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真实理论浅析论文

时间:2023.10.20

  艺术理论是文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1.引言

  艺术真实是中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真实理论还在不断发展。在人们过多的关注西方文学艺术真实观的同时,笔者认为我们也应关注到中国艺术真实理论的变化发展。笔者对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这三大类文献进行了简要梳理。硕博论文类文献,以关键词“艺术真实”在知网搜寻硕博论文情况,截止2015年5月,共计279篇论文。由于艺术真实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期刊较多,根据本文研究的范围,所以只选取了文学理论核心期刊类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具体分析。其中《文艺研究》有12篇、《文艺理论与批评》有6篇,《文艺报》有5篇,《文学评论》有8篇,《外国文学研究》有4篇,《文艺理论研究》有26篇。

  根据专著类书目的介绍及评述,笔者发现国内艺术真实论的专著多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本文主要列举的艺术真实论专著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

  再者,经过国内文献研究的整理,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艺术真实理论线索的文献不多。笔者发现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艺术真实理论尚有挖掘的空间。在古代文论中,很难找到有关于艺术真实理论的专论,但是其中关联性的线索是有迹可循的。笔者的问题是,中古国代文论中能否通过这种源头性线索的梳理来建立起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的理论框架。笔者试从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相关线索以验证其探寻其可能性。

  2.国内艺术真实论研究概况

  笔者基于国内艺术真实理论专著、文艺学专业的硕博论文及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将国内艺术真实理论研究的问题及特点概括如下: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2.1艺术真实论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80年代

  围绕艺术真实论进行探讨的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艺术真实论专著主要有: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萧殷论文集《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和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这些著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及现实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艺术真实的观点主要围绕生活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等。

  陆贵山的《艺术真实论》首先在概述部分梳理了中西方艺术真实理论的历史发展。《论生活、艺术和真实》是萧殷收录的个人论文集子,主要论述了生活、艺术和真实的关系。此外,在文学写作实践方面也给年轻人指出了宝贵的意见。朱立元、王文英《真的感悟》一书首先梳理了西方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和中国艺术真实观的演变,并比较了中西方的艺术真实论,建构了艺术真实论的动态模型。张炯《文学真实与作家职责》一书共分为五辑。在本书中,张炯指出“作家的职责在于暴露”,他认为作家应该“全面地辩证地反映生活真实的问题”,弄清楚“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问题”,并要“准确地描写人物和关键的关系问题。”

  2.2艺术真实概念的模糊不清

  艺术真实的概念含混不清首先则体现于用法的混乱。如“艺术的真实”、“文学真实”、“文学的真实性”等。理论家们在运用此术语时则呈现自说自话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其次,艺术真实的概念在文艺界的讨论中众说纷纭。众多理论家关于艺术真实的概念也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反而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生活的关系中间接阐明观点。再者,艺术真实的概念界定也出现了变化,热衷于探讨艺术真实的性质,由以往的二元关系模式(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等)走入了多元动态的关系模式(如朱立元提出的艺术真实“创作—作品—鉴赏”的动态模型)。

国内艺术真实理论浅析论文

  2.3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

  国内艺术真实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了极强的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当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不能普及性的运用并解决问题时,研究者会开始审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如赵炎秋在《“艺术真实”辨析》一文中通过三类教材艺术真实观的比较,他指出了艺术真实研究的局限。颜翔林在《艺术:“真实”与“真理”的缺席》一文中运用怀疑论美学质疑“艺术真实乃文学之生命”的命题叶茂康在《“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再认识》一文则主张推到“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他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命题界定于现实主义范围之内。生琳,黄浩在《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的历史告别—新时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讨论的基本思考与批判》一文中,结合网络文学,武侠,科幻小说以及网络统计数据,质疑已有的艺术真实论命题。

  2.4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艺术这是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古代文论中梳理出的相关线索的文献较少。在此只列举部分文献,以咨参考。除了陆贵山《艺术真实论》(见本书21-24页)和朱立元《真的感悟》中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真实理论的相关梳理外,还有以下文献做出了相应的梳理。如张新艳硕士论文《论艺术真实之维》、朱述超硕士论文《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分析了袁枚的性灵论,指出其情感论与真实论的统一。此外,王汝梅《白居易的文学真实论——谈小说理论的萌芽》一文中论述了白居易的文学艺术真实论并指出“我国古典诗论,从诗的主客、形神、虚实、有无、真魇两方面的对立、融合关系探求艺术真实,大道了极其精妙的程度,表现了特有的民族风采。”蒋述卓在《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一文中,从古代文论“真幻”、“情真”等范畴分析佛教对艺术真实论的影响。

  3.小结

  综合上述,国内艺术真实论文艺理论研究特点主要有四点,一是艺术真实论的文献专著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二是艺术真实概念模糊不清;三是艺术真实理论研究呈现了极强自省意识及融合力;四是中国古代艺术真实论还有发展的空间。艺术真实理论作为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依旧还有继续探讨及研究的潜在空间。


第二篇:政治艺术理论研究论文


  在探讨政治艺术的过程中,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拟对学界关于政治艺术研究的基本问题,如涵义、性质、类型、特征、评价、研究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情况等,所阐发的观点进行整理,并对政治艺术研究的成绩与不足做出简要的评价。

  —、政治艺术研究概况

  就整体状况而言,目前学界对政治艺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体现在:第一,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不够,未进行系统而深人的研究,涉及政治艺术研究的较多基础性理论问题尚待触及和讨论,涉及政治艺术研究的深层次问题并不多见,因此,才有学者指出政治艺术研究是一块有待学者拓展的领域;第二,学界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还较为稀少。在笔者的文献范围内,目前国内关于政治艺术的文章仅有数篇,国外能够检索到的文章也不多见。此外,关于政治艺术的专着还没有出现。第三,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也不够成熟。虽然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对于方法论的问题已有提及,指出了政治艺术具体研究情况需要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研究方法,且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的诸多研究方法都是有用的,但是,其侧重和运用得较多的仍然是“经验研究法”和“科学研究法”。由此可以看出,在现有的文献中,其并未涉及对政治艺术研究有较强针对性的方法,还未出现专门探讨政治艺术研究方法的文献。因此,研究方法上的孱弱是显而易见的。

  就政治艺术研究内容来说,学界对此做出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现有的文献中,涉及到了政治艺术的定位问题,即回答政治艺术处于政治活动的哪一层面的问题。由于较多学者都认为政治活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换言之,都承认了政治活动的两面性,即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也就解决了政治艺术是政治活动组成部分的问题。其次,在现有的文献中,对政治艺术的内涵、政治艺术的类型、政治艺术的评价、政治艺术的共性与个性、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的区别、政治艺术与政治技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再次,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学者对政治艺术具体研究内容做出了说明,认为政治艺术研究应该着力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需要研究政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问题,即研究政治艺术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政治艺术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政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从现实的角度看,需要研究古今中外政洽艺术的联系和区别,政治艺术与政治科学的关系,政治艺术和政治道德的关系,政治艺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政治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政治艺术的基本类型,政治艺术的具体方法问题等等。”

  就研究的意义来说,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艺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指导政治实践和理论上有助于我国政治学的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艺术的研究意义体现在,一方面指导政治实践,另一方面则从理论上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发展。

  就学科建设方面来说,有的学者主张,政治艺术研究应该是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应该逐步建立起一门“政治艺术学”,并且,应该形成政治哲学、政治科学、政治艺术三大研究领域和体系,对政治艺术研究的内容和体系应该逐步按照科学化的要求来确定。

  二、政治艺术具体研究情况当前,政治艺术研究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关于政治艺术的涵义目前,对于什么是政治艺术,学界对此的讨论并不多见。

  究其原因,这是与政治艺术问题研究本身,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直接关系。在此

  问题上,学者高民政较早地就对政治艺术的内涵进行过阐述,他曾把政治艺术界定为人类从事政治活动的谋略和技巧。其后,他又在其文章《政治艺术论纲》中将这个概念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从积极的意义上,将其界定为:“政治艺术,是指人类运用公共权威,协调、控制、管理社会,寻求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理想生活的谋略和技巧。”应该说,该观点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是,也有的学者是从其他的角度对进行界定,如JacquelineAdams就认为:“politicalartreferstoartthatissimultaneouslyacom?modityandapoliticalstatement。”可见,JacquelineAdams理解的政治艺术实际上就是关于政治生活题材或有政治含义的艺术品。

  对此,笔者认为,目前学界基本上从谋略与技巧的角度对政治艺术进行界定的看法,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侧重点仅是政治艺术中“术”的层面。因此,对于政治艺术概念的把握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也就是说,还应该提高到政治艺术中“艺”的层面,从美学的高度把政治艺术看作是人类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审美活动。这是因为政治艺术是建立在艺术这个概念广为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其指涉的对象是政治生活领域中以艺术的形式对审美或美的追求,它是用艺术概念来说明人类社会的政治审美情况或美学追求而形成的概念,并且,艺术概念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当中逐渐实现了从强调“术”到注重“艺”的质的飞跃。

  (二)关于政治艺术的研究方法对于政治艺术应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研究,现有的文献中已有所涉及。

  这主要体现为,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政治艺术的研究应探索适合自身需要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的诸多研究方法都是有用的。但是,其侧重强调的和详细阐述的却是“经验研究法”和“科学研究法”。对此,也有的主张马克斯?韦伯的“理想类型”研究法对研究政治艺术有特殊意义。其中,“经验研究法”又可分为直接经验法和间接经验法。同时,现有文献注意到了经验研究法的弊端,即:“一是政治家从政时空的局限。

  二是政治家个人特性的局限。”对于这样的缺陷,有学者认为:“相反,那些以学者身份出现的政治艺术研究者。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上述缺陷。因为他们虽然没有或者较少具有政治家那样丰富的直接从政经验。但是他们却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知识条件来总结、研究政治家'和普通从政者的政治实践活动,并进而从中抽象出政治艺术的哲理。尽管他们也避免不了阶级立场,情感意志和生理的影响,但相对于那些从政者来说,由于处于一个相对客观的地位。就有可能比从政者本人更好地以‘局外人’的眼光来分析那些‘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问题。”

  而对于“科学研究法”的运用,有的学者认为:“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对政治活动进行深人研究,从中总结出能够用以指导当前以至以后的政治实践活动的政治艺术理论。”也有的学者指出:“我们今天要科学地研究政治艺术,具体来说,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地世界观作指导,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对政治活动进行深人地研究,从中总结出能够用以指导当前和以后的政治实践活动的政治艺术理论。”

  (三)关于政治艺术思想

  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政治艺术内容,由于目前学界对此领域的关注和发掘都不够,因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稀少。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学界对中国政治艺术思想的整理几乎还尚未涉及。因此,中国政治思想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政治艺术思想研究,是一块有待于研究者大力拓展的领域。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其蕴含有丰富的关于政治艺术内容的思想资源。学者高民政在《政治艺术论纲》一文中,对此作了初步的整理和阐释。在该文中,作者对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代政治艺术思想,进行了概括和梳理。这其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霍布斯、哈林顿、雅各布?布克哈特、马基雅维利等思想家关于政治艺术的论述。由此,可以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关政治艺术的阐释窥见一斑。

  (四)关于政治艺术的类型、性质及特征

  1。政治艺术的类型。

  可以说,从不同的角度和根据不一样的标准,对政治艺术的划分就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政治艺术类型的划分方法是多样的,既可运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分类,也可运用复合的方法,将几个标准结合起来划分。大体上,政治艺术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方面:“①根据政治艺术的发展阶段划分,有获取政治权威的艺术、保持政治权威的艺术和运用政治权威的艺术三种;②根据政治艺术运用对象的性质划分,有对敌政治艺术、对友政治艺术和对己政治艺术三种;③根据政治体系中人们的所属关系划分,有政治领导艺术和政治服从艺术两种;④根据从政者的阶级属性划分,有剥削阶级的政治艺术和非剥削阶级的政治艺术;⑤根据政治艺术的具体内容划分,有政治控制艺术、政治领导艺术、政治决策艺术、政治管理艺术、政治教育艺术等等;⑥根据政治艺术的规模划分,有宏观政治艺术、微观政治艺术两种;……也有人根据政治艺术的规模,将政治艺术划分为宏观政治艺术、中观政治艺术和微观政治艺术三种。”此外,还可以将阶级属性和具体内容结合起来划分,这样得到:“剥削阶级的政治教育艺术、无产阶级的政治教育艺术;资产阶级的政治控制艺术,无产阶级的政治控制艺术等。”

  2。政治艺术的性质。就政治艺术的性质来说,则可划分为共性和个性两个大的方面。

  从共性来看,学者高民政认为至少有这样六点是客观存在的,即:“(1)政治艺术的结构:主体、客体、本体、场体的统一;(2)政治艺术的主题: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关系;(3)政治艺术的目标:寻求和谐、稳定与发展的理想社会生活;(4)政治艺术的特性:两重性。政治艺术的两重性是由政治艺术本体与政治艺术运用两者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政治艺术的两重性也就表现在政治艺术本体与政治艺术运用之间的差异性上。笔者把这些差异性归纳为如下几点:①政治艺术本体的生成具有规律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随机性(灵活性);②政治艺术本体的目标具有公开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隐蔽性(隐密性);③政治艺术本体的性质具有手段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目的性;④政治艺术本体的价值没有优劣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优劣性;⑤政治艺术本体的接受具有继承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创新性;⑥政治艺术本体的内容具有单一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复合性;⑦政治艺术本体的表现具有特殊性(职业性),而政治艺术的运用却具有普遍性(通用性);(5)政治艺术思想的存续:过去、现在、未来政治绵延不绝的结果;(6)政治艺术的提高:学习、教育、实践的结果。”由此,就可对政治艺术共性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从个性来看,学者高民政认为:“显然,要全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人类政治艺术及其思想的特色或者个性是一件很困难地事情,但如果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这个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发源地和典型作为特例来分析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些问题,人类政治艺术及其思想的特点和个性也可以通过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内部的比较和与其他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所呈现出的差异而得以明晰。”因此,他将政治艺术的个性具体化为这样三个方面,其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古希腊内部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其二,城邦政治艺术与帝国政治艺术,伦理政治艺术与权力政治艺术: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与其后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其三,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由此,就将具体的、局部的政治艺术个性给展现出来。

  3。政治艺术的特征。

  政治艺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构成了政治艺术的内在规定性,又展现出了政治艺术的鲜明性。对此,方盛举教授将其概括为这样五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即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巧妙性和实效性。而笔者的观点则是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的,即从政治方面来看,政治艺术具有公共性、传递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从艺术方面来看,其具有象征性、创造性和规律性的特征;而从美学方面来看,则具有统一性、超越性和永恒性的特征。

  (五)关于政治艺术的评价

  对政治艺术的评价主要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即政治艺术的科学性及其标准、政治艺术的道德性及其标准、和政治艺术的创造性及其标准。对于政治艺术是否科学的问题,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学者认为判断其是否科学,主要看它在政治实践中是否成功,凡是在政治实践中成功的政治艺术,都是具备科学性的政治艺术。但是,笔者认为,以实践的成功与否来断定政治艺术是否科学的看法,还有待商榷。因为,科学的政治艺术还要受到历史条件、现实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科学的政治艺术一般是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但成功的政治艺术未必科学,成功的政治艺术只具有合理性,未必具有科学性。对于政治艺术是否符合道德原则,有学者认为:“政治艺术本身并没有道德与不道德之分,这如同科学本身也不具有道德性一样。但政治艺术的运用是有阶级性的,即哪个阶级运用它,就赋予哪个阶级的思想内容和手段。无论哪个阶级的集团或个人在运用政治艺术时,都要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只是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罢了。每个阶级的集团或个人,都只遵循本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于政治艺术的创造性,现有文献认为有这样两个标准,即:“一是看历史上是否有相似的政治艺术,如果没有即为创新或创造;二是看它是否成功,如果该政治艺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那么要判断它是否具有创造性,就只能看它是否取得了成功。如果成功,则必然是运用者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否则很难取得成功。”

  (六)关于政治艺术的比较研究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对于政治艺术关系范畴的探讨使得政治艺术范围得以进一步明晰。在比较研究方面,则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梳理。

  第一,关于政治艺术概念与其他概念的比较分析。这主要表现为:其一,政治艺术与政治统治艺术和政治领导艺术的关系问题。徐琳、冉苒等人认为,不能把政治艺术等同于政治统治艺术或政治领导艺术,但事实上,政治统治艺术和政治领导艺术只是政治艺术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政治艺术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比政治统治艺术和政治领导艺术要大一些,广泛一些。其二,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的关系问题。徐琳、冉苒等人指出:“有人把历史上一些反动的政治活动家所运用的政治谋略和技巧称为‘玩弄权术’,而将一些进步政治活动家运用的政治谋略和技巧则称之为‘使用政治艺术’。事实上,所谓‘玩弄权术’,也不过是运用权术的艺术而已,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权术’与‘艺术’之间玩弄文字游戏,只需要标明是哪个阶级,哪个人物的政治艺术,是反动的还是进步的艺术,是高明的还是低劣的政治艺术就行了。”

  第二,关于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情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关于古希腊内部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高民政将其概括为,理性主义与现实主义、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他指出:

  “就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相比较而言,前二人的政治艺术思想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后者则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政治艺术思想相比较的另一点不同,是前两人的政治艺术思想带有贵族主义色彩,而后者则具有平民主义色彩。如果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艺术思想与古希腊后期(末期)伊壁鸠鲁和斯多葛派等人的政治艺术思想相比较,那么,显然前者的政治艺术思想带有乐观主义色彩,而后者则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其二,关于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与其后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高民政将其概括为城邦政治艺术与帝国政治艺术、伦理政治艺术与权力政治艺术。他指出,城邦政治艺术与帝国政治艺术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艺术的最大不同,而伦理政治艺术与权力政治艺术则是古希腊与中世纪、近现代西方政治艺术思想的差异。其三,关于古希腊与古代中国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高民政将其概括为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共和主义与专制主义。他指出:“古希腊政治艺术思想具有浓郁的政治设计艺术色彩,而中国古典政治艺术思想则是十足的政治实施艺术。……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包括政治维修艺术和政治管理艺术)的差异不仅是古希腊政治艺术与古代中国政治艺术的差异,而且甚至也是整个西方政治艺术与中国政治艺术的区别所在。……与政治设计艺术与政治实施艺术差异相联系的另一个不同是,古希腊政治艺术渗透着共和主义的精神,而中国古代政治艺术则散发出专制主义的气息。”

  第三,关于政治艺术与政治技术的关系探讨。对这二者关系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利于对它们产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利于在政治实践中推动二者的发展。对此,方盛举教授从一般性和历史性两个视角对其相互关系分别进行了阐述。就二者的一般关系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体现在本质属性、产生、运用过程和发展趋势四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本质属性上,政治艺术具有审美属性,而政治技术是工具理性的,没有审美属性;在产生上,政治技术根据政治科学的原理和逻辑设计或研发,而政治艺术更多地是对政治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在运用过程上,政治技术是程式化、模式化和可复制性的,而政治艺术则是个性化、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的;在发展趋势上,政治技术呈现出类型化、专业化特征,而政治艺术则呈现综合化趋势。从一般关系看,政治艺术与政治技术的联系,则不仅体现在政治技术是政治艺术得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政治艺术是政治技术的升华和发展,也体现在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在运用过程中都必须接受政治科学的指导,才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还体现于在社会政治实践中,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政治实践的发展等方面。就二者的历史性关系来看,其历时性地分别体现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当中,也就是说,在前工业社会阶段,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主要是“治术”,政治技术数量有限,却为政治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和平台,二者互为依存,互为补充,维系着“治术”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在工业社会阶段,多种因素促进了二者的发展,使二者的外延得到了扩展,发展出其他类型的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政治技术所凝练成的规则体系、制度体系等蔓延于整个政治领域,使政治艺术得以产生的领地、空间等被政治技术挤压和蚕食,在政治体系高层才有政治艺术展现的平台,但政治艺术仍然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在后工业社会阶段,智能化政治技术取代机械化政治技术,政治艺术能获得较好的创造条件,智能化的政治技术和知识等的作用将促进政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同时政治艺术也将推动政治技术往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三、结语

  总而言,政治艺术的研究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通过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的梳理和总结,笔者认为,政治艺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具体说来,就取得的成果而言,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学界对政治艺术的基本问题框架做出了简要勾勒。其中,对于政治艺术内涵的界定、具体研究内容的展示、类型的划分、评价的内容及标准、共性与个性的探讨等基本问题的研究,对推进政治艺术研究的发展将起到一定的基础性作用。其二,学界对于西方政治艺术思想做出了初步整理。从时间上看,其涵盖了从古希腊一直到19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历代政治艺术思想。从思想家来看,其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霍布斯、哈林顿、雅各布?布克哈特、马基雅维利等人关于政治艺术的论述。其三,学界对政治艺术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阐述。既指出了一些指导性方法,又指出了具体方法运用上的缺陷。

  然而仍须看到,目前学界对政治艺术研究尚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体现在:在学科建设上,基础研究比较薄弱,体系构建尚未完整、科学;在研究内容上,虽然对政治艺术研究的基本框架问题和部分深层次问题有所触及,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显然还有许多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答或科学解答;在研究方法上,方法上的孱弱状态是显而易见的,研究方法创新不足,未能较好地提出对政治艺术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也没有涉及到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等等。所以,当前,政治艺术研究的现状还不能适应政治艺术研究深人发展的需要。其中,政治艺术研究问题的复杂性,理论创新的艰难性,以及建构政治艺术理论的艰巨性等,均是目前政治艺术研究领域面临的严峻形势。而要克服这些不足,解决这些难题,使得政治艺术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所突破,还需政治学研究者付出长期的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