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工作报告三篇

时间:2023.6.17

  惠州工作报告篇一:惠州市节能降耗工作报告

  随着惠州市经济步入新一轮加速发展的黄金期,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消耗增加和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问题,节能降耗工作成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工作,重要性日益凸显。2007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按照省经贸委对节能工作的总体部署,惠州市经贸局全面加强了对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工作的组织引导,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将目前惠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阶段措施简要汇报如下。

  一、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前一阶段主要从机制建立、做好规划、制定政策、加强监管、强化意识等方面着手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开展。

  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节能工作组织领导

  2007年4月召开全市节能会议以及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惠州市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迅速成立了惠州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相关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市经贸局、环保局等23个市直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专门统筹协调全市节能降耗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贸局,负责有关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工作机制建立以来,各部门各司其责,密切合作,统筹推进,有效地推进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扎实开展。

  2、做好节能工作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制度

  一是制订节能工作规划和能耗分解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对省下达惠州市的“十一五”期间GDP能耗降低13%的指标进行分解,将任务落实至各县区,并将节能降耗指标列入了县区主要领导责任考核内容,建立了县区主要领导节能目标责任制。二是拟订了《惠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说明了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确立了惠州市“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13%、年均下降率2.75%的主要目标,《方案》还对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节能工作重点任务进行细致分工,明确将具体任务落实到责任单位。三是针对惠州市目前节能机制不健全、监察体系未建立、执法政策依据不完善的现状,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市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拟订了《惠州市节能监察管理办法》,并已提交市政府审定。《办法》中确定市节能主管部门为节能监察主体,对节能监察的职责、实施办法、法律责任等具体内容作了具体说明,并明确将通过征收超限额使用能源补偿费、罚款及所得税和工商联审等形式加强管制高耗能企业。《办法》的出台将为惠州市开展节能监察和执法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3、确定重点用能单位范围,加强节能监管

  在前期对全市耗能单位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以节能有关法律和能耗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了全市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98家企业为全市的重点用能单位,其中31家为列入省“双千节能行动”企业,以上企业均纳入重点监管范围。全市98家重点用能单位的年总能耗为452万吨标煤,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91%。对这批重点监管的重

  点用能单位,采取以下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加快推进节能降耗:一是根据不同行业能耗情况,制定节能指标。经贸局与全市重点用能单位代表分别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要求企业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将节能降耗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以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加强了监督管理。二是按省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双千节能行动”企业能源审计工作的要求,2007年8月份,市经贸局邀请了省、市节能中心5位专家,面向各县区节能主管部门和全市98家重点用能单位的企业主管与节能专员共250人,就如何开展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审计工作和编制节能规划等问题,分别在市、县区两级共举办了8期节能培训班。随后,有关专家还深入企业指导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充分挖掘节能潜力,要求重点耗能企业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能源计量、能源平衡分析和能源审计、诊断等能源基础管理工作。目前,98家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和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进一步健全了惠州市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统计制度。三是由市能源利用监测站的监测人员会同省有关专家,对惠州市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36家重点用能单位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率进行监测、评估,并为其设备改造等计划提供科学参考依据。四是对属于高耗能的限制类、淘汰类企业采取了差别电价政策,即每度电加价0.15元;加强错峰、避峰用电工作,在用电高峰期实施错峰计划时首先安排高耗能企业进行错峰、避峰用电;贯彻“上大压小”政策,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前已关停能源使用效率较低的电厂2家,关闭12条落后水泥生产线,涉及产能75万吨。

  4、建立专业交流平台,推动节能技术产品实际应用

  6月至7月间,惠州市开展了以“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节能宣传月”活动。期间,市经贸局组织召开了工业企业节能推广工作会议,邀请了来自照明节能、中央空调水蓄冷技术、空气能热泵热水技术、动力节能技术等领域的8位全国知名节能专家和6家节能技术应用服务公司,为到会的上百家企业负责人及能源管理技术人员近200人进行相关技术的讲解和答疑。会后,博罗县固力水泥有限公司、广东塔牌集团有限公司惠州龙门分公司、华通电脑(惠州)有限公司等多家重点用能单位邀请了会上的相关节能技术应用公司和专家深入到企业,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设备进行节能诊断,并结合各企业实际,在余热利用、照明节能、中央空调水蓄冷技术等领域制定详细的节能改造方案,使节能技术产品能及时得到实质性的推广与应用。8月,与羊城晚报联合举办了“走进珠三角·惠州”论坛,共3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论坛上,惠州市50家重点用能单位负责人就如何“科学节能——创造企业、社会和谐之财富”这一议题与5位节能专家学者作了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节能讲座和论坛等活动的举办,达到了进一步宣传贯彻节能法规政策,推广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普及节能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水平的成效,也为节能公司与企业成功搭建了交流对接的平台,加快推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在惠州市企业的应用。

  5、严格机关节能管理,发挥政府机构节能示范作用

  2007年7月至8月,根据省经贸委开展党政机关节能工作的有关要求,惠州市经贸局联合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对全市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办公大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的情况,以及目前使用的空调、照明、变压器等主要耗能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统计和掌握了相关数据及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实施机关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工程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按市政府领导的批示要求,起草了《惠州市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各部门和单位根据市党政机关各项节能减排总体目标,分年度制定各自的节能减排

  目标和指标,并按照办公区域以及水、电、气、油等项目进行分解,实施改造,具体落实机关节能工作。为切实做好政府节能示范工作,惠州市还聘请深圳三友联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节能专业机构对市行政中心进行节能诊断,制定出行政中心总体的《绿色照明节能改造建议书》、《中央空调系统综合节能方案》、《雨水收集及中水回用系统》等节能改造实施方案,将提交市政府审定后实施,进一步推进政府节能工作的开展。

  6、完善管理机构设置,促进节能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鉴于目前市直及大部分县区统一有效的节能管理机制不健全,节能监管和执法力量较薄弱的现状,市政府高度重视,同意经贸局增设资源科(挂市政府节能办公室)和节能监测(察)中心。资源科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工作,研究环境保护、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新能源的动态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本市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战略、目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制定全市节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和检查;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组织协调环保产业有关工作;建立节能监管评估体系;建立项目准入节能审查机制;加强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制定工业、商业企业科学用能的政策规定;依法组织协调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组织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示范推广项目;制定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设备改造的推进政策,促进先进节能企业、技术的交流;协调开展节能降耗的宣传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节能监测(察)中心主要负责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高能耗企业、用能工艺和设备的节能监察,切实从源头抓起,确保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求各县区也配备相应机构和工作人员。

  通过实行大量扎实有效的措施,惠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节能意识增强。通过开展专项活动、媒体专题报道、企业访谈、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扩大节能宣传的范围和影响,企业、市民节约意识日益增强,自觉开展和参与节能降耗减污活动。二是企业能耗下降。随着节能工作的逐步深入推进,企业节能成效逐渐显现,初步实现了能耗下降。取相同范围企业的统计数据比较,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1.2%;剔除新上重化工项目影响,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42吨标煤,降低1.35%,GDP能耗0.63吨标煤/万元,降低18%。三是产业结构优化。一方面,低能耗水平的第三产业比例上升。按照2007年上半年数据,相比2006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从8.3:58.3:33.3变为8.2:57.6:34.2,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0.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耗能的重点领域工业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工业是节能潜力最大的领域,目前惠州市引进或替代的重化工业等大项目,在同行业中能耗水平都是处于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项目,有利于实现工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惠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实现良好开端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此项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艰巨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节能降耗面临形势较为严峻

  随着惠州市工业结构逐步从“偏轻型”向“适度重型化”转变,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特征愈加明显,从一般规律看,重化工业加快发展阶段的重要特点是,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量

  也都将迅速增长,这将明显加重惠州市完成省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压力。特别是按照目前的统计口径,原料和燃料用油均计作耗能用油,这使得原料和燃料一般为石油或石油类燃油的化工企业必然成为耗能超级大户,大幅带动全市能耗水平的上升。中海壳牌2006年能耗达345万吨标准煤(其中原材料占84%,燃料用能仅占16%),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近70%,带动全市能耗显著上升。按照2007年全省GDP能耗公报的数据,2006年,惠州市单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为0.966吨标准煤/万元,同比增长13.94%。中海壳牌等新上工业项目给惠州市带来产值贡献的同时,能耗也随之上升。“十一五”期间,惠州市还将建设炼油、电力、水泥等耗能较高的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将给惠州市带来更大的能耗上升压力,增加了完成节能降耗任务的难度。

  2、节能管理机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节能降耗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省、市的节能监察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法规政策的实施没有监督保障。未配备足够的监督执法人员,节能监管和执法力量仍较薄弱,节能降耗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节能工作缺少足够资金支持

  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条件,目前惠州市尚未有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工作开展,这不利于激励和扶持企业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不利于节能监测、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等各项节能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三、下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的措施

  1、推动重点节能工程建设

  全力实施四大重点节能工程:一是推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惠州市地理位置靠海、海岸线长等有利因素,大力发展风车发电,开发利用好风能。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掘潜力发展小水电。利用光照充足的条件,加快推进太阳能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推广使用沼气能。二是加强重点耗能设备的节能改造工程。重点加大对额定蒸发量10吨/小时及以上的工业锅炉、30万吨/年的水泥生产线、30千瓦及以上的中央空调机组、45千瓦及以上的空气压缩机组、22千瓦及以上的风机、水泵等耗能设备的节能监测力度。对节能监测不合格的,将限期整改,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安装相应的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三是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长期监管工程。惠州市98家重点用能单位总能耗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能耗超过九成,影响重大。下来将继续加强对这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审计工作,做好每年的能源数据统计分析。加强企业用能设备技术检测,协助企业制定和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方案。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扶持力度,增加节能投入,确保各重点用能单位“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完成。四是抓好政府机关建筑节能改造工程。要求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全面使用节能灯具,推广太阳能公共照明系统、中央空调变频节能技术,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推进雨水回收利用,提高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率。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对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制订强制性的地方能耗限额。二是对于能源消耗大的重化工业,将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及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规定新建的重化工业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实行电价调节政策,采取有效的电价调节,在现有的峰谷电价基础上(现行峰平谷比,1.58:1:0.5),切实推行差别电价;2008年起对淘汰类企业每度电加价0.2元,对限制类每度电加价0.05元。四是将节能、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三项工作相互结合。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7〕15号)文件要求,到2010年,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将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五是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按市场化原则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加快关闭冶金、电镀、皮革、印染、化工、水泥等行业中能耗高、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将关停涉及29家水泥企业的共49条机立窑水泥落后生产工艺、能耗高、污染大的生产线,关停前先实行脱硫,要求其降低指标;淘汰所有4吨/小时以下和使用8年以上的10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关停涉及4间发电企业的共24台单机5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总计将实现节能量40多万吨标准煤。

  3、加强机关节能推广示范工作

  通过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强化管理、合理使用、创新机制,抓好示范、加大宣传,扎扎实实推进全市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节能减排工作,发挥政府部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表率作用,为全市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作出贡献。通过开展机关节能工作,使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节约意识,培养勤俭节约习惯,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珍惜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分钱,形成“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环环节约”的良好风尚,在社会中作好表率。机关节能工作目标是“十一五”期末实现节电20%,节水20%,公务用车油耗减少50%,人均能耗降低20%以上。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发展壮大能耗较低的第三产业对做好全市节能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测算,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二产相应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就可以降低1个百分点。2006年北京市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唯一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省市,就是因为二产比重低,三产比重达到70%以上,而宁夏、青海等能耗大省主要是高能耗的重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为此,下来应着力推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会展、旅游、文化、传播媒体、信息服务等市场潜力大、能耗低、污染少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业协调发展,力争换取资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为子孙后代造福最大的良好自然和谐环境。

  5、加强清洁生产的推进力度

  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07〕77号)的精神,将把清洁生产作为节能降耗的有效载体来抓,出台惠州市推进清洁生产实施意见。今年,将全面强化全市清洁生产工作,制定计划,在重点用能单位中分批次完成30家市清洁生产企业的审核和认定,力争进入全省清洁生产先进地市行列。

  惠州工作报告篇二:惠州市“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以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国际产业分工、全球投资贸易规则、能源资源版图、地缘政治环境等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十三五”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而深远。

  2014年04月1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宣布启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编制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设定规划目标指标,积极推进市县规划体制改革,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地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素质明显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发展后劲大为增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全方位拓展,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整体和谐稳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成就为“十三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惠州市 “十三五”产业研究与战略规划参考指导报告》由中商产业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并对多位业内资深专家进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总结了惠州市 “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成就、“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预测了“十三五”期间 惠州市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出了惠州市 “十三五”整体规划建议、产业规划建议、区域规划建议、园区建设建议;最后,就惠州市地区“十三五”期间投资机遇、投资风险、投资策略进行了审慎分析。

  本报告专业!权威!报告根据惠州市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及“十二五”的实践经验,对惠州市地区“十三五”规划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建议,对惠州市地区“十三五”投资机遇、风险、策略做出了审慎分析与预测,是惠州市地区政府、惠州市地区企业、欲投资惠州市地区的外阜企业了解地区规划重点,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出版日期】 2016年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 纸介版:15800元 电子版:15500元纸介+电子:15800元

  第一章 惠州市“十二五”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第一节“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发展概况

  一、惠州市行政区域划分

  二、惠州市地理位置分析

  三、惠州市发展历史情况

  四、惠州市环境资源概况

  第二节 “十二五”惠州市发展成就分析

  一、“十二五”经济发展规模

  二、“十二五”结构调整情况

  三、“十二五”人民生活水平

  四、“十二五”社会改革加快

  第三节 “十二五”惠州市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一、第一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二、第二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三、第三产业经济指标分析

  四、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分析

  第二章 “十二五”惠州市社会建设及投资状况

  第一节 “十二五”惠州市交通领域发展分析

  一、“十二五”惠州市交通领域投资情况

  二、“十二五”惠州市城市交通建设投资

  三、“十二五”惠州市铁路建设投资情况

  四、“十二五”惠州市高速公路建设投资

  第二节 “十二五”惠州市市政设施建设分析

  一、“十二五”惠州市城市绿化建设情况

  二、“十二五”惠州市城市供水建设分析

  三、“十二五”惠州市城市污水处理分析

  四、“十二五”惠州市城市市容环境卫生

  第三节 “十二五”惠州市能源供应消费分析

  一、“十二五”惠州市城市燃气投资分析

  二、“十二五”惠州市电力供应情况分析

  三、“十二五”惠州市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四、“十二五”惠州市能源消费需求分析

  第四节 “十二五”期间惠州市信息化建设分析

  第三章 惠州市“十二五”重点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行业

  一、“十二五”农产品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农产品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农产品行业销售收入

  四、“十二五”农产品行业利润总额

  五、“十二五”农产品行业盈利能力

  六、“十二五”农产品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农产品行业十强企业

  第二节 食品行业

  一、“十二五”食品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食品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食品行业销售收入

  四、“十二五”食品行业利润总额

  五、“十二五”食品行业盈利能力

  六、“十二五”食品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食品行业十强企业

  第三节 建材行业

  一、“十二五”建材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建材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建材行业销售收入

  四、“十二五”建材行业利润总额

  五、“十二五”建材行业盈利能力

  六、“十二五”建材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建材行业十强企业

  第四节 医药行业

  一、“十二五”医药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医药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医药行业销售收入

  四、“十二五”医药行业利润总额

  五、“十二五”医药行业盈利能力

  六、“十二五”医药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医药行业十强企业

  第五节 化工行业

  一、“十二五”化工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化工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化工行业销售收入

  四、“十二五”化工行业利润总额

  五、“十二五”化工行业盈利能力

  六、“十二五”化工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化工行业十强企业

  第六节 装备制造行业

  一、“十二五”装备企业分布情况

  二、“十二五”装备行业投资分析

  三、“十二五”装备行业销售收入

  四、“十二五”装备行业利润总额

  五、“十二五”装备行业盈利能力

  六、“十二五”装备行业偿债能力

  七、“十二五”装备行业十强企业

  第四章“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分析

  第一节 “十三五”宏观经济形势研究

  一、“十三五”国际环境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影响

  二、“十三五”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研究

  三、“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战略举措

  四、“十三五”创新驱动战略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十三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风险防范研究

  第二节 “十三五”产业发展形势研究

  一、“十三五”工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研究

  二、“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战略

  三、“十三五”住房保障体系与房地产发展研究

  四、“十三五”促进服务业发展重点机制研究

  五、“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三节 “十三五”生态文明与环境研究

  一、“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及制度研究

  二、“十三五”环境治理及模式创新研究

  三、“十三五”低碳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四、“十三五”大气污染治理战略研究

  第四节 “十三五”社会环境发展研究

  惠州工作报告篇三:惠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连同《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各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顽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全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圆满完成市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八个“新跨越”:

  一、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综合实力提升实现新跨越

  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730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8%,比2005年翻一番,五年(下同)年均增长15.4%。人均生产总值4.34万元,年均增长13.5%,进入中等收入地区和经济增速最快城市行列。

  财税金融大幅增长。全市财税总收入597.9亿元,增长32.9%,年均增长27.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1.2亿元,增长29.2%,年均增长30.5%,分别是2005年的3.4倍和3.8倍,财政实力与经济总量同居全省第6位。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7.5亿元,贷款余额1224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5倍和3倍,存贷比达到58.6%。

  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4亿元,增长17.8%,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037.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5亿元,增长19%,年均增长18.3%;外贸出口202.3亿美元,增长18%,年均增长13.7%。“惠货全国行”取得明显成效,签订销售合同金额超千亿元。产品内外销比例调整为59.7∶40.3,形成了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二、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新跨越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3∶56.7∶34调整为6∶59∶35,产业结构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进程加快,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显,五大基地建设呈现迅猛发展的强劲态势。

  炼化一体石化产业链形成。中海壳牌南海石化、中海油1200万吨炼油两大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并带动60个石化中下游项目落户大亚湾,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形成了规模化发展的石化产业集群,大亚湾石化区成为中国石化工业示范园区,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快速推进。石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1.2%,实现年均62.5%的高速增长,石化产业成长为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TCL液晶模组整机一体化、科锐LED芯片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等16个项目入选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重大项目,TCL、德赛、华阳、侨兴、光弘5家企业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81.5亿元,增长18.7%。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光电产业基地列入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市29家企业37个项目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总投资1000亿元,其中已有32个项目开工建设,

  完成投资160亿元。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快速扩张,LNG电厂一期、平海电厂一期、国华热电联供、抽水蓄能电站5台机组建成投产,新增装机容量532万千瓦。

  现代服务业向优质发展。旅游业发展“3510”工程深入实施,西湖、罗浮山等旅游景区建设和环大亚湾五星级酒店群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新增五星级酒店4家、4A级旅游景区7个。全年接待游客25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0.8亿元,分别增长15.2%、22.3%。金融业蓬勃发展,五年引进银行10家、证券保险机构42家,扶持企业上市4家,荣获 “中国金融生态市”称号。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商贸、物流、会展、传媒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园区经济强力推进。大亚湾石化区规划面积由27.8平方公里扩展到65平方公里,全区经济年均增长38.3%,石化产业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强化。仲恺高新区完成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范围由12.5平方公里扩展到320平方公里,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通讯产业基地、激光头产业基地和视听产品产业园,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建设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推进,引进项目20多个,总投资超过12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极。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五年累计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4家、重点实验室3家,建立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5个,国家石油石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我市。获专利授权499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24项,连续三届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6%,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6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4倍。

  三、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现代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

  以建设广东最优美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围绕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三条城市发展主轴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度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城乡规划科学有序。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市区综合交通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100多项城乡建设规划。结合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县区、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全市50户以上村庄建设规划完成71.4%,形成了多层级、广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

  城市设施全面升级。惠州大道、惠南大道、金山大道、合生大桥、惠博快速通道、金龙大道等一大批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江北核心区、南部新城和东部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市区建成面积扩大近一倍,形成现代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格局。科技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省运会体育场馆等一大批标志性建筑和挂榜阁、合江楼、丰渚园、东坡园、叶挺纪念园、邓演达纪念园等一大批文化新景点建成,丰湖书院改建、红花湖景区建设等西湖美化工程和水东街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城市功能和整体形象大幅提升。

  城市生态更加优美。“833”生态工程深入实施,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6%,城市人均公共绿地15.2平方米,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荣获省林业生态市称号。红花湖环湖绿道、大亚湾绿道全面竣工,省立绿道惠州段全线贯通,建成绿道网305公里。环保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累计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1003宗,淘汰落后水泥产能488万吨、钢铁产能110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25万千瓦,建成污水处理厂24座,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环保责任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茅。

  四、《规划纲要》深入实施,融入珠三角实现新跨越

  以对接珠三角“五个一体化”为重点,在深入实施《规划纲要》中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积极落实深莞惠各项合作协议和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 交通对接取得重大成果。惠深沿海高速、潮莞高速惠州段建成通车,五年新增高速公路97.4公里,完成改扩建50.8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跃居全省第二;改造国道省道189.3公里、县道232.8公里,边界“断头路”基本打通,新增公路通车里程3642公里。惠大铁路

  二期建成通车,厦深铁路惠州段、莞惠城际轨道建设顺利推进。惠州港首条国际集装箱航线开通,沿海港口总吞吐能力达9200万吨,是“十五”期末的2.5倍。

  产业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以实施“双转移”战略为契机,莞惠联手共建惠东、龙门两大产业转移园,签约入园项目128个,建成项目71个,总投资192.6亿元。TCL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共建华星光电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深惠两市合建的服装生产加工及物流仓储园区、谟岭新型产业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旅游业联动发展,实现旅行社导游异地带团、旅游投诉异地受理。金融合作发展迅速,招商、民生、光大、东莞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进驻惠州。

  公共服务合作务实推进。大力推进深莞惠“十大对接”,共同编制《深莞惠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等5个专项规划。联手实施跨界河流域综合整治,完成淡澳河惠阳段综合整治工程。推行车辆通行费年票制,境内普通公路收费站全部取消。深莞惠三市的警务协作、工商管理、人才交流、住房公积金互贷、养老保险关系接转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合作更加紧密。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活力增强实现新跨越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完成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市政府工作部门由35个调整为32个。启动并稳步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五年累计缩减行政审批事项350项,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许可“零收费”。投融资改革扎实推进,政府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全面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推进,五年完成国有企业改制46户,171家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完成德赛集团收购惠州西门子外方股份。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综合运用鼓励出口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五年累计完成出口822.5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6.2%、41.4%提升到14.4%和50.9%。200多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型。连续四年举办高规格的招商引资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1300多宗,签约金额超过5500亿元。五年累计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867户,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4.7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大胆探索“走出去”,在境外投资设立企业15家,投资额1.2亿美元,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

  惠港台合作迈上新台阶。积极参与CEPA和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广东省对港澳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重点城市。香港和记黄埔参与惠州港建设,汇丰银行、东亚银行进驻惠州,粤港惠选定仲恺高新区为试点,联合推进科技创新合作,50多家企业获得香港研发基金支持。组团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签订采购合同金额6.3亿美元,惠台经贸、农业、文化、科技交流进一步加强。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五年累计新增私营企业2.4万家,个体工商户10.3万户,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66家。侨兴、纳伟仕、源东、富绅4家民企入选省百强民营企业,亿纬锂能、雷士照明等一批科技型民企迅速崛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14.2亿元,增长16%,创税135.1亿元,增长59.6%。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六、“三农”工作成效显著,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跨越

  按照“十个一”路线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市财政五年投入“三农”资金累计达到150亿元,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代农业产业化能力明显提升。现代农业“5511”工程扎实推进,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八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195万亩,实现农业增加值103.6亿元,增长5.5%。五年新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68个,建成国家级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广东省名牌农产品11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5%。成功举办两届农博会,合同销售金额115.4亿元,特色农业品牌效应进一步突显。

  农村宜居宜业环境逐步形成。行政村公路硬底化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客运服务均等

  化实现“三个100%”。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9宗,惠及农村人口36.7万人。农村“三清三化”、“五改五建”系列工程有序推进,新建或改建村卫生站1052间、镇卫生院73间,行政村全部实现“一村一卫生站一医生”。改造农村危房10655户,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完成182宗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0公里主要江海堤围加固工程,惠州大堤达标加固工程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全面完善,防灾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扶贫“双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扶贫开发模式不断创新,实施“双项目”扶贫方法,集中资金建设扶贫项目,帮扶单位开发致富项目,形成了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双保险”机制。落实帮扶资金9500多万元,帮扶贫困村脱贫项目274个、贫困户脱贫项目5000多个,创造了扶贫开发“横河速度”的成功经验,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率先全部脱贫。

  七、惠民力度持续加大,民生质量改善实现新跨越

  五年累计投入超过300亿元,完成民心工程项目101个,办成了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获评“中国十佳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人民满意城市”,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惠州居民幸福感居全省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565元,增长10.7%,年均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8872元,增长17%,年均增长13.5%,实现连续4年两位数增长,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7∶1缩小到2.66∶1。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由410元提高到810元。五年新增就业岗位31.6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三网合一”,全面实现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农村养老保险快速推进。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低保人员生活补贴与物价指数联动机制更加健全。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等各项保险参保范围逐年扩大、待遇水平逐年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五年建成保障性住房5153套。

  和谐平安惠州建设成效突出。以迎奥运、迎亚运、迎省运为契机,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东江亮剑”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建成市区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和非法传销活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市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提高,“六好”平安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安全小区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站)1774个,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信访工作机制不断创新,信访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援建三江乡任务出色完成。投入援建资金2.1亿元,提前完成社会事业、产业恢复、农房重建、基础设施等46个援建项目,创造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惠州速度”。三江乡成为汶川地震灾区第一个恢复重建项目整体竣工的乡镇,被国家和省作为典型示范,

  展示高效高质的灾后重建成果。

  八、两大盛事圆满完成,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以全国地级市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圆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第六届省残运会,推动城市文明的升级提前十年、城市发展的进程提前十年。本届政府向全市人民承诺的“三件大事”已完成两件,五年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惠州的目标胜券在握。

  文明形象显著提升。以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文明成果向县城、社区、农村持续延伸,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广泛开展,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

  就是惠州人”成为惠州的城市品格,“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新时代惠州精神深入人心。在支援汶川、玉树抗震救灾,迎接奥运、亚运火炬传递等一系重大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惠州人民的高尚情怀和文明素质。

  省运盛会精彩圆满。以精彩绝伦的开闭幕式、科学周密的竞赛组织、顺畅高效的场馆运行、热情周到的赛事服务、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和第六届省残运会,实现“四个一流”办赛目标,赢得全省人民的高度好评,被誉为“广东空前、全国一流”的一届体育盛会,全面展示惠州文明和谐的新形象、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宜居宜业的新魅力。 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城乡教育优先均衡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教师待遇“两持平”,全面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城乡全面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华罗庚中学等一批新校建成招生,惠州学院新校区建设完成,技师学院、中职新城等新校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新增中小学学位

  6.6万个、中职学位3.8万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6%,提前两年高分通过“普高”验收,提前一年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被确定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城市。 文化惠州建设扎实推进。五年累计建成市级文化场馆13个、县级文化场馆70个、镇级文化站68个、“农家书屋”730家,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快乐时光”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运营公司,组建报业传媒集团、广电传媒集团。惠东渔歌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门县以农民画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惠阳秋长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创作《悠悠东江情》等一批文艺精品,在全省“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数量连续四届名列全省地级市首位。

  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新建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妇幼保健院,市中心人民医院改造和中医院新院建设进展顺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5年获评全省先进,荣获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顺利完成经济和人口普查。第三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物价、气象、地震、移民、口岸、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友好城市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民族宗教、国防教育、人防、消防、应急、民兵、档案、方志、仲裁、老龄、残疾人、红十字、老区建设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8件、建议635件,政协提案841件,办复率100%。全面完成“五五”普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廉政建设、政务公开全面推进,审计、监督工作力度加大。专家咨询论证、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万众评公务、网络问政、“行风热线”、“惠民在线”形成常态化机制。学习型、服务型政府全面建立,市行政服务中心高效运作,机关服务质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各位代表,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成绩来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时,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以敢为人先的精神攻坚克难,在奋力拼搏中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大气魄、大动作、大手笔的发展格局,围绕《规划纲要》实施,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惠州的未来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一体化,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升惠州在珠三角的城市地位。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把谋划建设重大项目作为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为建设科学发展的“惠民之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决消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努力扩大对外

更多相关推荐:
20xx年工作报告——初稿(提纲稿) (张海涛反馈)

恪尽职守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大唐河北新能源开发公司20xx年工作报告武怀清20xx年1月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大唐河北新能源开发公司20xx年工作会议我代表公司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

工作汇报格式与范文

工作汇报格式与范文教代会工会工作报告一五届工会三年来的工作情况五届工委成立于XX年1月在全体工会委员和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上级工会领导的关心和校党政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工会为教工做了不少实事为学校发展发挥了工会功能作...

半年工作报告

回顾半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们是有喜有忧但总体来看是喜大于忧喜在我们面对股份制改造后新的形势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喜在各级公司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业务拓展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喜在我们大部分...

月工作总结报告怎么写

月工作总结报告怎么写?很多人都不会写月工作总结,其实很简单,照猫画虎就好了。大抵月总结报告都是三段式,第一部分写这个月做了哪些工作,也就是主要工作内容;第二部分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写工作中的收获。当然了…

公司年度工作报告

以经营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做实六个突出为全面实现年度经营目标而努力奋斗在20xx年工作会议暨四届一次职代会上的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公司经营班子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以经营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做实六个突...

20xx年安全工作报告

夯实安全基础管理强化红线意识全力创建标准化运营铁路实现全年安全总目标在公司20xx年安全工作会议上的报告陕西榆横铁路有限责任公司20xx年1月23日1各位领导同志们20xx年以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陕铁集团公司年度...

工作报告制度

工作报告制度(周报、月报、出差报告)一、目的:为加强公司各部门之间的日常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沟通并解决问题,促进公司效率的提升,特制订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上海瞬渺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所有员工。1、促使员工经常自…

总结与工作报告的区别

“总结”与“工作报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和工作报告是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应用文种,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却总是将二者相互混淆,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认为可以从文种使用范畴和主体内容两个方面来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一、文种的使…

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汪玉凯

课件名称20xx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上测试题目共20总分值100测试时间60分钟第1题目前群众对医疗养老住房交通教育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还不尽满意是否题分值5A对B错第2题尽管这两年政府改革力...

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调研报告范文为适应新形势对文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机关服务质量,XX月XX日至XX日,XX同志带领文书处调研员XX、XX、XX景等8位同志赴广东、福建等省份学习调研公文运转、办公自动化、档案业务及印刷厂的经营…

每日工作汇报范文

标题:XXX部予晨XX年XX月XX日工作汇报姓名:予晨部门:市场部今日工作总结:1.跟进海尔广告,广告条已经重新制作,但是效果不好,希望能重新制作2.琉璃桌游比赛,对方提出希望得到我们的支持,1。网站报名系统。…

办公室日常工作总结汇报

8月份办公室工作情况汇报(8月x日-8月x日)一、8月x日正式上班二、完成交接情况:1.办公室管理台账2.卫技人员原证件交接3.没有文字记录、电子文档记录空白三、完成日常工作(如室内卫生整洁、文件收发记录…

工作报告(3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