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忍不住想讨好别人美文随笔

时间:2023.6.22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并不总是美好、简单和纯洁的。太多时候,它充满倾轧、阴谋、剥夺、欺负等负面能量。所以,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他就更容易成为被欺负、被倾轧和被霸凌的对象。坏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些可以下手的人施坏,而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无疑就是他们要寻找的对象。

  那么人际中的自我保护能力究竟是什么?

  顾名思义,自我保护能力就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能力,就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际间的自我保护能力跟一个人在人际中能建立清楚的人际边界的能力有关。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无法建立清楚有效的人际边界,或者根本没有人际边界的意识,那么他就容易丧失自我保护的能力。

  自我保护能力就跟一个人的皮肤一样,具有抵抗外界入侵,隔绝一些不好伤害的功能,缺了这道屏障,个人就无法分清楚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别人的,哪些事情是我应该处理的,哪些事情是应该别人负责的,哪些感受是我应该有的,哪些感受是外界强塞给我的我可以不要的。

  当一个人不能对外界强塞给自己的感受有基本的判断时,他就缺乏建立人际边界的能力,俗话说的被人牵着鼻子走,容易被人玩弄。之所以被人玩弄,是因为自己的领土缺少边界,容易被别人闯入,主宰自己的意志。

  而玩弄别人的人之所以能闯入你的地盘玩弄你,是因为他看穿了你没有自我,缺乏边界,也就是俗称的没脑子,让你干嘛你就干嘛,说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所以你就被欺负了,玩弄了。然后你受伤了。

  2

  为什么有的人缺少建立人际边界的能力?

  心智不够成熟的人会缺少人际边界建立的能力。所谓的心智不够成熟是指对社会和人际的认识不够深刻,人际经验和社会阅历非常少,这一般跟父母的教育和人际经验有关。

  因为对社会和人际的认识,很多都来源于父母间接传递的间接经验,父母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一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常常看见一个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父母,其孩子从小可能就具备了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相反的是,一些父母自身的人际交往经验就不足,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心智水平,那么他们就无法给子女提供有效的,可供使用的人际交往模板,也就无法帮助子女建立人际边界,甚至从来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当然除了父母自身心智水平的问题,家庭存在的其他问题,孩子天生的个性差异等等可能也是导致一个人缺乏建立人际边界意识和能力的原因。但不管原因如何,一个没有建立起足够人际边界的人,他背后的心智一定是不成熟的。

  成熟的心智建立在良好的自我认知基础上,即一个人要明确认识到自己是谁,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特点是什么。内心有一个笃定的核,这个核是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它都会是稳定存在不动的东西,类似于一种心理的“锚”。

  不要小看这个“锚”,这个“核”,有了这个“锚”,这个“核”,一个人才会心理状态趋于平和稳定,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分析外界的变化,才会知道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对外界的反应,才会在任何与人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需要什么,底线是什么,可以互换到什么。

  而如果缺少了这个“锚”,一个人对外界的反应基本就是本能反应,他无法洞察别人的动机,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要让他哭,只要做出可以让他哭的事情,他就真的会中招,真的会哭。

  这就是被外界操控,也是人际间的欺负、霸凌之所以会发生的条件。

  3

  没有自我的人最容易被外界操控。

  没有自我的一个常见表现就是缺乏安全感,内心不笃定,你会向外界传递一种“我很不安”,“我不够安定”的信息。

  为了平息这种不安定感,你会过度看重人际评价,过度依赖讨好别人,因为你不确定自己究竟是好的还是坏的,你时刻需要别人给你确认反馈,并且时刻担心收到不好的反馈和评价,为了确保别人不会对自己不满从而给自己坏的反馈和评价,你时刻关注别人,讨好别人。

  但是遗憾的是,你越传递这种“我很不安”,“我不够安定”的信息,就越容易引来别人的侵犯,那些人际关系中积累了大量阴暗能量的人,急需要甩掉自己内心的暗黑能量,而你就往往被选定当做他们处理自己负面能量的替罪羊。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会热衷于欺负别人,因为欺负别人能平衡自己内心的负面能量,帮他恢复自己不够好的心理认知平衡,通过欺负你,他把内心阴暗的感受不好的东西甩出去了,而你成了这些不好东西的承受者——一个替罪羊。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这种事情交替出现,一个反复遭受被欺负事件的人,会严重地损害到他自我的发展,在本就没有建立清楚自我边界的前提下,他的自我认知会更加地蜷缩,更加地不安,更加地缺乏安全感,长成所谓的“包子脸”,他对于人际间的掌控就会越来越弱。

  厉害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走向抑郁,自闭,变得越来越孤僻。

  成年人的孤僻和自闭不过是一种个人自我保护的策略和铠甲,透过一个穿着铠甲的人,你就可以知道他以往的经历中发生过什么,从而让今天的他依旧带着歪曲的自我认知生活。这种方式别扭但也算的上有效,因为它至少保证了一个人可以生存下去。

  4

  如何建立有效的个人边界?

  个人边界的建立跟早年的母子关系是密切相关的。从自体心理学上来说,做婴儿的时候,你需要一个客体来让“我”知道“我是谁”,这个客体像一面镜子,借由跟他的互动,婴儿得以确立自我。

  如果一个人早年客体丧失,没有这面镜子,等他长大后,他就会拼命地去寻找这面镜子,以好确立“我到底是谁”,“我是什么样子的”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妈妈是孩子早年最初的那面镜子,但如果一个妈妈自身的自我认知就不健全,她自我的认知都是混乱的,缺乏安全感的,她扮演的镜子映射出的婴儿形象也必定是不稳定的,这样的孩子即无法建立清晰的自我;还有一些妈妈,缺乏理解婴儿感受的能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强制孩子,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孩子身上,不理会不关注孩子真正的气质特点。

  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的镜子也是混乱的,他内心往往有两个声音:

  ● 一个是在他早年,妈妈内化进他内心的要求的声音;

  ● 一个是他自己感受到的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声音常常无法一致,彼此冲突和打架,这样长大的孩子他的首要问题是确认哪个是真正的自我,所以他的边界也是混乱和模糊的,因为自我是分裂的。

  这两种孩子都没有找到自己内心的“锚”和“核”,这就注定了他们之后的任务还是去寻找这个“锚”和“核”,而不是发展其他的心理能量。

  青春期的社会化是人建立个人边界的第二个契机,如果这个时段的人在外界得到了足够多的滋养和接纳,来帮助他探索,那么他是可以更正一些婴儿期没有建立好的自我认知的。但同时意味着,这个阶段也容易恶化早期就没有建立起的自我边界。

  社会化是一个持久的需求,他跟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密不可分,如果你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你始终就需要去被迫完成这种成长的任务。即便你40岁了,20岁的心理需求没有完成,那么你40岁的时候会依然需要去完成20岁时延迟的心理成长。

  但是即便你现在没有建立好良好的个人边界,一旦你认识到了这是个问题,就是个很大的进步。

  在心理咨询中的一个规律即是:觉察即治愈。

  这跟成长的规律是一样的,一旦你意识到这是个问题,那么发展出对这个问题的应对解答方式就容易的多了。一旦你理解了为什么你会过分在乎依赖别人的外界评价,你就会在后期的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直到建立起合适合理的度,而不至于像没有皮肤一样,任由外界的刺激对你施加影响。

  一个最基本的心智认识即是:你需要认识到人际关系不过是一种交换,每个人都需要认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想从别人那里换取什么。

  你不能幻想大家可以共体共生生活,每个人由于个体先天和后天差异,看待事情,处理事情的方式就是不一样的,千差万别的。所以你不能指望别人会理解你,为你处理问题,更要意识到因为别人都不可能了解你,所以他对你的那些评价很大可能都是不准确的,因此你无须过于依赖外界评价。

  也就是别人的看法自己听听知道就好了,具体是怎么回事,还要自己分析,自己判断,自己为自己负责。

  即便这个人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你们也是不一样的,而不是共生的,可以共用一个我的。如果你能意识到你和妈妈之间的区别,你和妈妈也要彼此处理各自的人生,那么相信你跟别人的边界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的一些应用建议可能是:找到你自己,你是谁。

  这个“自己”和“谁”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包括你的父母、伴侣都无权,没有能力比你自己更知道你自己。这意味着你要接纳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是别人的声音,你要尊重自己,捍卫自己的权利,而不是把自我掌控的权利拱手让给别人,或者指望别人会帮你掌控,为你出主意,为你负责。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为你负责,除了你自己,也不会有比你自己更懂你自己的人。这就意味着你要消除掉自己依赖别人的幻想,依赖别人就是轻视自己,因为你内心相信别人比你有能力,有能力到可以处理你的问题。(很多孩子之所以有这种幻想是因为有一个溺爱包办型的父母)

  世界的真相明明就是你所依赖的那些人他们明明连自己的问题都处理不了,又怎么可能处理得了你的问题,明明他们连自己的人生都处理不了,又怎么能负责得了你的人生。

  你之所以建立不起人际的边界,无非就是缺乏强大的自我力量,当你不再弱化自己,美化别人的时候,这个力量慢慢就会自己浮出水面。自我的掌控感本身就是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前提是不要再弱化自己,相信自己,那些你不安的别人也会不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苦恼,别人并非你想的那么强大,你也绝非你认为的那么弱小。

  安全感这事悟到了就很容易,个人边界的建立也是,由此之上,才会有人际间的自我保护能力。

  说白了无非几个字:停止向外界寻找保护神的幻想行为,自己要完全为自己负起责任来。无论外界如何,你首先要讨好和在乎的是自己。


第二篇: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边缘人美文随笔


  边缘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对什么他都不信以为真,不认为本来就应该那样,什么东西他都会保留一个质疑的、侧目而视的姿态。——作家严歌苓

  有一种人,他们站在群体中,却不属于任何群体。他们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思考,往往有着难以定义的个人色彩,往往被视为“格格不入的边缘人”。

  他们看起来总是奇怪的,因为缺乏“被标签化”的特质,他们看起来离公认的成功人士所有需要的充分条件非常遥远。然而吊诡的是,许多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边缘人,恰恰最终颠覆了世界,比如你们都很爱的乔布斯……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提出,指的是对所处的社会群体参与度不完全的人,在“内部人”看来,他们特立独行,让人难以捉摸,边缘人在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他们因为难容于世,故而生活往往容易惹来非议;因为少人理解,故而内心彷徨不安。

  在硅谷,如今车库里诞生创业公司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在1976年,所有人包括创业者自己,都看不起在车库里创办的公司。

  如今的美国,印度工程师已经非常常见了。但时间往回推,他们也曾有过无法融入的窘境。谷歌现任CEO皮查伊现在是全球薪酬最高的高管之一,他今年2月拿到谷歌发出公司有史以来价值最高的股票奖励——1.99亿美元的受限股(按当日市值计算)。皮查伊出生于印度,且家境贫困,据说他刚去美国念书的时候,甚至连书包都买不起。

  这样的名单,我们还能非常容易地拉得更长:Adobe的CEO山塔努·纳拉延/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德意志银行联席CEO安舒·贾恩/百事可乐公司CEO英德拉·努伊……

  PaulGraham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么一个现象,许多创始人因为自己是“边缘人”而无比的苦恼:

  很多创业者,已经有了一家真正公司该有的东西,比如设计不错而且性能优良的产品,你会觉得,他们本应更加自信才对,事实却不是这样。我见过很多创业者,他们创造了能够改变世界的产品,但却为“我没有漂亮的商务名片、我的办公场地看上去很low”这类的琐事而焦虑。而这个过程,很多创业者也都经历过。

  我们想说的是,不要被看似正确的集体认识所束缚: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其伟大的;伟大的艺术品不必追随潮流,他本身就能引领潮流。

  许多时候,伟大总是来自于边缘人物,他们所代表的不屈意志与行动,恰恰是诞生新事物的起点。那么为什么成功的总是这些边缘人?

  “边缘人”的视角

  好的想法往往是边缘人想出来的,因为他们从来不在任何一个既定的“圈子”内。所以当视角由外向内投射,往往能照见内部精英看不见的地方。边缘人总是不停寻找前进的缝隙,因此他们有勇气breakthings,对于行业动向有更加敏锐的感知。

  《广告狂人》的男主角唐·德雷柏,脱胎于现实人物乔治·路易斯——美国历史上最有天分的广告艺术家。1931年,Lois出生于希腊移民家庭,从小因为长相和语言问题被其他小孩取笑,因为那个时期WASP(安格鲁撒克逊裔美国新教徒)是美国的主流,抗争与融入是边缘人Lois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传统的解说式广告一度在美国市场占据统治地位。当时有一大批欧洲现代派人士移民美国,带来很多先进观点,Lois率先察觉到他们的可贵之处,所以在广告中加入大量新鲜、人性化的宣传词,从而做出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广告。

  这个“广告界的莽夫”、“麦迪逊大道上的疯子”在25年的创作中,完成了13224个作品。他挑出其中的260个创意,写出了“大众传播学的《圣经》”——《广告的艺术》。作家海勒评价说:“他的创意总是出其不意,充满了叛逆,但反而更能打动消费者心理。”

  对于拥有安全感的内部人,他们有着既深且重的枷锁,他们在意内部的认同,在意同行的审视,在意的东西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会选择大家都熟悉的方式工作,试图去讨好所有人。但大家都满意,并不能自然而然地等同于杰出,甚至有时候意味着平庸。

  “边缘人”的冒险

  边缘人另一个成功的原因他们“一无所有”,所以不会患得患失:反正没有什么可失去的,那不如去拼,去冒险,大不了清零重来;而内部人士则会被名利所累,他们无法接受衣冠楚楚的精英范儿零落成泥。

  被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的赖声川,是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戏剧博士,当他从美国回到台湾时,面对的是因为戒严政策而荒芜如沙漠的文化市场,相声艺术销声匿迹,民众根本不知剧场为何物。他在一所刚成立一年的艺术大学里任教,却连教材也没有,台湾本土也没有戏剧作品可供分析。除了一身戏剧才能,他一无所有。这样的窘境里,赖声川在自己的家里成立了“表演工作坊”,他做导演编剧,妻子是制作、行政,带着没有接受过相声训练的演员,创作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戏剧艺术在台湾活了。

  赖声川是相声艺术的门外汉,台湾曾是戏剧的荒漠,他作为一个边缘人行走在边缘之上,尽管一无所有,但拼一拼,就有了后来的《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

  昔日的成功、他人的赞赏,某种程度上来看不是蜜糖,而是脱不下来的红舞鞋。对待生命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边缘人”的弱小与抗争

  作为一个行业的边缘人,能够获得的资源和帮助是十分有限的,很多时候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使,但这并非一件完全的坏事。因为这样你就有机会事必躬亲,学习每个环节,从而提升自己。也只有你可以清楚知道要如何实现自己的想法,与其让别人搞砸了你的事,不如自己亲力亲为。

  而内部精英则会逐渐进入管理层,他们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分配工作任务上,为下属提供帮助,监督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但是做好工作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如果遇到了比较糟心的员工,管理层的精英们还要为之弥补过失,疲于应对,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并非精英们希望见到的。

  戴尔·齐胡利曾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玻璃艺术家,但是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吹过玻璃,因为这些事情会有助手替他做。但助手不是他,艺术创作也不能由别人代为实现,所以他已经很久没有值得称道的艺术作品问世。

  精英们渐渐远离了原本擅长的事情,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和创造。

  边缘人的成功很难用什么定义来框住,因为他们身上最大的标签就是没有标签。即使你觉得自己符合边缘人的某些特质,也不能保证你一定会成功。PaulGraham针对边缘人给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小建议”。

  关注新事物和被忽视的东西

  精英成为精英,因为他们深知自己擅长什么,所以尤其专注和用力。这也意味着他们忽视了专业以外的事情。要避免以卵击石的悲剧,边缘人应该寻找这些精英们忽视的事情,还有新生事物,趁内部人还未回过神来,迅速成为专家。很多内部人觉得不行,或者不重要的地方,就是边缘人成功的机缘所在。因为你解决了精英都做不到的事情。

  模仿“精英们”好的地方

  我们崇拜那些已经成功了的精英,自然而然想要模仿他们,想知道他们每天工作几小时,是喜欢晨跑还是夜跑,工作的时候会不会骂脏话……若是奉乔布斯为教主,就学着他在公司里武断专行?若是羡慕RichardBranson缔造的维珍帝国,就学他玩世不恭?

  尽管模仿是一种快速进步的学习方式,但是真的没有必要连缺点也学啊。精英并非圣哲,他们身上有的是原装的缺点,成名后养成的恶习。因为家大业大,所以才能无所谓。但是边缘人不行,这些缺点会导致事业在刚起步时就倾覆。故而模仿精英们好的地方就行了,没比要学缺点。

  Tryit!

  尝试做点什么,是边缘人最大的力量。这种试探是出于好奇心,是你自己决定要做些什么。从兴趣和爱好出发做事情,就不会有“我在完成工作”这种消极的心情,拖延症也奇迹般地治愈了。

  PaulGraham说,“像许多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我曾经把时间浪费在‘我该做些什么’的焦虑上,但实际上我应该少花点时间去犹豫和焦虑,而是应该多去尝试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的事情。”

更多相关推荐:
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随笔之一

班主任工作随笔奇台六小王新梅这学期我仍然承担数学教学工作,还担任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工作。凭经验到了四年级班主任应该松口气了,可没想到这学期让我更费心了。丢三落四,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更多了。如何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名人名言录》读书随笔

《名人名言录》读书随笔划一根火柴,闪亮一下就熄灭了。但倘若用一根火柴去点燃一堆火,却可以散发出比一根火柴大十倍、百倍、千倍,乃至无数倍的热量。一句精辟的名人格言,也是如此。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发人深醒,给人以…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是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课堂教学组织的好坏直接影…

高中思想政治随笔

要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摆脱困境,达到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考试成绩好这样一种境界,我认为学校应重视、媒体应支持、教育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当然,重中之重是老师、学生观念的转变。首先,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政治教…

20xx.12教育随笔《一切为了孩子》

小7班家长开放日活动小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和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半日生活和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家园共育,让对孩子的教育做到家园同步,在幼儿园的统一工作安排下我们小班在12月x日下午开展了家长…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潘集中心校乔良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只有在掌握学生年龄特点基础上,才能了解小学生由于在感知、意识、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悬殊,所表现的兴趣上不一样。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美术教学,接触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

小学美术教学随笔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十七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国“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

读书随笔 董兴华

读《班主任漫谈》随笔贾庄中学董兴华最近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感慨良多。当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某些困惑的时候,我们可以翻阅这本书,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它使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师,…

20xx集中研修随笔七《小学数学研修总结》

20xx集中研修随笔七:《小学数学研修总结》快乐的暑期来临了,跟以往不同,这次暑期我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小学数学一级教师的集中学习培训。在此期间我充分利用研修活动时间学习,感到既有辛苦,又有收获。既有付出,又有新所…

网络研修随笔心得体会

自从参加网络远程研修以来,我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经历了迷茫懵懂、渐呈清晰到教学观念上有了较大的提升,可以说研修平台像一扇窗口,让我眼界更加宽广,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感谢远程研修平台!首先,远程研修开辟了一条普…

心得随笔

玩中学,学中乐_____观摩课有感连续两周参加了济南市小学音乐优质课观摩会,每一节课都特别精彩,特别是这周三的展示课各位老师各具特色、形式多样、设计精巧。作为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低年…

随笔(20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