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

时间:2023.10.20

  古代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1】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精神,充分挖掘其人文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理想的人格,提高审美情趣。

  关键词:大学语文 古代文学 价值

  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煌煌数万卷辉煌灿烂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更是其中一块璀璨的瑰宝。

  古代文学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是因为她们含有凝练的文字、深邃的思想、饱满的情感。

  古代文学历史跨度大,从先秦到晚清,薪火相传;涉及面广,有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化、思想、修养、伦理、道德等;形式多样,有诗、词、曲、赋、小说、散文、传奇等。

  中国古代文学是历史的结晶、是中华千古文明的载体,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其中的经典之作更是为后代人世世传颂,为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华美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是最好的、最生动的美学教育教科书。

  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既能吟诵诗词又能赤心爱国的士大夫群体。

  对比当代学生,状况不容乐观,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诚信缺失,感情脆弱,对现实社会漠然,拜金、享乐等等,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

  中国需要的不是只会拿高分的麻木的人,而是充满爱国热情、有正义节操、勇于面对人生波澜的有血有肉的人。

  一、古代文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潜伏于内心的深处,凌驾于所有情感之上。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热爱,更谈不上热爱这个世界了。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很多诗篇都洋溢着饱满的爱国热情,充盈着对国家衰败的哀恸之意,演绎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作者们无不以国事为己任,前赴后继。

  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肝胆涂地,到班固“爱国如饥渴”的忠心耿耿;从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忠君报国,到李白“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的碧血丹心;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赤胆忠心,到陆游“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以身许国;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勇于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浩气长存。

  这些诗句现在读起来仍让人如痴如醉,回味悠长。

  鲁迅先生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屈原、杜甫、岳飞、陆游、龚自珍、文天祥……爱国诗人数不胜数。

  通过爱国诗人的如椽大笔,润物无声,学生们能感受到浓厚而热烈的爱国思想,他们会深深明白:爱国精神在现代也不落伍,那是国民的生命之根。

  文学作品不仅帮助人认识人生,而且文学作品中所揭示的人物形象的人生轨迹、命运归宿,往往对树立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1]

  二、古代文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想的人格

  千百年来,仁义恭敬孝顺忠诚的修身精髓、匡正扶持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不屈不挠弘毅宽厚的自强精神,是华夏学子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先秦时期,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成语“见义勇为”应当是最好的浓缩,义勇相帮,可谓真义。

  孔子还说“敏于行而讷于言”,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诚信自古至今都是亘古不变的人生信条。

  庄子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孟子则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尊重人民群众的地位,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涤荡了我们物化的心灵。

  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懂得孝敬父母,人间就会温情荡漾;懂得孝敬父母,世界才能多姿多彩。

  《定风波》有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豁达开朗。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发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呼告,谈笑间,宠辱皆忘。

  文学能传播一种特殊的信息,即能揭示人的心理和灵魂深处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极为隐秘的心理机制,呈现人类心灵的辩证法。

  人类多亏创造了文学艺术这种形式,才得以深刻而细致地理解人的心灵、情感和思想,从而有可能饱览灵魂的奇情壮采,领略生命的万千风情,去最大限度地认识人、理解人。

  古代文学每一篇作品都充满着道德感召力量,每一个作者的人格魅力在当代社会还闪耀着熠熠光辉,学生通过它们可以陶冶情操,强化意志,修身养性。

  三、古代文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代文人细腻敏感,大到山川草木,小到鸟兽鱼虫,在作者笔下都可斐然成篇。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诗篇是“潜在的引导力量”,它可以提高审美情趣,锻炼情感意志。

  从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朦胧春意,到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的凉凉夏风,从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秋风习习,到董思恭“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的腊月寒冬,“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有其雄浑的美,“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草原有其壮丽的美,“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大山有其险峻的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河流有其曲折的美。

  “花中四君子”代表了自然界事物各种各样的美,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一种不做媚世之态,清濯超拔之美。

  兰花“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有一种清婉素淡,常葆本性的美。

  竹子“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有一种大义凛然,挺拔劲节的美。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不畏严霜,不辞寂寞,有一种从容自若的美。

  柳永的《望海潮》中有诗句“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让我们看到了户口繁庶、建筑错落有致的美丽画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则反映了市场的繁荣、百姓的殷富,充分展现了北宋的社会生活美。

  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写出了自食其力的劳动之美,《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人际和谐的画面美,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改过去“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独出机杼,积极向上,揭示了真正的爱情美: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常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这些美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对这些美的因素加以挖掘,主动感知,才能召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古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源远流长,其意义不言而喻,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铸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世界各地纷纷兴起了“汉语热”,我们作为龙的传人,更应该热爱母语,汲取前人的智慧,传承古代文学的原始教义、传播好我们的母语文化。

  参考文献

  [1]刘晓哲.试论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

  [2]顾祖制.文学原理新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古代文学素养对新闻写作的重要性【2】

  摘 要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古典文学、文学史方面的知识,蕴含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同时又是一种工具,越来越受到文学界的重视,非常值得华夏子孙认真学习和传承。

  本文着重就中国古代文学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对新闻写作产生的重要作用进行探析,继而探讨如何提升新闻记者自身的古代文学素养,以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 古代文学素养;新闻写作;影响;重要性;提升


第二篇:古代文学教学


  古代文学教学,下面带来的古代文学教学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古代文学教学【1】

  摘要:当下经典失位、价值失衡,古典文学陷入困境。

  随意,古代文学教师应有自己的文学之路,既要适应学生,又要影响学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消弭浮躁心理,平衡文化心态,促进和谐发展,完善自我。

  为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感悟与审美体验并行不悖。

  关键词:古典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的大学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实用的功利化色彩,大学生的社会心理变得异常浮躁,大学生与传统文化有些陌生甚至冷漠,尤其是于古代文学的学习处于“鸡肋”状态。

  如此情形,古代文学教学何去何从?或做老学究,在脆弱的象牙塔里负隅顽抗?或成为时髦者,以文学为幌子,替媚俗、庸俗、低俗摇旗呐喊?或做骑墙派,拿古典的招牌与世俗谈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急需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来,要朝着审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夯实大学生的精神底蕴,力图构建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传承文化,提升能力。

  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中,由于“诗性”意识的淡化,文学的身份正在变得模糊和可疑,教师在课堂上可能扮演的是独语者的尴尬角色,古代文学教学已岌岌可危。

  故此,在“唐诗咀华”和“宋词掇英”专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一是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文学史与文学作品讲解双管齐下;二是灵活教学手段,读与写结合,文学阅读与文学创作比翼双飞;三是机智教学方法,学与思结合,文学体验与文学审美并行不悖。

  其间,诗与史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原始积累,读与写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实践创造,学与思结合是古代文学学习的终极价值。

  一、整合教学策略:诗与史结合

  所谓诗与史,诗者,文学也,主要指文学作品而言;史者,史学也,主要指文学史来说。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以诗为主,以史为辅,以史证诗,以诗明史,史诗结合,双管齐下。

  这样一种教学策略,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史可以使人明智。

  使大学生在欣赏唐诗、品味宋词的同时,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储藏学问,增长才干,而且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提升自我。

  1.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

  以史证诗、以诗明史是诗与史结合的理论原则。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诗”与“史”的关系时曾说:其一,史必征实,诗可凿空;其二,诗具史笔,史蕴诗心。

  前者是就“诗”与“史”的差别而言,后者是就二者的联系而言。

  而钱先生所看重的不是诗的“史化”作用(诗具史笔),而是史的“诗化”作用(史蕴诗心)。

  与史书相比,诗(含戏剧、小说)在反映历史真实方面,虽不如史书翔实,却比史书来得高明。

  它通过文学手段所达到的艺术真实更具有典型性,更富有魅力,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

  诗具史笔。

  文学作品具有一种无法超越的精神价值,孔子说“诗可以兴、诗可以观、诗可以群、诗可以怨”,“诗”(文学作品)具有超强的历史意蕴,“文变然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他记录着历史、又演绎着历史、更传唱着历史。

  我们学唐史可以直接读唐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可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诚如(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一样:“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诗歌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凝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人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堪称“二十八字诗史”(萧涤非)。

  通过凝练的诗歌语言,我们对唐朝的兴盛衰败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也有了一个历史的判断和一个现实的体认。

  史蕴诗心。

  勃兰兑斯说:“所有的文学史都是当代史。”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是现实生活的反应与折射。

  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文学内容和文化传统,不止记录当时,其影响可谓深远,但传统并不意味着过去,遵循传统也并不意味着回归历史。

  从本质上讲,传统是一种进程,其内容、价值、意义是不断开放和重建的。

  继承文学传统,发扬文学精神,其根本要义在于指向现在,射向当前,面向未来。

  文学史的建构自然更需一种现代精神或者说当代意识,一般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细节的单纯考证,不应只是对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复述和描绘,单纯地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视文学史的当代关怀。

  文学史的阐释必须注入当代意识,以当代意识反观历史,通过现在来理解过去。

  诗与史吻合,有时,诗(诗歌)甚至比史(历史)更能表现其真实,是一种更高级的真实,“诗”胜于“史”,甚至诗的内容与史料的记载相左,却能曲折地传达人物的心理,寄托作者的情意。

  如范成大《州桥》一诗:

  州桥南北是大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此诗系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国经北宋旧都汴梁所作,州桥在汴梁城内,据范成大日记《揽辔录》记载,断没有“遗老”敢在金国“南京”的大街上拦住宋朝使臣问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来的。

  然而也可见范成大诗里确确实实地传达了他们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

  寥寥二十八字里滤掉了渣滓,去掉了枝叶,干净直捷地表白了他们的爱国心,以此激发家里人的爱国行动,我们读来觉得完全入情入理。

  诗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激荡着陆游的心灵深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影响着丘逢甲的浩然正气: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澎湃着余光中心间永远的《乡愁》。

  2.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

  以诗为主、以史为辅是诗与史结合的实践操作。

  如在讲授东坡词这一章节时,引用三句话作为标题来讲解:一是“以诗为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二是“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鸡漫志》),三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胡寅《题酒边词》),这三句话既是当时学者对苏轼在词作方面的经典评价,也是后世文人对苏轼在词坛上贡献的价值认同。

  在具体授课中,又用三个词语替代此三句话来讲解,一是创新词,二是豪放词,三是婉约词。

  三个词语的性质不同,“创新词”是动宾结构,“豪放词”和“婉约词”属偏正结构。

  三个词语内涵也就不一样,“创新词”为标题是从文学史的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创新词的作为和对词的贡献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苏祠联),这是“史”。

  “豪放词”和“婉约词”为标题是从文学作品层面上来讲,讲解苏轼词作品的不同风格和内容,这是“诗”。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