过程与结论相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既有过程又有结论而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也是不正确的做法。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但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4.教师的教学能力差距越来越大,这里有教师素质问题,还有观念转变问题,管理、指导问题。

三、由课改实践引发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做好准备

课改势在必行,现在各学科都要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首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学校领导也要用新课程理念管理、指导教学工作。各部门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做好理念、方式、行为、管理上的准备,才能使我们更加理智地、有序地、有效地走进新课程。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与教师素质有关。因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迫在眉睫。

(三)营造教学研讨的氛围

既要留给教师探索的空间,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及个性,又要加强管理,不断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共同反思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发展。


第二篇:“探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中学美术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中学美术课,广大教师和教育学专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究。笔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对“探究性学习”应用于美术教学实践提出若干体会,探讨“探究性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学习能力

一、引言

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日本被称为综合学习,始于20世纪xx年代,20世纪xx年代非常盛行。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凸显学生的自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具有五个主要特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达到以下目标: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术态度和科学道德。

二、美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策略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目前情况看,中学教育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展开。探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探究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三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渗透一点经验性学习;四是把逻辑的论证与历史的叙述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点知识发展的过程史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美术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对教师尤其是课题指导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自己成为探究型的教师。

1.加强教学过程的预习环节:不仅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学生的预习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加强学生的“预习”环节。引导学生收集新授课内容的背景材料;包括收集与新知识相关的内容;指导学生将新授课内容中的难点或不懂之处找出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尝试解答新授课内容中提出的问题等准备工作。

2.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对课文内容实行 “精讲多议”的模式,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即教师提出本课的讨论主题,鼓励学生结合自己预习准备的相关资料阐述各自的观点;对预习时不理解的内容实行“质疑式讨论”,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内容提出疑问并陈述自己理解等方式。

3.改进课后作业环节:拓展课后作业的类型。不仅有复习式作业,还要增加“预习式作业”,“自学式作业”,“析疑式作业”等。增加课后作业的层次,即:设计难度水平不同的作业,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对作业进行选择;丰富完成课后作业的手段。不仅有绘画类作业,还有设计应用类、造型表现类作业,以及“调查式作业”等;改进作业方式。

三、美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必须以学生自觉地、探索性地学习为基础,围绕探究专题进行的,它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以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根据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三个学年在课堂开展了探究型美术教学的改革尝试。其具体操作如下:

在讲授第十一课《策划一次校园活动》时,首先,设计论题,激发兴趣。给出四个探究方向:“艺术节策划方案”、“艺术节海报”、“艺术节会徽、会标”、“艺术节舞台设计”,请同学们根据兴趣或者熟悉的方面自行收集材料,整理成方案或效果图,准备时间一周,对命题作好指导。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和预习的效率性,我做了如下指导:指导学生结成合作小组;指导学生查找资料;指导学生掌握科学设计方法;指导学生编写探究大纲。接下来,在上课的时候,由四组学生在课堂上对其探究成果进行发表;最后,由我带领同学们对策划方案以及设计效果进行评判。在肯定了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之后,针对不足之处作总结,并提倡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总结出本次探究性学习结果发表的全过程的心得、体会、思考和意见,达到巩固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把接受式学习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三是使课堂教学中增加更多互动因素。通过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带来了以下变化:学生的学习由书本学习变成走向生活的学习;从按部就班式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由非兴趣的学习走向由兴趣出发的学习;由依赖教师的学习走向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从传统的课程化学习到新型的课程化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探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的挑战都是全方位和深刻的。

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和完善自己。作为“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角色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指导教师“量体裁衣”式个别化指导,会增强教师与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改变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割裂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钟龙飞.探究性学习与“问题教学法”[DB/OL].教育论文网,www.jiaoyulunwen.net.cn

[2]张富洪.探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D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net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课内外学习研究(江西卷)

江西卷课内外学习研究有些人在学习中认为探究是一种乐趣有些人认为探究是种重要的学习形式还有些人认为探究流于形式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对探究的理解不少于700字1

研究性学习报告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

课外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关于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指导老师侯丽英组员范文慧常秀霞开题报告选题背景现今的图书种类纷繁复杂经典的流行的优秀的糟粕的充斥在各个书店报刊亭或其它地方中为中学生的我们阅读是生活中...

省内外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现状

省内外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现状课外阅读是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探索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探索课题研究报告20xx1012154300By刘艳侠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探索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针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教师...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附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表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长沙市十一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浏阳市教科所中小学信息技术范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20xx年我所信息技术研究室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长沙市十一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浏阳市教科所中小学信息技术范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120xx年我所信息技术研究室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长沙市十一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浏阳市教科所中小学信息技术范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20xx年我所信息技术研究室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长沙市十一五立项课题结题报告浏阳市教科所中小学信息技术范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20xx年我所信息技术研究室申报的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小学语文探究课个人看法

小学语文探究课个人看法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课的类型很单一主要是讲读课由于课的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课的教学过程.doc123

浅析小学语文探究课的教学过程摘要由于课程类型单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限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语文课的类型应该是多样的课的类型设计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评议的认知过程一般的模式是...

20xx年钦州市小学探究课教案参评作品

19狼和鹿第二课时让个性在课堂中飞扬钦州市逸夫小学黄红冬地址钦州市二马路131号邮编535000电话07772823104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课内外学习探究(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