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历史学科教学的论文

时间:2023.7.19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仅是一般地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篇1

  试论历史教学的学科渗透

  摘要:历史教学的基础功能是通过描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概念,而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

  因此历史教学中注重和其它学科的渗透,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课堂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渗透 人文内涵

  历史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它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以史鉴今”、“使人明智”、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角度去关注人生,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与其它学科的多项联系,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指导学生感悟历史、积累历史和掌握历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又要加强历史教学和其它学科的沟通与渗透。

  一、历史与政治的渗透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适时把握历史知识和时事政治的关联。

  今天的政治热点往往蕴涵着复杂的历史因素,或是历史的延续,或是历史对今天的影响,可巧妙地利用或借助时事热点追本溯源,加深对热点问题或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

  如“围绕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热点,让学生思考:历史上香港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历史的耻辱?新中国又是如何着手解决的?经过梳理这一历史线索,学生就能认识到:香港的被侵占是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香港的顺利回归,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新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要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不断发展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全国族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无论评价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事件,我们都要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引导学生,充分体现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

  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因为他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所以他是伟人;出可以因为他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所以他是暴君。

  另外,对屈原之死的评价,有学生说他的跳江正是他高风亮节的体现,也有学生说他是胆小鬼,都像他这样逃避现实选择死亡,谁来继续革命呢?

  二、历史的地理的渗透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学生以史鉴、以古为训,

  力求让学生既具备古往今来的时间思维方式,又具有上下四方的空间想像能力,逐步增强学生联想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当学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时,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谈开辟的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讨论认为: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农产品丰富,便于筹粮筹款;这里的群众基础较好,

  大革命时期湘赣边境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协会;它位于湘赣两省之间的山区,距离大城市较远,敌人的统治力量较弱。

  再如,学习南宋经济发展时,除分析“苏湖熟,天下足”的历史原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来分析,江南地势辽阔,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江河湖泊多,适俣水稻等农作物生长,再加上江南内河航运发达,沿海港湾多,也有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

  由于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关系的认识。

  至于课本上的地图,具有文字的内容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与地理的联系就更为密切了。

  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联系作战地图,就是将地理知识自然的溶入历中事件中,此战中诸葛亮借东风又联系到气象知识。

  这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历史与数学的渗透

  电视剧《DN》师中讲,21世纪的战争不仅是高科技的战争,更是数学战争。

  为了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我们有意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如在讲授“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时,向学生说明,这场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不仅是一次政治斗争,而且是一场数学战争,

  数学的许多分支在其中都发挥了不少作用,如在导弹的瞄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的控制理论,多国部队用来处理雷达及卫星信号的编码理论,

  多国部队用来通信联络及破译对方密码的密码技术,以及用来指挥战争的计算机系统,无一不显示出科技的潜在威力,显示当代战争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战争,

  更是高科技的较量,也增强对数学实用性的了解。

  四、历史与语文的渗透

  新课改已经走入我们历史教学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进行了“多维互动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改,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及历史书籍推荐给学生,指出重点、难点,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学生就教材领悟知识点,这个过程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历史现象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学来反映的。

  如《包身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其中有“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人的尸体,那么,我也这样联想,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灵魂!同时,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技术、机械、体制和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通过这些富有哲理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出文学语言所带来的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历史与艺术的渗透

  历史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它与音乐美术等的联系和交叉。

  如让学生结合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工艺术风格,说出这幅画的意境,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提高了艺术鉴赏力和审美力。

  总之,历史知识是全面丰富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学科知识交叉和渗透,扩展知识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精神,增强学生学科渗透联系能力。

  有关历史学科教学论文篇2

  浅谈历史学科如何进行创新教学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创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设疑;创造性学习;讨论话题

  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创新的时代,因此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原动力,是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力量源泉。

  新世纪对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极其迫切的要求。

  创新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心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到历史学科教学之中,这也是适应时代需要,下面就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经验和看法。

  一、用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

  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

  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社会科学学科,它包罗万象,涉及各个领域。

  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感情丰富、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努力用生动诱人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趣味横生,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轻松自如地汲取历史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主动性的提问是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标志,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含的创新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换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巧妙设疑,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教师的讲解不过是学生思路的指引与开拓,对于学生的发言,切忌越俎代庖,以避免学生依赖教师,从而束缚学生思维的翅膀。

  历史教材的书写是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很多吸引人的情节都被省略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要巧妙设疑,使学生感到新奇,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效果更佳。

  同时,要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勇于质疑才能谈得上敢于创新,只有对现有资料的观点、结论善于怀疑才有可能创新。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不断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促进学生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对书本、教师的迷信,培养学生善于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使学生懂得,学习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把知识作为创新的阶梯。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质疑问难,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广开思路,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三、设置讨论话题,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

  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

  因此,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从而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

  讨论可以在课堂举行,也可以在课堂外。

  首先,教师要做许多细致的准备工作,最重要的是准备可供讨论的题目。

  让学生要通过观察、分析、总结才能解决这些题目。

  准备的讨论题目要精选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具有启迪他们对现实问题思考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善于引导。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言行,认真分析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视角的转变、能力的迁移,指导学生正确地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所想的问题,引导他们从“学会”到“会学”过渡。

  对学生的创见要及时给予鼓励、支持,诱导学生大胆思考,勇于探索。

  努力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因循守旧,能够敏锐地发现事物间可能存在的新关系,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具有超常、超群、超前判断力。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从爱因斯坦的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出离开积极的丰富的想象,既难以理解教材的内容,又难以有发展历史学科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奠定想象的基础。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用书、教学图片、历史遗址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当积累丰富的表象后,想象力就会得到提升。

  五、打破思维定式,培养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式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

  因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并用。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以达到培养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将教材中的因果关系颠倒,变果为因,引导学生由果溯因,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中国近代史有三条基本线索:一条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华史,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一条是中国人民的探索史。

  在复习时,引导学生同时探索这三条线索,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作一些假设,改变历史事件的某些条件,启发学生从反面进行分析推理,找出历史事件的正反面,训练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进一步弄清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六、从生活实践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能脱离生活和实践。

  “鉴古而知今”,人类总是从过去了解今天,进而开拓未来。


第二篇:有关高校本科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目前,在高校历史本科教学中,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讲授轻阅读、重理论轻实践的风气没有太大的变化。事实上,近年来的高校历史教学以及史学人才培养与当下的网络时代、市场经济、社会转型对人才的定位和需求脱节。对此,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些许看法,与历史教育界同人讨论。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1 )授课时数较少。目前国内本科历史课程主要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为主要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对历史基本史实有所了解和掌握。教学时量一般为四个学期,横贯于大一和大二两年。世界史主要分为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及现代史(中国史类同)四段,每段从64至96学时不等。初看,四个学期的知识传授时间较为充裕,但在实际讲授中,授课时间根本不足以完成教学计划。例如世界近代史,国内普遍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繁多,涉及面广,而一般高校的教学计划基本均为64学时。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只能不断强调重点、划定主线。

  (2)课程位序不当。现行国内高校历史教学更多倾向于大一、大二进行史学基础训练,大三开始增加以兴趣为主的专题性选修学科。例如增加国别史、艺术史、战争史、社会生活史等相关学科,按照学生兴趣自由选择。看似合理的背后,却潜藏着史学教育的弊端。据实践调研,本科生对历史真正存在兴趣的时段往往是新生人学时期。转变高中时记忆式的历史学习方法、形成研习历史兴趣最合适的时机就是新生人学的第一、二学期。

  2.教学模式不合理

  多年来我国教育都以传授知识为主,而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高校历史教学上自然也有反映,就是教学方法多为灌输式、缺乏启发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更多偏重于其科研活动,致使教师必须将更多精力投人到发表论文、申请课题之中,不能把更多热情投人到教学活动和教研当中。个别教师的教学大纲数十年未变,始终是照本宣科,搞填鸭式教学。还有个别教师单单讲授与自己论文课题相关的内容,罗列大量史实材料,使得学生很难听懂消化。如此灌输式教学的结果,是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也试图进行改进,期望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或划定讨论主题和范围,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启发式教学,但效果往往很不理想。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极大,而又习惯于“听讲”,只有个别学生会积极讨论发言,大部分的学生则无法进人语境,致使讨论难以持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历史教学中最困难的问题。

  3.考核方式不合理

  传统型的历史学习要求学者博闻强记,记忆能力是其研习历史的关键能力。因此,对历史系专业学生的考核传统上更关注其记忆能力。由此,死记硬背成为学生考前的不二法门。尽管一些学生平时懒惰懈怠,考前突击却依然奏效。而当获知考试及格高呼万岁后,考前突击所背的知识立即忘掉。这种背笔记、考笔记的做法确实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 当下的网络时代,手机、ipad、电脑的普及化改变了传统型历史教学的方式。所有的历史史实通过网络平台的建设和传播可以更为准确直观地被搜索和查找到。历史学习中的记忆能力逐渐被淡化,取而代之的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凸显。那么,传统考试中的填空、名词解释这样的题型是否还有作为考核评价的价值,值得高校历史教学深思。

  4.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不合理

  史学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现实的需要一直存在鸿沟,如何充分挖掘史学的社会公用价值是史学教学意义的终极追问。近十年来,历史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于最难就业前十名专业榜单,史学人才在整个社会层次中已沦为弱势群体。可以说,专业史学界已经陷人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 当前高校本科历史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历史教师。尽管目标明确,但现实却过于骨感。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历史学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各地方中小学的历史教育岗位根本承载不了历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有限的就业机会使竞争极其惨烈。很多中小学校招聘的起点要求均是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学历。很多本科学生毕业之际只能选择读研继续深造,这又进一步助长了整体社会“学历大跃进”的趋势。因此,传统式的历史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已完全落后于时代需求,单一的教书育人的价值功用已不符合社会所需,历史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机制的变革势在必行。

  二、对改进本科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在授课学时上,应拉长两门通史课程的授课时间。将两年制的通史教学计划改为两年半或三年,使得教师的讲授不再仅仅局限于勾勒历史发展线索,使重点问题甚至学生感兴趣的非重点问题都有互动研习探讨的时间。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使用更多的非教材史料史籍,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把前沿科研成果引人课堂,同时针对学生兴趣较大的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心理,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逐渐掌握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

  其次,在讲授通史课的同时,开设史学史、史学理论系列课程,使学生将学习的具体史实内容和历史学本身传承的治史方法相结合。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在研习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指点门径之效;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也从更高层次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史实基础,还需了解并吸纳国内外史学界相关学术理论成果以建立成型的历史观,使其较快进人治史角色。 再次,通过对新生一年的教学观察实践后,可依据不同学生的研习兴趣开设相关类别的选修课。举例来说,一般情况下,男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偏向于战争史、社会史,而女生则更为偏重艺术史、生活史。院系可据此开设如“习明纳尔”式小规模的选修课研讨班,放大个体学习的兴趣,学生会手执给予的金钥匙,秉烛探幽,开启历史学宝藏的大门,逐渐进人“蓦然回首,伊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2.注重课堂课后互动

  传统教学环节过于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课后研习。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一是注重教师课堂引领作用。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学生生命成长、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高校教师需要转换自身角色,使自己从单一的“教”的角色中走出来,进人到“导”的角色之中。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应该是引领学生进人教学情境,呈现历史真实,教习研史方法,授之以渔,将历史观念下的价值判断交予学生自己思考理解。

  二是增强课后学习的指导和互动。课后是课堂的补充,是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学术成长的主要场域。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归纳整理等一系列主观能动的学习都需在课后完成。教师应积极学习最新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这不仅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所遇的疑难问题,共同探索求知的路径,还可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感应。

  3.改革考核模式

  首先,应对传统式的试卷命题、考核内容做出必要的变革。当前本科历史教学的考试题目与中学考试无异,填空、选择、判断对错、名词解释、问答题等是考试的主要内容。平面式的考核只能衡量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其历史实践能力、口头表述能力、查阅分析材料能力等多方面立体式的考核根本无法检测。因此,必须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一方面,应加大平时考核的力度,例如将课堂出勤及表现、学习精神和态度、参加竞赛或获奖情况等都纳人考核指标,全面立体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应在考试题块类型上去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题型,只考两类题型,即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淡化学习历史要死记硬背的传统做法,加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这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材料分析题来说,试卷所给材料呈现的是已知条件,通过历史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在未来遇到某种需要克服的问题时,也可采用如考试答题般的思路,尽量搜集已知材料,运用历史学方法分析思考解决。此种考试思维可以使得学生终身受益。

  其次,有些考查科目在形式上没有必要拘泥于论文作业一种模式。例如,某些课程可以采取口试方式,让学生以演讲或朗读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历史学习评价必须要坚持多元化理念,要求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评估教与学,体现教学的综合效益。

  4.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历史教育不断被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历史教育的本质与功能存在认识误区,并由此导致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的缺失。社会错误性地将经世致用的工具理性等同于承载人文素质的价值理性,忽视在人文学科起基础性作用的历史学,以“有用”抑或“没用”的功利价值评判标准来衡量历史学科的价值,必然会出现“史学危机”的现实。 近年来史学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黯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再也不是读书人遵奉的金科玉律。史学人才培养必须从“以学为本”的旧模式转换到“以人为本”的新视角,积极探寻符合教育原旨、学科规律及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新路径。转换路径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转变人才培养的教育思路,走出认识误区。传统培养教书育人的合格中学教师的单一培养目标已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固守象牙塔的专才教育必须向通才教育转化,只有走到窗外才能体现价值。对于学生的培养不可再固守要求上下五千年之事必须了然于胸的学科本位目标,更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健康心态等诸多素质方面的培养,以使学生可以较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培养理念上实行多思、多读、多练、多讲、多实践的“五多”原则,鼓励倡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文史哲统一的学习阅读。考察西方高校本科历史教学的人才培养,无不重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是有意识地向公共历史学转变,进行分层培养。调整现行的培养计划,按照“传承与分流”的原则,对各层次历史学科人才制定不同培养目标,既坚持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又接地气地兼顾社会需求,培育应用型人才。例如,以高校历史院系牵头,积极开展地方文化产业共赢共建,一方面推动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历史学应用人才搭建实践平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素质合格的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象牙塔式的传统的“立异以为高、和寡以为雅”的精英教育必然要走向雅俗共融的通才、通识教育。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