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人的读后感

时间:2023.7.19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年玛格丽特多纳迪厄生于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她父亲是数学教师,母亲是当地小学的教师。她有两个哥哥。1921年她父亲去世。1924年她住在金边、永隆、沙沥。她母亲在波雷诺(柬埔寨)买了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

  上个世纪30年代,湄公河潘德渡轮,故事正是在这样一个湿漉漉的氛围下为我们展开的。不知道别人看这部小说时是怎样的,自己的的确确的被开头吸引住了。“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始终认识您。大家都说您年轻的时候很漂亮,而我是想告诉您,依我看来,您现在比年轻的时候更漂亮,您从前那张少女的面孔远不如今天这副被毁坏的容颜更使我喜欢。’”不得不佩服杜拉斯的老道之处,勾起我无限的遐想。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女人呢?她的愁与苦,宛若山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草,实实在在却总叫人捉摸不透。时光抛洒在湿润柔软的内心处,渴望着光亮,然而生活却总是在不经意间玩弄着我们。奔跑在宿命为我们刻画的生命线上,曲曲折折、断断续续。生活却又是厚待我们的,给了我们健全的思维,可以去改造生活、玩笑命运。倒是朴树的歌唱的好,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一路春光啊一路荆棘呀 惊鸿一般短暂如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的世界--------

  在杜拉斯看来,爱情就像空气,只要活着就不可或缺。当然,把爱情看的像生命般重要的人,肉体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就像我们说的那样:零落的可以是花,却绝不是春天。苍凉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欲念和泪水,是灵魂的嗜杀,她是一个唯美的爱情追随者,可以抛弃世俗,但世俗决不饶恕她。故事一步一步的进行着,男人、女人、黑夜、痛苦的压抑着彼此,以致心灵的共振。没有对与不对,两个孤独的人,相依着舔舐悲伤的味道,夹杂着空气中的热浪。原来,爱,是两个人相互取暖,露骨却真纯。我其实是不怎那么喜欢看外国文学的,经常听说的那些作家如萨特、乔伊斯、海明威等,因为图书感中摆放的作品集太繁大而不敢动手。这样就很难将《情人》与其他作家的作品作比较,唯一想得到的就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同样是灰色的基调,不过,芥川龙之介透露出的是某中阴郁的气质如《海市蜃楼》中“可是我对那人的脸一点兴趣也没有。正因为这样反而感到可怕。觉得在我们的思想意识的界限之外还存在着各种东西似的……好比是点上火柴就能看见可种东西一样吧。”

  到这儿又想起了日本作家的自杀情结与抑郁气质,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现在比较被我们这样年龄的人知道的大概是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了,所描述的也多是寂寞之人发生的寂寞之事。可以说是电影版的《情人》真正成就了杜拉斯,电影背后,人们开始完全的了解她。《情人》已经成了杜拉斯的象征。当生命的阅历与文学作品有了惊人的相似的时候,这时,被迫的就产生了思想的共鸣,此时此刻,已经不是在写小说了,而是书写个人史。周国平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但是现实中却成了碎片。”怎么就突然感觉很心酸呢?有人总结说《情人》的独特魅力在三:语言、场景唯美的描述、基调的绝望。绝望是因为对生、对死都已无所追求,于是,生死已不再是问题了。就像结尾写的那样战后多少个岁月过去了,从前的那个白人姑娘几经结婚、生育、结婚、写书。一天,那位昔日的中国情人带着妻子来到巴黎。他给她挂了个电话。是我。一听到这声音,她便立刻认出他来。他说:我只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他有点胆怯,他和从前一样感到害怕。他的声音突然颤动起来,而这一颤动,使她突然发现他那中国的口音。他说他知道她已经写过好多书,他是从她妈妈那里听来的,他曾经在西贡看见过她的妈妈。然后他对她说出心里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仍然爱着她,说他永远无法扯断对她的爱,他将至死爱着她。哀莫大于心死,此后的孰是孰非已经不重要了。 沧海变桑田,谁都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谁的悲哀? 回首看看自己,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东奔西跑的,是我在躲着他们还是他们远离了我?怕被烧的粉身碎骨,我只能期期艾艾的嘴里嘟囔着,上路吧……


第二篇:情人 读后感


  情人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写的一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来看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情人 读后感:

  说实话,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这本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并没有看的太懂。

  她写的这部小说,更向是内心的独白。

  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的连接也很混乱,有些话说得更是不明白。

  不过这些似乎也是她独有的特点。

  就这点来说,其实我很赞同她。

  文学就应该是绝对的内心化,个性化的。

  不能写每一个字都想着读者会怎么看。

  那是不对的。

  应该是绝对的尊重自我。

  若不那样,一味的满足读者,那会使文学向媚俗的文学堕落。

  比如现在流行的许多网络小说。

  完全是为了赢得读者群而写。

  文字粗糙,语法杂乱。

  当然,不能否认,那些作者的确因此而获得了大量的稿费——那也许是许多大文豪一辈子都赚不到的数目。

  但是,那些小说并不能称其为文学,过不了多久就会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说这些,当然,不能排除有些酸葡萄心理。

  我曾尝试过也那种很流行的小说,但是终究不能继续下去。

  因为找不到写作的目的,只为了卖钱么?那很难作为我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愿一直当文学中的孔乙己。

  说了这些废话,现在言归正传,就小说本身而谈谈感想。

  上面说过了小说的情节很简单。

  小说的主人公‘我’是个住在法国殖民地印度的十五岁的白人少女,‘我’的母亲是个小学的校长。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哥是个流氓无赖,赌博吸毒,并且偷家里的钱;而小哥哥则是个懦弱胆小的人,经常受到大哥哥的欺负,最后似乎(小说并没有说明死因)是被大哥哥害死了。

  但是我们的母亲却最喜爱大哥哥,包容他的一切。

  这一家是个很贫穷的家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

  ‘我’的父亲死了,我们买的土地是块盐碱地,并且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蚀。

  浸泡在如此不幸之中的我,心理扭曲,但却极度渴望着爱,就是这样的‘我’命中注定,也是绝对会,在一艘渡船上遇了一个富有的中国少爷。

  从此开始了充满了***的恋爱,但是这份爱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因为种族、贫富差距的原因,我们分开了,最后‘我’回到了法国,而那个少爷娶了家中定下的家乡抚顺的未婚妻。

  故事的最后,是许多年之后了,‘我’收到中国少爷的信,信中说他最爱的一直是我。

  小说虽然整体上感觉很杂乱,但是人物却塑造的很丰满,复杂的性格跃然纸上。

  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言情小说中纯情的女主角,是个很真实的女孩。

  因为贫穷、并且得不到爱使心理极度的扭曲变形。

  十几岁的女孩子却是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

  异常的现实,却充满了矛盾。

  她很聪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知道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该怎么做。

  她是个白人的女孩,在印度支那本来是高人一等的,但是却又是贫穷的,以致于她永远戴着可笑的男式的帽子,和有金条的;凉鞋。

  她渴望摆脱这些。

  就在这时,机遇来了。

  那个男人,那个家里有漂亮蓝琉璃瓦屋顶的富有的中国男人来到她的身边。

  当第一次见到那个男人的时候,她就知道那个男人要什么,像是一切都是注定,只是迫不得已的发生。

  她只个小球,只能顺着已经规定好的轨道前进。

  她同意了男人送她去学校,和男人坐着那辆黑色的汽车去了个陌生的房间,和那个男人从彼此的身体上得到慰藉。

  最后和她永远的再见。

  这一切她都是知道的。

  当然,她并非只是为了钱,她爱了,但是她爱的只是爱情本身。

  她渴望爱情,爱情来了,她就欣然接受,那个男人只是个附属品而已。

  谁都可以的,只是遇到的是他而已,所以就在一起了。

  分开,是一定的,她知道。

  因为她是白人,他是富人。

  不知道她有没有怨恨过,我想应该有吧。

  小说里,‘我’很清楚的表达过我厌恶战争的情感。

  那个女孩是不幸的,是的,也许她可能会是很天真的小姑娘。

  她的不幸,放远了看,应该是战争很种族的歧视,贫富差距造成的。

  她曾经说过,她是个充满***的女人,这一点在她很小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或许,这些也只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谁不渴望着被爱呢?既然得不到爱,那么也只能从***上寻求些许的安慰,来欺骗自己。

  另一个人物那个中国的少爷,也是个很成功的形象。

  他也是很怯懦的一个人,没有担当。

  听凭父亲的摆布,爱那个白人女孩却因父命不能娶她。

  他也是个可怜人,除了钱他什么都没有。

  他和那个女孩虽然截然不同,却又是如此的相似。

  都渴望着爱人和被爱。

  他反复的说他最爱的是那个白人的女孩,但是我却认为,他只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让他能撕开那密不透风的网,让他有些许的自由。

  所以他疯狂的爱着那个女孩,抛弃礼教道德。

  就算是一次也好,执起撒旦的魔杖毁灭世界上被公认为对的事情。

  他想,他很想,但是他却怕。

  怕得在船上搭讪白人少女时双手发抖,因为他是黄种人。

  怕得在做完爱后,放声哭泣,因为他知道这是没有结果的爱。

  对于这部小说,我的理解就只能到这里了。

  这部小说总的来说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这部小说曾被拍成电影,是梁家辉和一个法国女明星演的。

  梁家辉演的很好,将那个中国少爷心中的矛盾演绎得很完美,但是这部小说***成分太多,就算是看删节版还是很难接受,所以没有看完。

  其实没必要这样的,虽然小说里也有写到这些,但只是以此为手段表达主人公的心理痛苦罢了。

  这并不是一部猎奇***的小说。

  最后还有一点,作为一个中国人看这部小说,心理其实是很复杂的。

  那个中国少爷如此无能实在是让人面上无光。

  并且不知作者是有心还是无意,她的一些话,我认为是侮辱了中国,污蔑了中国人。

  这让人看着很是气愤。

更多相关推荐:
《月薪3000的你》读后感

《月薪3000的你》读后感招采中心董建磊读了《月薪3000的你》这篇文章,感触彼多,在这个物价上涨的时代,月薪3000元当然不能满足,但文中“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句话却说得非常对,拥有做得好的技能和想做好…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的提示与建议又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认清人性中的弱点,当我们办事的时候针对这些弱点下手,就会事…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借用毛主席的话,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这是最大的读后感。意思就是:不要相信,也不要全信。相信真实的,不信无中生有的。第一本,觉得有那么回事,过了一阵子,…

《捣蛋鬼日记》读后感

要先思考后行动——《捣蛋鬼日记》读后感侯镇岔河小学四年级周子栋辅导教师:李建香要先思考后行动——《捣蛋鬼日记》读后感寒假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最令我难忘的的还得算《捣蛋鬼日记》了。《捣蛋鬼日记》是意大利著名作家…

《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读后感

《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读后感《平凡而伟大的爱因斯坦》里,讲述了爱因斯坦小时的出生状况;坚持不懈地向局长呈上他的工作申请书;爱因斯坦是如何如何的节省时间,他的同学为他编了一首他的赞歌;还有他自己的未来计划,等等…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

《人是如何学习的》读后感崮山中心学校郑苗苗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是一个老问题,读完《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本书后,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很多时候,我们就像一位盲人一样,颤颤巍巍的走在教学的路上,看不清方向,找不到目…

读后感

《毛泽东文选》读后感汪瑞40853020测控0801《毛泽东文选》是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对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了毛…

《声音的魔力》读后感

《声音的魔力》读后感年纪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大,婴儿最喜欢制造各种各样的音响效果。等到再大一点儿时,他们喜欢这样。。。。。。“我喊的声音比你大!”“你喊不过我!”上了中学后,他们开始陶醉于震耳欲聋的音乐!但随着年…

读后感

读《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心得体会野芦沟完小张蕾通过读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一书后,我体会到了自身的不足;习惯决定成败,技能重在素质,基本功修炼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

读后感

读后感:《童年》读后感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后,感触非常深.高尔基那么小,却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十一岁时,便被外公赶出家门,自己谋生去了.其间,他被一些人欺负,嘲笑,歧视等等.比如,他在船上工作完后看书…

供应链战争读后感

《供应链战争》读后感《供应链战争》一书围绕着企业如何做大做强供应链管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进行了论证性的阐述,全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并与管理学理论相印证的方式为我们讲解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做好供应链…

弟子规读后感1000字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每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简短的文字,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形象全面。通俗易…

读后感(5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