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语境下茶语言文化比较分析论文

时间:2023.10.6

  摘要:本文首先对语境定义和汉日语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并从汉日语境出发分别对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和茶语言进行了对比分析,希望能够促进两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茶文化对日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但日本茶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中日茶语言的基本释义相差无几,但延伸含义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汉日语境;茶语言;茶文化;对比分析

  语境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比如,“真是多谢你了”这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可以表示“感谢”、“讽刺”、“埋怨”等含义。从汉日双语语境出发对茶语言文化进行对比,可以帮助人们根据不同的语境理解语言,从而促进交际双方最终达成跨文化交际。

  1汉日语境与跨文化交际

  1.1语境的定义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19世纪20年代,外国学者Malinowski首次提出“语境”(context)的概念,并认为“语言与环境密切关联”以及“语言环境关系到语言的理解”。语境概念的提出在语言学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之后以韩礼德为代表的中外语言学家和相关学者对语境展开了研究,语境理论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和系统。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语境理论也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比如言语语境与情景语境、言语语境与非言语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等。具体来说,语境表示交际双方在谈话过程中所处的特定状态。根据环境和场景的差异,我们又可以将语境划分为自然语境、局部语境和人工语境三种。其中,自然语境就是我们的母语环境,可以说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语境。局部语境是交际者在部分时间内接触的语境,比如日语学习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的语境就属于该类语境。人工语境表示人为营造出来的语境,比如高校举办的英语角活动、计算机中的人机对话等都属于该范畴。

  1.2汉日语境研究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汉日语境表示汉语和日语的双语言环境,通常来说,汉日语境在中日两国居民跨文化交际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带吸引了很多日资企业,这些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等都处于汉日语境之中。当然汉日双语语境还涉及到中日学者交流活动、中日经贸往来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从汉日语境的角度对两国茶文化和茶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帮助茶学研究者更好地发现两种茶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透过茶文化把握语言学习的规律。在跨文化交际场合,我们从汉日双语语境出发进行交流,就可以时时刻刻留意文化语言之间的差异,从而避免触碰对方的文化底线,这对于双方的跨文化交际也是大有裨益的。

  2汉日语境下的茶文化比较

  随着茶叶种植的普及、饮茶活动的推广,饮茶逐渐从文人雅士的喜好演变成千家万户的生活习俗,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有着深刻内涵和厚重底蕴的茶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似,茶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层面(茶史、茶思想、茶俗等)和物质层面(茶叶、茶具等)。从“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不难发现,茶早已与华夏儿女结下不解之缘。后来,茶叶传往东亚、东南亚、非洲、欧洲等地,并与当地的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特色的饮茶文化。以下主要从三方面对汉日语境下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2.1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相传,茶是炎帝神农氏所发现的,当时茶被当做一种解毒药草。后来,人们发现茶水还可以提神醒脑,有着多种神奇功效,于是人们开始饮茶。但是,先唐时期饮茶人群都是小范围的,比如从王公贵族到后来的人文雅士是当时的主要饮茶群体。茶从最开始的奢侈品转变成一种可以愉悦人心的“雅事”。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上升,生产力水平的增强,茶叶种植效率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茶叶流入市面。一直到唐代,饮茶活动开始成为社会潮流,茶叶得以进入千家万户,饮茶活动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茶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文化范式。当时,中国国力强盛,日本经常派遣使者来我国学习。比如说,日本僧人最澄在归国时将我国的茶树以及茶籽带回日本本土栽培;荣西禅师则从中国茶叶加工方式中汲取经验,撰写了影响深远的《吃茶养生记》。起初,茶在日本是奢侈品,只有上流社会的人可以享用茶。后来,随着茶树种植规模的扩大,茶叶开始在日本民间社会普及。之后,千利休提出了日本茶道思想,而这也标志着日本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

  2.2茶文化习俗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这也就意味着我国茶文化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茶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由于茶起初是一种奢侈品,所以人们习惯性地将其作为贵重物品看待,并将茶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即使后来茶叶得以普及这种习惯也保留下来。同时,民间社会至今还有着“以茶待客”、“倒茶七分满”等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饮茶活动事实上十分讲究“礼”,这多多少少受到古代儒家“尚礼”思想的影响。在少数名族地区,饮茶习俗又有所不同。比如就民族来区分,饮茶习俗主要有三道茶(白族)、盐茶(纳西族)、凉拌茶(基诺族)、竹筒茶(傣族)、香茶(维吾尔族)、锅帽茶(布朗族)、酥油茶(藏族)等。就地域来区分,饮茶习俗包括擂茶(粤东)、功夫茶(粤西)、九道茶(云南)等。相比之下,日本饮茶习俗也较为丰富,比如日本人在平时待客以及宴请宾客(包括婚宴)时会将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饮品。当然,日本现代社会还流传着玉露茶和番茶的饮茶习俗。

  2.3茶具及饮茶方式

  从茶具的发展史不难看出,我国茶具的形状和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饮茶习俗的变迁也是原因之一。现代茶具主要泛指制茶以及饮茶时使用的器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碗、茶杯等。从材料来看,我国茶具主要包括陶瓷茶具、金银漆器茶具、紫砂茶具、竹木类茶具以及玻璃茶具等。我国的饮茶方式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比如唐代煮茶法发展至宋代点茶法,一直发展到今天的冲泡法。冲泡法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因而也是现代社会主要的饮茶方式。与我国相比,日本的茶具除了表示饮茶器具之外,还可以指代储存茶叶的罐子。从日本当地的博物馆中可以发现,经典的日本茶具主要包括吕宋壶(茶叶储存罐)、蚂蝗绊(茶碗)、曜变稻叶天目(茶碗)、千鸟香炉(名贵茶器)、朝仓文琳(茶叶储存罐)、不二山(茶碗)、黑乐茶碗、北野茄子(储茶罐)等。同我国相似,日本人饮茶也追求茶叶本身的原滋原味,不喜欢在茶叶中加入其它成分。“抹茶道”(用茶筅烹茶)和“煎茶道”(煮茶)是日本现代社会的主要饮茶方式。

  3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比较

  汉日语境对应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范式,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也是该语境下茶文化的反映。对两种不同语境下的茶语言进行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日两种语言的异同。下面从两方面对汉日语境下的茶语言进行对比分析:3.1茶的基本含义在汉语中,茶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茶叶”、“茶树”、“茶水”、“茶饮料”等。茶可以表示茶叶,比如龙井茶表示产自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的茶叶,而铁观音表示产自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的茶叶。同时,茶还可以表示茶树,比如山茶就是南方地区较为常见的茶树品种。茶还有着“茶水”的释义,比如“我要喝一杯乌龙茶”里面的“乌龙茶”就是表示用乌龙茶茶叶泡制的茶水。日语中“茶”的发音受到我国茶读音的影响,主要有“ちゃ”[chai]和“さ”[saa]这两种发音。在日语中,茶的基本释义与汉语相差无几。同样地,日语中的茶可以指代茶树、茶叶(茶の葉)以及茶水等。比如,“花入り茶”、“ウーロン茶”中的“茶”就用来表示茶叶或者茶水。3.2茶的引申含义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与我国其他文化发生碰撞交融,其内涵也在该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茶”最开始是一种高雅的象征,后来茶成为普通人家的日常饮品,人们开始赋予茶越来越多生活化的含义。茶有着诸多的引申含义,这些含义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茶的延伸含义主要包括“休闲”、“生活”、“心情”等。比如“粗茶淡饭”、“茶饭不思”、“茶余饭后”、“清茶淡饭”、“不茶不饭”等成语将“茶”和“饭”放在一起,增加了茶的生活意味,这也反映出茶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当然,人们也会用茶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者情感,比如“茶饭无心”(忧愁)、“茶余饭后”(惬意,休闲)等。相比之下,日语中茶的引申含义包括“捣乱”、“讨好”、“溺爱”、“耍花招”、“玩笑话”、“幸运物”等。比如,“祖母育ちで甘茶々な”就经常用来表示“娇宠”之义。再比如,日语动词“茶化”在不同语境下有三种含义,即“开玩笑”、“嘲弄”、“蒙骗”。举例来讲,“オレを茶化つりか”的汉语翻译就是“你想蒙骗我吗”。再比如,“茶坊主”除了表示司茶者之外,还用来表示“奴颜婢膝,狗仗人势的人”。起初,日本的茶坊主指那些地位低下的茶室侍者,后来逐渐演变出“奴颜婢膝”的含义。比如说,“李さんは茶坊主で。信用べきではありません”的对应翻译就是“小李狗仗人势,不值得信任”。

  参考文献

  [1]张竹莉.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3):82-83.

  [2]肖潇.浅析语言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现象[J].科研,2015(21):64-64.

  [3]刘堃.语境保障下的话语含意化过程———浅析交际言语中的“牛头不对马嘴”现象[J].当代继续教育,1998(5):10-14.

  [4]苏辛欣.浅析日语表达中传出的日本茶文化历史[J].福建茶叶,2016,38(11):373-374.

  [5]郑新刚,李辉望.现代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再考--浅谈大陆文明在日本上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6(4):174-176.


第二篇:比较文学文化语境教育分析论文


  一、比较文学教学的多元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文化全球化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了互相交流、彼此交融、共同发展的机遇,众多的异域文化特质渗入到民族本土文化中,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语境下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跨文化研究,它以文化全球化为语境,以新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依据“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有效的对话模式进行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跨文化比较文学研究超越东西文化的异质性,通过互识和互补实现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改善人类文化环境,实现各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和共有。当今世界经济迅速走向全球化,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生活格局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文化的挑战又被视为全球化的最大挑战,人们在充分关注全球化的同时,逐渐开始关注本国传统文化建设等诸多问题,于是人们尽最大努力去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狭隘的思维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认识现实和阅读文学。人们逐渐认识到,未来真正有生命力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应当既是跨越国界和文化传统疆界的,同时也是跨越文明和学科的。随着对“文化同质”“文化多元”“文化接受”“文化过滤”等相关问题讨论热情的加强和认知方式的改变,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跨文化语境已然成为当下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事实与亟待思考的问题。当中国学派引领比较文学潮流的时候,人们更加领会探讨跨越中西方异质文化的文学碰撞,并寻求这种跨越异质文化的文学对话、文学沟通以及文学观念的汇通、整合与重建的重要性。于是,比较文学教学陡然间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学思想和观念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有关文化的讨论被加强。

  当下,比较文学教学开始以文化导入为依托,它规避了以往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中只重视学科建设的弊端,将学科建设与教学教改综合起来,教学的可操作性被强化了。正是跨文化的语境意义,使得比较文学越来越多地包含了世界性特征。我们的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也一定程度放大到全球文化共同讨论的范围之内,在不同的文化、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化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并逐渐运用世界性整体文学的眼光去理解和认识比较文学,我们的课堂更加开放了,实用性和应用性更强了,其文化意义被凸显出来了。真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基于此,我们的比较文学教学更趋向于一种多元化的总体文学教学,它或者围绕一个问题、一种现象,在多种文化体系中进行相互比照和阐释,或者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在往往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中,反过来去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其实践性是有目共睹的。根据近年来各高校开设的“比较文学”课程来看,“跨文化”抑或“跨文明”是当下教学的热门选项,它丰富了比较文学教学的内容,其研究领域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它“让文化回归其原有的位置”(伊格尔顿语)。

  二、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学的必要性

  跨文化视野中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命题。21世纪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既要树立一种文化全球化与多元文化意识并重的文化观念,又要成为人类精神相互对话和沟通的语境和操作平台。因为文学在各种文化中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它涉及人类的感情和心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较多的共性问题,最容易引起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之间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心灵共鸣,所以也最有利于发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跨文化视野中进行比较文学教学的研究,必然是比较文学新的学术生长点。可以预见,随着多元的总体文学时代的到来,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将是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比较文学教学研究的主潮。在传统的比较文学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课程体例、教学方式、教学重点、思考题目与考试题库的建设等方面的因袭,我们更愿意关注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学科特征、研究范围、相关范畴等理论问题。事实上,比较文学学科从一开始就是在文学史的研究中涉及到其他民族的文学与文化,就是在文学理论批评文本的研究中涉及到其他民族与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关键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因此,如果丢掉了比较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无异是避重就轻、舍本逐末,这样的比较文学研究从总体上来说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中国的比较文学工作者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比较文学在今天已成显学,但它仍然是希望与危机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比较文学若想求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即进入跨文化的讨论空间,它以不同文化的异质性作为研究的对象,将不同文化体系中的文学现象、文学观念及其理论形态放置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比较不同于传统的求同研究,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我们的视线从求同移向求异,在求同的基础上辨异,从而达到对异质性的体认,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各异质文化之间文学的交流与发展。也就是说,跨文化视野突出了文学研究及教学活动的对话意识。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一旦融入文化研究这一特殊因子,足可以使比较文学教学在教学思想和观念上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的可能,并随着学科边界的不断扩大及学科位置的调整,使比较文学教学和研究吻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可以断言,在新的世纪里,跨文化文学研究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势必会形成一个较大的突破,从而开辟比较文学的新天地。

  三、文化语境下比较文学教学的建构

  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性质,要求我们在从事高校本科《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的时候,既不能只注重理论性内容的讲述,也不能只注重实践性内容的讲述,而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是比较文学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比较文学的所有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都来自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理论与学派,如第一个阶段的法国学派提倡影响研究,第二个阶段的美国学派提倡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第三个阶段的中国学派目前正在提倡“跨文化”与“跨文明”研究,这些理论都来自于各自的历史与文化,来自于自己国家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实践。比如说法国学派提出的影响研究就不能脱离实证主义哲学与唯科学主义思潮;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就不能脱离当时在美国兴起的新批评与自19世纪开始的科学对文学的巨大影响与渗透。从根本上来说,比较文学是与文学创作实践、文学批评实践、文学研究实践密切相关的,是来自于实践而又往往高于实践的。二是比较文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人们常将比较文学分作三个层次,即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研究文学的方法、一门课程,其实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比较文学是一种可以指导研究实践的方法。方法论是一种理论,而方法则是一种手段,具有可操作性。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批评与研究的种种方法,能够以这样的立场与方法面对多种多样的文化与文学现象,以便更清楚地认识民族与民族文学、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差异,更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共同文心与诗心,以求最终建立真正具有普适性的共同诗学。三是从本科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说,实践性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把握相关的理论内容。

  本科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与培养的目标不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才,而是着力于培养一种素质,让其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素质。本科阶段的比较文学只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更多注重作家作品方面的内容,了解与理解比较文学的理论观念就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人们更容易接受一些更直观与更具体的东西,抽象的理论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认为在现有的教材框架内应尽可能多地加进一些比较具体的实践性内容,让现有的比较文学教学内容更加实在化、具体化、实践化。这样的一种教学选择,可以将原来的理论常识介绍置换成具体的个案分析与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理论的成份与性质可以大大降低,作家作品分析和文化研究的内容则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理论的表述本来是比较抽象与空洞的,而如果我们将具体的个案与理论性讲述结合起来,课堂内容就会更加丰富而生动。这样做的结果,是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让学生们更感兴趣,也能够让人真切地体会到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术观念与研究方法,的确是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原来的比较文学教学内容中加进对一些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的材料的分析,加强比较文学教学内容的文化思考。现有的比较文学教材往往缺少文化同质与文化多元的材料,也缺少对于作家作品的文化阐释,而任何结论都必须是建立在材料基础之上的,对于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来说都是如此。比如讲美国的犹太文学,美国文学一流作家中犹太人占比例较大,1976和1978年,索尔贝娄和艾巴辛格分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他如梅勒、马拉默德、海勒、塞林格、欧文肖、罗思等也都是屈指可数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形成了一连串的犹太主题:犹太地位、自我本质危机、孤独、异化、归化和沉沦等,而这些问题恰恰在西方当代生活和社会思潮中具有普遍的文化意义。这样的从文化讨论出发的课堂讲述,不仅生动可感,并且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与从实际出发的思路;学生也能够在相关的文化讨论中,学到许多只讲理论术语所得不到的东西。

  四、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意义

  第一,比较文学教学有助于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新人文精神认为,事物虽各有不同,但绝不能脱离相互关系而孤立存在。正所谓“和而不同”,“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样既保障对个人的尊重和个人平等权利,同时又要求个人有同情和尊重他人的义务;既保障不同个人—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各种差异,又要求彼此间对话、商谈,和谐并进,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避免本位文化的封闭和孤立。第二,比较文学教学有助于扩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比较文学教学注重在多元文化中欣赏不同的文学之美,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欣赏和快乐。只知道中国文学,那欣赏的范围就很狭窄,因为难于知道外国文学也提供了很多很有意义、有趣味的欣赏对象。如果把不同文化中写同样题目的作品放到一起来欣赏,就会得到不只是看一种作品的乐趣。例如中西文学中诸多作家刻画的吝啬鬼的形象。第三,比较文学教学有助于从他人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自全球化时代提出文化多元化问题以来,如何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宽容和理解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开始注意到站在对方的立场来重新认识自己。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四,比较文学教学是参与和更新世界文学构建的重要途径。比较文学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比较文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文学的学习促进文化沟通,坚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改进人类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避免灾难性的文化冲突。我们今天身处的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参照、互为主体,却不能够互相替代,而且,各自的存在都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因此,自然也就离不开交流,离不开对话,当然也就离不开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比较学科和方法,离不开基于此种理念的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教学研究,这是在文化语境下开拓比较文学教学广阔空间之根本所在,其前景是美好的,其推广应用价值是可以预见的。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