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理论论文

时间:2023.7.5

  剩余价值理论论文【1】

  摘 要: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是贯穿《资本论》始终的一条红线,是市场经济理论的核心。

  从前人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学说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意义;剩余价值理论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为了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马克思从对劳动过程一般的分析入手,考察了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指出了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一切社会所共有的。

  任何社会生产过程都具有二重性,它既是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互相结合,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又是生产要素的社会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互相结合的过程。

  这二重性的关系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和社会形式的关系,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也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但不是简单商品生产过程,它是在简单商品生产过程基础上扩展了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

  因为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也是劳动二重性生产W’二重性的过程,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是价值增殖的手段;价值增值过程,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并使资本增殖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着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还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如果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话,那么,劳动过程则是生产过程的物质内容,价值形成过程从而价值增殖过程,则是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在价值形成过程从而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呢?马克思用劳动二重性原理,对此问题作了科学的分析。

  价值形成过程从而价值增值过程主要与抽象劳动有关。

  商品中包括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可以看作是生产它时所耗费的抽象劳动的凝结。

  由于劳动过程中的具体劳动,生产资料只能转移自身的旧价值,而不能创造新价值。

  所以,这个生产资料的价值的资本形式是不变资本C。

  商品中包含的新价值V+M是抽象劳动创造的。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创造了自身的价值,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A的资本形式,就是可变资本V,资本家把购买的劳动带到生产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然后通过出售W’,他预付的货币也就变为资本了。

  这样,同一劳动作为具体劳动转移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C,作为抽象劳动又创造了新价值V+M,一个商品的价值就等于C+V+M。

  马克思根据劳动二重性的原理,按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把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只有可变资本,才是产生剩余价值的来源。

  (三)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

  因为剩余价值只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

  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了。

  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

  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率支配的。

  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

  马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

  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论意义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成于19世纪50年代,问世于19世纪60年代。

  它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他批判地审查了古典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抽象出价值概念,研究了劳动形成价值的特性,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的命题,研究了价值形态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开创了科学严密而完善的劳动价值论,为分析剩余价值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他区分了货币和资本,研究了货币向资本的转化,指明资本产生的经济条件是资本或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脱离流通产生。

  他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阐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说明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马克思对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分,为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并解决使古典派遭到瓦解的第一个理论难题,提供了逻辑起点。

  第三,他根据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从而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部,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即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特别是,他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和资本的本质,并为解决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复杂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第四,马克思开创性地抽象出剩余价值率的范畴,区分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把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分析从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即转向关于剥削程度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出剩余价值增值的内在机理。

  结合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探求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与发展轨迹。

  第五,他在区分劳动力与劳动的基础上,在揭示剩余价值生产和增值秘密的基础上,创立了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科学的工资理论,揭露了工资假象,说明了剩余价值的真实起源是怎样被掩盖的,标志着狭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成。

  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正确理解和运用剩余价值有深刻的意义。

  消灭私有制并非是单纯地建立公有制,也并非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读为实现传统的全民所有制,而是要实行社会所有制。

  马克思认为实行国家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社会所有制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在社会主义阶段只能建立公有制,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和必须实现社会所有制。

  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才能实现完全社会生产,这种社会生产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作为国家所有制主体的国家也就消亡了,国家所有制也不存在了。

  在存在国家的条件下,所实行的只能是公有制,而不可能是社会所有制。

  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不一定要说这就是剥削,并不是这样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说明了剩余价值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基础。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前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途径。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利润全部被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独占了,工人仅获得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的工资,这就是资本主义剥削存在的原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需要活学活用,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社会承认劳动者对劳动力资本的所有权,工人的劳动力资本也参与到了利润的分配中,并且在不同的所有制制度下利润也不仅仅是只被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独占。

  通过理论的内在逻辑推导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剩余价值等经济范畴仍然存在,并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促进作用。

  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和劳动者之间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平等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邱飒爽,涂金坤.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当代价值[J].河北学刊,2008,(5).

  [2]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6、26、42、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责任编辑 刘娇娇]

  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2】

  摘要: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他们合著的《垄断资本》中,明确界定了经济剩余这一关键概念,并对经济剩余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

  而剩余价值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二者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经济剩余是剩余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不同于经济剩余,它是经济剩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探析经济剩余和剩余价值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

  关键词:经济剩余 剩余价值 垄断资本

  经济剩余

  “经济剩余”这一概念由美国当代激进派经济学家保罗·巴兰在《成长的政治经济学》(1957年)中最早提出。

  他把经济剩余分为实际经济剩余和潜在经济剩余。

  他认为,社会现有的物质产出和社会现有的消费之间的差额就是实际经济剩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储蓄或积累;而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科技条件下,社会可能的产出和可能的消费之间的差额称为潜在的经济剩余。

  此后,保罗·巴兰和保罗·斯威齐在他们合著的《垄断资本》中,给经济剩余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即“一个社会所生产的产品与生产它的成本之间的差额”。

  在该著作中,他们还详细阐述了经济剩余理论—经济剩余的产生和吸收理论。

  该理论成为他们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理论,同时,该理论也成为美国激进政治经济学派的指导理论。

  “经济剩余”的要素包括“全部财产收入(利润、利息、地租等),买卖过程中的浪费,某些其它广告费用,金融与法律服务部门从业人员的报酬,以及由政府吸收的剩余”。

  巴兰和斯威齐认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成本日益降低意味着利润边际的不断扩大,而利润边际的不断扩大又意味着利润总额不仅在绝对数上而且在所占国民总产值的份额上增长,即存在着“剩余增长趋势规律”,他们还声称,这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因此,他们主张用“剩余增长趋势规律”代替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


第二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关系论文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关系论文【1】

  【摘 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历史形态的历史哲学,它们相伴而生,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证明了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又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

  可是,我们也同样知道,马克思的伟大成果不是他一个人的贡献,他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继承。

  真正属于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则是他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

  我们不能机械地把两者截然分开,实际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两者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互相渗透的。

  具体来看,历史唯物主义属于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一种假设。

  然而剩余价值理论却把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在这种哲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经济学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性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也就是说这个结论是对唯物史观的证明。

  一、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一般规律的揭示,是假设

  唯物史观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1843年马克思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的阶段,在这篇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第二,1844年马克思写作《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篇手稿中提出了社会生产方式决定政治上层建筑诸因素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观点;第三,1845年到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阶段,第一次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外,在后来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之中,马克思又对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体系作了最全面、最系统、最经典概述。

  至此,历史唯物主义彻底形成。

  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发展方向,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上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各阶段的动力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

  这里当然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必定会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命运。

  然而,单纯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不能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发生。

  所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只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是一个假设,并没有对各阶段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根源性的解释。

  二、剩余价值学说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不了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而马克思的另外一个伟大发明――剩余价值学说做到了这一点。

  剩余价值学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劳动的二重性基础上的,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个部分,必要劳动生产的是维持工人自己及其家人基本生活的价值,剩余劳动生产的则是剩余价值,这部分剩余价值是超出工人的正常工作时间外所生产的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虽然由工人生产,却完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由于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也就是就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社会在生产,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

  这样,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且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直接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这两个矛盾激化,必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

  这成为了资本主义为自己所挖掘的坟墓,即由于经济危机的存在,资本主义必将灭亡。

  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不谋而合,也就从逻辑上证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其历史唯心观,看不到无产阶级及其他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甚至乞求统治者发善心来帮助其实现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只陷入纯粹的空想中。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是人们或某个“天才”“理性”活动的结果,从而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拙上,揭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从而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

  唯物史观同时揭示了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如果没有无产阶级这一先进生产力代表的领导,不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不发挥、不依靠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因此,由于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不是所谓的“天才人物”,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隐藏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民主、平等伪善面具下的真正面目,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付出的劳动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工人在工厂的绝大部分劳动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平等”面具下的实质上的不平等,其剥削实质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形式更加隐蔽。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势必会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资本主义社会终究也逃不过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样的被推翻和取代的命运。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表明,只要还存在剥削的社会,就必定会灭亡。

  当资本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一旦强大起来,终究会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建立一个真正能实现人人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

  所以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综上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理论自身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相伴而生的。

  唯物史观揭示一般规律,是假设;剩余价值学说则是对唯物史观的具体证明,两者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8 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两大伟大发现的关系【2】

  摘要:唯物史观是一般形态的历史哲学,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主义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有指导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又确证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从各自的角度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关键词: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由于这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一、唯物史观指导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剩余价值理论发展、丰富、证明了唯物史观

  剩余价值理论是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分析和批判,剩余价值理论把一般形态的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方法论。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固有矛盾和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正确性。

  首先,唯物史观指导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

  唯物史观的发现、发展是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分不开的。

  早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为了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在克罗茨纳赫,马克思对欧洲国家真实的社会历史进行了研究考察。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财产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真正基础这个事实。

  最后,马克思接受了一般唯物主义原则,并开始否定和解构他原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第二次经济学研究。

  这次研究的成果,就是马克思说的:“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⑴的唯物史观,也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的诞生。

  我国学者张一兵教授对这一发现进行了界定,他说:“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二次转变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革命,即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

  新世界观的创立,不仅完成了哲学和历史观的根本变革,而且用真正科学的研究方法武装了政治经济学,给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成为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把作为“总的结果”的历史哲学进一步应用于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将其作为哲学方法论,完成了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和《资本论》的著述。

  即马克思说的“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

  这个指导研究工作的过程就是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具体化,这一运用和具体化是一个逐渐深入发展的过程。

  在《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克服传统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描述,开始透过现象揭露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这种经济本质就是通过经济范畴所揭示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不足的是这时马克思还没有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没有从劳动价值论中发展出剩余价值理论。

  直至《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彻底地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认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经济学的范畴和原理,还要研究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为此必须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哲学。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以蒲鲁东为代表,批判了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注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这一科学研究的过程,我国学者张一兵教授认为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第三次转变”,它“不是异质性”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身的进一步深入”。

更多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总结 毕业致词 精选8篇

范文一:毕业论文的写作锻炼了我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着手准备论题到实地调查再到整个论文的完成,凝聚着无数人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是不会这么顺利完成的。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陶玉凤副教授,在…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要求详细说明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1、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专业教学计…

毕业论文期中总结报告

期中总结报告人往往在消费时间的时候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而总是等到回忆或总结时才发觉到了时间的脚步。既然如此,人就该经常性的反省自己的人生、总结自己的工作,以便更有效的把握时间的效用。下面我就毕业设计对这半个学期…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

20xx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法律系毕业论文

辽宁商贸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析公民的政治权利年级:20xx级专业:法律事务学生姓名:于航学号:20xx03020xx3指导教师:赫荣平[摘要]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发展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公民政治…

毕业论文总结

总结语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较多的时间是用来查阅资料,因为还是第一次做电子课程设计,图书馆的资料很有限,所以一般通过网上查阅,在此查阅期间,我学会了怎样使用超星阅读器和PDF阅读器。在调试过程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上海论文网)

工程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市场形势变幻莫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复杂和综合程度不断提高,问题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这些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

最新版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开题报告一…

毕业论文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课件(设计)课题:餐饮管理系统(C#编写)姓名:王少雄学号:2085080219专业:软件工程分院:计算机应用学院指导老师:万为清(老师)目录第一部分:系统分析···············…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

毕业论文写作周记范文共12周1年x月x日至1年x月x日第一周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搜集并阅读相关资料,为下周论文开题报告的完成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论文题目为“旧城改造中的土地政策适应性分析”。围绕这一主题,充分利用…

毕业论文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所学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进入到了写论文、答辩的阶段。那时对于刚刚接触本科论文的我,对于论文还是很陌生的。经过了这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我从对论文一无所这,到现在已经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论文,从选题到找资料…

毕业论文的结尾

毕业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论题…

毕业论文(548篇)