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作品中的生死体悟

时间:2023.7.5

  龙应台作品中的生死体悟

  摘 要: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自创作以来,始终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在中西文化的双重视域下,做个体自我的、社会历史的、生死哲理的多方思考。

  与“野火时期”的外向、犀利、就事论事不同的是,在《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作者转而走向历史纵深、体悟生死大问。

  一方面认识到生命是一场轮回和人生孤独的本质;另一方面面对死亡,作者在“现实”与“虚无”之间、“向内”与“向外”之间寻求心灵的支撑,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关键词:龙应台 “生”的感怀 “死”的体悟

  从1985年《野火集》的出版到2009年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随着时间的推移、周遭环境的改变、在作家自我身份的转变及自觉意识追求的共同作用下,龙应台的作品从犀利果敢走向婉转深沉,由现象表层走向历史纵深,这已成为学界普遍的共识。

  从创作动机的角度分析,如果说《野火集》的创作源于学者的良知,《孩子,你慢慢来》源于母爱的觉醒,那么《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创作可以说是对生的感怀和死的体悟。

  一、“生”的感怀

  在普遍的文体观念里,散文是一种以抒情、议论、叙事等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

  学者刘剑晖在《诗性散文》中认为“散文精神性的加强,是作家追求散文深度模式的一种体现,也是散文越来越迫近人类生命存在的表征”①。

  这里的“散文精神性”相对于“散文抒情性”而言。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可以说是将作者抒情笔法发挥到极致的作品,浸润着做母亲的丝丝幸福,和煦温暖,如沐春风,但也为此也引发诟病,被指责行文过于矫饰。

  在《目送》中,年过知命之年的龙应台,面对父亲的离去、母亲的失忆、儿子的独立叛逆、朋友的相望牵挂,突然发现,相较于生死这个议题,大部分其他议题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目送》如作者所言,“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②,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作者“散文精神性”加强的表现。

  (一)生命是一场轮回 作者坦言“在中国台湾、香港,新、马和美国,流传最广的,是《目送》”,当然在大陆也不例外。

  《目送》的成功在于,作者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选取一个个、日常化的情节并使之经典化。

  自朱自清的《背影》之后,“背影”成为了表达深重无言、伟大父爱的经典意象,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影像,“目送”与“背影”直接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国人的这种文化心理,因此,被称为“21世纪的《背影》”。

  文章两次出现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更是把读者心底的这种心理认同推向高潮,达到情感共振的强烈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目送》一篇作为同名篇目置于卷首,首先在位置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全篇涉及六次目送,以作者惯用的蒙太奇手法,将六次目送的场景用线性的方式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并列放置在“我”与“子”和“我”与“父”两个同时进行的时空之中,这无疑让《目送》在形式上得到升华。

  其次,六次目送分别为:“我”目送华安上小学、目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目送华安乘坐公交;父亲目送“我”教书、“我”目送父亲的轮椅离开、目送父亲的棺木进入火葬场的炉门。

  三代人之间的六次目送,看似平常,实则演绎的是代代不熄、薪火相传的生命轮回。

  与此相类似的,《十七岁》《雨儿》两篇文章互为参照,相同的场景的人物转换,是一种轮回;年迈母亲的返老还童同样是一种生命轮回。

  (二)孤独是人生本质 通过对父女母关系、朋友关系、兄弟关系的反思,作者认识到孤独无处不在,“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

  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在《目送》、《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作者多次直言“孤独”“寂寞”的情感。

  作者在编写《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时“每到黄昏,人声渐杳,山景忧郁,维多利亚海港的上空,逐渐被黑暗笼罩,这时,凄凉、孤寂的感觉,从四面八方,像湿湿的雾一样,渗入写作室”③。

  首先作者从个人心理层面分析,认为个人内在的孤独感与外在表现是不相关的。

  晚明张岱独自到湖上看雪,他显然不寂寞;跟五万人在一起欣赏民歌的马英9,他也许是孤独的;纵享掌声雷动的蔡琴,没人了解她的人生。

  其次,作者认为孤独是一种美学必要。

  在文学领域,把既热爱孤独又害怕孤独的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卡夫卡。

  他说“极度的孤独是我恐惧。

  实际上,孤独是我的唯一目标,是对我极大的诱惑……我还是对我如此强烈渴望的东西感到恐惧”④。

  正是这样的内宇宙,给予了他看世界的独特角度,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伟大。

  龙应台处处体察孤独,但她同时认为孤独是人生的必要存在。

  张岱只身一人,湖心亭赏雪,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必要的追求。

  同样,在《跌倒――寄K》一文中,她寄予青年一代“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二、“死”的体悟

  围绕什么是人类生命本质、人类怎样面对死亡这个问题的思考,在中西方宗教、哲学、心理学、文学等各个领域始终占着重要地位。

  古今中外,任何一位对生命敏感的作家,都不得不涉及生命与时间,它是文学的深度所在、精魂所在。

  史铁生认为“人类生存无论何时何地都面临三种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并且与他们无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自己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

  这是个永恒的距离,也就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⑤。

  龙应台面对父亲的死亡、母亲的失忆、自己慢慢地老去,在时间的逼迫、死亡的危惧之下,在“现实”与“虚无”之间,在“向内”与“向外”之间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一)在“现实”与“虚无”之间 死亡导致了人对生命存在的恐惧。

  在这种恐惧笼罩之下,一方面个体由于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无常,而对现实生活生发出无限的珍惜;而另一方面,也会对生命存在产生强烈的怀疑,力求一种形而上的解脱。

  父亲的死亡让龙应台的心理内宇宙发生剧烈震动,在失去至亲的剧痛中,作者重新认识现实生活,以满怀感恩的态度看待母女、兄弟、朋友之间温情厚意。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作者用心体会与母亲、兄弟、朋友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带失忆的母亲旅行散步泡温泉、回乡探亲迁坟、陪母亲摆“胭脂阵”;珍惜与朋友的一次次聚会,感恩兄弟之间同根共生的深厚情意。

  当然在这之外,作者也徘徊在虚无的边缘,力求形而上的解脱。

  在《什么》一文中,龙应台“看到了这一生从未见过的最深邃的裂缝,是神秘的破碎,最难解的灭绝”,因而开始求索生死大问。

  受中西文化影响的龙应台开始广泛涉及《金刚经》《楞严经》《无常经》《圣经传道书》等各类经书,企图从中寻求心灵解脱。

  作者学习弘一法师在《无常经》中认真拜读“有三种法,于诸世间,是‘不可爱’,是‘不光泽’,是‘不可念’,是‘不称意’。

  何者为三,谓‘老、病、死’”等佛学经典。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亲情朋友的温暖,这些形而上的文字对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宽慰。

  (二)在“向内”与“向外”之间 《目送》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从主题内容、写作视角、写作风格上都是两部截然不同的作品。

  但是从作者面对死亡的态度出发,两部作品有极大的关联性。

  首先在时间上,两部作品都写于作者父亲去世之后。

  作者在作品中多次表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创作酝酿多时,但真正促使作者下决心写作是在父亲去世之后。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可以说是作者对父亲的追忆,通过一代人的飘零、死亡表达对父辈一代生命的敬畏和悲悯。

  自《大江大

  海一九四九》出版以来,多次被指责不符史实,但笔者认为文学与史学是有根本区别的,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而且作者在作品中反复强调,自己无意于还原历史真相,也自知不具备那样的能力。

  所以抛开这样的争论,在面对死亡、摆脱痛苦的过程中,可以说《目送》是私己的、“向内”的,而《大江大河一九四九》是历史的、“向外”的。

  在采访中龙应台表示,“《目送》完全是私己的”,“无法在大庭广众之下畅谈这本书”。

  在死亡的事实面前,《目送》把逝父的切肤之痛无限放大,表达强烈的困惑、恐惧、不安;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是相对理智的,在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之下,对小人物的生死给予更多的同情、悲悯及尊重。

  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写作中,作者目睹了更多的死亡,死亡不再是私我的剧痛,是时代大环境中的普遍存在。

  正是在“向外”的探索过程中,在情感与心理上缓解了个体自我“内在”的伤痛,在更高的程度上表达对战争的排拒和和平的渴望。

  龙应台的散文创作一方面涉及个人私生活的点点滴滴,另一方面来自对社会大众的敏锐观察。

  前者往往真挚诚恳、扣人心弦,读之不得不令人动容;后者丝丝入口,层层推进,说理论证无懈可击,令人折服。

  作为“外省第二代”,作者生于台湾,求学美国,旅居欧洲、香港等地。

  但无论什么样的身份背景,“生死大问”是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而由于面对死亡龙应台对人生已经有了更为宽广的理解和深刻的体会。

  ① 陈剑晖:《诗性散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② 龙应台:《目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页。

  (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③ 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427页。

  ④ 苏联科学院:《德国近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83页。

  ⑤ 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第2卷),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32页。


第二篇:周国平散文中的孤独体悟


  周国平散文中的孤独体悟

  摘 要:周国平用哲学的语言书写着对生活的感悟,他的散文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他看来,无论人与人之间多么亲密,人的本质是孤独的,我们应该学会在孤独中与自己相遇,在孤独中创造价值,让我们的思想变得丰富。

  本文将结合周国平散文特色,从什么是孤独、如何面对孤独以及孤独的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在周国平散文中体悟到的孤独。

  关键词:周国平 哲学散文 孤独

  周国平的散文从一出手便能够享誉文坛并经久不衰,既不是其云淡风轻的琐事叙写,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哲理抽绎,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对生命存在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哲学散文是有别于抒情散文的,“哲学散文是用散文的形式传导准则与法则的哲理及思想……都能将正确的由于批判而来的只是用文学的形式、形象,传到于群众以教训的功效”?�?�。

  作为哲学散文家,周国平能将最深邃、最质朴的哲理用非哲学的方式进行演绎推理,但同时又是以极为精炼而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呈现出来,这样便使接受者在阅读时一方面能得到思想理念的启迪与人生意义的升华,另一方面能得到生趣盎然的审美享受。

  他拥有自己所秉持的人生理想基本的精神、价值、感受,在他的哲学散文中将这些基本理念聚集为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给予艺术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因此,他的散文独具魅力,有思考性,既没有走向出世哲学的晦涩莫名,也不纠结于细枝末节的俗事琐细,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达使他的哲学散文呈现出一种大气的人文精神。

  周国平说:“一个真爱学问的人其实不只是耐得寂寞,毋宁说这种寂寞是他的自觉选择,是他的正常生存状态,他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最大的心灵满足,你拿世上无论何种热闹去换他的寂寞,他还不肯换给你呢。”?�?�这里所说的自觉选择的寂寞指的就是一种孤独的状态,而非受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寂寞感受,正是这种对孤独更深层的思考让他的艺术风格更加深刻。

  周国平的散文中对孤独的哲学思考的篇章,引人深思:他重视孤独的存在,唤醒人们的孤独意识,我们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当我们和孤独相遇时,是强力反抗,消极接受,还是积极享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和反应如何,孤独会真实地存在,这一点是不会变的,我们唯一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孤独的认识和态度。

  一、关于什么是孤独

  什么是孤独?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我们所提及,或者说是被我们忽略了的问题。

  周国平眼中的孤独是这样的:“孤独是人的宿命,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一个旋生旋灭的偶然存在,从无中来,又要回到无中去,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够改变我们的这个命运。”

  “宿命”二字阐明了孤独存在的必然性,看似淡泊的话语中透露着忧郁的悲凉感受,在短短的句子中并没有哲学的专业行话,但这种对孤独的思考透露着深刻的人生关怀,以平实的语言传达出自己真切的人生感悟,在简易畅达的行文中体现了周氏深厚的哲学素养。

  在周国平看来“灵魂永远只能独行……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能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

  独行的灵魂无疑是孤独的,灵魂的孤独是形而上的孤独,也是最深的孤独,这与普通人生际遇中的孤独是不一样的。

  在当代世界,孤独涉及到了人们的根本处境,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且无法逃避的,周国平所说“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

  这种孤独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我们如何面对它,看待它,决定了孤独对我们来说究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叹,还是另一种幸运的开始。

  “现代人是活得愈来愈复杂了,表面上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这种不幸福、不自由都被表象所遮蔽,都在于我们没有关注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我们忽略了灵魂所在。

  我们让自己理所应当地习惯于喧嚣、忙碌、热闹的生活,偶尔的清静,闲适和孤独反而会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于是无聊、寂寞和孤独的感觉会时不时撞击我们的心灵。

  然而,无聊、寂寞和孤独是被我们混淆了的感觉,它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周国平将三者进行了区分:“无聊是把自我消散于他人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消遣;寂寞是自我与他人共在的欲望,它寻求的是人间温暖,孤独是把他人接纳到自我之中的欲望,它寻求的是理解。”

  这段以文学语言论述的哲理挖掘了孤独的内在本质,所表达的即是无聊和寂寞,是孤独的浅层表象,当被无聊这种情绪所扰乱的时候,会向外求,试图去消除这种情绪状态,只要有消遣,它便会很快消失。

  寂寞较无聊有更深一层的情感诉求,它不仅仅是将无聊的状态打破,更是寻求一种共存感和被理解,同样也是向外求。

  孤独与寂寞是较难以区分的两种状态,如果人们想让自己不感觉到寂寞,可以把自己放回人群中,然而,孤独是不管自己在人群中还是独处都可能会遇到的一种感受,可以将周国平阐释的孤独理解为自己给自己的一个状态,一种向内求的状态,因为即使在人群中,不被理解也会让人感到自己是孤独的,这种孤独的感觉不是消遣能驱走的无聊,也不是融入群体就能打发走的寂寞,孤独这种状态饱满地存在着。

  如果细细品味这种状态,会发现,在孤独里无需去附和他人,也无需把自己的想法生硬地让别人理解,只需倾听自己,和内心交流,便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要得到这种饱满的状态的享受,取决于我们遇到孤独时的态度。

  二、如何面对孤独

  周国平的散文不是无能为力的忧患叹息而已,他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心灵深处真实的情感,从而唤醒人们的人生意识,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周国平让我们明白,孤独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或许我们可以假装不去看它,但它会真实地进入我们的感受,或许孤独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它成就了享受它的人,如果是因为我们的害怕,想逃离,妄图消除孤独,反而会越发得孤独,从而陷入悲观的情绪无法自拔,这种悲观会妨碍我们享受生命。

  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自身感受十分重要,周国平散文不仅仅是让我们看到孤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引起我们对孤独的认识,与此同时,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和享受孤独,尊重孤独,给予孤独时间空间。

  正如叔本华所说:“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鸡毛,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物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

  我们在喧闹繁华的世界上要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学会叩问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应该好好利用这所谓孤独的时间,让灵魂自由生长,我们可以是在伟大的文学作品里提升精神境界,或是在一个人的旅途中体味到一个真实自我,又或是在自己的思想里畅游,或索性什么也不做,彻底放空自己,在坦然接受、面对孤独后会开启我们对灵魂的思考,唯有这样才能安置好自己的心,营造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是否选择独处的生活方式这一问题上,周国平论述道:“交往和独处原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

  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这段论述依然没有辞藻的华丽,没有刻意的修饰,却唤醒了我们重新审视孤独,如何调整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面对自我。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周国平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他对生命、存在、生活都有深切之关注和细心之发掘,而这些关注和发掘都源于日常的生活之中,同时,他冷静、理性地将哲思生活化与艺术化,让人们进入更广泛的沉思与玩味空间。

  他在承认这两种对人都很重要的生活方式中,引发了人们对平时忽略了独处能力的思考,在交往和独处两种比例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独处时的孤独也是我们必然会遇到的,然而,通常我们对这种孤独不够重视,甚至想方设法去躲避它。

  正是周国平这样深入浅出的哲理阐释,使我们明白一个人如果学不会很好地与自己独处,连自己都不够了解,是无法做到成就自我的,更不用说很好地和他人相处了,唯有在独处中与心和谐,深刻地认识自我,才能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

  我们会在懂得孤独并不完全是茫然、失落的时候明白“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然而一个伟大的人不仅可以在完全孤独的时候让自己得到快乐,而且还可能会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这样的一种创造就是在享受孤独后创造出孤独的价值,而这种价值本身让自己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三、孤独的价值

  周国平在谈论孤独的价值时写道:“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在孤独中,我们是有期许的,与灵魂的相遇是生命体验的终极追寻,或者说是为现代人精神日趋平庸开出的一剂良药,周国平将孤独的这种价值以精炼的语言总结

  他认为:“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自足的。”?�?�?�正是孤独给予这些伟大创作时间和空间,所以多数天才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

  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这种天才的孤独是异于常人的,是学者沉浸思考创造的一种状态,也是这种对孤独的渴望,珍惜造就了这些天才,让他们创造了价值,这种思考性唤醒了人们的孤独意识和自救意识,亦是一种开始关注自我,探寻自我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天才都是在孤独中成长的,如司马迁在狱中著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史记》,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在狱中酝酿了《死屋手记》。

  同时,也有一些作家自主地选择这种孤独的沉寂状态,刘再复在回忆他第二人生时说:“初到海外,远离故土,除了有连根拔的痛苦之外,就是孤独,面对无边的时间深渊,感到恐惧。”?�?�?�正是这样的孤独,他创作了漂流手记十卷,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感恩于这样的沉浸之乐,认为这是幸运的,对于学者来说,这种孤独更是创作时候的一种宁静状态。

  蒋勋也说过:“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所以,我们可以说一种好的闲暇状态应该是孤独但不寂寞的。

  正是由于很多天才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孤独是他们渴求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中才能免于外在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创造,释放出巨大的创造能量。

  也许,正是因为“人孤独时,只能和自己的心灵交流,于是一个人的内心的充实程度就立刻显露出来。

  而那些才华出众的人,即使身处荒漠,也不会感到寂寞”。

  卢梭在《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写道:“一天当中,只有在这些孤独和沉思的时刻,我才是完全意义上的我,才属于我自己,没有牵挂,没有羁绊,真正可以说成了符合大自然心愿的人。”?�?�?�正是这些才华出众的人充分显现了被我们忽略的孤独的价值。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让我们体会到,在平凡而又平凡的生活中,心灵的悬殊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

  唯有经过这一整合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的系统。

  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孤独实为人生的重要体验,我们需要孤独,需要进行内在自我的不断整合,就像我们需要空气,需要水一样,只有在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我,逐渐构筑起完整而独立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

  如果我们在看起来已经将人际关系都处理得很好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想想能否也将自己的心安置得很好,能否让自己在孤独中怡然自得,自我而自信。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充满了深刻而理性的哲理剖析,细腻的文字直接到达读者心底,在对人性的关注上,感情深沉而充满社会责任感,这既不是“女性散文”那种沉迷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过多关注于抒发自己的情绪,也不像一些学者散文那样堆砌史料,尽显学识,更不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空洞说教论道,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安静、孤独地以一颗平常心坚持着真知灼见。

  这种哲理与文学的契合,不仅语言质朴、流畅,有着深切的忧患感,更是用真实的情感从哲学的视角开启人们深刻的思索,这种将个人的理性思考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真切的人生体验,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生硬说教,他是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来抒写散文,他的散文有疗伤的功效,让孤独的心灵得到慰藉。

  周国平的散文中集学识、才智、情感与一体,打破了以往散文局限重辞藻、重形式,忽略真情实感的单一模式,哲学的专业性和逻辑的思辨性结合在一起,凸显出自己作品的个性色彩,这种思辨的哲学观进行散文创作的视角,在传统散文的抒情描写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天地,这种用生命写作的状态影响了当代读者的阅读审美趣向以及当代散文作家对人生更深层面的关注,更是丰富了当代散文的发展,丰富了学者散文的题材,具有不可取代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