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的境界

时间:2023.10.13

  品茶的境界,一个人独自品茶,静静地,孤独着,也快乐着,以下的品茶的境界相关文章,一起来阅读欣赏。

  品茶的境界【1】

品茶的境界

  最好是在夏日的午后,坐在自家的小院里,墙边的刺玫灿烂地开着,蔷薇星星点点躲在绿色的帏幔里露着笑脸,木质的葡萄架上爬满长藤,习习凉风吹过,叶片儿沙沙作响,一串串葡萄在透过茂密的枝叶偶尔投进来的那点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晶莹剔透。

  这时候,你静静地品着茶,每一口都能品出安逸与幸福的味道。

  当然,没有小院也无妨,也不必非要在夏日的午后,即使是寒冷的冬季也一样,关键是要有一颗快乐的心。

  就说冬天吧,而且是住在高高的楼房,一个周末的夜晚,收拾了一周的凌乱,是该坐下来喝口茶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窗明几净的家里散发着柔和的气息,放眼望去,窗外万家灯火,你就像一个气定神闲的棋手,生活就像一盘棋,这时候是走得最顺心的几粒子。

  所以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以为劳动之余的品茶,的确是种健康的享受,这就像当年吴伯潇说的那种“健康的疲惫”,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

  也不必非要一个人独坐。

  三五好友围坐一圈,品着茶,聊着天,又是一番景象。

  或许就在这清香温氲的气氛里,一件悬而未决的事情就有了结果,一些隐藏在几角旮旯的怨恨就烟消云散,美好的心情因为茶,因为畅谈而云蒸霞蔚,袅袅升起。

  我想,南方人爱喝下午茶,莫过于此。

  品茶其实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一个人独自品茶,静静地,孤独着,也快乐着。

  这时候你可以听到自己心灵的对白,两个自我,热烈地交流。

  你可以想起往事,开心也罢,痛苦也罢,在一口口的香茗的浸润中,心绪渐渐平静下来。

  或者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心中只有茶,七泡过后,余兴未尽,于是一壶接着一壶,喝个透彻心肺,身心舒畅。

  这大概就是发呆的乐趣。

  三五好友相聚,则多了几分生机。

  你一言我一语,伴着茶香探讨人生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有人侃侃而谈,有人洗耳恭听,说到高兴处,有人开怀大笑,有人掩面微笑。

  即使是激烈争论,面红耳赤,也请放心,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温文尔雅的道别。

  这就是茶和酒的区别,茶能够清心。

  这时候,喝的是茶,品的是人,是友情。

  难怪古人感慨: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无论自斟自饮还是好友相聚,品茶都需要有颗宁静的心。

  正所谓“宁静致远”,心静了,心胸也就宽阔了,所思所想才能走得远,人生的境界才能得以提升。

  从这个角度说,茶是水中仙,只有满怀敬畏之心的人,才能品出个中况味。

  否则,品什么茶呢?不如喝酒去!

  在品茶的过程中,最陶醉、最快乐的,当属沏茶的人。

  因为茶是有灵性的,只有懂得与茶交流的人,才能沏出浸人心脾的茶汤来。

  当你全神贯注地将滚烫的水注入茶具中,你的脉搏就开始与茶一起跳动,心神所至,茶之魂也。

  所以说,再好的茶,再好的环境,须有一个懂茶的人。

  品茶三境界【2】

  品味人生,就如品味云南大理有名的三道茶。

  三道茶指上三次茶之意,每道茶烤煨的方法与配料都不一样。

  第一道茶:其味甚苦;第二道茶:苦中带甜;第三道茶:淡淡有味。

  茶如人生。

  三道茶,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道茶:称为苦茶,寓有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

  人生之旅,举步维艰,创业之始,苦字当头。

  正如孟子所言:“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苦境,我们唯有学会忍耐并让岁月浸透在苦涩之中,才能慢慢品出茶的清香,体味一份生活的原汁原味,从而对人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奠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念。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

  经过困苦的煎熬,经过岁月的浸泡,奋斗时埋下的种子终于发芽、成长,最后硕果累累。

  这是对勤劳的肯定,这是给付出的回报。

  当我们在鸟语花香里,明月清辉下品尝甜美的果实之时,我们又怎么能不感到生活的快意?!

  第三道茶:称为香茶,因呈甜、苦、辣等味,故又称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的事太多太多,有高低,有曲折,有平坦,有甘苦,也有很多的诸如名利、权势、富贵荣华的诱惑,等等。

  要做到“富贵于我如浮云”,“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需要淡泊明志的心胸和恢宏辽阔的气度。

  如果一味地沉湎于成功或失败之中,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太过执着,就会作茧自缚,陷入生活的泥淖不能自拔,丧失了许多的人生乐趣。

  所以,这道茶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们不妨看得轻些淡些,不要让生命承受那些完全可以抛弃的重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无舒”的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三道茶寓寄着“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人生哲理,也代表了三种人生境界。

  尘世的每一个人,当我们在酒足饭满之余,慢慢品茶之时,不妨让这饱蘸智慧的茶香慢慢浸入我们的生命之中,让人生如茶,芳香怡人!

  寻韵,品茶的至高境界【3】

  烧一壶水,泡一杯茶,观其形、闻其香,然后轻轻呷一口,任凭茶水在舌边齿间荡漾,滋润喉咙,再吸一口气,让满口余香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烦恼和世间尘埃,仿佛间人醉了,朦胧中久久不愿醒来……这种感觉,是无数品茶人孜孜以求的寻韵。

  茶韵,千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嗜茶客为之倾倒、臣服?

  品茶之人,无不苦苦追逐茶韵。

  回想漫漫人生,喜欢喝茶并非图茶的芳香与浓郁,而是寻找已然镶嵌在生命中的茶韵!那可是一种超脱物质之外的精神感受,如涓涓细流,如飞流瀑布,如汹涌波涛,直达肺腑,荡气回肠,沁人心脾,震撼人心……

  何谓茶韵?常常与众茶人煮茶讨论,有的说是气,有的说是味,有的说是神,有的说是道,有的说是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韵在何方?韵在茶中,亦在茶外。

  北宋范温如此说“有余意谓之韵”,就象“闻之撞钏,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

  茶韵不仅仅是茶的形、色、香、味,而是品茶的一种体验、一种意会、一种感受,是品茶之后产生的愉悦、空灵,以及那浮想联翩的梦幻,还有那一种神怡之感、飘逸之感、逍遥之感!

  韵似有形,更像无形。

  喝茶的人常说,好茶妙不可言,似乎在说茶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其实,感受过茶韵的人永远忘不了那种昏眩、快慰是那么的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啊。

  她深藏不露,却霸气逼人!

  韵存于茶,更在于人。

  有人说,茶韵是饮茶人个人修养、审美标准与天地精神的结合,茶的香、味进入人的腑脏之后与人体生气共同产生的一种气息,由茶及人,由人及茶,循环往复,而韵高致清……由此看来,茶韵是人与大自然的天然之和。

  韵,古时指声音。

  《说文解字》曰:“韵,和也。从音,员声”。

  后来,其涵义不断变化、扩大,如神韵、气韵、风韵,指的是一种感官反应,一种精神状态。

  《管子》云:“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说的就是韵。

  宇宙之间,万物皆各有其韵:山韵、海韵、风韵、雨韵、松韵、竹韵、梅韵、兰韵……

  茶韵由来已久,古人早有种种描述。

  如唐代卢仝《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到了第六、七碗,便进入飞升迷幻的境界。

  唐末徐寅赞武夷岩茶:“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宋代宋庠《谢故人惠建茗》诗曰:“左砺沸香殊有韵,走瓷涵绿更怀空。”元代李德载《阳春曲·赠茶肆》写道:“风韵美,唤醒睡希夷”、“风韵煞,到底属陶家。”明代李时勉《章郎中送茶》曰:“玉堂曾是夸风韵,何以陶潜乐醉眠。”

  许次纾《茶疏》描写:“韵致清远,滋味甘香,足称上品。”清朝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论:“今之品茶有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

  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

  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乎!”活指的就是韵。

  茶之所以有非同一般的魅力,其原因是吸取了山川之灵气;茶区别于普通的草、树,最主要是有超然的韵。

  正所谓“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热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也。”

  名茶有各自独特的韵味,是一泡茶的气质与特性,如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武夷大红袍的“岩韵”、太平猴坑猴魁的“猴韵”、黄山毛峰的“冷韵”、普洱茶的“陈韵”……有人说,好茶才有韵。

  我完全赞同,如果随便摘一片树叶都有韵,那世界上就没有“韵”了。

  可以说,没有韵的茶一般不是好茶,就像男人与女人,尽管很帅、性感,但是没有风韵、气质,就没有男人味、女人味。

  我最常喝铁观音,有人把“观音韵”描述成“滋味醇和浓厚,甘喉爽口,蜜甜微酸”,更甚者提出所谓“铁韵”,我不敢苟同。

  我认为,“观音韵”包含“香韵”和“喉韵”,是喝入茶汤,品尝香、味之后,齿颊留香,喉舌生津,口腔感觉到的饱满度、穿透力,以及舌根的回甘、喉咙的回味和大脑的回想。

  闽南语中,韵与孕、运同音。

  因此,在喝喜酒、闹洞房时说“有韵”,在庆典场合说“好韵”、“大韵”,被视为吉利话。

  感受茶韵,除了不同茶叶不一样,不同的环境、心情,乃至不同的季节、天气不一样,跟茶的浓淡、爽涩、甘苦、鲜滞也有关系。

  但凭我的经验,关键的是认真、执着,方能体会到茶的韵中之韵,韵外之韵!

  不过,初品茶的人也不必为茶韵而困惑。

  茶韵悠悠,人生漫漫,何为一时所求矣!


第二篇:阅读四境界


  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以下的阅读四境界美文,欢迎往下阅读:

  阅读四境界【1】

  当下许多人都忘记了阅读,中年阅读可以使人永葆青葱岁月。

阅读四境界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语出《三国志》作者陈寿。杨绛的故事可做注解:她小时候父亲曾问她,三天不看书怎么样?她答不好过。再问要是一星期不看呢?答曰一星期都白活了。

  阅读,在这个时代,其实是件奢侈的事,太多的人在谈要看书,却没多少人真的在谈书。静心、沉浸、博览、求精,是读书的四境界,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孤独与快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乃第一境也。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乃第二境也。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乃第三境也。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

  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乃第四境也。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

  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人生的四种境界【2】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

  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指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

  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

  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

  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

  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

  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

  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

  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人生的境界【3】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

  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

  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随笔之一

班主任工作随笔奇台六小王新梅这学期我仍然承担数学教学工作,还担任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凭经验到了四年级班主任应该松口气了,可没想到这学期让我更费心了。丢三落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更多了。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名人名言录》读书随笔

《名人名言录》读书随笔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名人格言,也是如此。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醒,给人以…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

高中思想政治随笔

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摆脱困境,达到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考试成绩好这样一种境界,我认为学校应重视、媒体应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当然,重中之重是老师、学生观念的转变。首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政治教…

20xx.12教育随笔《一切为了孩子》

小7班家长开放日活动小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和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和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家园共育,让对孩子的教育做到家园同步,在幼儿园的统一工作安排下我们小班在12月x日下午开展了家长…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潘集中心校乔良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只有在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美术教学,接触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国“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

读书随笔 董兴华

读《班主任漫谈》随笔贾庄中学董兴华最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感慨良多。当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某些困惑的时候,我们可以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使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

20xx集中研修随笔七《小学数学研修总结》

20xx集中研修随笔七:《小学数学研修总结》快乐的暑期来临了,跟以往不同,这次暑期我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的集中学习培训。在此期间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动时间学习,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新所…

网络研修随笔心得体会

自从参加网络远程研修以来,我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经历了迷茫懵懂、渐呈清晰到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说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让我眼界更加宽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感谢远程研修平台!首先,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

心得随笔

玩中学,学中乐_____观摩课有感连续两周参加了济南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会,每一节课都特别精彩,特别是这周三的展示课各位老师各具特色、形式多样、设计精巧。作为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低年…

随笔(20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