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发展过程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3.10.6

  摘要:西餐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菜点的统称。近百年来, 随着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 西餐也以它独特的风味, 美观新颖的外形, 丰富合理的营养, 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我国大陆, 西餐经过100多年的不断渗透与发展, 已经逐渐地构成了足以冲击中国餐饮市场的饮食潮流。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的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 西餐; 营养搭配; 进餐环境;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发展过程的影响论文

  多元的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西餐在中国的环境中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促使餐食, 菜品的营养更加合理科学;在进餐环境方面, 西餐更加注重适合中国文化的环境改造;在饮食模式上, 经过中国饮食文化影响的西餐不仅涵盖了中餐的餐饮文化特点, 而且将这种特点经过凝练, 形成了西餐自身的创新特点。

  一、中国饮食与西餐的共性

  西餐进入中国后, 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间, 西餐在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下, 逐渐地互生成一些不可剥离的共性:首先, 两种饮食都是以补充人体膳食, 改善人们营养结构为主要的目的, 两种餐食都是采用蔬菜、肉食以及过制品来进行加工的;其次, 中国饮食与西餐不仅是改善人体机能的填充物, 而且在饮食文化上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它们分别承载了种族文化与国家文化的精髓, 对于推进中西方文化建设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有就是中国饮食与西餐的用餐工具, 尽管有所不同, 但是只是在用的方式上存在差异, 在餐具的使用总量上, 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同点;最后是中国饮食与西餐在追求营养价值, 制作工艺精美以及改进和创新的方式上也有着极高的共同点。

  二、中国饮食与西餐的差异

  1. 饮食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营养的搭配与手工艺的精湛, 在制作中采用了煎炸烹炒的方法, 尽可能的做到了色香味俱全, 中国饮食文化在这方面体现出了提高营养, 全面搭配的饮食观念;而西餐注重热量的汲取, 在制作方面比较简单, 色泽、工艺相较而言没有中国的那样考究, 西餐在注重简约的同时, 更加注重饮食的健康与互补。

  2. 饮食模式

  西餐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 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 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 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 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 要求营养、方便、快捷, 中国饮食则注重细火慢温, 把菜肴做得精细, 以香诱食欲为特征, 以调和五味为根本, 以色彩艺术为精华,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要求色香味形俱佳。

  3. 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 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 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 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 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 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 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 增加进餐的自由度, 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 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相对而言, 中国饮食是以谷类纤维为主的膳食结构, 大多菜肴工序长, 制作手法深奥, 进餐主要用筷子和勺子, 也是比较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的。

  三、多元文化体系下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 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 但从本质上讲, “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国饮食与西餐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 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 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 这是中国饮食文化与西餐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随着更多的交融合作,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西餐的经营, 制作无论是膳食结构上还是制作工艺上, 都已经融合了中国饮食文化, 特别在中国大陆, 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对西餐饮食观念的改善, 更是对西餐文化的一次洗牌;其次, 中国饮食文化在吃的过程中追求的气场, 热闹, 现在在更多的西餐厅也随处可见, 人们往往把聚餐的地点选择在了肯德基、必胜客等这些西餐经营场所;再有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色香味俱全也在西餐中逐渐地得到了体现, 西餐经营者在逐渐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后, 已经摸索出了一套适应与中国饮食文化的膳食结构, 比如最近在各地电视台中常出现的一句广告语“到肯德基吃饭。”这一理念的转变就恰恰迎合了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影响的基调。

  随着西餐在我国发展趋势日益看好的局面形成, 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研究者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在交流融合上创新, 使之互补性更强, 膳食的营养更加科学, 从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 2007 (05) .[1]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 2007 (05) .

  [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2]王洪玲。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 (01) .

  [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 1995 (03) 等。[3]万建中。中西饮食文化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 1995 (03) 等。


第二篇: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理念评析论文


  经济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不同的发展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我们是在国民经济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开始改革开放的,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增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手段。对此,党的文件曾作过明确阐述:我国社会当前的基本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没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就不能实现,因此我们强调发展。毫无疑问,这里的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手段。如果始终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在逻辑上就会拒绝片面追求GDP,拒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拒绝一切虽有利于单纯增长但不利于社会和谐的思路和手段,因为这一切与提升人民的福祉、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并不协调。也正是由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增长本身演化成了目的。

  于是就有了以GDP为标志的考核标准,有了环境污染、经济增长质量不高、花钱买速度等问题的出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曾在率先发展的国家进行过讨论。1973年出版的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经济学和公共目标》,是一部至今读来仍极富现实感的著作,该书明确提出,经济学应当关心人,关心社会公共目标。加尔布雷斯批评道:在正统的经济学理论中,以及受正统理论的影响和一般公民的思想里“,经济增长”成了不可动摇的目标和信念,“无论如何不应当妨碍经济增长”成了一把保护伞,遮盖了许许多多不好的事情和做法,对经济增长的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对“物”的注意超过了对“人”的注意。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后果。加尔布雷斯的结论是,应当把对物的关心转移到对人、对“公共目标”的关心。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不突出“公共目标”,那么任何旨在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都将是无济于事的。

  经济学之所以如此关注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因为在此问题上出现偏差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应当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真正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手段,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并坚持从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选择发展手段和发展路径,凡是不利于资源节约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思路和措施,都应坚决摒弃。经济发展既要重视外需的拉动,更要重视内需的拉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我们像众多国家一样,奉行古老的重商主义政策,形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这些都是应当给予肯定的。然而,一旦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就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情况:1.经济发展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甚大。例如2004~2007年,世界经济处于一个较快发展时期,对中国产品有着较大需求,我国经济就处于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这也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2.由于原材料在外和产品销售在外,上游产品特别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输入性通胀会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3.巨额贸易顺差导致流动性过剩,也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4.在国际贸易中处于逆差的国家会要求保持顺差的国家货币升值,以缓解本国的经济压力。

  比如当前,美国一方面使美元贬值,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升值,这加大了出口的难度。我们需要启动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但一个时期以来分配向财政收入和工业利润倾斜的状况,使得内需不足,拉动力度有限。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同于中小国家的,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曾深刻指出“:中国幅员辽阔,居民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各省间的水运交通大部分又是极其便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的国内市场,就能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容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如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余各地的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更能感觉到斯密这些评论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否认对外贸易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但更应重视国内需求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广大,忽视国内市场的开发、仅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不符合我国实际;另一方面,一旦忽视了国内需求,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当遇到世界经济剧烈波动时,我们将会非常被动。为有效启动内需,首先,国民收入分配应适当向劳动转移。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通常是资本比较稀缺,收入分配会向资本倾斜。但经济发展意味着资本的积累,资本的不断充裕会使资本的价格下降,相比之下,劳动会逐渐短缺,其价格会自然上升。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劳动的保护,国民收入分配应适当向劳动转移。其次,在财政政策上可考虑适当减税,让老百姓把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最后,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真正认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片面城市化的误区世界性的粮价上涨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产品具有其他部门产品所不具备的功能。之所以把农业部门叫做第一产业,也是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有了农业领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会有第二产业,有了第一、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才会有进一步的分工和专业化,才会有第三产业。这个序列是不能颠倒和跳跃的,任何人为的跳跃和颠倒都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改革开放以来,在如何发展农业,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上,我们深受发展经济学中二元经济理论的影响。二元经济理论的提出者刘易斯认为,在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初期,存在着二元经济:一元是传统的、仅能维持生计的农业部门,另一元是现代的、工业化的部门。刘易斯认为,在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供给的剩余劳动力,即当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价格仅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时候,按照这种价格所提供的劳动力是无限的。由于这种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的存在,即使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新的工业或经济的巨大发展,也不会缺少不熟练的劳动力。所谓发展,就是不断地向现代部门转移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深受二元经济理论的影响。在此学说的影响下,人们总是试图通过所谓的城市化迅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条件。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种城市化:一种是有着产业支持、有着众多企业,为了聚集企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而形成的城市化.在这种城市化中,人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就很难刺激消费、拉动投资。为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不仅需要产业上的支持,而且选择的产业必须与需要转移的农民的素质相适应,这是真正的城市化。另外一种城市化是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是在不切实际的“消灭农民”的口号下的城市化,是没有产业支持和需求拉动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一旦成为一种时髦,就会产生“城市化”中的“泡沫”,于是漂亮的广场和豪华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在上述认识的引领和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农村的精壮劳动力被转移了,大量土地也另作它途,这些都是生产粮食的基本要素,特别是土地,在生产粮食方面是无可替代的要素。再次审视二元经济理论,我们发现,人们忽视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农业本身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刘易斯强调“,除非农业生产也同时得到增加,否则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这是工业与农业革命同时进行的原因,是农业停滞的经济中看不出工业发展的原因”。事实上,农业本身也可以成为亮丽的经济增长点。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指出“:美国农业生产的成功戏剧性地表现为产品过剩,大量出口以及提出各种减少产量的政府计划。尽管这样,在1940年到1961年间,农业产量仍然增加了56%,而耕种的土地大约减少了10%,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减少了大约五分之二。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几乎是工业的三倍。目前还看不到美国农业的终点”。在我国不少省份,农业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例如海南、山东、内蒙的农业产业化等。舒尔茨的结论是通过改造传统农业,使其成为现代农业,成为产业化的农业。为此必须加强对农业中人力资本的投资,不要人为地压抑地租和粮价,让价格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激励对农业的市场化投资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使农业像工业一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上述分析证明,工业和农业都是驱动经济增长的车轮,对任何一个轮子的忽视都会使经济发展的过程变得不协调。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