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实现路径论文

时间:2023.7.5

  【摘要】民间文化有着许多适合幼儿教育的价值。但在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中,须突出文化特性的同时关注儿童需求,实现文化传承和儿童发展双重价值的实现,同时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要有限度。为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初始教育和儿童文化归属感、民族意识培育的时代重任,实现儿童身心谐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筛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关键词】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价值;限度;实现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的积淀,是该民族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幼教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人生百年在于幼学”,幼儿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人生熏陶染化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观念和习惯根深蒂固。幼儿园教育又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对民族归宿、文化认同、精神向度的基础教育,决定着一个人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在幼儿阶段通过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各种形式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精神的积淀与内化是非常重要的。

  一、民间文化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绚丽的瑰宝。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人民中广泛流传并享受的文化,是劳动者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它与人民的生活情感紧紧相连,且积淀深厚,灿烂博大。民间文化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它近在我们身边,摸得着、看得见,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它丰富多彩,具有在观念、内容、形态、风格、标准等方面的凡俗化、生活化的特点,且有很大的娱乐性,为幼儿所喜爱;同时它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刺激因素,能激发幼儿主动适合其发展的信息,并主动地在感知和操作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个性。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相比,有着许多适合幼儿教育的价值。然而,到底存在哪些价值,“具有不同身份背景、学历经历、知识储备等的讨论者可能会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秉持不同的价值判断结论,从而在言说和争论时难以达成共识”①。“要证成一个价值判断结论,虽然可能会陷入无穷递归、循环论证、断然终止讨论的‘明希豪森-三重困境’”②,但无论是哪个讨论者都不得不承认,任何人都处于整个民间文化的浸润和包围之中,从而必然会对幼儿产生“个人-家庭-民族”层层传导式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幼儿民族情感的培育。由于民间文化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一般都是当地的语言,其表现形式与手段有本地区浓厚的生活气息。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它近在幼儿身边,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民间文化教育是一种根基性教育,可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民间文化的风格、形式与社会文化背景,感受家乡民间文化的丰富和民间文化的乐趣,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增强对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激发幼儿对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爱家乡的情感。二是有利于幼儿积极情感的体验。民间文化多是口头传承文化,它能广泛传播,并且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是因为有趣,能娱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一特点能使幼儿在自发的状况下也乐于学习,让他们玩中有乐,乐中有学,玩中有得,玩中有创,并在丰厚、有趣的民间文化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如童谣本来就短小精悍,琅琅上口,而且许多常常还与谜语、文字游戏、游戏动作等相结合在一起的,儿童在这其中边玩边吟唱,情绪积极,始终处于欢乐之中。三是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民间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它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而且,民间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取材也非常方便,如几粒石子可以玩“抓籽”游戏、一块瓦片就可以“跳房”。同时,其传播形式也多样。茶楼、街头、田间地头、朋友聚会、游戏玩耍时等时时处处都可以流传。这些特点使民间文化教育在幼儿园既能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又可融合和渗透在其他的课程之中;既可集体进行,也可根据幼儿的爱好有选择地个别进行,这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在形成和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四是有利于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民间文化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本身。它是人们对生活的提升,是美的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它蕴含着劳动者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和情感,传递着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因此,民间文化教育能丰富幼儿审美体验,开拓幼儿审美情怀,增进幼儿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并潜移默化地让幼儿体验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五是有利于引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民间文化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实践,并在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中积累、提升。它总是与人们的参与、操作及创新联系在一起,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并在实践发生过程中伴随着欣赏、感受和创造。对幼儿而言,民间文化就是动手、动脑、动眼、动耳的文化,对启发和引导幼儿动手、动脑,引发幼儿想象和创造有着重要作用。

  二、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价值追寻及限度

  (一)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价值追寻

  没有民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不足以武装幼儿的精神世界;不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民族文化,就不能让幼儿真正感受并转化为精神的力量。①不能让儿童体认的文化,再优秀也没法产生塑造作用。②在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中,须围绕“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这两条线索进行。在传播优秀民间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发展。其一,突出文化本体价值。利用民间文化的人文精神熏染幼儿的精神世界,使幼儿从小浸润并受益于民族、民间独有的文化情怀。③其二,体现教育价值,即关注儿童发展需求。需要是儿童发展的本能,民间文化教育只有与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相吻合才能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④民间文化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关注、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并重视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积累,寻找儿童需要与教育要求(追求)的最佳结合点。⑤首先。教育者必须以独特的眼光和教育方式,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活动途径和方式等,才能使以成人文化为基调的民间文化转化为“儿童文化”,成为儿童成长、发展的“血肉”。其次,要在现代视野下开展民间文化教育,将民间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对待,让它浸润于幼儿的每一天。

  (二)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限度

  “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工作规程》),因其服务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人是积极的行动者”⑥,固然能够创造性地去追寻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价值并转化为行动,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高难度、高速度、运动式地开展,而应该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是教育目标的限度。对儿童发展、社会需求和知识的性质以及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使课程目标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⑦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应该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和精神作为重要依据,并充分考虑幼儿的生活文化背景、民间文化教育资源的特点,以及幼儿知识和年龄特点等因素,确定民间文化教育目标。其教育目标主要为:一是初步感受民间文化,并对其有初步的亲切感;二是了解优秀民间文化的初步常识;三是初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教育形式的限度。“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决定了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直接感知,主动的参与、感受参与和亲身情感体验的方式进行,通过在幼儿已经熟识的过程和情境中学习,而不是通过直接教学、直接灌输和简单记忆被动地接受。三是教育内容的限度。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积累下来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内容。但众多的文化其形式和内容并不都适合纳入幼儿园教育中。幼儿园课程不是成人的读物或成人知识的系统输出,而是一种在生活(包括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儿童通过活动可感知、可体验的适合儿童的文化。⑧幼儿园的民间文化教育是基础的、启蒙的教育,因此,需要按照幼儿园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精心筛选和组织。应把那些广大群众认同,健康积极,能促进幼儿发展的民间文化的点点滴滴纳入幼儿园教育中。

  三、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民间文化教育实现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形式,是教育中实现传承传统文化使命的载体。为了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初始教育和儿童文化归属感、民族意识培育的时代重任,实现儿童身心谐健康发展,幼儿园理应采取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适当方式,把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相通共融的民间文化纳入幼儿园课程内容之中。

  (一)筛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资源

  民间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当地人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含了衣食住行、口头语言、游戏体育、节日庆典、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内容,是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但是,民间文化产生于民间,并主要发展于成人,其中有很多代表的是成人的生活和成人的审美取向,体现的是成人的思维和成人的情趣。同时,民间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种类繁杂,良莠不齐,没有现成的幼儿教育资源。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民间文化教育,必须从纷繁复杂的民间文化资源中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与实施。筛选那些积极健康,具有典型性,又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民间文化资源作为课程内容。如那些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简便易学的特点,能满足幼儿的需求,深受幼儿喜爱的民间游戏;那些普通劳动者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并流传的一种综合的、智慧的、表意的,形象夸张、色彩明亮、生动有趣的民间艺术①;那些与幼儿生活密切相联,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综合性的民俗民间节日活动等。

  (二)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联系国家意志和儿童发展的桥梁。同时也是与个体早期接受能力相一致的部分构成一个文本(在不同的群体、民族中,甚至不同的成人和儿童中具有可理喻性的一套开放的文化系统)。②课程起缘于文化传承的需要,与文化紧密相联,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人类必须从自己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传递给下一代。幼儿园课程内容必须体现优秀的文化。将本土文化纳入幼儿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会使本土文化的主人—儿童备感真切,也会使教育更加富有活力。③幼儿园应将民族传统文化要素有选择地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等各种途径营造一种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让幼儿与环境互动,直观感受传统文化。同时,更要立足于建构一套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系统的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使其渗透到幼儿园五大领域,渗透到幼儿的游戏及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课程体系包括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活动体系、评价体系,以及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思路、有效途径,以及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等。

  (三)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

  幼儿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是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基点的对幼儿全方位实施的素质教育。因此,在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保持民间文化内在的精髓,又使它与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共生和相容。④一是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融合。民间文化教育只是幼儿园教育整体的一部份,因此应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技能和思维方法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而不能仅仅只关注知识和简单的技能积累,这就需要融合于幼儿园其它课程内容之中,让民间文化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一是与生活活动融合。结合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内容、要求,将不同内容放在不同的环节。如将短小、安静、简便、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民间游戏渗透于过渡环节。二是与区域活动融合。如将川剧渗透于幼儿表演游戏,开展“茶馆”角色游戏等。三是与体育活动融合。如以大肌肉为主的民间体育游戏融于早操活动、户外体育活动。四是与综合活动融合。综合活动能集中展现民间文化的魅力价值,能将民间文化与幼儿教育的各领域相融合,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如在重阳节主题活动中,可开展“怎样过重阳、欢欢喜喜过重阳、爷爷奶奶追访记、爷爷奶奶光荣榜”等各领域内容的活动。二是幼儿园资源与家庭、社区资源整合。家庭生活、社区和社会生活是幼儿生活总体的重要组成部份,在幼儿终身发展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又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园民间文化课程的实施成为可能。因此,必须对家庭、社区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民间文化的教育性、传承性和延续性得以实现。一是与家长资源整合。如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民间游戏,请有民间技艺的家长到幼儿园表演等。二是与小学资源整合。如带幼儿到小学观看小学生的课间活动,或请小学生到幼儿园交流课间游戏。三是与社区社会资源整合,如请民间艺人加入到到幼儿园的活动中,组织幼儿参观当地有标志性、地方特色的公园、景点等,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三是传承与创新融合。文化的传承是恒久的,但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增加新的元素,使其更加丰富多彩、进步昌明和鲜活可感①。其实,民间文化自身会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可避免地接收时代的信息,自觉地吸入新的养份。因此,幼儿园的民间文化教育必须把好时代的脉博,在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②,并需要将“创新”意念融入教育实践中,才能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当然创新要有的放矢,要在注意保留其民间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为幼儿提供创造的空间,并以开放的空间容纳教师的创造,让其主动地去改造和发展它们,以增强传统文化的生长力。一是赋予内容现代气息。就是将传统的民间文化内容注入现代内容,使其既保存民间文化的精髓,丰富民间文化的内容,又符合时代的节拍,赋予先进文化的内涵,让现代儿童容易接受。如幼儿在体验传统跳房后,根据自己想法设计出“奥特曼房”“电脑房”等,并由此生成不同的跳房方法、跳房规则和适宜的跳房工具③。二是与现代技术融合。发挥新媒体等网络平台的作用,借助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幼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使用现代材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已没有或使用价值较小的传统民间材料,用一些现代的材料替代,但仍保存民间文化原有的内含不变,如使用LED光取代传统的皮影灯光等④。

  参考文献:

  ①李香贵,杨惠英,朱昌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应从娃娃抓起——成都市成华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第5期。

  ②④朱昌渝:《川西民间文化资源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操作策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2期。

  ③毛颖主编:《娃娃玩民俗》,第10页。


第二篇:民间文化视野中的文化批评论文


  “五·四”以来,“民间”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礼遇。1917年1月1日,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以及1918年4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4卷第4号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从语言形式的角度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创建新文学,肯定白话文学,“必须用白话,必须用国语,必须做国语的文学。”另外,1917年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一文中,也明确地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18年2月1日,刘半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宣告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开始。此后,中山大学以及杭州等地由于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先生的发起,这些地方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的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在其他地方,如厦门、上海、福州、东北、汕头、山东、四川、陕北、贵阳、香港和柳州等地都有许多学者从事民间文化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工作。 那些在传统社会里远离庙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民被政治和学术精英们赋予了各种不同的现代理念,长期为历史所尘封的征夫野老、游女怨妇成为学者倾诉自己情怀的对象;历来为传统的士大夫们所鄙弃的民间知识,现代时期的学者却为之迷醉,不辞辛劳地奔走于田间地头与穷乡僻壤,为梳理民间的历史穷经皓首,连篇累牍地描述民间的生活,将民间的知识整理成为系统的现代学科体系,宣讲于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大量的西方学术成果的引进,无疑地,更加证明了学者研究民间知识的合法性。

  与传统时期的士大夫认为民间知识“鄙陋”、“不登大雅之堂”所不同的是,他们却认为民间的知识“刚健”、“清新”。历代统治者将民间视为一种与自身统治相对立的颠覆 性力量,而在现代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精英力量却对民间力量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总动员,建立了一个以传统的民间力量为主体的现代民族—国家。翻开“五·四”以来的文献,传统时期为厚重的历史所湮没的弱小者、边缘者的声音,被社会的精英们挖掘出来、加以放大,一度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声音;长期以来为国家正统权威所恐惧和压制的民间力量被塑造成为建构新型民族—国家的主体力量。在他们看来,相对于精英分子的矫情、虚饰与压抑,“民间”似乎更为放达、率真与不受约束,更应该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

  虽然,我们能够认识到,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对传统史学方法提出的挑战,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研究挖掘出了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民间的、边缘的 、少数者的声音,关注民间的、边缘的、少数者的生活方式,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视野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为腐朽、没落的上层文化、精英文化提供了另一种新鲜、具有活力的生活方式参照系,再现了文化之中长期以来被遮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从其开始就具有的文化批评与人文关怀传统。

  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到的是,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在其开始的时候,是在“五·四”“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学术运动,是作为启蒙的话语而出现的,是一种现代性的派生范畴。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受到了来自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等两种不同话语的支配。各种民间文化现象——如节日、社会风俗等——被政治和学术精英用以建构民族共同体的符号。钟敬文先生在回顾“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时候,曾经就其性质进行过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民俗文化运动可以归纳为民族性、民主性和科学性,他认为,直到今天,民族自尊意识仍然是他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精神支柱。

  现代性话语“为了使其观点合法化,而诉诸于进步和解放、历史和精神之辨证法、或者意义与真理的铭刻性等元叙事。……现代科学就是通过宣称它能够将人们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带来真理、财富和进步而使自身合法化。”而且,中国的民间文化研究从西方引进的民俗学理论,由于中国的民俗学研究与西方19世纪下半叶的人类学的民俗研究传统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 [iv]而这一研究取向具有浓厚的进化论和殖民主义色彩。其关于历史的观念,实际上是一种中产阶级的世俗社会文化演进的时间观念的历史变迁,这是19世纪的人类学发展的依据,它事实上是被空间化了的时间观,其所表述的,实为那些距离文明中心最遥远的社会,如何能被认为是属于比较原始或比较早期的文化、心智和社会组织的阶段。

  这种理论自身对民间怀抱着一种东方/西方、传统/现代、原始/进化、乡民/工人、乡村/都市、前文字/文字等二元对立的分析策略,以此来衡定社会文化。周作人在《歌谣与妇女》一文就歌谣研究的几个方面价值进行过探讨,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这一学术取向对于“五四”时期学者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他认为歌谣既是原始文学的遗迹,也是现代民众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从那里去考查余留的蛮风古俗,也可以看出民间儿女的心情,家庭社会的种种情状,风俗调查的资料。……或是找出吃人妻、兽拜树、迎蛇等荒唐的迹象。 [vi]中国民间文化研究的这种理论背景,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学者对待民间文化的态度、以及许多学者对于民间文化的研究采取一种传统士大夫的浪漫情调。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