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跨学科研究教育,突破研究生教育发展瓶颈论文

时间:2023.7.19

  摘要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智慧和技能高度集中的研究领域。跨学科是集多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为一体的新型学科。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一个新亮点,同样,也是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借助跨学科研究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势整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知识面。

  研究生教育是知识、智慧、智能、人格高度统一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具有高等院校、高级科研机构传承学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主要功能。纵观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迅猛发展,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日趋复杂,其地位亦日渐提升,这种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一体化的趋势,给我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问题,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去获得新知识,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寻求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展示了跨学科研究提供可能途径的优势。本文将从跨学科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入手,探讨跨学科研究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研究路径。

  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模式和特点

  (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跨学科,学界也称作“交叉学科”。中文“跨学科”一词是从英文interdisciplinarity翻译引进的。最初只是在一般字面意义上使用此词,随着研究的深入,跨学科一词由原来的多种理解已经逐步趋向较为稳定的公认的涵义。目前在国外学者中较为公认的“跨学科”的涵义是指对于典型学科之间的问题的研究。西方学者G·伯杰克在《跨学科——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问题》指出,跨学科是两门或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紧密的和明显的相互作用,包括从简单的学术思想,甚至全面交流整个学术观点、方法、程序、认识和术语以及各种资料。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所谓交叉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相互交叉地带生长出来的一系列新生学科。由此可见,跨学科是一种多学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是打破学科界线而进行的一系列科研活动。

  (二)跨学科形成的模式。依据学术界一般分析,跨学科的形成有三种主要的模式:适应模式、前沿模式和问题模式。

  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日趋紧密的关系和交融渗透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适应模式的形成,科学与技术交叉、科学与经济交叉、技术与经济的交叉,便形成了诸如技术经济学、经济数学等学科。前沿模式则发生在学科交叉的场合。这些交叉体现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不相同学科领域内的不同层次的交叉、各个学科领域间的各个层次交叉以及各类学科之间的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甚至诸多学科间的综合交叉。学科间不断交叉、渗透综合,促使大量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是产生新概念、新定律、新理论、新科学问题、新技术手段的生长点。第三种模式为问题模式,问题模式则产生于科学问题与前沿和适应学科交叉的环境下。

  (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从目前跨学科的三种基本模式可以看到,在跨学科的课题研究中,实现了多种知识,多种方法,多种研究手段的交叉与汇流。因此,跨学科研究是知识、智慧和技能高度集中的研究领域。近年来,这一领域已成为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一个新亮点,无疑这也是研究生教育战略发展的一个突破口,这是与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1、跨学科研究具有综合性。科学本身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将零碎的简单的事物进行精确的研究。但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离开其他事物孤立地存在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所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当代重大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正因为环境问题的起因、性质和影响所具有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就从单学科研究进入到多学科合作,进而发展到跨学科。

  2、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代各国所面临的迫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大多是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的复杂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国家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进行学科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单举青少年犯罪问题来说,已经从原来由单一学科法学来解决,发展到了由多个学科的共同研究,这些学科涉及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甚至经济学等。

  3、跨学科研究产生当代尖端科技项目。当代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项目,无不是由具有宠大实力的科学共同体、集合各学科的新成果,综合各学科的新成就而完成的。跨学科研究是推动科技尖端项目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而产生的。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进步表明,走高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生教育道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

  首先,与现代科技交叉渗透综合整体化发展相适应,研究生教育必然走向跨学科、综合和整体化,跨学科和综合研究生教育必然出现[1]。跨学科研究生教育具体体现在诸如跨学科课程设置及学习、跨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学位论文、跨学科指导和综合管理等等方面。综合(或整体化)研究生教育表现在诸如培养目标整体化、学科(专业)设置整体化、课程设置及课程结构整体化、教学过程整体化、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以及与现代科学技术内容、结构、形式等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和形式、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

  其次,近现代科技发展历史表明,社会需要与科学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点便是科学突破和产生的生长点。因此,研究生教育只有在面向社会实践中才能有所作为,只有进行跨学科和综合教育,才能有所创造和发展[1]。

  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已经或必将进一步或必须受到高等教育界和有关领导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正在努力探索适应并满足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道路,并取得了初步经验。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不只是研究生教育的问题,还涉及到本专科教育,因为本专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从更大范围讲,它涉及到社会各界。因此,我们希望我国高校、有关科研单位和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努力,把研究生教育包括跨学科研究和教育推向一个新台阶。

  三、跨学科研究的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变革的不断加速,为跨学科研究提供强大的动力,并将使它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目前学术界对跨学科发展特征的定论,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研究在高级科研、重大科技突破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重视、发展跨学科研究,有利于高等学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存在着密不可分、双向互动和促进发展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有机地将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综合研究,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处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跨学科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发展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参与经济建设,为国家、地方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

  (二)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加强学科建设。跨学科运行机制的关键是组织管理,多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工作,参与工作的人员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群体。不同的思想、观点、理论和技术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和创造性的结果。多学科的杂交也会在学科界面形成具有独特研究对象的新科学,对改造和促进传统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对学科内涵的改造和建设,促进新兴学科的形成,加速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跨学科研究有利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社会急剧变革,经济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人类必须不断地面对经济社会加速变化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必须认识和解决复杂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多学科、尤其是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果必然是对跨学科研究的需要越来越大。对研究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跨学科研究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跨学科研究不受学科边界和传统专业的限制,不受某一理论和方法的约束,多学科合作、交流、互补,使参与者知识得到更新,知识结构得到改善,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创新性得到加强。同时,参与者的智能结构在多学科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步趋于优化。

  四、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是突破传统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要使重点学科的学术梯队智能结构适应学科综合化发展的需要,有两条途径可以选择:一是吸收、配备其他学科毕业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学科点通过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来培养高层次通才。从牛曼的《大学观》,至费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再到克尔的《大学的功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跨学科研究、选修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跨学科意识越来越明朗,这就为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基本前提条件,而且,相对来说,第二条途径更有效,也更重要[2]。

  当今科学发展的时代瞬息万变,但不管怎样,培养帅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不仅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应有突出的成果,而且对本学科应有整体的了解,对相邻学科也应有所了解,未来的科研主力军更应如此。所以,为适应学科的综合化建设之必需,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乃是明智之举。学科的综合化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跨学科培养的新要求,同时,跨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又能服务于重点学科的综合化建设。综合化、跨学科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达,从发展规律来说是综合化,从推动发展的源泉来说则是跨学科教育,两者是互为条件的。也正是基于此,两者才得以围绕科研这个轴心形成相互协同、相互推进的动态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余生,殷辉安.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4)

  2.吴志信,瘳湘阳.重点学科的综合化建设与跨学科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6;(6)


第二篇:研究生创新教育发展对策论文


  一、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教育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能力得到提升,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研究生创新教育中“人”的因素理应被高扬、放大。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就是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性特征,给他们以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以保障学术自由,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前提与最为重要的基础。由此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应着力加强对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实行“以人为本”的差别化教育,转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教育统一性的陈旧理念,真正使研究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实现“以研究生为中心”的基本前提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曾是许多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所普遍遵循的理念。学术自由涵括了许多层面的意涵,但对于研究生而言,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保护他们的学习自由,允许他们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自由地、无拘束地思考、学习,鼓励他们尽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说,学习自由既是个性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对研究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没有学习自由,研究生的自主性、独特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不可能充分体现出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无法造就出来。要之,开展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始终坚持“以研究生为中心”,崇尚学术自由,这既为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和质疑精神创造了条件,也为繁荣学校学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具体化与深入化,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着眼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创新复归、融入研究生教育本位,从而真正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日益彰显出来,当下的研究生教育决不是象牙塔里的自我生产体系,而应是一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模式,它早已从传统的纯学术高楼走向社会。因此,我们所开展的创新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型教育,应该努力与社会、市场、企业进行广泛的交流,要进一步凸显研究生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有意识地把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活动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真正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广泛建立与社会、市场的外部联系外,还要注重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的纵横关联。这其中,一个颇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我们在实践研究生创新教育时,应要求研究生把学和做结合起来,既学课程、钻研理论,又进行课题研究、实践设计,通过不间断的科研实践来提升其理论水平,从而使研究生教育较好地顺应时代科技发展的要求。然而,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科研实践,拥有开阔的理论视野与精专的学术储备甚为重要。当下社会对研究生的要求与传统社会相比已发生重要改变,当下的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对“T”型结构人才的培养,即既专又博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各学科交叉、渗透、综合已成为必然,因此,对研究生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注重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开阔创新思路,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关注知识结构关联

  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中,基础理论的学习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为此,我们应针对研究生基础理论的薄弱环节开展课程,但课程的设置并非是本科课程的简单延续、甚至重复,应突出其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对创新中的失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同时应积极开展讨论式、演讲式、辩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为研究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尤其是案例式教学法应该大力提倡,此种教学法以科学发展的实例或科学家的发明思路来引导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易于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如此的思维训练与教学方式着力突出了研究生的主体作用,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展现,它将会使研究生教学从单向的知识灌输转变为双向的学习交流。除了加强基础理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外,研究生创新教育还应关注知识结构的关联,强调对宽广基础理论与丰富人文知识的掌握。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正是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不同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将更为深刻和广泛地影响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产生。”因此,学校应鼓励学有余力的研究生跨专业选课,这也是学习自由乃至学术自由理念的一种体现,其目的就是使研究生可以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创新能力的获取奠定较为坚实的学术基础与文化底蕴。目前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招收专业也将在未来几年内予以大幅度扩充,可以设想:俟时机成熟,可以尝试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着力突出教学内容的交叉性、前沿性和启发性,在此模式的导引下,研究生必将会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导师指导小组制度

  无可否认,一种教育模式究竟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取决于处在这个教育体制下的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具体到研究生教育,导师即是决定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要特别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努力建立起一支不但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具备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创新型的导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出创新型人才。为了不断提升导师的学术、科研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学校应投入财力加强对导师的不间断培训,建立健全导师继续教育的进修培训网络,加大支持导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通过在职进修和脱产进修等形式,使导师队伍加速知识更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应着眼于导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相对动态的导师队伍构建机制,实施不同高校间的导师共享,以此来提升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此外,由于每个导师的知识面都有相对局限性,因此,建立导师指导小组制度,采取个别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模式,就可以发挥每个导师的专长,使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合作,一起带好研究生。在导师小组成员的构成上,除了同学科的导师外,还可以考虑不同学科导师的介入,此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复合性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其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为研究生构建创新平台

  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表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教育主体主动性的发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研究生培养中,亦应将创新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列入综合考核之中,并在学校经费中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或奖励基金,如设立创新基金、发展基金等项目。立项的标准就是必须代表学术前沿并具有一定创新性,以此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并积极投身创新实践之中。同时要大张旗鼓地宣扬创新典型,使创新成果突出的研究生得到奖励和重用,这不仅有助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有利于在研究生群体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从而有效地促进我校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是为研究生创新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若想真正实现创新成果的现实转化,还需积极构建创新平台,为研究生创新提供外部条件。因此,我们应千方百计为研究生创新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科研平台,从学校的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扩大研究生学习训练时空,在多层次,特别是较高层次的科研实践中活跃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研究生从传统的知识获取型向现代的能力发展型过渡。此外,创新思想需要浓厚的学术氛围去孕育,需要通过交流和借鉴来产生,为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学术沙龙活动以加强导师与研究生间的学术探讨;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可以使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与研究热点,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他们的灵感与创新思维。

  (四)积极推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强化其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诚如顾建民先生所言:“科研活动的性质和类型,以及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和程度,是影响科研活动的创新教育价值的主要因素。”若想真正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使其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在这方面,学校、研究生导师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研究生而言,既要有学术自由,也要有催促成果的沉重压力,让研究生在实战中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创新的能力。但是一个科研项目,有时可以由研究生个体来完成,但更多的情况却是需要研究生跨学科合作来完成,尤其是在当下的学术背景下就更是如此。因此,在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着力强调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参与到同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之中,用他们各自不同的知识经验创造科研成果。由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会带来新的学术生长点,因此这样的成果往往蕴涵着创新因子。显然,目前能够积极开展多学科研究生联合科研攻关的高校还少之又少,因此,在未来的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应大力强化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综上所述,深入实践研究生创新教育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研究生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式发展。在未来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创新性教育发展观,坚持开放性、民主性、多样性的教育原则,积极探索适合不同高校校情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路径,为中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抒写新的篇章!

更多相关推荐:
中共内蒙古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

中共内蒙古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毕业论文是我校研究生教学计划规定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联系实际,进行较为全面和科学的研究考核,提高学员独立工作能力…

20xx年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PASS捷径

20xx年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PASS捷径1.选题选题非常重要,一个好的开始就从选题开始。由于都是在职的学生,写论文的题目,内容,应该跟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你比较熟悉的业务有关。千万不要人家写什么,或者网上搜索哪些容…

陕西中医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暂行规定

陕西中医学院关于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暂行规定为了全面贯彻我院“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战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大力提高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建立和完善我院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共性问题

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存在的共性问题1、选题的重要性和意义阐述不清楚,让人听不出研究的价值所在。2、汇报提纲完全按论文章节构成,没有进行合理规划。汇报提纲(内容)之间,无承前启后及过渡性语言。3、对内容不熟悉,PP…

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暂行)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生毕业论文规范(暂行)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成果的主要表现,它集中表明了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获得的新的发明、新观点、理论或见解,是研究生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也是科研领域中的重要文献资料和…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xx级在职研究生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参考题目一、写作要求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所学的理论,…

研究生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姓名:张玲学号:导师:黄亚平专业:汉语言文字学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1121511022硕士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总结报告张玲2112151102220xx级汉语言文字学本学期,黄亚平老师…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基本格式

(A4纸页面)题目(位于封面;黑体小二号)提要:╳╳╳╳╳╳╳(仿宋四号)关键词:╳╳╳;╳╳╳;╳╳╳(仿宋四号)目录(列至文章的二级标题,标明页码;仿宋四号)一、╳╳╳╳╳╳……………………………………………

东北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步骤

附件:东北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的步骤和要求一、研究生本人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确认研究生应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对本人是否符合学位论文答辩的申请条件进行确认。符合条件且导师审核通过者,可按照“网上填写、确认、…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求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

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要怎么写

I什么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简单地说就是在参考一系列的参考文献后,对文献进行相关的整理融合,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融会贯通,进而分析评价,形成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与一般性的研究论文存在明显的差别…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开题报告的内容: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

研究生毕业论文(4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