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输电线路减振研究简述

时间:2023.7.5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不知道怎么写?没关系,小编给你搜集整理了一篇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下喔!

  输电线路减振研究简述

  摘 要:本文梳理了微风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微风振动的计算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论述了国内外减振金具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为减振方法及金具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输电线路;金具;微风振动

  背景

  输电线路的微风振动是架空线在微风作用下产生的高频低幅的垂向振动。微风振动的频率较高,一般在5~120Hz之间;振幅大约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下;所需风速较小,一般为0.5~10m/s范围之间;振动的时间非常长,大多数是几个小时,也有的是好几天都不停止。如果对导线微风振动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微风振动的研究现状

  微风振动作为引起输电线路破坏的主要振动形式,对它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对国内来讲,国外研究人员对微风振动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的理论也较为成熟。G. H. Stockbridge于1925年研制出了“Stockbridge”防振锤,这是在借鉴了其它阻尼器优点的基础上发明的,比如说贝特阻尼器;E. Bate在1925年以前就研制发明了一种阻尼器,如贝特阻尼器;1968年,Salvi研究发明了4R型防振锤。现在输电线路中使用的防振金具已经越来越多,例如,PVC防振鞭、间隔棒、花边阻尼线等。

  能量平衡法作为现今微风振动计算中最为成熟的算法,经过了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经验公式加实验拟合的方法是在输电线自阻尼功率、防振锤消耗的功率和风功率输入的机理均较为复杂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

  各国的许多学者几十年来做了大量的风洞实验和理论研究来测得风输入给输电线的能量,最终给出了实验曲线,这种曲线是能表征风能怎样随振幅变化的。能量平衡法由于诸多因素原因应用起来是不确定的,例如参数离散性,不同的研究者的差别是很大的,这种情况有可能使得实验曲线之间的吻合会有些不理想。然而在能量平衡法方面,各国的研究进度不一样,我国在这方面受到了诸多条件限制,例如在国际上发表公开文献方面,我国很少是有关于风功率输入曲线方面的,造成了这方面研究的制约条件,其中风洞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正常的电力系统运行中,架空输电线是存在自阻尼的,但有关它的自阻尼计算是非常少见的,理论研究也较少,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形成非常之复杂。世界各国对自阻尼的研究主要都在实验的测量上,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研究分析导线的自阻尼,得出有价值的理论。国内学者提出了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输电线的振动阻尼,根据基本的索振动微分方程得到了计算公式。测算导线振动阻尼的方法很多,国内外均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数学分析方法是一种精度很高的方法,它最先由外国学者提出,他运用微积分原理,借鉴了索有关的知识,最终得到了振动阻尼的计算式。科学的发展是永不止步的,由Noiseux提出的公式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例如它不适用于专门的钢芯铝绞线制成的导线,也不适用于在较窄的频率段中产生的随机振动,同时若是由全铝材料构成的导线也是不适用的,Lebfond和Hardy就从以上的基础上完善了前人的计算公式。

  解析方法与非解析法是求解体系动力响应的重要方法,动力学方法在广义上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它的研究范围同样也涉及了动力体系的方方面面。在架空输电线路的动力研究中,方法很多,例如振型叠加法和有限差分法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两种动力学研究方法。在输电线路中做动力学研究时,得到的仅仅是有关输电线和防振金具之间的动力方程,它是直接求解动力方程获得微风振动响应的法。

  输电线路中的导线受到外部激励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Claren,N和Diana,G利用了振型叠加法对这种响应进行了计算,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得到国内外学者认可。论文中将输电导线简化成了两端铰支的张紧弦,通过张拉的很紧的弦来模拟输电导线,并且认为弦是两端铰接的,鉴于此,为了得到导线振动的解析解,论文中借助了张紧弦的横向振动理论。论文观点以及选取模型的正确性是要通过实验验证的,在进行了众多实验验证的基础上,Claren,N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并且同振型叠加法所获得的解析解进行了研究对比,最终发现误差是非常小的,可信度高,理论和模型都是非常正确的。以上的研究为微风振动现象的研究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计算得到了关于导线振幅的解析表达式,但是鉴于微风振动计算的复杂性,以上的研究结果仍然欠缺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在输入激励力的问题上,发表文章中为了实验方便而没有做到精确模拟激励力。再者导线本身是半柔半刚的,用拉紧的张弦来模拟会舍去导线本身具有的抗弯刚度,会对结果的精确性产生很大影响。

  综合前面的研究,方法很多,但是思路一样,都是将原本的微风振动研究通过子系统分解来研究,例如分解为导线系统和激励系统,将两者分开考虑,最后综合起来研究。风的作用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于是便通过了功率的输入和输出将两个子系统耦合,综合评价研究。这样以来,对微风振动的研究就优点多多了,首先是对整个振动的分析较简便,并且整个过程的计算量大大减小。同样,这种方法也是有缺点的,它的计算对风洞实验要求较多,风洞实验获取的实验数据是它的基础。

  前面已经将其他的研究方法做了逐一介绍,唯独尾流振子模型算法没有介绍,和其它方法一样,它也是一种较好的涡激振动研究方法。本方法对以往其他方法没有涉及的尾流振荡作用做了深入分析研究,运用了数学和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通过列方程,联系不同物质之间的参数,将流固耦合的现象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对尾流振子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高度重视,其中升力系数的控制曾一度成为研究难点,HarDen和currie于1970年在充分利用了Van De Pol方程的基础上求得了振子模型在数学上的表达公式,可以和结构的振动方程进行联立求解。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例如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精度更高,而且概念也更加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动力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更广的,计算结果也是更精确的,值得更深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在综合考虑流一固耦合基础上,CFD方法结合有限差分法,可以考虑风与输电线一防振锤体系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输电线和防振锤动力效应的耦合振动,前提是在不大幅增加计算量的条件下。

  半个世纪以来,微风振动的研究方法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有着一套固定的方法,例如被各国学者普遍认可的能量平衡法。这种方法延续了自然界的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能量平衡的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更深一步分析,将风输入的能量看成是能量输入的源泉,将导线系统消耗的能量看成是能量耗散的集中地,通过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得导线系统在微风振动作用下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如果要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当导线在振动稳定后,导线上各点(包括悬挂点在内)的动弯应变必须要合理控制,达到安全范围中。1969年时RodolfoClaren,Member,IEEE和G.Diana对架空导线在风振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利用了数学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把微风振动现象在导线上产生的各种影响都进行了计算分析,对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导线微风振动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件事,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意义。以前的学者大都取一个档距内的微风振动现象为研究对象,并没有考虑到相邻跨对要研究的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的影响,在借助了模态分析的结果后,simpson,A和sembi,P.S.对这种相邻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架空线路发生微风振动时,稳定后导线的振幅大小应该徘徊在一个固定的数值附近,鉴于此,Roughan,J.C.(1983)对这个问题开展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风输入给导线的能量大小,国际上一直没有一个定论,Kraus,Michal(1991)就针对此现象将风输入能量进行了测量,将自测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比较分析,验证了风能输入曲线,通过研究分析后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微风振动现象的频繁发生受到的外界因素无非就是天气因素,然而导线本身的因素是否会起到什么作用不得而知,鉴于此,Heics,R.c.(1994)设计了实际线路实验,将线路同等比例在试验中运行应用,通过改变导线自身的张力大小,改变导线的自阻尼情况,改变导线风攻角情况来观察微风振动振幅的变化情况,判断其影响大小;Schmidt,J.T.(1997)通过试验测量分析了阻尼器在微风振动中的能量消耗特性;由于超、特高压电网建设的不断加快,大跨越输电线路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这方面Rawlins,C.B.(2000)对大跨越导线的各种激励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由大跨越线路产生的大跨越效应将会使得跨端的阻尼需求减少很多;stockbridge型防振锤是现在输电线路上应用较多的一款防振锤,外国学者Diana.G(2003)等人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测算了它在线路上的布置情况和受力性能好坏。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其以后在输电线路上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为后续的研究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Leskinen T.(2003)对输电导线的使用寿命则利用了能量平衡法以及室内试验同时进行的方法做了分析研究;sinha, Hagedorn P(2007)计算和研究了输电导线连接点处于微风振动情况下的动弯应力;M.L.Lu(2007)等人用基于强迫振动和阻抗转换的方法对防振锤一输电线耦合体系振动进行了详细求解。

  对导线的微风振动现象进行研究,有些参数是必须通过试验测量获得的,这些参数在研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例如防振锤消耗的功率,输电线本身的自阻尼功率以及风输入功率[37]。对于防振锤一输电线系统,在用数值方法求解时会用到,在用能量平衡原理求解时更能用到。

  在防振金具的使用过程中,世界各国却不尽相同,日本在架空输电线路防振方面一直做的很好,在输电线路上经常采用有效的防振金具,多采用组合减振的方式来得到减振效果,其中最常见的是防振锤和阻尼线相结合使用来减振的方法,防振锤主要起到了辅助作用,阻尼线则起到了主要作用;欧美各国在输电线路防振方面则多采用防振锤来进行。

  国外在微风振动领域的研究都比较快,然而我国却因为起步较晚使得现在处于劣势状态,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40年之久,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微风振动现象的研究早在1977年我国就开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人员研究出了怎样充分利用减振器的方法,并且对消振器进行结构改进和参数优化,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建立在微风振动时对硬母线进行了户外实测研究和试验基础之上的;李盛钦根据自身的研究发现,防振锤安装距离是存在很大研究价值的,同时对导线的振动半波长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何晓雄(1995,2000)主要提出了计算振幅比平方和的方法,这是确定架空线防振金具安装位置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华北电力大学的王藏柱(2002)等借助现有能量平衡原理,对架空输电线微风振动响应采用了传递矩阵法进行了计算;谢昌举通过实验分析对大跨越输电线路进行了分析,例如对某大跨越线路的减振振设计采取了现场测量及试验研究;王旭锋(2005)研究了OPGW的防振问题;王洪采取了真型实验的方法开展了研究,对大跨越架空线路进行了微风振动防振效果的时效分析,用来指导以后的大跨越微风振动防振措施的维护和设计。叶吉余,朱斌也介绍了防振锤、输电线的抗疲劳问题,但是研究不够深入。相比输电线路的涡激振动疲劳而言,斜拉桥拉索和海洋管道的涡激疲劳问题研究的较多,作为一个非常相近的领域,在此也做一介绍。郭海燕在考虑了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情况下,同时将管内流动流体共同作用考虑在内,开始建立了有关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微分方程,然后用Hermit插值函数离散了立管微分方程,并通过利用Miner理论分析研究了立管的疲劳寿命,通过实例计算和编程,分析了管内流速对疲劳寿命和涡激响应幅值的影响。通过结果表明了,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由于立管的固有频率因管内流体流速变化而接近漩涡脱落频率时增大,疲劳寿命将会随之显著减少。卢伟对疲劳寿命服从威布尔分布做了假定,并充分考虑了平均拉应力的影响,相应的斜拉索疲劳可靠度公式经过了一定的修正得到。王一飞,杨美良,党志杰,方开翔也对海洋管道和斜拉索的涡激疲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能量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相比动力学方法,能量平衡法的应用更加普遍,更贴近实际。能量平衡法是运用能量平衡准则,利用了风输入给导线的能量与防振器-输电线系统消耗能量相等的原则来计算导线振动稳定时的振幅。动力学方法则是直接建立输电线-防振器的系统方程,模拟了微风振动,利用动力方程求解得到系统响应。能量平衡法概念简单,关系明确,能准确计算出微风振动稳定振幅;动力学方法计算结果可靠,理论架构清晰。


第二篇:输电线路减振研究简述


  又到了大四毕业季,看似轻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实也暗藏着无限的压力,找工作、考研,谋出路的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确保能够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下面就由YJBYS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欢迎阅读哦!

  摘 要:本文梳理了微风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微风振动的计算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论述了国内外减振金具的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为减振方法及金具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输电线路;金具;微风振动

  背景

  输电线路的微风振动是架空线在微风作用下产生的高频低幅的垂向振动。微风振动的频率较高,一般在5~120Hz之间;振幅大约为导线直径的3倍以下;所需风速较小,一般为0.5~10m/s范围之间;振动的时间非常长,大多数是几个小时,也有的是好几天都不停止。如果对导线微风振动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会对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一、微风振动的研究现状

  微风振动作为引起输电线路破坏的主要振动形式,对它的研究已有百年之久。相对国内来讲,国外研究人员对微风振动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的理论也较为成熟。G. H. Stockbridge于1925年研制出了“Stockbridge”防振锤,这是在借鉴了其它阻尼器优点的基础上发明的,比如说贝特阻尼器;E. Bate在1925年以前就研制发明了一种阻尼器,如贝特阻尼器;1968年,Salvi研究发明了4R型防振锤。现在输电线路中使用的防振金具已经越来越多,例如,PVC防振鞭、间隔棒、花边阻尼线等。

  能量平衡法作为现今微风振动计算中最为成熟的算法,经过了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经验公式加实验拟合的方法是在输电线自阻尼功率、防振锤消耗的功率和风功率输入的机理均较为复杂情况下所采用的方法。

  各国的许多学者几十年来做了大量的风洞实验和理论研究来测得风输入给输电线的能量,最终给出了实验曲线,这种曲线是能表征风能怎样随振幅变化的。能量平衡法由于诸多因素原因应用起来是不确定的,例如参数离散性,不同的研究者的差别是很大的,这种情况有可能使得实验曲线之间的吻合会有些不理想。然而在能量平衡法方面,各国的研究进度不一样,我国在这方面受到了诸多条件限制,例如在国际上发表公开文献方面,我国很少是有关于风功率输入曲线方面的,造成了这方面研究的制约条件,其中风洞条件的限制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正常的电力系统运行中,架空输电线是存在自阻尼的,但有关它的自阻尼计算是非常少见的,理论研究也较少,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它的形成非常之复杂。世界各国对自阻尼的研究主要都在实验的测量上,通过实验获得的数据研究分析导线的自阻尼,得出有价值的理论。国内学者提出了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输电线的振动阻尼,根据基本的索振动微分方程得到了计算公式。测算导线振动阻尼的方法很多,国内外均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数学分析方法是一种精度很高的方法,它最先由外国学者提出,他运用微积分原理,借鉴了索有关的知识,最终得到了振动阻尼的计算式。科学的发展是永不止步的,由Noiseux提出的公式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例如它不适用于专门的钢芯铝绞线制成的导线,也不适用于在较窄的频率段中产生的随机振动,同时若是由全铝材料构成的导线也是不适用的,Lebfond和Hardy就从以上的基础上完善了前人的计算公式。

  解析方法与非解析法是求解体系动力响应的重要方法,动力学方法在广义上包含的范围是很广的,它的研究范围同样也涉及了动力体系的方方面面。在架空输电线路的动力研究中,方法很多,例如振型叠加法和有限差分法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两种动力学研究方法。在输电线路中做动力学研究时,得到的仅仅是有关输电线和防振金具之间的动力方程,它是直接求解动力方程获得微风振动响应的法。

  输电线路中的导线受到外部激励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Claren,N和Diana,G利用了振型叠加法对这种响应进行了计算,并且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得到国内外学者认可。论文中将输电导线简化成了两端铰支的张紧弦,通过张拉的很紧的弦来模拟输电导线,并且认为弦是两端铰接的,鉴于此,为了得到导线振动的解析解,论文中借助了张紧弦的横向振动理论。论文观点以及选取模型的正确性是要通过实验验证的,在进行了众多实验验证的基础上,Claren,N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总,并且同振型叠加法所获得的解析解进行了研究对比,最终发现误差是非常小的,可信度高,理论和模型都是非常正确的。以上的研究为微风振动现象的研究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计算得到了关于导线振幅的解析表达式,但是鉴于微风振动计算的复杂性,以上的研究结果仍然欠缺一些理论知识。例如在输入激励力的问题上,发表文章中为了实验方便而没有做到精确模拟激励力。再者导线本身是半柔半刚的,用拉紧的张弦来模拟会舍去导线本身具有的抗弯刚度,会对结果的精确性产生很大影响。

  综合前面的研究,方法很多,但是思路一样,都是将原本的微风振动研究通过子系统分解来研究,例如分解为导线系统和激励系统,将两者分开考虑,最后综合起来研究。风的作用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于是便通过了功率的输入和输出将两个子系统耦合,综合评价研究。这样以来,对微风振动的研究就优点多多了,首先是对整个振动的分析较简便,并且整个过程的计算量大大减小。同样,这种方法也是有缺点的,它的计算对风洞实验要求较多,风洞实验获取的实验数据是它的基础。

  前面已经将其他的研究方法做了逐一介绍,唯独尾流振子模型算法没有介绍,和其它方法一样,它也是一种较好的涡激振动研究方法。本方法对以往其他方法没有涉及的尾流振荡作用做了深入分析研究,运用了数学和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通过列方程,联系不同物质之间的参数,将流固耦合的现象充分的体现了出来。对尾流振子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高度重视,其中升力系数的控制曾一度成为研究难点,HarDen和currie于1970年在充分利用了Van De Pol方程的基础上求得了振子模型在数学上的表达公式,可以和结构的振动方程进行联立求解。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例如动力学方法的计算结果精度更高,而且概念也更加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动力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更广的,计算结果也是更精确的,值得更深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在综合考虑流一固耦合基础上,CFD方法结合有限差分法,可以考虑风与输电线一防振锤体系的相互作用,同时考虑输电线和防振锤动力效应的耦合振动,前提是在不大幅增加计算量的条件下。

  半个世纪以来,微风振动的研究方法在推陈出新的同时也有着一套固定的方法,例如被各国学者普遍认可的能量平衡法。这种方法延续了自然界的能量守恒定律,通过能量平衡的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更深一步分析,将风输入的能量看成是能量输入的源泉,将导线系统消耗的能量看成是能量耗散的集中地,通过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得导线系统在微风振动作用下始终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如果要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当导线在振动稳定后,导线上各点(包括悬挂点在内)的动弯应变必须要合理控制,达到安全范围中。1969年时RodolfoClaren,Member,IEEE和G.Diana对架空导线在风振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利用了数学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把微风振动现象在导线上产生的各种影响都进行了计算分析,对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理论的完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导线微风振动史上不可磨灭的一件事,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开展起到了积极意义。以前的学者大都取一个档距内的微风振动现象为研究对象,并没有考虑到相邻跨对要研究的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的影响,在借助了模态分析的结果后,simpson,A和sembi,P.S.对这种相邻跨的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架空线路发生微风振动时,稳定后导线的振幅大小应该徘徊在一个固定的数值附近,鉴于此,Roughan,J.C.(1983)对这个问题开展了细致而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风输入给导线的能量大小,国际上一直没有一个定论,Kraus,Michal(1991)就针对此现象将风输入能量进行了测量,将自测结果与风洞实验结果比较分析,验证了风能输入曲线,通过研究分析后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微风振动现象的频繁发生受到的外界因素无非就是天气因素,然而导线本身的因素是否会起到什么作用不得而知,鉴于此,Heics,R.c.(1994)设计了实际线路实验,将线路同等比例在试验中运行应用,通过改变导线自身的张力大小,改变导线的自阻尼情况,改变导线风攻角情况来观察微风振动振幅的变化情况,判断其影响大小;Schmidt,J.T.(1997)通过试验测量分析了阻尼器在微风振动中的能量消耗特性;由于超、特高压电网建设的不断加快,大跨越输电线路成为了一种趋势,对于这方面Rawlins,C.B.(2000)对大跨越导线的各种激励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得出了结论,由大跨越线路产生的大跨越效应将会使得跨端的阻尼需求减少很多;stockbridge型防振锤是现在输电线路上应用较多的一款防振锤,外国学者Diana.G(2003)等人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主要测算了它在线路上的布置情况和受力性能好坏。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其以后在输电线路上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为后续的研究起到指导和借鉴的作用;Leskinen T.(2003)对输电导线的使用寿命则利用了能量平衡法以及室内试验同时进行的方法做了分析研究;sinha, Hagedorn P(2007)计算和研究了输电导线连接点处于微风振动情况下的动弯应力;M.L.Lu(2007)等人用基于强迫振动和阻抗转换的方法对防振锤一输电线耦合体系振动进行了详细求解。

  对导线的微风振动现象进行研究,有些参数是必须通过试验测量获得的,这些参数在研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例如防振锤消耗的功率,输电线本身的自阻尼功率以及风输入功率[37]。对于防振锤一输电线系统,在用数值方法求解时会用到,在用能量平衡原理求解时更能用到。

  在防振金具的使用过程中,世界各国却不尽相同,日本在架空输电线路防振方面一直做的很好,在输电线路上经常采用有效的防振金具,多采用组合减振的方式来得到减振效果,其中最常见的是防振锤和阻尼线相结合使用来减振的方法,防振锤主要起到了辅助作用,阻尼线则起到了主要作用;欧美各国在输电线路防振方面则多采用防振锤来进行。

  国外在微风振动领域的研究都比较快,然而我国却因为起步较晚使得现在处于劣势状态,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40年之久,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微风振动现象的研究早在1977年我国就开始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工作人员研究出了怎样充分利用减振器的方法,并且对消振器进行结构改进和参数优化,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是建立在微风振动时对硬母线进行了户外实测研究和试验基础之上的;李盛钦根据自身的研究发现,防振锤安装距离是存在很大研究价值的,同时对导线的振动半波长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何晓雄(1995,2000)主要提出了计算振幅比平方和的方法,这是确定架空线防振金具安装位置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华北电力大学的王藏柱(2002)等借助现有能量平衡原理,对架空输电线微风振动响应采用了传递矩阵法进行了计算;谢昌举通过实验分析对大跨越输电线路进行了分析,例如对某大跨越线路的减振振设计采取了现场测量及试验研究;王旭锋(2005)研究了OPGW的防振问题;王洪采取了真型实验的方法开展了研究,对大跨越架空线路进行了微风振动防振效果的时效分析,用来指导以后的大跨越微风振动防振措施的维护和设计。叶吉余,朱斌也介绍了防振锤、输电线的抗疲劳问题,但是研究不够深入。相比输电线路的涡激振动疲劳而言,斜拉桥拉索和海洋管道的涡激疲劳问题研究的较多,作为一个非常相近的领域,在此也做一介绍。郭海燕在考虑了管外海洋环境荷载的情况下,同时将管内流动流体共同作用考虑在内,开始建立了有关海洋立管的涡激振动微分方程,然后用Hermit插值函数离散了立管微分方程,并通过利用Miner理论分析研究了立管的疲劳寿命,通过实例计算和编程,分析了管内流速对疲劳寿命和涡激响应幅值的影响。通过结果表明了,立管涡激振动响应由于立管的固有频率因管内流体流速变化而接近漩涡脱落频率时增大,疲劳寿命将会随之显著减少。卢伟对疲劳寿命服从威布尔分布做了假定,并充分考虑了平均拉应力的影响,相应的斜拉索疲劳可靠度公式经过了一定的修正得到。王一飞,杨美良,党志杰,方开翔也对海洋管道和斜拉索的涡激疲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大类:能量平衡法和动力学方法。相比动力学方法,能量平衡法的应用更加普遍,更贴近实际。能量平衡法是运用能量平衡准则,利用了风输入给导线的能量与防振器-输电线系统消耗能量相等的原则来计算导线振动稳定时的振幅。动力学方法则是直接建立输电线-防振器的系统方程,模拟了微风振动,利用动力方程求解得到系统响应。能量平衡法概念简单,关系明确,能准确计算出微风振动稳定振幅;动力学方法计算结果可靠,理论架构清晰。

  二、工程减振研究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减振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工程中的振动通常会危及结构安全,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精密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给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不便。近年来,国内外对减振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学者们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了多项成就,给减振技术的提高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取得的成果中包括了非线性减振系统的冲击响应、在设计减振装置上随机振动理论的应用、弹性振动系统和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减振装置的计算方法、主动控制减振系统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等,大大丰富了早期的减振理论。

  德国邮船上在1902年装的Frahm防摇水箱是在工程中应用最早的动力调谐吸振器,但是只有在激振频率稳定不变的情况它才适合。通过研究表明,假如要使得动力消振器的振幅不过大,它的弹簧刚度系数k则不能过小,而且动力吸振器的质量必须要足够大。Snowdon把质量为m的动力消振器平均分解为三个质量1/3m的动力消振器,并且它们的固有频率比分别为0.96,1.0和1.04。经过数值计算表明,增加吸振器的数目,可以一定程度上扩展它的频带。Roberson研究了动力吸振器弹簧在非线性特性方面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发现了运用线弹簧构成的动力吸振器的减振频带要比软弹簧构成的动力吸振器的窄一些。1952年,Young. D解出了有关悬臂直梁动力消振的问题。

  橡胶减震最先于国外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现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各种各类的橡胶减震器能够大批量生产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特别是日本。日本于1937以后为了将发动机架安装在螺旋桨飞机上,开始了大批量生产防振橡胶。并且在1953年开始在制造飞机仪表盘上引入防振橡胶技术。日本在1960年的橡胶减震器消耗量已经达到了609吨,在1969年消耗的橡胶量已经超过了万吨,9年内共增长了17倍。在这以前这种防振橡胶国外早已在外飞机上采用了,随国外发动机和飞机的进口,开始逐步在日本应用,然后又经由其国内制造。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就把舰船的动力设备上的减震器用天然橡胶制成了,并通过实战获得了卓越成效,同时弹性轴承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也开展了起来。防振橡胶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期间和以前逐步积累起来的,战后它便作为了民用工业应用于土木建筑,汽车铁路机车车辆以及各种机械工业之中。早期的如:1946年在卡车上的应用,1947年防振橡胶在公共汽车各个部位上的使用。1951年以后在铁轨机车车辆各个部件上的最早应用,尤其是在转向架上成功使用了防振橡胶。作为橡胶工业的一个方面,自从1955年小轿车在日本的生产走上正轨后,防振橡胶就牢固的建立起了自己的地位。

  国外的橡胶减震器发展迅猛,主要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将减震与高阻尼这两种性能联合起来开发研究,获得一种新型的阻尼减震器,达到良好的减震耗能效果。再就是通过对现有减震器进行结构和材料方面多加改进,使得这种结构形式的减震器更适应于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我国在橡胶减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批量的橡胶减震器于60年代才开始了生产和研制。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民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橡胶减震器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猛,国内在橡胶减震方面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研发生产体系,前景十分诱人。但是和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在橡胶减震工业中的起步较晚,基础条件也比较差,检测手段与实验研究不很健全,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开发速度也相对较慢,技术水平及应用规模与国外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大约落后了10~15年。伴随着橡胶减振制品工程应用的日益广泛,我们必须尽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我国橡胶减振制品行业的竞争力。目前与之相关的减震材料在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要将这些成果成功转换为产品,继而大规模的推向市场尚且需一定的时间。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继石头、钢铁之后高速铁路应用的第三大材料,并且伴随着高速列车向舒适化、高速化和安全化方向发展,并且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来说,我国所生产的橡胶减震器除了XL系列高弹性联轴节和部分橡胶―金属减震器已实现标准化外,大多数的产品仍处于“非标准化”状态。为了满足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该在工艺技术、橡胶装备、结构和材料几个方面努力,继续加快我国橡胶减震器的发展步伐。伴随着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我国现代工业建设的高速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对噪音和振动控制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应该着重加速我国橡胶减震器发展的步伐,并且力争在大约10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达到国外的技术水平甚至超过。

  我国应努力做到:(1)新型橡胶减震器及新型减震阻尼材料的研发;(2)橡胶减震器产量提高与工艺装备的优化;(3)引进减震技术,加快技术改革速度;(4)加速橡胶减震器产品标准化、系列化的进程。橡胶材料在减震应用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实践经验的累积以及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而得到实现。而各学科及适用范围的不断渗透,必将创造出更多的应用空间和机会。

  在国内有很多人都在从事减振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大部分主要集中在减振结构参数的优化和新型减振装置的研制。李春祥等研究了在结构受地震作用下的TMD参数设计迭代,并对地震作用设为随机荷载和单位简谐荷载两种情况加以考虑,并且得到了TMD参数的实用设计表格。林莉等学者分析研究了机械阻尼振动被阻尼吸振器吸收的情况,并且对频率特性进行了试验和分析,主要的优化目标是以主质量对基座作用力最小,提出了使减振频带能够尽可能多的并且包含激励频谱的参数选择原则。近几年来,高挠度建筑结构的迅速发展,很多摩天大楼都已经采用了动力吸振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多自由度系统和弹性系统动力消振理论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对减振技术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研究,设计了多项减振装置,研究发现了许多减振方法,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减振方面的研究发现已经成功应用于多项实际工程中,这将作为一种激励推动后续减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架空线路大跨越工程运行前后防振效果对比试验研究[C]//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电电气五届一次学术年会.重庆,2006.

  [2]姚茂生.导线风振与防振[J].华中电力,1994,3(7):57-62.

  [3]邵天晓.架空送电线路的电线力学计算[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4]李黎,叶志雄,孔德怡.输电线微分振动分析方法能量平衡法的改进研究[J].工程力学,2009,26(S1):176-180.

更多相关推荐:
机电一体化论文范文

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号你的学号学生姓名所学专业机电一体化指导教师谭庆吉研究方向单片机与传感器应用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年月日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申请表黑龙江农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哈尔滨技师学院毕业论文范文题目机电一体化应用及发展趋势学生所在单位姓名张立文学号指导教师教育层次专科专业机电一体化分校引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引起了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范文

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课题的来源及现实意义数控机床毕业设计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本环节的锻炼力争能把以前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提高解决实际工程…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模板(仅供参考)

自动控制清洗系统前言1毕业课题任务描述初始状态升降气缸伸出停留在位置2空位搬运爪通过电机控制的丝杠系统移动完成取货和放货动作按下启动按钮丝杠系统带动气缸爪移动到1位置气缸缩回取货搬运货物到3位气缸伸出放下货物延...

最新20xx年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模板

机电设备的维修与保养XXXXX学院毕业论文机电一体化中的电机控制与保护系别:机电系专业:机电一体化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XXX入学日期:200X年9月论文完成日期:20XX年X月内容摘要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的…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表1.AGV自动导引小车的设计(字数:12258.页数:47118)2.工业机器人(字数:10736.页数:29118)3.机械手的单片机控制设计(字数:15316.页数:36118)4.浅析普…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摘要鼠标上盖是流线形结构使用二维绘图难以描述本课题采用ProE软件对鼠标上盖制品及模具进行了三维造型采用ProE的数值模拟技术和经验设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设计同时仿真了塑料熔体在型腔内的充模流动以及冷却分析过...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格式

论文一选题应用性论文电器柜改造二标准格式封面PLC对改造姓名单位时间题目页眉用PLC对改造姓名摘要关键词PLC改造正文第页共页页脚一提出问题原设备的弊端一二三由我负责二问题解决1方案一二三取一性价比2硬件选型P...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内蒙古工业大学毕业论文院校内蒙古工业大学题目讲述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一体化姓名刘杰摘要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此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

学号:1143001472028姓名:杨浮兵一、实习目的终于等到了实习的时候了,很早以前就从师兄那里打听到了有实习,那时候可以说是急切地期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大家再也无法满足于课堂教学,尽管从同学朋友那里了解…

大学生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范文

机电一体化实习报告实践单位:上海程通机电厂实践课题: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社会实践和就业形势实践内容:古人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从走进了大学,距离工作就不远了,学校为了拓展我们学生自身的知识面,…

机电一体化毕业实习报告总结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很自豪和骄傲。但是在新时代的情况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只要你跟不上,就会被社会淘汰。大学生就得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做人之不敢做,走人之不敢走,让我们的社会在我们的带领…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3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