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渔业经济在水产产业方面的应用论文

时间:2023.10.20

  摘 要:我国水产养殖业已发展成为重要的食品供给部门,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显著,为了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经济研究,这样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增加从业者的收入以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福利。现阶段水产养殖技术正朝着“低碳渔业经济”方向发展,即注重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渔业经济养殖,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以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为出发点,提出了壮大生态渔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水产 养殖 渔业 经济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背景

  全球人口的增长,无疑给捕捞渔业带来一定的压力,现有资源的增加无法满足水产品需求的增加,因此,水产养殖的意义重大,能弥补水产品供需平衡方面的缺陷。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水产品能够提供丰富的动物蛋白,成为人类必需的食品。由于捕捞业是以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最终会被水产养殖业所取代。20世纪初开始,世界海水养殖全面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海水养殖产值,产量位于世界前列的国家有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我国的台湾等。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峰,随后一直持续而迅速的发展,成为水产养殖大国,目前在世界排名第一,连续20年养殖产量都超过了捕捞产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球渔业对GDP贡献超过了2700亿美元,世界各地正在雇佣更多渔业从业者,印尼巴布亚地区,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和污染等因素破坏了渔港的生态系统。在发展中国家,鱼类是动物蛋白主要来源,食用鱼类的人数大约10亿人。在发展中国家,大约有2.5亿人依靠小规模渔业为生计获得收入换取粮食(在印尼班达亚齐一个市场上)。最新研究报告,全球海洋每年给世界经济贡献超过500亿美元,渔业对世界经济贡献超过了2700亿美元,相关业务大约1600亿美元,比如渔船和鱼类加工等行业。报告指出,由于海洋气候变化、过度捕捞等,鱼类和海产品价格上涨。可持续发展的渔业仍然是健康产业,并且较长时期内收益较好,海洋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海洋的鱼类使经济繁荣。根据对FAO(联合国食品与农业组织)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的解读,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水产养殖业很可能将作为全球经济中最有潜力的农业产业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70%以上。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已将水产养殖业纳入到本国农业优先发展领域加以政策和资金支持,相信未来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在世界養殖总产量中的占比将会有所下降。

  2 有关水产养殖和渔业经济发展趋势

  2.1 鱼类价格上涨,库存减少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水产养殖的发展,并且在这些国家逐步形成持续快速增长的食品生产系统。20世纪末,鱼、甲壳类和软体类动物的产量高达3300万吨,生产总值约有490亿美元,水生植物的产量有900多万吨,生产总值约有60亿美元。其中,低收入的缺粮国产量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主要生产目的是国内消费和出口。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1999年世界的渔业出口总价值高达530亿美元,而单单是水产养殖产品就占到了百分之二十五。预期该行业会持续做更大的贡献,不仅能够保证粮食安全,还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沿海和内陆水域的养殖活动,已经扩大到世界范围。鱼类价格受野生渔业的影响,随着养殖的紧张价格也逐渐上涨,鱼类占全球蛋白消费量的百分之十七,全球的鱼类养殖产值约有138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水产养殖食用鱼类在全球的需求会持续增加,大约占比为62%。而2011年~2012年比较特殊,出现鱼类养殖总产量下降1%的现象。

  2.2 水产养殖成为健康产业

  通过从数量和质量上(因为鱼品是蛋白质摄入来源并具有高于其他动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增加家庭食品供给、就业与收入及从当地市场获得低价鱼品的方式都可以产生效益。参与其中的农村人口的数量、他们的生计状况、有关社会文化数据及农村水产养殖对他们生计的贡献都是进行参与式综合管理及发展社区生产满足当地消费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变量。鱼类是非常健康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其中澳大利亚的水产养殖场,大小各异,共有大约500多个,据推算至少在未来的十年之内,水产养殖业的需求将会有增无减。鱼类价格也在2016年的十月份达到顶峰,中国的鱼类进出口贸易规模很大,出口排在世界第一,进口排在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全球的水产养殖发展迅速,达到历史新高,鱼类价格受野生渔业的养殖紧张影响,持续上涨。鱼类养殖业是一部分人生计的重要来源,鱼类是有营养的食物,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全球人口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将持续增长,由于气候变化与资源等因素,鱼类产量不断减少,要科学养殖鱼类,提高水产养殖技术,以满足需求增长。

  2.3 水产养殖生产是许多国家赚取外汇的主要来源

  水产养殖业的激烈竞争,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问题,一些国家在拓展新市场时会保护其传统市场。复杂的环境法规牵涉到水产养殖者,特别是在许多发达国家,而这些国家也正是一些高价值养殖品种的最大消费者。环境保护组织要求保证在水产品的养殖中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关心某些水产养殖的环境。

  3 我国渔业的概况

  3.1 海洋渔业概况

  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我国每年捕获和养殖的水产品数量约为2000多万吨,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者有23000多万人,拥有大约5000万艘渔船,为市场上大部分水产品的供应提供了保证。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一些主要的渔业基地,其中包括香港仔、元朗、屯门、西贡、长洲岛、南丫岛等,其中中国南部的沿海大陆架部分是非常重要的渔场,主要是指浙江至海南岛之间的海域,通常前往南海的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鱼的渔船中,以木船为主,也有一些渔船有比较先进的装备,其中大部分为拖网船和刺网艇,占到了百分之六十,每年捕获的数量大约都能达到20×104吨以上,已成为香港海域消费量主力军,达到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步采用现代化设备,来适应形势的需要,并对渔船进行更新,一方面努力发展近海渔业,另一方面积极致力远洋渔业,同时对水产养殖加以重视,保持其渔业总产量上升的趋势。

  3.2 捕捞渔业

  捕捞渔业最大的贡献在于,对本地新鲜海鱼的供应提供了来源。仅在2006年一年的时间里,渔业产品达到大约155000公吨的产量,总产值高达16亿之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得出,目前有5000余艘渔船进行出海作业,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不是机动渔船。主要采用拖网、延绳钓、刺网及围网等捕捞方法,其中渔获量最大的要数拖网业,占了绝大多数,而最先进的要数双拖作业法,渔轮上备有各种现代化的仪器装备,如探鱼、导航及通讯等。香港的渔民目前大约有2万多,大部分由家庭成员对渔船进行操作,加之外雇些渔工协助,形成了家庭式操作的经营方式。近海约有超过100种鱼类,但主要以鲷科鱼类为主要捕获对象,除此之外,还对数种石首鱼科鱼类,当地俗称“红三”、“门鳝”等鱼类以及鱿鱼类进行捕捞。

  3.3 养殖渔业

  海水养殖业是后兴起的,大约是近10年内逐渐发展起来。其作业场所多在风浪较少的沿岸水域,养殖方法多数以浮排悬挂的网箱为主,且多在浅海进行。其规模如下,现有养鱼区26个,其面积达到209公顷,拥有约1100名持牌的海鱼养殖者。在当地从事海水网箱养鱼的渔民,要严格按照程序取得养殖的资格,先要向渔农处提出申请,申请通过后领取牌照,而且养殖工作还必须在指定的海域中进行,可以说受到了严格的控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涌现一些流动渔民放弃浅海捕捞作业,以独资、合作或合资的形式进行网箱养殖,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海水养殖以石斑鱼、鲈鱼、紫红笛鲷等为主,由靠沿海省份和台湾提供养殖用的苗种,也会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进口,还会从本地区的海域中捕捞少部分。

  4 促进我国水产产业发展的措施

  4.1 因地制宜

  要想发展特色渔业,首先要做到因地制宜,把本地特色与生产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很多养殖者总是什么贵养什么,或者什么赚钱卖什么。凡事有利也有弊,虽然是以发展经济为目的的养殖方式,可是缺少“特色”,是很難有大发展的。其实,不一定是值钱的东西才会“赚钱”,举例来说,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全聚德烤鸭以及沧州的金丝小枣等,这些东西可都不算贵重,但为何却受到大家的追捧和喜爱,并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原因很简单,便是“特色”二字。

  4.2 注重资源利用

  如何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经验的养殖者们,会选择从鱼塘空间上着手,合理的分配鱼塘空间,即所谓的鱼的分层养殖。一些经典的案例有:上层养殖鲢鱼,中层养殖草鱼,下层养殖鲤鱼、鳙鱼或是甲鱼等,这样就对池塘的空间做到了合理的布局,自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要把食物链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因为各种鱼类在食物链上的位置不同。合理的空间布局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也为壮大生态渔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3 加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

  水产养殖活动不可能离开生态系统,因此要做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渔业管理。当生态渔业经济面临发展的难题时,一定要回到起点,对生态系统进行维护。所以,在对生态渔业经济生态系统制定管理目标时,需要先明确多种生态系统以及有哪些边界,以及研究和分析影响生态渔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因素,找到制约水体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的影响机理有哪些,在此基础上,才能在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保证各物种能够维持其最高的生产力状态。

  4.4 加强对于生态渔业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渔业新技术已成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未来渔业经济实力的增长体现在对新技术的应用程度和能力,这也标志着渔业向现代化、生态化的转变。要想稳定的维系与推进生态渔业经济发展,需要对以下技术进行研究,如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降低污染以及如何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等,并在生态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中应用新型的工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技术,这样不仅能对生态渔业新技术的生态效益起到提升的作用,还会增加其社会效益。

  5 结语

  通过对上文的研究得出,目前水产养殖产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即注重特色水产养殖,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与低污染为基础的渔业经济,完善生态渔业发展体系建设,壮大生态渔业经济发展。发展的同时要重视对于新型管理模式的应用,有助于生态渔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易翀,程咸立,丁仁祥,等.湖北省“稻渔生态种养”三种主推模式介绍(二)[J].渔业致富指南,2016(08).

  [2] 汪启寿.休闲生态渔业发展的路径[J].渔业致富指南,2015(23).


第二篇: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摘要:整合了低碳经济和产业转移的概念,通过分析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和“十三五”规划,提出了河南省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原则。依据产业梯度系数比较分析河南省可以承接的地区及相应产业。根据河南省地区优势,详细分析了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以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业转移;梯度系数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资源禀赋结构或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顺应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变化,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经济要素的趋利性使得这种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得以顺利进行。在加快我国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当下,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河南省在“十三五”期间,力主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中部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和经济枢纽,努力实现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省内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传统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也与河南省未来的发展布局不相符。在中国去产能,去高耗能产业的前提下,只有选择性的引进低碳产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才能促进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省部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1低碳产业转移

  低碳经济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理念的转变。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河南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10年的14.1:57.3:28.6调整到2015年的11.4:49.1:39.5。“十二五”期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超过18%的增速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智能手机、小麦、玉米、肉牛等生物育种技术,T700碳纤维、大尺寸硅抛光片等新材料产业,新能源客车等特色领域优势显著,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模式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5%左右,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力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材料三个产业规模分别达到4000亿元;高端装备、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四个产业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经过“十二五”的发展,以及对“十三五”期间的展望,可以看到,新能源低碳产业已经成为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方向。

  2河南省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2.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河南省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大省的形象自居,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一直很高,工业基础薄弱且分散,产业结构调整速度缓慢。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东部产业开始大量向中西部转移,河南省作为中原农业大省,人力资源丰富且廉价,交通便利,迅速成为东部高耗能、低端加工产业的首选目标。在此期间,河南省引进了诸如富士康等龙头企业,进一步推动了三次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发展,这可以从河南省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及产值可以变化看出。2008—2015年,河南省三大产业的产值都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到2015年,河南省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4219.17亿元,占比已由2008年14.8下降到11.4;第二产业总产值达18172.03亿元,相对2008年占比下降了7.8%;第三产业总产值达14619.05亿元,相对2008年占比增长了11.2%,涨幅明显。河南省三大产业结构成明显的“231”的模式,其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小,第二产业所占比例虽有明显下降,但仍在50%左右,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增长较快,但仍相对薄弱。西蒙库兹涅茨、霍利钱纳里等在考察了大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关系后,得出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被称为“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标准产业模型”。从表2中总体产业结构变动来看,以库兹涅兹为代表的研究者发现,工业化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二元结构”的转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根据库兹涅兹工业化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到河南省正在经历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产业结构逐步由“231”模式向更合理化的“321”模式转变。

  2.2协调发展的需要

  产业转移早期,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地方政府经常会毫无选择地承接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和低端制造业,虽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污染和长期产业结构落后,不利于地方经济长远的发展。因此,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已不再符合经济发展模式,而应更多地关注产业转移过程中带来的生态价值和长远利益。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较高,而且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如传统的煤炭、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电力、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这些传统的高耗能产业不仅会给地区环境带来巨大压力,而且在产能过剩,外部需求持续低迷的当下,已不再适合地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相对于传统行业,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产业和深加工业等低碳产业,不仅可以减轻外部环境压力,而且产品需求强劲,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不同,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不仅可以给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也可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着“321”的模式调整。

  3行业选择是低碳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

  3.1产业选择的原理

  关于承接产业选择的方法,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古典经济时期,大卫李嘉图首先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提出某一产业部门如果在一定区域内相对其他地区具有相对优势,那么它就可以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部门,进而带动周围产业部门的发展。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的概念,他认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前向、后向及旁侧效应,即产业扩散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主导产业可以将其产业优势扩散到其他产业,进而推动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另一种理论认为,地区在引进产业的过程是收入和产出的过程,通过考察某一产业的引入成本,并对比国内不同地区该产业预期收益,进而来确定产业的选择。而低碳产业作为超越传统工业的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无论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在产品收益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都具有明显优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重要的推动力,一直是各地区的首要发展产业。2010年河南省成功引进电子信息产业巨头———富士康落户郑州,并确定了富士康成为全球最大iPhone手机整机组装制造基地的发展方向。随后,在富士康的带领下,一系列电子信息产业在郑州迅速集聚,形成一系列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3.2产业选择的原则

  承接产业转移是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选择适合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产业,而仅仅追求经济体量,盲目承接,不仅不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很可能还会阻碍地区经济的发展。3.2.1产业梯度原则在产业转移中,只有相对于其他地区具有一定梯度的相对优势的行业,才可以从高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这里提到的产业梯度优势,既包括整体战略优势、区域特色资源、独特的技术,以及能推动产业长远发展的工业基础。产业梯度优势是相对于可能转移目标所具有的相对梯度优势。在承接低碳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省要充分利用产业梯度转移原则,选择那些具有明显梯度优势的产业进行承接,以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地区产业结构。3.2.2适应性原则产业之所以会在区域间进行转移,主要还是因为产业转移后给地区带来的竞争优势。然而,相对于竞争优势,则更应该考虑适用性的问题。也就是,无论是承接地区的基本情况还是特定行业的实际需求都要考虑到产业转移中。同时,引进的产业以及技术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先进并不意味着适用,所引进的产业能否被地区产业吸收消化,能否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促进地区创新能力才是关键。因此,作为承接者,河南省必须考虑所承接产业是否适合河南省的发展特色和长远计划,客观考虑承接产业对地区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贡献能力。3.2.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最早是在1972年提出的,是指经济发展方式应该转变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模式。河南省最新的“十三五”计划将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作用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正是切合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而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已经不再适应河南省的发展目标,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规律。因此,河南省在考虑承接产业选择的项目时,应该坚持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及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原则,在追求地区生产总量增长时,生态社会效益也不容忽视。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可以对低能耗、环保产业进行税收减免政策,而对于污染行业应增加监管和税收,促使企业进行环保节能改造,从而达到经济和生态环保的双赢的局面。

  4基于梯度系数分析河南省产业选择

  在进行承接产业的选择时,首先应立足于产业梯度原则,根据产业的梯度系数来判断河南省对各个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梯度系数计算公式为:LGC=LQ×CCOR×CPOR(1)其中,LGC是产业梯度系数,LQ是区位商,CCOR是比较资本产出率,CPOR是比较产品产出率根据产业梯度系数判断标准,当某产业在地区i的梯度系数小于地区i,即LGCj>LGCi,它表示该行业在地区i要优于地区j,产业有必要转移到i区。河南省国内承接产业转移的省份主要来自于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东部省市。根据有关数据可以得到,河南省在纺织、服装、鞋类、食品加工、医药制造业的梯度系数为0.37,低于广州省的1.02,所以河南省可以承接来自于广东省的这些产业;河南省在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指数为0.61,低于浙江省的1.32,所以河南省可以承接来自于浙江省的这些产业;而在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河南省的梯度系数为0.66,小于上海市的1.57,也同样具有优势。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基本上是在资源密集型产业上占有优势,这与河南省在资源禀赋上的优势高度相关。河南省作为中原地区的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条件也是自身优势所在,随着郑州航空港的建设趋于完善,也进一步吸引了一大批高附加值的电子产品及制造业向河南省转移。

  5河南省低碳产业转移对策研究

  5.1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促进地区产业向规模化发展,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可以形成“资源+优势”的格局,加速信息产业流入市场,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河南省应根据地区的优势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打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集群。郑州作为陇海铁路、京广铁路等多条铁路和高铁的交汇枢纽,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以及亚洲唯一运行时速350km的高速铁路十字枢纽站以及国家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产业吸收附带产业形成集群和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此外,应该引进如富士康一类的支柱性产业,河南省应该注重扶持一些本地区还未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引进和这些产业相关的企业,逐步建立新的产业集群,积极创造有竞争力的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5.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河南省长期以来一直作为农业大省定位自己,第一产业在经济中占比较高,从业人员较多,但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经过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工业基础和较发达的制造业,但工业化水平较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滞后。因此,河南省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特点,加大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河南省应依靠吸收和承接的先进工业技术,提升自身独立创新和研发能力,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工业差距。最后,河南省应该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和培育新的金融业;依托便捷的交通优势,优化仓储和配送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河南省有着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秀丽的自然风光,应该促进旅游产业链的发展;郑州市每年都会举办众多全国性的和地区性展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展览提升河南省的形象和知名度,促进会展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导协调三大产业发展。

  5.3促进产业承接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如今,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其结果是,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于产业的选择应该考虑生态成本的问题,注重生态效益。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河南省必须首先严格审查产业转移项目。其次河南省应该建立和完善环保法律,在不同的产业应该鼓励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最后,河南省应该培养人们低碳消费习惯,引导形成低碳发展理念,促进地区产业转型。

  6结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纷纷高调提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诚然,这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极大地推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产业转移前期盲目追求经济增长,不加甄别地承接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虽然短期会给地区经济带来不错的增长,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低效率、高污染。随着“十二五”计划的完成,河南省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工业基础,有能力承接一些高技术含量,能给地区经济带来长期效益的产业,而且随着外部需求的减弱和内部产能严重过剩,传统工业的产品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有目的地承接一些适合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产业。

  参考文献:

  [1]禄雪焕,凌祯蔚.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与行业选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52-53.

  [2]汪彩玲.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6,3(24):24-26.

  [3]刘红光,王云平,季璐.中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特征、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4,1(26):102-107.

  [4]胡伟,张玉杰.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成效: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J].当代财经,2015,2(15):97-105.

  [5]张龙鹏,周立群.产业转移缩小了区域经济差距吗:基于来自中国西部地区的经验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80-88.

  作者:曲昆峰 朱洪兴 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