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实施民族文化扶贫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3.6.15

  实施民族文化扶贫的进行调研。探索出少数民族山区文化扶贫的新思路,让山区各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此报告要怎么写?下面是由yjbys小编为您精心整理调研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XX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全县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辖七乡三镇,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88万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5%。全境为山地,是一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全县旅游资源丰富,是大桂林旅游圈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支柱产业。为切实推动和谐社会建设,龙胜县不断加大投入,在逐步解决各族群众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的同时,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旅游扶贫为切入点,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带动民族文化繁荣,努力探索出少数民族山区文化扶贫的新思路,让山区各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基本情况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27.73亿元,财政收入2.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20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219 元,迄今为止,还有70个贫困村,1.3万贫困农民,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县民族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共投入文化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修建了县宣传文化中心、民族广场、民族博物馆、35个农家书屋、12座宣传文化综合楼等,每年开展150次文化下乡和送书下乡活动。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还投入80万元打造各民族文艺表演节目,此外,还投入近2亿元实施村寨改造项目,为游客观光旅游创造便利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农村休闲度假、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三大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了“人间瑶池”的温泉、“天下一绝”的龙脊、“壮寨楷模”的金竹壮寨、“天下第一长发村”的黄洛瑶寨等旅游品牌,特别是在金竹、大寨建立了全国首批15个景观村落、8个景观经典村落之一,取得了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的两大牌子,受到各地游客的高度评价。品牌效应直接推动了山区人民的文明进步,印证了大山人民走向世界、走向全球的烙印。同时,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区(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脊魂》、《龙胜侗族文化与旅游》、《龙胜瑶族文化与旅游》、《龙胜苗族文化与旅游》、《龙胜壮族文化与旅游》、《踩石轮》、《岩坪调》等旅游系列丛书出台。

  二、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几点启示

  启示1:文化扶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无论贫富,都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都需要基本的文化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富农民“口袋”的同时,更加注重富农民“脑袋”的工作,这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具体行动,有利于不断满足边远山区困难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启示2:文化扶贫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随着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文化生产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社会发展中重经济轻文化而导致的农村经济后劲不足、农民因愚返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实施文化扶贫,不仅仅是丰富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

  启示3:文化扶贫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抓手。“房屋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某县实施民族文化扶贫的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仅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还要体现在用新文化塑造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上。实施文化扶贫,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启示4:文化扶贫是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各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建设开掘不尽的宝库。文化扶贫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认识,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普查、挖掘、抢救和利用等工作,构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展示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宣传推介体系,做大做强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民族艺术馆,培育一批民族文化经典旅游景区,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创造中呈现崭新风采、发扬光大。

  三、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1、个别地方对文化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力度,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数地方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文化建设“理论上重视、实践上漠视、行动上忽视”,认为文化扶贫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巨大产出微薄,仅把文化建设当作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

  2、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千百年来,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乡镇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不均衡,已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产品急功近利,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重通俗轻高雅、重形式轻内容,演展类文化产品和文化节目品牌意识不强,往往浅白、雷同、低劣,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特别是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全县各乡镇,各有特色,还不能有效整合,对民族文化资源深层次上的研究不够,各民族在民族建筑、语言、服饰、风俗等个性的民族元素存在弱化倾向。

  3、文化扶贫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当前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出现“花钱养人”、“管办不分”的投入机制,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导致部分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二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相对匮乏,同时缺少全社会支持文化建设的氛围,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扶贫办、文化、教育、交通、民政、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未能充分整合,往往难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三是由于文化建设未列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极少地方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安排”的尴尬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4、宣传推介文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提高宣传推介能力,实施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提升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文化扶贫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开放交流力度和桂林大旅游圈的影响,龙胜山水风景和民族风情旅游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但就目前来说,由于文化传播渠道单一、缺乏具有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能力的机构和人才、对外宣传的精品和品牌项目不多等原因,对外宣传的创意不新,内涵不足。

  5、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弱势的农村文化建设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原因,财政难以承担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建设;二是由于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加之县乡财政相对困难,难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三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难以启动相关研究整理和深度挖掘工程,有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仅靠群众自筹解决,制作粗糙,品位不高。

  四、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清单,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克服“先经济、后文化”发展思路,引导地方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引导、精心组织,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在实施文化扶贫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引领和正确主导,文化扶贫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要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多样的文化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倾向,遏制农村不良文化现象的蔓延,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群众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坚持重在建设方针。按照保护遗存、扶持传承、扩大传播、开发产品的思路,系统保护、科学开发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上,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注重整体性规划,确保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注重保持民族特色,挖掘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要注重改革创新,使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制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挖掘保护上,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各民族文物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注重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收集整理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使之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要在龙胜壮族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展览场所,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建好各民族融为一体的民族博物馆,以更好地保护文化,扩大民族文化交流。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学校教育,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传统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4、全面理顺民族文化扶贫的体制机制。在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体制下农村文化扶贫的新路子。既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也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办”、“ 旅游推介会”,在旅游景点开展民俗表演、展示民俗文化等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运作,形成“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文化管理、社会参与”的文化运行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降低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积极培育多元农村文化主体,建立一套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各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坚持民办、民营、民享,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唤醒农民参与热情,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

  5、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要根据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对优秀文化的选题和规划,积极挖掘整理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提炼总结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当代优秀文化元素,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立足各民族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布局。加大对农村文艺作品创作的投资力度,实行精品奖励制度,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文化整合创新,努力生产反映当代各民族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采取政府主办、社会联办、群众自办等方式,以文艺比赛为手段,以节日活动为依托,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大力开展“一镇(乡)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成果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擂台赛,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当前,要以“龙脊-温泉文化长廊”为中心,充分挖掘浓郁、古朴、纯真的民族风情,通过“政府主导、行家策划、企业参与、民间运作”的模式,着力打造龙脊梯田文化旅游节、泗水乡的红衣节、乐江乡的侗族大歌节、平等乡的鼓楼文化节、江底乡的盘王节、和平乡的晒衣节、扁担节等节庆文化,进一步打造黄洛瑶寨民族歌舞表演,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6、深入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各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要扩大本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的方针和原则,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活动等载体平台,广泛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努力拓宽对外交流领域,不断推动文化交流向高层次、高档次、高品位方向发展;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和完善鼓励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组织部分文艺团队走出村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要积极运用广播影视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深入研究国内外群众收听收看的习惯,精心制作外宣产品,提高对外宣传的技术含量。

  7、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种刚性的财政支出机制,要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共财政支付基本的文化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屯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服务网络。通过民办公助、政策倾斜,积极引导文化专业组织和专业户相互联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扶持民间职业文艺团队和农村业余文艺团体的发展。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的同时,动员散落于民间的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组织文艺协会,使民间文艺协会在保留本地民间文化传统、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培养农村文艺人才方面发挥作用;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加大对农村业余骨干的培养力度,选送有潜力的“苗子”到市县文化馆或艺术院校培训深造,使其能用上、能提高、能留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文化、扶贫、教育、体育等资源,实行共建共对,对文化事业费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成果,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农工作。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文明院落、文明村社创建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农村文化氛围。


第二篇: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文化扶贫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文化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一、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基本情况

  20XX年,全县生产总值27.73亿元,财政收入2.2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20 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219 元,迄今为止,还有70个贫困村,1.3万贫困农民,是国家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民族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全县民族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县共投入文化建设资金近1000万元,修建了县宣传文化中心、民族广场、民族博物馆、35个农家书屋、12座宣传文化综合楼等,每年开展150次文化下乡和送书下乡活动。全县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还投入80万元打造各民族文艺表演节目,此外,还投入近2亿元实施村寨改造项目,为游客观光旅游创造便利条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结合农村休闲度假、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三大旅游品牌,着力打造了“人间瑶池”的温泉、“天下一绝”的龙脊、“壮寨楷模”的金竹壮寨、“天下第一长发村”的黄洛瑶寨等旅游品牌,特别是在金竹、大寨建立了全国首批15个景观村落、8个景观经典村落之一,取得了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的两大牌子,受到各地游客的高度评价。品牌效应直接推动了山区人民的文明进步,印证了大山人民走向世界、走向全球的烙印。同时,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区(省)级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脊魂》、《龙胜侗族文化与旅游》、《龙胜瑶族文化与旅游》、《龙胜苗族文化与旅游》、《龙胜壮族文化与旅游》、《踩石轮》、《岩坪调》等旅游系列丛书出台。

  二、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几点启示

  启示1:文化扶贫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人,作为万物之灵长,无论贫富,都需要精神上的关怀,都需要基本的文化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在抓好富农民“口袋”的同时,更加注重富农民“脑袋”的工作,这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党和政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具体行动,有利于不断满足边远山区困难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真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启示2:文化扶贫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随着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落后的文化生产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农村社会发展中重经济轻文化而导致的农村经济后劲不足、农民因愚返贫、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实施文化扶贫,不仅仅是丰富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

  启示3:文化扶贫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抓手。“房屋新不等于新农村,衣服新不等于新农民。某县实施民族文化扶贫的调研报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仅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上,还要体现在用新文化塑造新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文明程度上。实施文化扶贫,可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启示4:文化扶贫是传承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各民族优秀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建设开掘不尽的宝库。文化扶贫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的认识,充分调动各民族群众特别是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普查、挖掘、抢救和利用等工作,构建民族民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展示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宣传推介体系,做大做强一批民族文化品牌,建设一批民族艺术馆,培育一批民族文化经典旅游景区,使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文化创造中呈现崭新风采、发扬光大。

  三、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1、个别地方对文化扶贫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力度,全县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少数地方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对文化建设“理论上重视、实践上漠视、行动上忽视”,认为文化扶贫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巨大产出微薄,仅把文化建设当作装点门面的“面子工程”。

  2、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千百年来,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底蕴丰厚、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各乡镇的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不均衡,已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产品急功近利,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重通俗轻高雅、重形式轻内容,演展类文化产品和文化节目品牌意识不强,往往浅白、雷同、低劣,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精品不多。特别是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文化分布全县各乡镇,各有特色,还不能有效整合,对民族文化资源深层次上的研究不够,各民族在民族建筑、语言、服饰、风俗等个性的民族元素存在弱化倾向。

  3、文化扶贫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当前农村基层文化体制,出现“花钱养人”、“管办不分”的投入机制,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状况,导致部分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二是由于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相对匮乏,同时缺少全社会支持文化建设的氛围,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扶贫办、文化、教育、交通、民政、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未能充分整合,往往难以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三是由于文化建设未列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极少地方出现了“讲话无文化建设内容,规划无文化项目,资金无文化方面安排”的尴尬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4、宣传推介文化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提高宣传推介能力,实施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提升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开展文化扶贫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我国不断加大开放交流力度和桂林大旅游圈的影响,龙胜山水风景和民族风情旅游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国际国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但就目前来说,由于文化传播渠道单一、缺乏具有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能力的机构和人才、对外宣传的精品和品牌项目不多等原因,对外宣传的创意不新,内涵不足。

  5、文化建设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弱势的农村文化建设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是由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原因,财政难以承担足够的资金投入文化建设;二是由于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加之县乡财政相对困难,难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三是由于财政投入有限,难以启动相关研究整理和深度挖掘工程,有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节目仅靠群众自筹解决,制作粗糙,品位不高。

  四、龙胜县民族文化扶贫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扶贫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列入地方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为民办实事的清单,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与改善民生联系起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克服“先经济、后文化”发展思路,引导地方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和正确的政绩观,积极引导、精心组织,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姿态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构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在实施文化扶贫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引领和正确主导,文化扶贫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要正确处理主导与多元、多样的文化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民族多样化的文化生态,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倾向,遏制农村不良文化现象的蔓延,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群众民族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在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坚持重在建设方针。按照保护遗存、扶持传承、扩大传播、开发产品的思路,系统保护、科学开发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上,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注重整体性规划,确保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完整性、系统性、全面性;注重保持民族特色,挖掘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族文化;要注重改革创新,使民族文化充分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制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结合,实现民族文化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挖掘保护上,要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各民族文物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注重科学规划,加大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收集整理各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民间技艺,对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使之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要在龙胜壮族生态博物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少数民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反映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发展的展览场所,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花大力气建好各民族融为一体的民族博物馆,以更好地保护文化,扩大民族文化交流。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学校教育,把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纳入中小学课程,发挥传统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4、全面理顺民族文化扶贫的体制机制。在加快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经济体制下农村文化扶贫的新路子。既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也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办”、“ 旅游推介会”,在旅游景点开展民俗表演、展示民俗文化等多种途径进行市场运作,形成“政府补贴、企业赞助、文化管理、社会参与”的文化运行机制。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降低民营资本的准入门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积极培育多元农村文化主体,建立一套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各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角,坚持民办、民营、民享,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唤醒农民参与热情,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

  5、着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品牌。要根据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加强对优秀文化的选题和规划,积极挖掘整理民族优秀文化元素,提炼总结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当代优秀文化元素,兼收并蓄外来优秀文化元素,立足各民族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布局。加大对农村文艺作品创作的投资力度,实行精品奖励制度,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进行文化整合创新,努力生产反映当代各民族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采取政府主办、社会联办、群众自办等方式,以文艺比赛为手段,以节日活动为依托,精心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大力开展“一镇(乡)一村一品”特色文化成果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各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擂台赛,形成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当前,要以“龙脊-温泉文化长廊”为中心,充分挖掘浓郁、古朴、纯真的民族风情,通过“政府主导、行家策划、企业参与、民间运作”的模式,着力打造龙脊梯田文化旅游节、泗水乡的红衣节、乐江乡的侗族大歌节、平等乡的鼓楼文化节、江底乡的盘王节、和平乡的晒衣节、扁担节等节庆文化,进一步打造黄洛瑶寨民族歌舞表演,努力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6、深入实施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各民族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要扩大本县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择善而从的方针和原则,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宣传推介活动等载体平台,广泛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努力拓宽对外交流领域,不断推动文化交流向高层次、高档次、高品位方向发展;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制定和完善鼓励民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政策措施,组织部分文艺团队走出村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三要积极运用广播影视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深入研究国内外群众收听收看的习惯,精心制作外宣产品,提高对外宣传的技术含量。

  7、努力构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一种刚性的财政支出机制,要确保对文化的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公共财政支付基本的文化需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屯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服务网络。通过民办公助、政策倾斜,积极引导文化专业组织和专业户相互联合,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扶持民间职业文艺团队和农村业余文艺团体的发展。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的同时,动员散落于民间的文艺人才和文艺爱好者组织文艺协会,使民间文艺协会在保留本地民间文化传统、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培养农村文艺人才方面发挥作用;大力培养农村专业文化人才,加大对农村业余骨干的培养力度,选送有潜力的“苗子”到市县文化馆或艺术院校培训深造,使其能用上、能提高、能留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整合文化、扶贫、教育、体育等资源,实行共建共对,对文化事业费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统一建设,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成果,推进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文化惠农工作。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家庭、文明院落、文明村社创建活动,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农村文化氛围。

  篇二:文化扶贫调研报告

  中央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重大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心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对于推进昌吉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XX年昌吉州紧紧抓住中央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的机遇,适时出台了《关于帮扶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召开动员大会,吹响了帮扶木垒县及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加快发展集结号。全州共安排122个单位开展帮扶,其中,安排到木垒县帮扶部门89个(州直单位75个、州直学校11所、医院3家),帮扶木垒县60个村、11所学校、3家医院;安排到奇台县15个单位帮扶15个村,吉木萨尔县7个单位帮扶7个村,阜康市5个单位帮扶5个村,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各2个单位2个村;安排昌吉市帮扶木垒县大石头乡、博斯坦乡,阜康市帮扶白杨河乡、乌孜别克族乡,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帮扶雀仁乡,玛纳斯县、呼图壁县以技术、智力帮扶为主帮扶,其中玛纳斯县侧重帮扶雀仁乡;安排37家企业帮扶木垒县12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20XX年州级财政安排4000万元帮扶资金,其中木垒县3000万元、其他县市11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1000万元;各帮扶单位帮助引进项目183个,到位资金6631万元。2012年昌吉州实现减贫人口931户3230人,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木垒县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7948元,增长1228元;23个重点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30元,增长1557元,均取得历史性突破。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切实认识到:实现“三化”,工业要领先,农业是基础,文化科技是支撑。新一轮扶贫开发是实现“三农”工作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一环,是抓住了昌吉州最薄弱、最滞后、最关键的环节。昌吉州扶贫开发的重点、难点在木垒县和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基础在村、重点在村、成败也在村。这些村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成为目前的扶贫开发重点村。有的地处偏远,自然环境恶劣;有的基础设施欠账多,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有的群众工作薄弱,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创业发展意识淡泊;有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与纠纷,有不稳定的因素。它们的共同点是:村“两委”班子弱,先进文化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好,文化科技的支撑作用不够,部分群众艰苦创业能力低,村民收入不高,村集体经济是空壳,村貌依旧“脏乱差”,各方面与先进村的差距越拉越大。这些村虽然只是少数,人口比例也不大,但是若不采取有力措施,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势必影响全州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也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民生和富民工程,彻底改变扶贫开发重点村的落后面貌。

  民生优先,应当把改善后进村的民生摆在最优先的位置;群众第一,要把做好后进村的群众工作放在首要;先进文化引领,要把先进文化融入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基层重要,改善后进村面貌,夯实执政基础更为紧迫,更为重要。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脱贫致富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其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的紧迫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扶贫开发要从每一个村抓起,从基础工作做起。

  一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广泛开展宣传发动

  1、以现代文化武装广大农牧民头脑。扶贫先扶志,要激活内因,各地州、县市党政组织要认真安排开展对乡镇、村组基层干部和贫困地区广大村民群众的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扶贫开发教育。要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为载体,组织各级部门广大干部、基层干部村民群众,通过各种组织形式,采取多种有效方法,运用各种媒体,开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新疆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党委第八次党代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新疆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广泛、深入、扎实的宣传教育,大发动、大讨论工作。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要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各级干部和广大村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清醒的认识到:我们面临的落后状态和别人跨越发展的催人奋进的形势。再不奋起直追,我们将被落的更远;我们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会改变。要清醒的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给我们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确定的奋斗目标,要抢抓机遇,借力发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要增强感恩意识,后发赶超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增强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时不待我的紧迫感,以满腔的热忱、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到贫困村扶贫开发的攻坚战中去。

  2、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入户面对面教育为主要方法,做好农牧民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发挥好主体作用。扶贫开发、脱贫致富涉及农牧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发挥好农牧民的主体作用是后发赶超的根本所在。县市、乡镇党政组织要全面布置,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扶贫开发思想发动工作。要抽调县乡机关干部组成的包村扶贫工作组,驻村与村干部一起,除开大会动员培训之外,采取一个干部包几户的方法入户开展面对面的思想宣传教育,同步开展跨越发展调查研究。宣教调研面要达到劳动力全覆盖,不漏一户一人。要坚决克服以往教育一户来一人开会,大水漫灌、蜻蜓点水的形式主义做法。要放下架子与村民促膝相谈、深入调研。要紧密结合全村情况采取农牧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宣教、调研,一定要做到到户到人,入耳入脑入心,顶事管用。关键是要引导农牧民群众克服等靠要和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穷惯了、也能过得去的因循守旧的不良思想倾向,树立感恩党和政府的关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变要我干为我要干,迸发自我发展的活力,增强发展意识,产业意识,创业意识,市场意识,抓住机遇,满怀信心,投入到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实践中去。

  二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在扶贫开发中要始终把提高村民的素质,发挥其主体作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做,要坚持不懈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村民群众开展先进文化教育,党的农村惠农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疆精神教育;讲法制、讲秩序,反暴力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要加强后进村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建好村文化室,使村上国旗飘起来,喇叭响起来,农网信息传起来,节目演起来,红歌唱起来,墙报办起来,体育活动搞起来,科技培训班办起来。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文明户,平安户,道德模范户,民族团结模范户,尊老爱幼先进户,各种生产经营能手的创先争优评比活动,以文化人塑造新型农民。

  三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切实抓好劳动力培训转移

  这是促进木垒县和23个自治区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中之重。要摸清搞准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主要信息,融入先进文化元素,为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和转移打好基础,提高农牧民文化层次和水平。要统筹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致富技能培训规划,围绕自治州率先实现“三化”建设的重点领域,着力培养技术型、创业型农民工,切实增强农牧民外出务工和长期就业能力。要依托准东发展,借助劳动力市场和劳务经纪人队伍,着力打造“农牧民运输队”、“女子打工队”、“牧民建筑队”、“民族刺绣队”、“社区家政服务队”等劳动力转移队伍,积极引导鼓励农牧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更多的向文化产业转移,大幅度增加农牧民非农收入。

  四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抓好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要紧紧抓住区州大力发展肉牛肉羊产业的机遇,强力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加快构建优质肉牛肉羊良繁体系,积极引进和培育牛羊肉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做大木垒县肉牛肉羊产业。要按照“明确主体、改造配套、提质增效”的思路,加快温室老旧棚改造,大力发展设施花卉产业,着力提升设施农业质量效应。要大力发展有机鹰嘴豆、有机小麦、高效制种等特色种植产业,加快建设10万亩山旱地有机小麦基地。要依托木垒县独特的胡杨林、鸣沙山等自然景观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着力培育休闲旅游产业,要以建设“新疆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紧紧围绕打造自治州东部旅游环线,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品味提升。将旅游和文化结合,更加注重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一个巨大的旅游文化市场。通过旅游和文化这两个大产业的结合,可以保护和开发好更多有文化底蕴的地区,把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提升,再通过旅游这个渠道实现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从而促进旅游和文化的更快发展。要立足打造“哈萨克刺绣之都”,依托刺绣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民族刺绣产业,把产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依托先进的文化和经营理念,切实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的突破口。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企业、能人领办合作社,特别是玛纳斯县、呼图壁县、昌吉市要引导本县市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及“创业能人”到木垒县及重点村领办合作社。探索发展农民股份合作、专业合作和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土地联营、租赁经营、草畜联营等合作发展模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引导推动合作社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大幅提高农牧民入社率和收益率。要鼓励州内外能人到木垒县和重点村兴办领办合作社,各帮扶单位在合作社培育发展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切实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六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抓好重点项目建设

  支持木垒县和23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加快发展,离不开政策、项目、资金的强有力支持。政策上,设立自治州“文化强州”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事业的改革、传承和创新,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文化发展成就的表彰和奖励。2013年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以后逐年递增。自2013年起,对于新开办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业园项目用地,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及时纳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考虑用地指标,优先申报、审批,及时保证项目用地。自2013年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在奇台县、木垒县新办的属于《新疆困难地区重点鼓励发展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内的文化企业,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产业园内的文化企业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国家部委或区政府相关部门(不含上述部门所属的事业或行业组织,社会中介机构)评定为国家级示范基地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评定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被国家级或省级命名、表彰的文化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必须始终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不动摇,将帮扶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资金上。要加快打造实施一批农田水利、城乡交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进一步巩固跨越式发展的根基。要实施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等重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低保、城乡解困工程,广泛开展扶贫济苦活动。要坚持“两个可持续”,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到木垒县投资发展,州直有关部门要与木垒县一起想办法、做工作,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接,争取一批大项目落户木垒县。

  七是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抓好扶贫济困活动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难点是低收入家庭,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对低收入群体给予特殊帮扶。要认真落实困难家庭救助机制,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救助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对困难群众要实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制度,保证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民政、残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用足用活各类政策,深入开展困难群众扶持救助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更多相关推荐:
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吉林农业大学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长春市大学生对方便面需求调研专业名称市场营销班级代码021031调研组长宋远来小组成员杨博庄智凯王阳郭桂芸车松花调研指导老师孙世勋20xx年7月...

调研报告范例

武汉葡萄酒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1初步了解样本市场主要大型商场和超市甜型葡萄酒的市场现状分析武汉市场甜型葡萄酒的整体情况2收集样本市场主要大型商场和超市不同品牌葡萄酒的市场分布销售价格销售状况以及同一品牌葡萄酒...

调研报告的写法与范文

调研报告格式范文调研报告概念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

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

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与内容一题目要求明确鲜明简练醒目一般不用副标题字数不宜过长二摘要要求准确精练简朴地概括全文内容三引言或前言问题的提出引言不是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因此要简明扼要内容包括1提出调研的问题2介绍调研的...

调研报告规范

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报告规范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调研报告规范1调研报告用字编辑打印用纸及顺序11调研报告用纸页眉页面页码设置等111调研报告用纸一律为A4210mm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112页面设置a页...

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

调研报告与调查报告的区别及写作技巧说到调研报告就不能不先说调查报告有许多人把这两种文体混为一谈在写作中不加以区分其实是错误的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调查研究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调查报...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20xx年9月18日在分公司的组织策划下由分公司党委委员带领本公司十六名生产管理人员先后对长园深瑞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广州蓄能水电厂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研现场学习了解深瑞公司对与电力系统保护控制领域配网自动...

调研报告

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参观调研实习报告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学古代建筑修缮与保护方向年级20xx班级11475X学生张XX学号1104715131参观方向山西指导教师李XX李XX王XX李X20xx年...

调研报告心得

交通调查报告心得体会两个月的调研活动在我们小组成员的辛苦努力下取得圆满结束。感受很深,实践活动内容的感悟让我难以忘怀。我大致总结为一下几点:第一,这次调研活动让我亲身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巨大作用,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

调研报告怎么写

调研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研报告”、“关于××××的调研报告”、“××××调研”等。另…

下企业调研报告

示范校项目下企业调查体会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为了积极配合我校省示范校建设项目,了解企业对于数控专业人才需求的全面性要求,贯彻“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关注企业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在岗位设置、知识结…

调研报告个人总结

为期一个月的调研,与其说是一次比赛,不如说是一次学习和体会,无论是相关知识的增长,抑或是比赛时心态的一种锻炼和成长,还是比赛过程中的学习和感悟,与队友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方面,我都收获了很多东西,所以,总的来说,我…

调研报告(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